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九江市志  第4册
九江市志  第4册

九江市志 第4册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3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九江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 出 版 社:南京:凤凰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
  • 页数:1319 页
图书介绍:
《九江市志 第4册》目录

卷一 中国共产党? 3

概述 3

第一章 组织机构 4

第一节 解放前的组织建设 4

第二节 解放后机构沿革 13

第三节 党委工作部门 14

第四节 县(市、区、局)党委 17

第二章 重要会议 21

第一节 市(地)委代表大会 21

第二节 市(地)委全委会议 22

第三章 重大决策 27

第一节 夺取政权 27

第二节 巩固人民政权 29

第三节 建设社会主义 30

第四节 改革开放 33

第四章 组织建设 34

第一节 基层组织 34

第二节 党员状况 39

第三节 组织整顿 42

第四节 干部管理 46

第五章 思想建设 50

第一节 社会宣传 50

第二节 理论教育 55

第三节 党校培训 58

第四节 党史征集研究 59

第六章 统战工作 60

第一节 党派工作 60

第二节 民族宗教 61

第三节 对台工作 62

第四节 侨务工作 63

第七章 党风党纪 63

第一节 纪检机构 63

第二节 纪律检查 64

第三节 平反冤假错案 65

第八章 落实政策 66

第一节 右派摘帽和改正 67

第二节 落实对原工商业者的政策和区别“三小”工作 68

第三节 落实对起义、投诚人员政策 68

第四节 其他方面的政策落实 69

卷二 国民党、三青团、青年党、民社党的地方组织概述 73

第一章 国民党九江地方组织 73

第一节 组织 73

第二节 活动 80

第二章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九江组织 81

第一节 组织 81

第二节 活动 83

第三章 青年党和民社党 84

第一节 青年党在九江 84

第二节 民社党在九江 85

卷三 民主党派 89

概述 89

第一章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九江市委员会 89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0

第二节 主要活动 90

第二章 中国民主同盟九江市委员会 9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93

第三章 中国民主建国会九江委员会 95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6

第二节 主要活动 96

第四章 中国农工民主党九江地方组织 97

第一节 组织机构 98

第二节 主要活动 98

第五章 中国民主促进会九江地方组织 99

第六章 九三学社九江地方组织 100

卷四 晚清民国政权 103

概述 103

第一章 代议机构 104

第一节 九江县议事机构 104

第二节 其他县临时参议会、参议会 105

第三节 国大代表的竞选 106

第二章 地方行政机构 107

第一节 晚清行政机构 107

第二节 民国行政机构 109

第三章 地方司法机构 114

第一节 司法 114

第二节 警务 115

卷五 人民代表大会 119

概述 119

第一章 代表选举 120

第一节 协商选举 120

第二节 普遍选举 121

第三节 差额选举 124

第二章 人民代表大会 127

第一节 苏维埃代表大会 127

第二节 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29

第三节 市人民代表大会 133

第三章 机构 144

第一节 市历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 144

第二节 市人大机构 147

第三节 市人大常委会议概记 148

第四章 重要活动 152

第一节 参与立法 152

第二节 组织视察调查 152

第三节 开展执法检查 153

第四节 办理与督促办理议案和代表建议、批评、意见 154

第五节 接待人民代表和群众来信来访 156

第六节 指导县(市、区)乡(镇)换届选举工作 156

第五章 县(区)人民代表大会 158

卷六 人民政府 163

概述 163

第一章 苏维埃政府 163

第一节 修水、武宁、瑞昌西部割据区域 164

第二节 岷山地区割据区域 165

第二章 人民政府 166

第一节 九江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66

第二节 九江专员公署 167

第三节 九江专区(地区)革命委员会 169

第四节 九江地区行政公署 171

第五节 升格后的市人民政府 172

第六节 撤地设市后的市人民政府 174

第三章 施政方式 176

第一节 会议决策 176

第二节 分工负责 178

第三节 请示报告 178

第四节 文件审批 179

第五节 现场办公 179

第四章 综合政务 180

第一节 信访接待 180

第二节 精神文明建设 182

第三节 参事工作 183

第四节 公文办理 184

第五节 经济调研 185

第六节 信息汇编 185

第七节 议案办理 186

第八节 地方志编纂 187

第九节 无线电管理 188

第十节 档案管理 188

第五章 行政监察 189

第一节 监察管理 189

第二节 人民举报 191

第三节 案件查处 191

第四节 廉政建设 193

第六章 体制改革 194

第一节 机构 194

第二节 企业改革 194

第三节 医疗制度改革 196

第四节 体改研究 197

卷七 人民政协 201

概述 201

第一章 重要会议 201

第一节 全体委员会议 202

第二节 常务委员会议 209

第二章 机构设置 221

第一节 常设机构 221

第二节 办事机构 223

第三节 县区政协 224

第三章 协商监督 224

第一节 视察考察 224

第二节 提案办复 226

第三节 专题调查 228

第四章 事务工作 230

第一节 组织委员学习 230

第二节 落实委员政策 233

第三节 文史资料编辑 234

第四节 统战工作 235

第五节 纵横向联系与指导 237

卷八 群众团体 241

概述 241

第一章 工人团体 242

第一节 工会组织 242

第二节 代表大会 243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44

第二章 共青团 246

第一节 组织沿革 246

第二节 代表大会 247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48

第三章 农民团体 249

第一节 组织沿革 249

第二节 主要活动 250

第四章 妇女团体 251

第一节 组织 251

第二节 代表大会 25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53

第五章 工商团体 255

第一节 组织沿革 255

第二节 代表大会 256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58

第六章 社会科学团体 261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61

第二节 主要活动 263

第七章 科学技术团体 264

第一节 组织机构 264

第二节 代表大会 266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67

第八章 文学艺术团体 268

第一节 组织 268

第二节 代表大会 269

第三节 主要活动 269

卷九 军事 275

概述 275

第一章 兵役 276

第一节 明清兵役 276

第二节 民国兵役 277

第三节 解放后兵役 278

第二章 军事设施 284

第一节 城垣、演武场、战壕、哨卡 284

第二节 军工厂、飞机场、仓库 286

第三节 要塞、炮台、碉堡 288

第三章 驻军 290

第一节 军事机关 290

第二节 部队 292

第三节 军事院校、训练机构 300

第四节 军事医疗卫生机构 301

第四章 地方武装 303

第一节 机构 303

第二节 武装力量 306

第五章 重大战事 310

第一节 汉晋南唐战事 310

第二节 宋元明清战事 311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讨袁战事 313

第四节 北伐战事 315

第五节 土地革命战事 317

第六节 抗日战事 323

第七节 解放战事 334

第八节 剿匪战事 335

第六章 民兵 336

第一节 组织建设 336

第二节 政治思想工作 339

第三节 军事训练 340

第四节 主要活动 341

第五节 民兵代表会议 343

第七章 人民防空 344

第一节 机构 344

第二节 设施 345

第三节 专业队伍 346

第四节 平时、战时相结合 346

卷十 公安 349

概述 349

第一章 机构建置 350

第一节 清末民国警察机构 350

第二节 人民公安机关 350

第三节 县(市)、区、庐山警察机构 351

第四节 驻浔公安机关 352

第二章 惩治反革命犯罪 353

第一节 肃清匪特 353

第二节 镇压反革命 354

第三节 取缔反动会道门 355

第四节 肃清内部残余反革命势力 356

第五节 打击特务、间谍现行反革命活动 357

第三章 打击刑事犯罪 358

第一节 侦查破案 358

第二节 集中打击 359

第三节 专项斗争 359

第四节 侦查协作 360

第四章 预审、看守、罪犯改造 360

第一节 预审 360

第二节 看守所 360

第三节 罪犯改造 361

第五章 内部保卫、警卫工作 362

第一节 内部保卫 362

第二节 警卫工作 363

第六章 治安行政管理 365

第一节 查禁鸦片烟毒 365

第二节 取缔娼妓 366

第三节 查禁淫秽物品 367

第四节 查禁赌博活动 368

第五节 制止封建迷信活动 368

第六节 特种行业管理 368

第七节 公共场所管理 369

第八节 枪支弹药、爆炸物品管理 369

第九节 社会改造 371

第十节 群众性治安组织 373

第七章 户政管理 374

第一节 户口管理 374

第二节 居民身份证 375

第三节 人口卡片 375

第四节 户口迁移 375

第五节 边境签证管理 376

第六节 出入境管理 376

第八章 林业水上治安管理 377

第一节 林业治安管理 377

第二节 水上治安管理 378

第九章 城市交通管理 380

第一节 交警队伍 380

第二节 交通秩序管理 380

第三节 车辆管理 382

第四节 驾驶员管理 383

第五节 交通事故处理 383

第十章 消防管理 385

第一节 消防队伍 385

第二节 消防装备设施 385

第三节 消防监督 386

第四节 灭火战斗 386

第五节 群众防火 389

第十一章 公安政治工作 389

第一节 政治委员、政治指导员 389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 389

第三节 组织建设 390

第四节 纪律作风 391

第五节 教育训练 391

第六节 立功创模 391

第七节 爱民月活动 392

第十二章 武警九江市支队 392

第一节 部队建制 392

第二节 内卫勤务 393

第三节 政治工作 395

第四节 行政管理 396

第五节 军事训练 396

第六节 基层建设 397

第七节 警民关系 398

卷十一 检察 401

概述 401

第一章 机构沿革 402

第一节 清末民国机构 402

第二节 人民检察机关 403

第二章 刑事检察 405

第一节 审查批捕 405

第二节 审查起诉 409

第三节 出庭公诉 412

第四节 侦查监督 413

第五节 审判监督 414

第六节 案件复查 415

第三章 经济检察 417

第一节 贪污、贿赂案件检察 417

第二节 偷税、抗税案件检察 422

第三节 盗伐、滥伐森林案件检察 423

第四章 监所检察 424

第一节 判决、裁定、执行情况检察 424

第二节 狱政检察 427

第三节 惩治再犯罪 430

第四节 犯人申诉检察 433

第五章 法纪案件检察 434

第一节 查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案件 434

第二节 查处重大责任事故案 437

第三节 查处渎职案件 438

第四节 查处重婚案件 439

第五节 一般监督 439

第六节 法纪案件复查 440

第六章 控告申诉检察 441

第一节 受理控告申诉 441

第二节 查处控告申诉案件 445

第三节 复查历史老案 449

卷十二 审判 453

概述 453

第一章 审判机构 454

第一节 清朝晚期的审判机构 454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审判机构 455

第三节 人民审判机关 460

第二章 刑事审判 465

第一节 清朝晚期刑事审判 465

第二节 民国时期刑事审判 467

第三节 解放后的刑事审判 470

第三章 民事审判 491

第一节 清朝晚期的民事审判 491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民事审判 492

第三节 解放后的民事审判 493

第四章 经济审判 512

第一节 法规及概况 512

第二节 经济合同纠纷案的审判 513

第三节 农村承包合同纠纷案的审判 520

第四节 经济损害赔偿纠纷案的审判 522

第五节 经济行政纠纷案审判 523

第六节 经济审判案件的二审与审判监督 523

第七节 经济纠纷案件的执行 525

第五章 行政审判 527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行政审判 527

第二节 解放后的行政审判 527

卷十三 司法行政 537

概述 537

第一章 机构 537

第一节 市司法行政机构 537

第二节 县(市、区)司法局(处) 538

第二章 律师 538

第一节 组织 538

第二节 业务 539

第三章 公证 541

第一节 机构 541

第二节 业务 541

第三节 涉外公证 542

第四章 调解 543

第一节 组织 543

第二节 活动 544

第三节 乡镇法律服务所 546

第五章 劳改劳教 547

第一节 劳改 547

第二节 劳教 548

第六章 法制宣教 548

第一节 法制宣传 548

第二节 人才培训 549

第三节 普法教育 551

第七章 法学研究 554

第一节 法学会 554

第二节 活动 554

卷十四 民政 559

概述 559

第一章 优待抚恤 560

第一节 褒扬 560

第二节 抚恤 563

第三节 拥军优属 566

第四节 军民共建 568

第二章 接收安置 569

第一节 复员退伍安置 569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安置 573

第三章 老区建设 574

第一节 老区区域 574

第二节 老区建设 576

第三节 老区建设成果 580

第四章 福利救济 582

第一节 清代慈善团体 582

第二节 民国福利救济机构 583

第三节 解放后福利事业 584

第四节 社会救济 588

第五节 移民安置 591

第五章 自然灾害救济 592

第一节 清代、民国时期灾害救济 592

第二节 解放后灾害救济 596

第六章 收容改造 601

第一节 妓女改造 601

第二节 禁烟禁毒 601

第三节 收容遣送 602

第七章 殡葬管理 60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604

第二节 公墓区 604

第三节 火葬场地 604

第四节 殡葬改革 605

第八章 婚姻、杜团管理 607

第一节 婚姻管理 607

第二节 社团管理 609

第九章 残疾人事业 610

第一节 组织 610

第二节 工作 611

第十章 机构建置 614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民政机构 614

第二节 解放后民政机构 616

卷十五 人事 619

概述 619

第一章 编制机构 620

第一节 机构沿革 620

第二节 职能、职责 622

第二章 干部来源与构成 622

第一节 来源 622

第二节 构成 628

第三章 人事管理 633

第一节 调配 633

第二节 培训 636

第三节 考核 637

第四节 奖惩 638

第五节 任免 642

第六节 落实政策 645

第七节 专业技术人员管理 646

第四章 军官转业安置 647

第一节 安置政策 647

第二节 接收安置 651

第三节 安置工作改革 654

第五章 工资 656

第一节 工资制度 656

第二节 工资制度改革 660

第三节 工资调整 662

第四节 其他各类工资 666

第五节 奖金、津贴 672

第六章 保险福利 674

第一节 保险待遇 674

第二节 福利待遇 681

第三节 工龄计算 682

第七章 人事制度改革 687

第一节 考试选调 687

第二节 干部聘用制 688

第三节 人才交流 689

第四节 机关岗位责任制与目标管理 691

第八章 机构编制 692

第一节 机构 692

第二节 精简调整 709

卷十六 劳动 715

概述 715

第一章 机构建置 716

第一节 地、市劳动行政机构 716

第二节 县、区劳动行政机构 717

第二章 劳动就业 719

第一节 就业制度 719

第二节 就业安置 723

第三节 就业服务工作 731

第三章 职业技术培训 736

第一节 技工学校 736

第二节 就业前培训 741

第三节 在职培训 743

第四章 劳动力管理 744

第一节 用工制度 744

第二节 劳动计划管理 746

第三节 清理计划外用工 748

第四节 工人调配 748

第五节 定员定额 750

第六节 精减职工 751

第七节 劳动纪律 752

第八节 劳动争议仲裁 753

第九节 社会劳动力管理 756

第五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758

第一节 工作概况 758

第二节 工作机构 759

第三节 组织动员 760

第四节 安置 761

第五节 管理 763

第六节 回城 764

第六章 劳动工资 767

第一节 工资制度沿革 767

第二节 工资调整 774

第三节 工资基金管理 775

第四节 工资支付形式 776

第五节 工资级别评定 778

第六节 特殊情况下工资支付 779

第七节 奖励与津贴 780

第七章 社会保险与职工福利 782

第一节 社会保险 782

第二节 职工福利 787

第八章 劳动保护 791

第一节 管理 791

第二节 宣传教育 794

第三节 职业病防治 795

第四节 特殊保护 796

第五节 女工保护 797

第六节 矿山安全监察 798

第九章 锅炉压力容器管理 799

第一节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管理 799

第二节 技术安全培训与考核 800

卷十七 风俗 805

概述 805

第一章 生产习俗 806

第一节 农作习俗 806

第二节 山林习俗 807

第三节 渔业习俗 809

第四节 饲养习俗 811

第五节 水利习俗 814

第六节 匠作习俗 815

第七节 商业习俗 816

第二章 生活习俗 817

第一节 饮食 817

第二节 服饰 826

第三节 居住 828

第三章 岁时习俗 829

第一节 传统节日 829

第二节 时令节日 837

第三节 宗教节日 838

第四节 新兴节日 839

第四章 礼仪习俗 841

第一节 婚姻与家庭 841

第二节 喜庆和寿诞 848

第三节 丧葬和祭祖 851

卷十八 文物 861

概述 861

第一章 古文化遗址 862

第一节 村落遗址 862

第二节 矿窑遗址 866

第三节 古城址 867

第二章 历代墓葬 868

第一节 古墓 868

第二节 名人墓 870

第三节 烈士陵园 878

第四节 其他墓葬 879

第三章 古建筑 880

第一节 楼、亭、塔 880

第二节 祠堂、民居 883

第三节 桥 886

第四节 其他 889

第四章 石刻 892

第一节 摩崖石刻 892

第二节 碑刻 906

第三节 石雕 913

第五章 革命旧址及纪念建筑物 917

第一节 革命旧址 917

第二节 纪念建筑物 919

第三节 其他 922

第六章 近现代建筑 923

第一节 领事馆、洋行、银行 923

第二节 教堂、医院、学校 925

第三节 别墅 927

第四节 其他 929

第七章 馆藏文物 930

第一节 石器、木器 930

第二节 陶瓷器 931

第三节 铜铁器 938

第四节 历代书画 941

第五节 玉器、印章、金银器 943

第六节 革命文物 945

第七节 其他类 947

第八章 文物管理 948

第一节 管理机构 948

第二节 文物普查 951

第三节 考古发掘 951

第四节 文物征集 952

第五节 文物展览 953

第六节 文物保护 954

卷十九 艺文著述 961

第一章 著述选目 961

第一节 清代以前著述要目 961

第二节 民国以来著述选目 978

第二章 诗词散文 990

第一节 诗词 990

第二节 散文 1037

卷二十 方言 1061

概述 1061

第一章 方言区划 1063

第一节 赣语区 1063

第二节 官话区 1065

第三节 客家话区 1067

第四节 混合方言 1068

第二章 九江话 1069

第一节 声母 1069

第二节 韵母 1070

第三节 声调 1071

第四节 声韵拼合 1072

第五节 异读 1074

第六节 同音字汇 1075

第七节 词汇 1090

第三章 各地方言 1099

第一节 修水话 1099

第二节 武宁话 1100

第三节 永修话 1102

第四节 德安话 1103

第五节 星子话 1105

第六节 都昌话 1106

第七节 湖口话 1107

第八节 彭泽话 1109

第九节 九江县话 1110

第十节 瑞昌话 1111

第十一节 客家话 1112

第十二节 各地词汇 1114

第四章 语法 1120

第一节 构词法 1121

第二节 词缀 1123

第三节 虚词 1123

第四节 代词 1125

第五节 句法结构 1126

卷二十一 宗教 1131

概述 1131

第一章 道教 1131

第一节 传播与发展 1131

第二节 著名宫观 1134

第二章 佛教 1136

第一节 传播与发展 1136

第二节 宗教组织 1139

第三节 重点寺院 1140

第三章 天主教 1158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 1158

第二节 教区和教会组织机构 1160

第三节 神职人员和教徒 1162

第四节 教堂和教会附属事业 1162

第五节 教案 1165

第四章 基督教 1166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 1166

第二节 宗派和教会组织 1167

第三节 教牧人员和教徒 1171

第四节 教堂和教会附属事业 1171

第五节 教案 1172

第五章 东正教 1172

第六章 伊斯兰教 1173

第一节 传播和发展 1173

第二节 清真寺 1175

第三节 宗教团体 1176

卷二十二 人物 1179

概述 1179

第一章 传略 1179

第二章 名录 1260

第三章 外籍名人 1273

第四章 社会主义先进人物表 1277

附录 1309

文存 1309

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1311

《九江市志》各卷撰稿·总纂人名单 1314

编后语 131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