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治法律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上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上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上PDF电子书下载

政治法律

  • 电子书积分:2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编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9
  • ISBN:7040073919
  • 页数:870 页
图书介绍:
《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法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 上》目录

考试大纲 3

第一编 法理学 3

第一章 法学导论 3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3

第二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3

第三节 法学的历史 3

第二章 法的概念 4

第一节 法的定义 4

第二节 法的基本特征 5

第三节 法的本质 5

第三章 法的要素 5

第一节 法的要素概说 5

第二节 法律规则 6

第三节 法律原则 6

第四节 法律概念 6

第四章 法的形式和效力 7

第一节 法的渊源 7

第二节 法的效力 8

第三节 法的分类 8

第五章 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9

第一节 法的起源 9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9

第三节 法的继承和移植 10

第六章 法制现代化和法治国家 10

第一节 法制现代化 10

第二节 法治国家 10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1

第七章 权利和义务 11

第一节 权利和义务在法中的地位 11

第二节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11

第三节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12

第四节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12

第五节 人权 12

第八章 法律行为 13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 13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13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13

第九章 法律关系 14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14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14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运行 15

第十章 法律责任 15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 15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本质 15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构成与种类 15

第四节 归责与免责 16

第十一章 法的功能与作用 16

第一节 法的功能与作用的概念 16

第二节 法的规范功能 17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17

第四节 正确认识法的功能与作用 18

第十二章 法的价值概述 18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含义 18

第二节 法的价值与法的作用和功能 18

第十三章 法与秩序 19

第一节 秩序对人类的价值意义 19

第二节 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 19

第十四章 法与效益 19

第一节 作为法的价值的效益 19

第二节 法对效益的价值意义 20

第十五章 法与自由 20

第一节 作为法的价值的自由 20

第十六章 法与平等 21

第一节 平等的含义 21

第二节 作为法的价值的平等 22

第十七章 法与正义 22

第一节 法的正义意义 22

第二节 法的正义的基本内容 22

第十八章 法的制定 23

第一节 法的制定的概念与立法体制 23

第二节 立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3

第三节 立法程序与立法技术 24

第十九章 法律体系 24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 24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24

第二十章 法的实施 25

第一节 法的实施的概念 25

第二节 执法 25

第三节 司法 26

第四节 守法 26

第五节 法律监督 27

第二十一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27

第一节 法律解释 27

第二节 法律推理 28

第二十二章 法与经济 28

第一节 法与生产方式 28

第二节 法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 29

第三节 法的相对独立性 29

第二十三章 法与政治 30

第一节 法与阶级斗争 30

第二节 法与国家 30

第三节 法与党的政策 30

第四节 法与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 31

第二十四章 法与道德 31

第一节 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31

第二节 立法、执法、守法与道德 32

第三节 法与社会主义道德 32

第二十五章 法与科技、教育 33

第一节 科技、教育对法的影响 33

第二节 法对科技、教育的作用 33

第二十六章 法与可持续发展 34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法学理论的影响 34

第二节 法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进 34

第二编 中国法制史 35

第一章 夏商法律制度 35

第一节 中国法律起源和夏朝法律概况 35

第二节 商朝法律概况 35

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 36

第一节 立法指导思想 36

第二节 法律形式、宗法制度及“礼”与“刑”的关系 36

第三节 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 36

第四节 司法制度 37

第三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37

第一节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 37

第二节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37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 38

第一节 秦朝立法概况 38

第二节 秦律的基本内容 38

第三节 司法制度 39

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 39

第一节 立法概况 39

第二节 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罚改革 40

第三节 法律内容的儒家化 40

第四节 司法制度 40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41

第一节 立法概况 41

第二节 法律形式与内容的发展变化 41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变化 42

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 42

第一节 隋朝法制概况 42

第二节 唐朝立法概况 42

第三节 唐律各篇主要内容 43

第四节 唐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精神 43

第五节 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43

第六节 唐朝司法制度 43

第八章 宋朝法律制度 44

第一节 立法概况 44

第二节 法律内容的演变 44

第三节 司法制度 45

第九章 元朝法律制度 45

第一节 立法概况 45

第二节 元代法律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45

第三节 司法制度 46

第十章 明朝法律制度 46

第一节 立法概况 46

第二节 明代法律的基本内容 46

第三节 司法制度 47

第十一章 清代法律制度 48

第一节 清朝立法概况 48

第二节 清律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变化 49

第三节 清朝的司法诉讼制度 50

第十二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 50

第一节 清末“预备立宪”与宪法文件 50

第二节 清末修律的主要活动及成果 51

第三节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52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52

第一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52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3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法令 53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53

第一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立法概况 53

第二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主要宪法与宪法性文件 53

第三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刑事立法 54

第四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54

第十五章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的法律制度 54

第一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立法概况 54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宪法与宪法性文件 54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民商立法 55

第四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刑事立法 55

第五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55

第十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55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概况 55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56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56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56

第三编 宪法 57

第一章 宪法概述 57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57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58

第三节 宪法的作用 59

第四节 宪法规范 60

第五节 宪法实施的监督与违宪审查 61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 62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述 62

第二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62

第三节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 63

第四节 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重要特点 63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64

第一节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64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64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65

第四节 我国的选举制度 65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66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66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7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 67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69

第一节 概述 69

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70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71

第六章 国家机构 72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72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 72

第三节 国家主席 74

第四节 国家行政机关 75

第五节 国家军事机关 77

第六节 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77

第四编 刑法 80

第一章 刑法概述 80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分类 80

第二节 刑法的创制和修订 80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81

第四节 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81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81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81

第二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82

第三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82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82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82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83

第四章 犯罪与刑事责任 84

第一节 犯罪概念 84

第二节 犯罪构成 84

第三节 刑事责任 85

第五章 犯罪客体 86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86

第二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86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86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86

第二节 危害行为 87

第三节 危害结果 87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88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89

第七章 犯罪主体 89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89

第二节 刑事责任年龄 90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 90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分 90

第五节 单位犯罪 91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91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91

第二节 犯罪故意 91

第三节 犯罪过失 92

第四节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92

第五节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93

第六节 认识错误 93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94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94

第二节 犯罪既遂形态 94

第三节 犯罪预备形态 95

第四节 犯罪未遂形态 95

第五节 犯罪中止形态 96

第十章 共同犯罪 96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 96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97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98

第十一章 罪数形态 99

第一节 罪数判断标准 99

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 99

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 100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100

第一节 正当防卫 100

第二节 紧急避险 101

第十三章 刑罚概述 102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102

第二节 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 102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103

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103

第一节 刑罚的体系 103

第二节 主刑 103

第三节 附加刑 104

第十五章 刑罚裁量 105

第一节 刑罚裁量概述 105

第二节 刑罚裁量制度 106

第十六章 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 107

第一节 刑罚执行制度 107

第二节 刑罚消灭制度 108

第十七章 刑法各论概述 109

第一节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109

第二节 刑法分则体系 109

第三节 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109

第十八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110

第一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110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0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11

第十九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111

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111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1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13

第二十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13

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113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4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18

第二十一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19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119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9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22

第二十二章 侵犯财产罪 122

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122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22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24

第二十三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124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124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25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29

第二十四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129

第一节 危害国防利益罪概述 129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30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30

第二十五章 贪污贿赂罪 131

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131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31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32

第二十六章 渎职罪 132

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132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33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34

第二十七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135

第一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 135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35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36

第五编 民法 137

第一章 民法概述 137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37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137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 138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 140

第一节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140

第二节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141

第三节 监护 141

第四节 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 142

第三章 合伙 143

第一节 合伙概述 143

第二节 合伙的成立及其财产 144

第三节 合伙的内部关系 144

第四节 合伙债务的清偿 144

第五节 合伙的解散和清算 145

第四章 法人 145

第一节 法人概述 145

第二节 法人的民事能力 146

第三节 法人的财产和责任 146

第四节 法人的设立、变更和终止 147

第五章 民事法律行为 147

第一节 民事法律行为概述 147

第二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148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形式 148

第四节 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 148

第五节 无效民事行为 149

第六节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149

第七节 民事行为被确认无效和被撤销的后果 150

第八节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 150

第六章 代理 150

第一节 代理概述 150

第二节 代理权的行使 151

第三节 无权代理 152

第四节 复代理 152

第五节 代理关系的终止 153

第七章 人身权 153

第一节 人身权概述 153

第二节 人格权 154

第三节 身份权 155

第八章 物权概述 156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 156

第二节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156

第三节 物权的种类 156

第四节 物权的民法保护 157

第九章 所有权 157

第一节 所有权的概念 157

第二节 所有权的权能 157

第三节 所有权的取得和消灭 158

第四节 所有权的移转 159

第五节 所有权的种类 159

第十章 他物权 160

第一节 他物权概述 160

第二节 用益物权 160

第三节 担保物权 161

第十一章 共有 162

第一节 共有的概念和特征 162

第二节 按份共有 162

第三节 共同共有 163

第四节 共有财产的分割 163

第十二章 相邻关系 163

第一节 相邻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63

第二节 相邻关系的种类 164

第十三章 债的一般原理 164

第一节 债的概述 164

第二节 债的履行 165

第三节 债的保全 166

第四节 债的担保 167

第五节 债的消灭 169

第十四章 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171

第一节 不当得利 171

第二节 无因管理 171

第十五章 合同一般原理 172

第一节 合同概述 172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172

第三节 合同的变更、转让 174

第四节 合同的解除 175

第五节 违约责任 176

第十六章 知识产权概述 177

第一节 知识产权的概念与范围 177

第二节 知识产权的性质与特征 177

第三节 知识产权法的概念、体系及地位 177

第十七章 著作权 178

第一节 著作权的概念与特征 178

第二节 著作权的主体 178

第三节 著作权的客体 179

第四节 著作权的内容 179

第五节 邻接权 180

第六节 著作权的利用 180

第七节 著作权的限制 181

第八节 著作权的保护 181

第十八章 专利权 182

第一节 专利权概述 182

第二节 专利权的主体 182

第三节 专利权的客体 183

第四节 专利权的授予 183

第五节 专利权的撤销、无效宣告、期限和终止 184

第六节 专利权的内容与限制 185

第七节 专利权的保护 185

第十九章 商标权 186

第一节 商标概述 186

第二节 商标权 186

第三节 商标注册 187

第四节 商标注册无效的补正与注册商标争议的裁定 188

第五节 注册商标的续展、转让和使用许可 188

第六节 商标权的保护 189

第二十章 继承制度概述 189

第一节 继承与继承法 189

第二节 我国继承法的基本原则 190

第三节 遗产 190

第四节 继承权 191

第五节 继承的开始和遗产的处理 192

第二十一章 法定继承 193

第一节 法定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193

第二节 法定继承人的范围和继承顺序 194

第三节 代位继承与转继承 194

第四节 法定继承方式中的遗产分配 195

第二十二章 遗嘱继承 196

第一节 遗嘱继承的概念和特征 196

第二节 遗嘱的设立 196

第三节 遗赠和遗托 197

第四节 遗嘱的有效条件 197

第五节 遗嘱的变更和撤销 197

第六节 遗嘱的执行 198

第七节 遗赠扶养协议 198

第二十三章 侵权民事责任概述 199

第一节 侵权行为的概念和种类 199

第二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性质 199

第三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 199

第四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形式 200

第二十四章 一般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 200

第一节 一般侵权民事责任的判断方法 200

第二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客观要件 200

第三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主观要件 201

第四节 侵权民事责任的抗辩事由 201

第二十五章 特殊侵权的民事责任 202

第一节 职务侵权的民事责任 202

第二节 产品致损的民事责任 202

第三节 高度危险作业致损的民事责任 203

第四节 环境污染致损的民事责任 203

第五节 地面施工致损的民事责任 204

第六节 建筑物致损的民事责任 204

第七节 动物致损的民事责任 204

第八节 被监护人致损的民事责任 205

第二十六章 诉讼时效 205

第一节 时效制度概述 205

第二节 诉讼时效概述 206

第三节 诉讼时效期间 206

第四节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 207

第五节 诉讼时效的完成 207

复习指南 211

第一编 法理学 211

第一章 法学导论 211

第一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与体系 211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211

二、法学的体系 212

第二节 法学的研究方法 213

一、法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 213

二、法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215

第三节 法学的历史 219

一、西方法学的历史 219

二、中国法学的历史 221

三、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223

第二章 法的概念 227

第一节 法的定义 227

一、法的词义 227

二、历史上法的定义 227

三、马克思主义的法的定义 228

第二节 法的基本特征 228

一、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228

二、法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社会规范 229

三、法是以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规范 230

四、法是最终有国家强制力保障的社会规范 231

第三节 法的本质 232

一、法的本质与现象 232

二、法的本质的层次 232

第三章 法的要素 236

第一节 法的要素概说 236

一、法的要素与法的系统 236

二、法的要素的构成 236

第二节 法律规则 237

一、法律规则的概念 237

二、法律规则的结构 238

三、法律规则的种类 239

第三节 法律原则 242

一、法律原则的概念和特点 242

二、法律原则的功能 242

三、法律原则的种类 244

第四节 法律概念 245

一、法律概念的定义和特点 245

二、法律概念的种类 246

三、法律概念的功能 246

第四章 法的形式和效力 248

第一节 法的渊源 248

一、法的渊源的概念 248

二、法的渊源的种类 248

三、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250

第二节 法的效力 252

一、法的效力的概念 252

二、法的效力等级 253

三、法的效力范围 254

第三节 法的分类 257

一、法的分类的概念 257

二、法的一般分类 258

三、法的特殊分类 260

第五章 法的起源和历史发展 262

第一节 法的起源 262

一、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和社会调控方式 262

二、法的起源 264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 265

一、法的历史类型 265

二、前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266

二、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267

四、法系 269

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270

第三节 法的继承和移植 272

一、法的继承 272

二、法的移植 274

第六章 法制现代化和法治国家 276

第一节 法制现代化 276

一、法制现代化释义 276

二、法制现代化的目标 277

第二节 法治国家 279

一、法治的概念 279

二、法治国家的基本要素 281

第三节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82

一、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82

二、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和要求 283

第七章 权利和义务 286

第一节 权利和义务在法中的地位 286

一、法以权利和义务为机制调整人的行为和社会关系 286

二、权利和义务全面地表现和实现法的价值 287

第二节 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288

一、权利和义务的代表性释义 288

二、权利和义务的定义 289

第三节 权利和义务的分类 291

一、应有权利和义务、习惯权利和义务、法定权利和义务、现实权利和义务 291

二、基本权利和义务与普通权利和义务 292

三、一般权利和义务与特殊权利和义务 293

四、第一性权利和义务与第二性权利和义务 293

五、行动权利和消极义务与接受权利和积极义务 294

六、个体权利和义务、集体权利和义务、国家权利和义务、人类权利和义务 294

第四节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295

一、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295

二、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296

三、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296

四、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297

第五节 人权 298

一、人权的概念 298

二、马克思主义与人权 299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人权纲领与实践 299

四、人权的法律保护 300

第八章 法律行为 302

第一节 法律行为的概念 302

一、法律行为的定义 302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302

第二节 法律行为的结构 304

一、法律行为的内在方面 305

二、法律行为的外在方面 307

第三节 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310

一、个人行为、集体行为与国家行为 310

二、角色行为与非角色行为 311

三、单方法律行为与双方法律行为 311

四、自为行为与代理行为 311

五、积极行为与消极行为 312

六、抽象行为与具体行为 312

七、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313

八、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 313

九、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 313

十、有效行为与无效行为 314

第九章 法律关系 315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和分类 315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 315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317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与客体 319

一、法律关系的主体 319

二、法律关系的客体 322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运行 324

一、法律事实的概念 324

二、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 324

第十章 法律责任 326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 326

一、责任的概念 326

二、法律责任的定义 327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本质 329

一、关于法律责任本质不同观点的评析 329

二、法律责任本质释义 331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构成与种类 332

一、法律责任的构成 332

二、法律责任的种类 333

第四节 归责与免责 334

一、法律责任的认定与归结 334

二、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 337

第十一章 法的功能与作用 340

第一节 法的功能与作用的概念 340

一、法的功能的含义 340

二、法的功能与法的作用 341

第二节 法的规范功能 342

一、指引功能 342

二、评价功能 342

三、预测功能 343

四、强制功能 344

五、教育功能 345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346

一、法的经济作用 346

二、法的政治作用 347

三、法的文化作用 349

四、法的社会公共事务作用 351

第四节 正确认识法的功能与作用 351

一、法的功能、作用与法的无用论 351

二、法的功能、作用法的万能论 352

第十二章 法的价值概述 354

第一节 法的价值的含义 354

一、价值的含义 354

二、法的价值的含义与属性 354

第二节 法的价值与法的作用和功能 356

一、法的价值与法的作用 356

二、法的价值与法的功能 358

第十三章 法与秩序 359

第一节 秩序对人类的价值意义 359

一、秩序的含义 359

二、秩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须 359

第二节 秩序是法的基本价值 369

一、法对秩序的重要意义 360

二、秩序是法的基础价值 361

第十四章 法与效益 363

第一节 作为法的价值的效益 363

一、效益的基本含义 363

二、法的效益价值 363

第二节 法对效益的价值意义 365

一、实际效果的优化 365

二、社会代价的减少 366

三、确保效率优先与兼顾公平 367

第十五章 法与自由 369

第一节 作为法的价值的自由 369

一、自由对于人的价值意义 369

二、法的自由的含义 369

三、法应以自由为目的 371

第二节 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371

一、自由需要法的保障 371

二、法确定自由的范围 372

三、法保证自由的实现 373

第十六章 法与平等 374

第一节 平等的含义 374

一、平等不是平均 374

一、平等反对特权 375

三、平等反对歧视 376

第二节 作为法的价值的平等 377

一、平等对法的价值意义 377

二、法对平等的价值意义 379

第十七章 法与正义 381

第一节 法的正义意义 381

一、分配权利义务以确立正义 381

二、惩罚违法犯罪以保障正义 382

三、补偿受害损失以恢复正义 383

第二节 法的正义的基本内容 384

一、实体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 384

二、授权的正义、义务的正义和禁止的正义 385

第十八章 法的制定 387

第一节 法的制定的概念与立法体制 387

一、法的制定与立法 387

二、立法体制 388

第二节 立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389

一、立法的指导思想 389

二、立法的基本原则 390

第三节 立法程序与立法技术 391

一、立法程序 391

二、立法技术 394

第十九章 法律体系 397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与法律部门 397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397

二、法律部门的概念 398

三、法律部门的划分标准 399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401

一、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概述 401

二、一国两制条件下中国法律体系的特点 402

第二十章 法的实施 404

第一节 法的实施的概念 404

一、法的实施与法的运行的关系 404

二、法的实施、法的实效与法的实现 404

第二节 执法 406

一、执法的概念 406

二、执法的原则 407

三、执法的功能 408

第三节 司法 409

一、司法的概念 409

二、司法的原则 410

三、司法的功能 412

第四节 守法 413

一、守法的概念 413

二、公民守法的根据和理由 414

三、守法的条件 416

第五节 法律监督 417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417

二、法律监督的功能 418

第二十一章 法律解释与法律推理 421

第一节 法律解释 421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421

二、法定解释体制 422

三、法律解释的原则和方法 423

第二节 法律推理 426

一、法律推理的概念 426

二、形式推理 427

三、辩证推理 428

第二十二章 法与经济 430

第一节 法与生产方式 430

一、法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430

二、法与生产力 433

第二节 法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 435

一、法与自然经济 435

二、法与计划经济 435

三、法与市场经济 436

四、法与知识经济 438

第三节 法的相对独立性 440

一、经济不是决定法的唯一因素 440

二、法对经济具有相对独立性 441

第二十三章 法与政治 444

第一节 法与阶级斗争 444

一、法与社会相对稳定发展时期和社会革命时期的阶级斗争的关系 444

二、法与阶级斗争的三种形式 445

三、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斗争 446

第二节 法与国家 447

一、法与国家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447

二、法与国家不仅相互依存,还相互制约 448

第三节 法与党的政策 449

一、法与党的政策的区别 449

二、法与党的政策的联系 451

第四节 法与专制政治和民主政治 452

一、法与专制政治 452

二、法与民主政治 453

三、社会主义法制与社会主义民主 454

第二十四章 法与道德 456

第一节 法与道德的一般关系 456

一、法与道德的异同 456

二、法与道德的关系 457

第二节 立法、执法、守法与道德 459

一、立法与道德 459

二、执法与道德 460

三、守法与道德 461

第三节 法与社会主义道德 462

一、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建设结合的必要性 462

二、法与社会主义道德相结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464

第二十五章 法与科技、教育 465

第一节 科技、教育对法的影响 465

一、科学技术对法的影响 465

二、教育对法的影响 468

第二节 法对科技、教育的作用 470

一、引导和推动作用 470

二、约束和规范作用 470

三、维护和保障作用 471

四、干预和制裁作用 471

第二十六章 法与可持续发展 472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法学理论的影响 472

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472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法学理论的影响 473

第二节 法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推进 477

一、通过立法,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升为法律,予以宣传和普及 477

二、建立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法律体系 477

三、严格实施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法律法规,保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真正实现 478

第二编 中国法制史 479

第一章 夏商法律制度 479

第一节 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朝法律概况 479

一、中国法律起源 479

二、夏朝法律概况 480

第二节 商朝法律概况 483

一、立法概况 483

二、商朝法律的主要内容 484

三、司法制度 486

第二章 西周法律制度 488

第一节 立法指导思想 488

一、法律思想的变化 488

二、“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的影响 489

第二节 法律形式、宗法制度及“礼”与“刑”的关系 489

一、主要法律形式 489

二、宗法制度 490

三、“礼”及“礼”与“刑”的关系 491

第三节 西周法律的主要内容 494

一、刑事法律 494

二、民事法律 496

第四节 司法制度 499

一、司法机构 499

二、诉讼制度 500

三、监狱制度 502

第三章 春秋战国法律制度 503

第一节 春秋时期法律制度 503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变迁 503

二、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主要活动 505

三、公布成文法引起的争论 506

四、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507

第二节 战国时期法律制度 508

一、新兴地主阶级的主要法律思想 508

二、《法经》的主要内容及历史地位 510

三、商鞅变法 511

第四章 秦朝法律制度 516

第一节 秦朝立法概况 516

一、主要立法思想 516

二、主要法律形式 516

三、关于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法律内容 517

第二节 秦律的基本内容 518

一、刑事法律 518

二、民事法律 521

三、经济法律 522

第三节 司法制度 524

一、司法机构 524

二、诉讼审判制度 524

第五章 汉朝法律制度 526

第一节 立法概况 526

一、立法指导思想 526

二、主要法律形式 526

三、主要立法 527

第二节 汉文帝、景帝时期的刑罚改革 528

一、改革的背景 528

二、改革的过程与内容 528

三、刑制改革的意义 529

第三节 法律内容的儒家化 529

一、刑事法律内容 529

二、民事法律内容 532

第四节 司法制度 533

一、司法机构 533

二、诉讼审判制度 534

三、《春秋》决狱 535

四、录囚制度 535

第六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法律制度 537

第一节 立法概况 537

一、三国时期对汉律的沿用与改革 537

二、《晋律》颁行与张杜注律 537

三、南北朝时期的立法 538

第二节 法律形式与内容的发展变化 539

一、法律形式的变化 539

二、法典内容的主要变化 540

第三节 司法制度的变化 541

一、司法机构的变化 541

二、死刑复奏制度的形成 542

第七章 隋唐法律制度 543

第一节 隋朝法制概况 543

一、《开皇律》的颁布及其立法上的成就 543

二、《大业律》的修定与隋炀帝对法制的破坏 544

第二节 唐朝立法概况 544

一、唐朝立法指导思想 544

二、唐朝法律形式 545

三、唐朝主要立法 545

第三节 唐律各篇主要内容 546

一、《名例律》的主要内容 546

二、唐律其他各篇的主要内容 546

第四节 唐律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精神 550

一、确保专制君主尊严,维护皇权专制 550

二、维护封建特权等级制度 550

三、维护封建家庭伦理 550

四、维护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 551

五、惩治官吏犯罪 551

六、保护官有及私有财产 552

第五节 唐律的特点与历史地位 552

一、唐律的基本特点 552

二、唐律的历史地位及影响 553

第六节 唐朝司法制度 553

一、司法机构 553

二、诉讼审判制度 554

三、御史监察制度 556

第八章 宋朝法律制度 557

第一节 立法概况 557

一、立法指导思想 557

二、立法活动 557

三、法律形式 558

四、《盗贼重法》的制定 558

第二节 法律内容的演变 559

一、刑事法律内容的变化 559

二、民事经济法律内容的变化 560

第三节 司法制度 563

一、司法机构 564

二、审判制度 564

第九章 元朝法律制度 566

第一节 立法概况 566

一、立法指导思想 566

二、主要立法活动 566

第二节 元代法律的基本内容与主要特点 567

一、确认各民族不平等的法律规定 567

二、维护僧侣特权地位的法律规定 567

三、保护奴隶制残余,佃户身份低下 568

第三节 司法制度 569

一、司法机构 569

二、审判特点 569

第十章 明朝法律制度 571

第一节 立法概况 571

一、立法指导思想 571

二、立法活动 571

第二节 明代法律的基本内容 572

一、刑事法律 572

二、民事法律 575

三、经济法规 577

第三节 司法制度 579

一、司法机构 579

二、普通诉讼审判制度 580

三、廷杖制度与厂卫干预司法 581

第十一章 清代法律制度 583

第一节 清朝立法概况 583

一、清初的政治形势与立法指导思想 583

二、清入关以后的主要立法 585

第二节 清律的主要内容与发展变化 588

一、清律的基本内容 588

二、清律的主要发展变化 591

第三节 清朝的司法诉讼制度 592

一、清朝的司法机关 592

二、主要诉讼制度 594

第十二章 清末法律制度的改革 597

第一节 清末“预备立宪”与宪法文件 597

一、清末“预备立宪”的政治背景与主要活动 597

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 599

第二节 清末修律的主要活动及成果 600

一、清末修律的背景与过程 600

二、清末刑法典的修订 602

三、清末民商法律的修订 604

四、清末诉讼法的修订与司法体制的变化 605

五、清末变法修律的特点与影响 606

第三节 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 608

一、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制度的确立 608

二、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主要内容 609

三、外国在华领事裁判权确立的后果 610

第十三章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律制度 612

第一节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612

一、《组织大纲》产生的背景 612

二、《组织大纲》的政府体制和基本内容 613

三、《组织大纲》的性质和历史意义 613

第二节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613

一、《临时约法》产生的背景 614

二、《临时约法》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614

三、《临时约法》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615

第三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法令 616

一、关于发展经济的法令 616

二、关于保障人权的法令 617

三、关于文化教育的法令 618

四、关于社会改革的法令 618

五、关于司法改革的法令 619

第十四章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 620

第一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立法概况 620

一、立法机关 620

二、法律体系 620

第二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主要宪法与宪法性文件 621

一、“天坛宪草” 621

二、“袁记约法” 622

三、“贿选宪法” 623

第三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刑事立法 623

一、《暂行新刑律》 623

二、刑事特别法 624

第四节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625

一、司法机关 625

二、审判制度 626

第十五章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国民党政府)的法律制度 628

第一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立法概况 628

一、立法的三个主要阶段 628

二、《六法全书》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法律体系 630

三、南京国民政府法律制度的特点 631

第二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宪法与宪法性文件 632

一、《训政纲领》与《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 632

二、“五五宪草” 633

三、1947年《中华民国宪法》 633

第三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民商立法 634

一、“民商法合一”的立法体系 634

二、《中华民国民法》 635

三、单行商事法规 636

第四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刑事立法 637

一、《中华民国刑法》 637

二、刑事特别法 638

第五节 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的司法制度 639

一、司法体制 639

二、审判制度及其特点 641

第十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643

第一节 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概况 643

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法制概况 643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制概况 643

三、解放战争时期各解放区的法制概况 644

第二节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644

一、工农民主政权的宪法文件 644

二、工农民主政权的土地立法 646

三、工农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 646

四、工农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647

五、工农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649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649

一、抗日民主政权的《施政纲领》 649

二、抗日民主政权的减租减息规定 651

三、抗日民主政权的婚姻立法 652

四、抗日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654

五、抗日民主政权的司法制度 656

第四节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民主政权的法律制度 658

一、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宪法原则 658

二、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地立法 659

三、解放区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 660

四、《中共中央关于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与确定解放区司法原则的指示》 662

第三编 宪法 663

第一章 宪法概述 663

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和本质 663

一、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663

二、宪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 670

三、宪法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674

第二节 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677

一、近代宪法产生发展概况 677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682

三、我国现行宪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 684

四、我国现行宪法的修正案 688

第三节 宪法的作用 689

一、宪法确认国家的经济制度 690

二、宪法巩固国家的统治权 690

三、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691

四、宪法为法制建设确立基础 692

五、宪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693

六、宪法维护国家的统一 693

第四节 宪法规范 694

一、宪法规范的特点 694

二、宪法规范的科学性和完备性 697

三、宪法规范的表现形式 699

第五节 宪法实施的监督与违宪审查 704

一、违宪审查制度的概念 704

二、违宪审查机关 705

三、违宪审查的方式及效力 707

四、我国宪法实施的监督制度 708

第二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性质 712

第一节 国家性质概述 712

一、国家性质的一般学说 712

二、国家性质与宪法的关系 714

第二节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15

一、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性质规定的沿革 715

二、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我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特殊形式 716

三、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717

四、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对人民民主与对敌人专政的结合 718

第三节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结构 720

一、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 720

二、工农联盟是我国的阶级基础 724

三、知识分子是我国的依靠力量 726

第四节 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重要特点 727

一、统一战线的性质和任务 727

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727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732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37

第一节 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737

一、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737

二、政体与政权组织形式的种类 737

第二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和特点 740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 740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 742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745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形式 745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747

三、坚持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749

第四节 我国的选举制度 749

一、选举制度的基本理论 753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757

三、我国选举的民主程序 761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特别行政区制度 765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概述 765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种类 765

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767

第二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69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和内容 769

二、民族自治地方的类型 770

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771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774

第三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 776

一、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一国两制”构想的产物 776

二、特别行政区的概念与特点 778

三、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780

四、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 787

五、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 792

第五章 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797

第一节 概述 797

一、公民与权利概念 797

二、基本权利概念与基本特征 799

三、基本义务概念与基本特征 801

四、新中国宪法与公民基本权利的发展 802

第二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805

一、平等权 805

二、政治权利 807

三、宗教信仰自由 814

四、人身自由 815

五、社会经济权利 820

六、文化教育权利 824

七、监督权 826

第三节 公民的基本义务 828

一、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义务 828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义务 829

三、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义务 830

四、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831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832

第六章 国家机构 835

第一节 国家机构概述 835

一、国家机构的概念 835

二、我国国家机构的种类 835

五、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 836

第二节 国家权力机关 839

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839

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846

第三节 国家主席 852

一、国家元首概述 852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853

第四节 国家行政机关 854

一、国务院 854

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858

第五节 国家军事机关 860

一、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 860

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领导体制 860

三、设立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义 861

第六节 国家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 861

一、人民法院 861

二、人民检察院 865

三、公检法三机关的相互关系 868

第四编 刑法 873

第一章 刑法概述 873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分类 873

一、刑法的概念 873

二、刑法的分类 873

第二节 刑法的创制和修订 874

一、刑法的创制 874

二、刑法的修订 874

第三节 刑法的体系和解释 875

一、刑法的体系 875

二、刑法的解释 876

第四节 刑法的根据和任务 877

一、制定刑法的目的和根据 877

二、刑法的任务 877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880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880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和要求 880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立法体现 880

第二节 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881

一、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 881

二、刑法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辩证性 881

第三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882

一、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 882

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立法体现 882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 883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883

一、刑法空间效力概述 883

二、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 884

三、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 885

四、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 886

五、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886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887

一、刑法的生效时间 887

二、刑法的失效时间 887

三、刑法的溯及力 888

第四章 犯罪与刑事责任 890

第一节 犯罪概念 890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890

二、中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890

三、犯罪概念的意义 893

第二节 犯罪构成 894

一、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894

二、犯罪构成的意义 895

第三节 刑事责任 896

一、刑事责任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896

二、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897

三、刑事责任的根据 897

四、刑事责任的开始和终结 899

五、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900

第五章 犯罪客体 902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 902

一、犯罪客体的概念 902

二、犯罪客体的种类 902

第二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903

一、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的概念 903

二、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903

第六章 犯罪客观方面 905

第一节 犯罪客观方面概述 905

一、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 905

二、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905

第二节 危害行为 906

一、危害行为的含义 906

二、作为 907

三、不作为 907

第三节 危害结果 908

一、危害结果的概念 908

二、法律对物质性危害结果的规定及其意义 908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909

一、因果关系的客观性 909

二、因果关系的相对性 909

三、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 910

四、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910

五、因果关系的复杂性 910

六、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问题 911

七、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 911

八、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 911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 912

一、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 912

二、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 912

第七章 犯罪主体 914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 914

一、犯罪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914

二、犯罪主体的意义 914

第二节 刑事责任年龄 915

一、刑事责任年龄的概念 915

二、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 915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 916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和内容 916

二、刑事责任能力程度 917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分 919

一、犯罪主体特殊身分的概念 919

二、犯罪主体特殊身分的分类 920

三、犯罪主体特殊身分的意义 920

第五节 单位犯罪 921

一、单位犯罪的范围 921

二、单位犯罪的处罚 921

第八章 犯罪主观方面 923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 923

一、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 923

二、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 923

第二节 犯罪故意 923

一、犯罪故意的概念 923

二、犯罪故意的类型 924

第三节 犯罪过失 926

一、犯罪过失的概念 926

二、犯罪过失的类型 926

第四节 犯罪的目的和动机 927

一、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概念 927

二、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的区别 927

第五节 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 928

一、不可抗力 928

二、意外事件 928

第六节 认识错误 929

一、法律认识错误 929

二、事实认识错误 930

第九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 933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 933

一、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 933

二、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 934

三、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935

第二节 犯罪既遂形态 935

一、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935

二、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 935

三、既遂犯的处罚原则 936

第三节 犯罪预备形态 936

一、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936

二、犯罪预备行为的类型 937

三、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938

第四节 犯罪未遂形态 938

一、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938

二、犯罪未遂形态的类型 939

三、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939

第五节 犯罪中止形态 940

一、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 940

二、自动放弃重复侵害行为的定性 941

三、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 941

四、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941

第十章 共同犯罪 943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构成 943

一、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 943

二、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 943

三、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 944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944

一、任意共同犯罪和必要共同犯罪 945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和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945

三、简单共同犯罪和复杂共同犯罪 945

四、一般共同犯罪和特殊共同犯罪 946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946

一、主犯及其刑事责任 946

二、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947

三、胁从犯及其刑事责任 947

四、教唆犯及其刑事责任 947

第十一章 罪数形态 949

第一节 罪数判断标准 949

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 949

一、实质的一罪 949

二、法定的一罪 951

三、处断的一罪 952

第三节 数罪的类型 953

一、实质数罪和想象数罪 953

二、异种数罪和同种数罪 953

三、并罚的数罪和非并罚的数罪 954

四、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和刑罚执行期间的数罪 954

第十二章 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 955

第一节 正当防卫 955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955

二、无限防卫权 957

三、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957

第二节 紧急避险 958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958

二、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异同 960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961

第十三章 刑罚概述 963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和特征 963

一、刑罚的概念 963

二、刑罚的特征 963

第二节 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 964

一、适用对象不同 964

二、严厉程度不同 964

三、适用机关不同 965

四、适用根据和适用程序不同 965

五、法律后果不同 965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 965

一、刑罚目的的概念 965

二、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 966

第十四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 968

第一节 刑罚的体系 968

第二节 主刑 968

一、管制 968

二、拘役 969

三、有期徒刑 969

四、无期徒刑 970

五、死刑 970

第三节 附加刑 972

一、罚金 972

二、剥夺政治权利 973

三、没收财产 975

四、驱逐出境 976

第十五章 刑罚裁量 977

第一节 刑罚裁量概述 977

一、量刑的概念 977

二、量刑的原则 978

三、量刑情节的概念和类型 979

四、量刑情节的适用规则 980

五、我国刑法规定的具体量刑情节 982

第二节 刑罚裁量制度 986

一、累犯 986

二、自首 988

三、立功 992

四、数罪并罚 993

五、缓刑 995

第十六章 刑罚执行和刑罚消灭 1000

第一节 刑罚执行制度 1000

一、减刑 1000

二、假释 1003

第二节 刑罚消灭制度 1007

一、时效 1007

二、赦免 1009

第十七章 刑法各论概述 1011

第一节 刑法各论与刑法总论的关系 1011

第二节 刑法分则体系 1012

第三节 具体犯罪条文的构成 1013

第十八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1017

第一节 危害国家安全罪概述 1017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018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022

第十九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1024

第一节 危害公共安全罪概述 1024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026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041

第二十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1047

第一节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概述 1047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049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078

第二十一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1092

第一节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概述 1092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093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112

第二十二章 侵犯财产罪 1117

第一节 侵犯财产罪概述 1117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18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137

第二十三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1139

第一节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概述 1139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42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170

第二十四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1186

第一节 危害国防利益罪概述 1186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88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191

第二十五章 贪污贿赂罪 1195

第一节 贪污贿赂罪概述 1195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196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208

第二十六章 渎职罪 1210

第一节 渎职罪概述 1210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211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223

第二十七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1228

第一节 军人违反职责罪概述 1228

第二节 重点讲授的犯罪 1231

第三节 其他犯罪 1236

第五编 民法 1241

第一章 民法概述 1241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1241

一、民法的概念 1241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1244

第二节 民法的基本原则 1246

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1246

二、等价有偿原则 1247

三、自愿和公平原则 1247

四、诚实信用原则 1248

五、民事权利受法律保护原则 1249

第三节 民事法律关系 1249

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1249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要素 1250

三、民事权利及其分类 1251

四、民事权利的行使及保护 1253

第二章 公民(自然人) 1255

第一节 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 1255

一、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含义 1255

二、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特点 1256

三、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开始 1257

四、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的终止 1257

第二节 公民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