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台湾文化志  下  中译本·修订版
台湾文化志  下  中译本·修订版

台湾文化志 下 中译本·修订版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伊能嘉矩原著;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编译
  • 出 版 社:台湾书房出版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866764745
  • 页数:576 页
图书介绍:
《台湾文化志 下 中译本·修订版》目录

第12篇 商贩沿革 1

第一章 郊行 2

台湾商贩兴起之绪端 2

当初商况之一斑 2

行及郊 3

郊之起源—台湾三郊之组织 3

泉郊及厦郊 4

艋舺街之发达 4

淡水三郊 5

台厦郊 5

新义顺之一郊 6

北船、南船、唐山船 6

小郊 6

特殊之牛市惯习 6

郊之急公好义所贡献之功绩 6

徐宗干之〈谕郊行商贾〉—通台商弊之指责 7

不正当之秘密营商 9

对奸商之管束 9

关於私当之管束 10

第二章 糶运及粮运 12

粮运之限制 12

淡水社船之设置 12

高其倬之〈请开台湾米禁疏〉 13

解除米禁为自然之趋势 14

台米价额调节政策 14

南洋贸易之进展与台米糶运之减少 16

「附」台运不绝止 17

粮运即台运 18

粮运极盛时之情形 19

台运消长与全闽之关系 19

专运即大运之特设 20

鹿港(校按:当作「鹿耳门」)之淤塞与粮运之顿挫 20

减运之法 21

第三章 通洋 23

通洋之沿革 23

与日本之通商 24

鸡笼为主要贸易地 24

与吕宋之往来 24

日本锁国令之影响 25

对日本之输出品 26

「附」东洋成为日本之代名词 26

与南洋之通商 27

「附」内田博士之论文:〈三百年前日本与台湾之经济关系〉之节略及补注 29

尾崎秀真有价值之一说 31

第四章 海关制及抽厘 33

二种海关—常关、洋关 33

海关之开设 33

厘金制 34

台湾之厘金抽取方法 34

子口半税 35

体恤华商之旨趣 35

第五章 通货 37

见於撒玛纳札著书之台湾货币 37

吕宋货币之流入 37

纹银之通用少 37

番货币之通用 37

六八银 38

台湾纹银之铸造 38

光绪元宝之新铸 38

一角银圆之铸造 38

银币不依定价而依实价通用 38

劣币之滥用 39

铜钱—永历通宝之铸造 39

台湾之小制钱 40

私铸呆钱及其设法示禁 40

运入古钱之径路 41

第六章 度量衡 42

道斗系郑氏之官斗 42

满斗之使用与量制之统一 42

石制母斗 42

度制亦不统一 43

衡制之不统一 43

依自治作用之度量衡统一—公斗、公秤之设备 43

公斗之弊 43

公秤之代表 44

第13篇 外力之渐进 47

第一章 撒玛纳札之台湾介绍 48

乔治撒玛纳札之经历 48

《台湾地理历史》及《日台对话》之公刊 48

对福尔摩沙之地理及历史之记述 50

关於福尔摩沙岛民之原有宗教等之记述 51

一般惯习之记述 53

关於语言之记述 53

「附」所举台湾土著数词之语种 54

乐克贝里之对撒玛纳札著书记事之见解 55

第二章 贝尼奥斯基之台湾探险 56

毛里斯·奥俄斯笃·贝尼奥斯基之《旅行记》记事梗概 56

贝尼奥斯基之〈台湾事情及殖民方策〉十二条 61

归欧后之消息 61

对其记述之评判 62

第三章 鸦片战争及伊犁纷议之影响 63

英军窥伺台湾 63

英军之作战方略 64

草鸟洋匪之犯境 64

有作英军窥伺内应者 64

清人防夷之议 64

台湾之防夷方针及对英人之迫害—那布达号及安号之海难 66

对英国全权谢罪 66

汉民敌外心之发露 66

俄国占领伊犁 68

伊犁纷议时台湾之戒严 69

第四章 台湾之开港 70

《天津条约》之台湾开港 70

订盟列国约定台湾开港之最初年次 70

条约上之淡水港区域 70

西班牙天主教会不受通商条约之适用 71

租界 71

第五章 对外政策之软硬姿态 73

鸦片战争所引起对英国嫌恶之情绪及其煽动 73

侨居外人迫害事件频起—英人哈蒂之重伤与樟脑之扣留 73

英国领事吉必勋之对策 74

茄当中校占领安平 74

樟脑纷争 74

设招商局保护外商 75

第六章 外教之传人 76

荷兰人之教化及於入清以后 76

开港后之传道 76

西班牙天主教之传教—爽斯圣父 76

英国长老教会之传教 77

北美加拿大长老教会之传教 77

对外教之迫害 77

英国领事吉必勋之抗议 77

凤山知县之谢罪 78

刘铭传之外教保护政策 78

谢烈路尼奥亚兰之传教 78

甘为霖之功绩 79

马偕之功绩 79

黑本之功绩 79

外教之感化 79

第七章 美船罗妹号遇难事件 81

「番」人对外国船舶之凶行 81

罗妹号遇难之真相 81

美国领事(校按:原文作「公使」)李善得与清有司之折冲 82

「番」人与谈判 82

罗妹号事件之影响 84

第八章 英国人之大南澳侵垦 85

同治七年英人荷恩之大南澳侵垦 85

清官宪之抗议与荷恩之退去 85

第九章 日本侵略台湾之动机 87

西川忠英、新井君美等之著述系第一著之导火 87

其后见於日本杂史随笔有关台湾之记事—森岛中良之《红毛杂话》及《万国新话》 87

司马江汉之《荷兰商船》 88

赖襄之诗文 88

吉田寅次郎之《幽囚录》 88

川口长孺之《台湾郑氏纪事》 89

最早以台湾为主之地图 89

岛津齐彬之海外经略秘策—《琉球史料》之记事 89

《石室秘稿》之记事 90

第十章 日本之入侵台湾「番」地 92

琉球宫古岛民被生「番」屠杀 92

琉球在中日两国间之历史的关系 92

发对台湾「问罪」之师之奏请 94

「附」琉球岛民遇难之实况 94

救护琉球人之遗闻 96

八重山岛船获救护之颠末 98

漂到之地点 98

派遣「问罪」之师之先决条件—置琉球藩以明其所属 98

日本当局及李善得关於台湾番地所属问题之见解 99

颁赐副岛大使之勅旨 100

副岛大使及副使柳原前光等到北京与清政府交涉、清廷答称土「番」为化外之民 101

日人之台湾踏查 101

「附」小田县民亦遇生「番」劫掠 102

「附」小田县民遇难真相 102

卑南社「番」人当时之记忆 105

「征」台可否之论 106

委任大久保、大限两参议及西乡大将调查生「番」处置案 106

台湾蕃地事务都督以下之任命、设置台湾蕃地事务局、颁赐都督之勅旨及特谕 107

急设日本公使馆於北京 108

决定「征」台部署 109

纽约斐拉路得报之批评 109

美国、英国声明局外中立 110

「问罪」师向台湾 112

自瑯?湾登陆 113

瑯?之汉民迎接日军 114

戒饬在阵兵士 115

在石门初次制胜 116

「番」人相继屈服 116

勦荡牡丹、高士滑二社「番」 116

西乡都督苦心之情形 118

中国舆论之激昂 119

完成台湾守备 120

中国之谣言蜚语 120

中国对日本都督要求撤兵 121

台湾「番」地事后之处理由中国自当之议 123

大久保全权办理大臣之派遣 124

驻屯军将来之进退目的之陈情 125

中日两政府之谈判 128

中日和议由英国公使居中调停而成立 129

条约之全文 129

大久保利通之〈使清始末摘要〉奏陈 131

「附」大久保全权之问题二条 134

「征」台师凯旋 136

山县有朋之外征三策 136

派遣兵数及死伤病者数 137

遭难琉球人之塚墓 138

由日本语所导出之新「番」语:「塞俄」 139

「征」台馀谈 140

清政府里面对日本「征番」之权宜策略 140

「附」以日本之撤兵为出於取败之和约 142

日本发遣「问罪」师所加予中日两国之影响 143

第十一章 中法战争之影响 145

企图用孤拔所统率舰队占领台湾 145

刘巡抚之作战计画 145

法军之作战计画及其攻击、封锁基隆 146

「附」外国船之奥援破封锁 147

法军砲击淡水、基隆 148

两国和约与法军撤退 149

孤拔企图计画利用妈宫港为海军要港 149

「附」当时台湾清兵之无节制 150

关於刘铭传行动之一讹闻 150

法兵之暴行 151

本地民间之迷信 151

中法两军之病死 152

第14篇 拓殖沿革 153

第一章 限制拓殖之时期 154

汉民拓殖之原始 154

荷兰人之占据 154

西班牙之占据北部 154

建立台湾拓殖基础—明郑时代之拓殖 155

「附」承天府之四坊与二十四里 156

清代之消极政策—垦照 160

草地之垦照 161

偷越之流民所为拓殖之进展 161

「番」地最初之新开部落—诸罗十七庄 162

竹堑埔之拓殖 163

「附」陈瑸巡察淡水—台北探查之端绪 163

淡水地方水土苦恶 165

既往之私垦趋势 166

罗汉门地方之开拓 166

下淡水溪流域 167

「附」官府对偷越私垦之管束与给付垦照 168

《台湾府志》所载可垦地区由最初之既垦及续垦田园数 170

违禁越界所至滋事之例 171

〈台疆经理事宜十二条〉及其反对意见 171

汉民侵入「番」界之禁及蓝鼎元之反对意见 171

拓殖进入内部 176

侵占「番」地之弊 177

限新垦田、园得减赋率之影响 178

立石禁占之措施 178

官庄垦辟为名而侵占「番」地之弊 179

「附」石碑及謄文之例 180

由海路侵占「番」地之禁 182

设理番同知 183

「番」业让与实系蒙混偷垦 183

林案平后善处之计 183

民买「番」地之公认 183

噶玛兰拓殖之沿革 184

准许解除「番」地封禁之证据 186

加留馀埔 187

水沙连拓殖之端 187

汉民渐知关於台湾山后之地理知识 189

赖科、潘冬之事迹 189

东西得横断中央山脉交通之推想 190

卑南? 191

汉民定居山后之嚆矢 193

奖励开疆之端绪 194

淡水同知李嗣邺之积极手段与合资团体金广福之拓殖事业 195

私人团体之「番」界拓殖 195

军大王庙 196

「附」西洋人所企图之山后「番」地占垦—贝尼奥斯基及荷恩 196

第二章 开山抚「番」之一时期 198

开鑿通后山之道路 198

工程极为困难 200

沈葆桢之台地请开旧禁疏 202

完全解除约定二百馀年之「番」界封禁 203

「番」界厅县之设置与招垦局之创设 204

「番」地开禁有限制 204

拓成多不见成效 205

招垦章程之改定 205

林达泉之治台方策 207

吴子光后山拓殖之意见 207

裁撤招垦局委由民招民垦 210

对垦首发给垦约 211

台湾分省与抚垦局之设置及南、北「番」界山路之开通 212

光绪初年以后企图开通之横断中央山脉道路七条 213

抚垦局所发给垦照之例 213

台东之垦荒 214

第三章 附属诸岛屿之拓殖 215

第一节 澎湖群岛 215

第二节 小琉球屿 216

第三节 火烧屿 217

第四节 红头屿 218

第五节 龟山屿 219

第四章 移殖台湾汉民之原籍及拓地之年代 221

各地方最早拓殖年代表 222

第五章 台湾之拓殖与水士适应 224

固有风土病及其被害记录 224

以风土病归咎鬼妖作崇之迷信 226

汉人不服水土视台湾为畏途 227

知县官司对恶毒瘴地畏不赴任 227

病死过於「番」害 228

外国人成瘴疠牺牲者 229

病患多为疟疾病 229

瘟及瘿之流行 230

关於食物禁忌之民间杂说 230

澎湖岛多眼疾 231

水土不良与迷信结合之旧惯 231

饮用水质之不良 231

甘泉灵效之说 232

刘巡抚之钻井及经营公设浴室 232

缺乏良医之结果有赖神力治病 233

名医传 233

官医局及养病院之设置 234

保生大帝、痘疹神之信仰 234

「附」忌避癞病之习俗 234

适应水土时效之理想 235

台湾移住者之早熟 236

台民多短命 236

见於文献之长寿之例 236

一种欲使视台湾为乐土之神仙谈 237

「附」「番」人之浴水惯例—沐儿之风 238

毒蛇之种类及其害 239

对毒蛇伤害之民间疗法与禁厌护符灵药 240

第15篇 「番」政沿革 241

第一章 理「番」设施 242

第一款 对熟「番」之设施 242

熟「番」与生「番」之别 242

「附」「番」之语义 246

社街庄峒之区别 247

清人入台初期之对「番」策 247

「附」土官(土目、头目)之制 248

通事、董事之制 249

举用土目、通事之际颁给之戳记 250

得为熟「番」之要件 250

番户 253

社商、社丁及其恶弊 254

郁永河之理「番」方策 254

阮蔡文之北路「番」界亲哨 254

汉民之侵占「番」地与周锺瑄之善后策 255

陈瑸之淡北「番」地巡察 256

「附」谢金銮撰〈雷阳遗事〉 256

分巡台厦兵备道梁文科禁革社商、通事之流弊 257

发给归附「番」土官信牌 257

官府以土「番」充兵勇之端 257

诸罗知县发给岸里社「番」之谕示 258

闽浙总督罗罗满保等所上〈题报生番归化疏〉 259

归化「番」与未归化「番」之别 260

朱一贵事件之起因 260

在朱一贵事件征土「番」随军 260

以理「番」圭臬见称之〈番俗六考〉 261

汉人苦累土「番」之情形 262

汉人欺弄、侵占土「番」事例 263

逼遯(校按当作「副遯」) 263

「番」民叛乱亘大区域 264

蓝鼎元之理「番」意见 264

烧夷「番」社之策 265

官府之「番」人怀柔策 266

熟「番」之汉化渐进 267

办理民「番」交涉特设南北两路理番同知 267

民「番」交涉事件之主要职务 268

「附」设置理番同知当时之所辖「番」社名 268

承贌「番」业之谕示及禁制 270

立石划界之禁例 271

理「番」方针铺张之禁示 271

林爽文案后屯防之设置 273

闽浙总督方维甸保护熟「番」禁示之要项 274

「附」社「番」为清肃社纪所立合约字 275

在理「番」设施上添一新事例之动机—噶玛兰「番」地之收归及绥抚 277

限制对「番」社放债 278

认识「番」业清厘之必要 279

平埔熟「番」大移动之发端 281

光绪元年之理「番」官司改革 282

对「番」方针伴同认识汉「番」机会均等而变更 282

「附」确认熟「番」公法上之特殊能力 283

承认「番」妇之为业主 283

第二款 对生「番」之设施 284

第一节 对生「番」消极政策 284

清人有台当初之理「番」政策系消极方针 284

对生「番」之管束无效果 285

通事之横肆与生「番」滋事 286

关於识者之生「番」处理论议者多 287

官府之理「番」政策仍采消极方针 288

防遏生「番」之姑息手段与蓝鼎元之驳议 288

诸罗知县孙鲁及台湾总兵林亮对生「番」之积极政策 290

有司苟且杀人将罪诬嫁与生「番」 291

阿里山生「番」通事吴凤之事迹 292

「附」关於吴凤经历之多种异闻 293

林爽文之役一部分归附生「番」有功 294

载於《皇清职贡图》熟、生「番」族图形及图记 295

关於方维甸之严禁偷越「番」境 296

柯培元之〈生番歌〉 300

第二节 对生「番」积极政策 300

生「番」地域惹起国际问题—美船罗妹(Rover)号遇难事件与清人之善后政策 300

琉球藩民被害事件 300

沈葆桢之开山抚「番」之议 300

丁日昌所拟订〈抚番开山善后章程〉及其实施之范围 301

对生「番」之厉行薙发 301

《化番俚言》之颁布 304

对生「番」之管束一时颓弛 305

中法战后谋善之策与刘巡抚之理「番」方针 305

全台抚垦总局之创设 306

「附」发给国如社之口粮票 307

王九龄拟议章程稟请台湾巡抚特设招抚局 308

图谋加强防「番」 311

「番」人归化之实况 311

鼓励归化生「番」奉公出力 311

刘巡抚卸任理「番」措施顿挫 312

《续噶玛兰厅志》稿本所载全台「番」政末路之总评 312

「附」「番」地之意义 313

第三款 佩带军械之禁 313

「番」人嗜杀 313

铳器之传入及官府对其禁制 314

刘巡抚禁止「番」人佩带武器 314

铳器之押收 315

「附」台湾「番」人至持有铳器之初期 315

第四款 民、「番」结婚之限制 318

荷兰宣教师与「番」女之结婚 318

汉人与「番」女之结婚 318

有司基於保护「番」人之见解又为「番」地治安之必要绝对不许民「番」结婚 319

「番」人欣慕异族之倾向 320

民「番」结婚之禁例 320

民「番」之结婚给予「番」人之结婚思想一大变化 321

禁止奸占「番」妇 321

禁止诱拐「番」女强逼为娼妇 322

「附」认为汉人与「番」民所生混血儿与汉民同等 323

第二章 「番」人之教育 324

第一节 熟「番」之教育 324

荷兰宣教师之「番」人教化 324

西班牙人宣教师之「番」人教化 324

「附」荷兰人布教所及区域 325

在西班牙人麾下从事传教之二名日本人 327

荷兰人退去后仍用罗马字写作「番」语者—教册 328

用罗马字之「番」语文书及其年号 329

清人密谕禁止使用罗马字 329

「附」中国语发音以笔记为罗马字之记事册 330

小川文学士之「番」语文书解说 330

对「番」人汉文教育之发端 333

清代之教育设施—社学 333

举「番」人为佾生之特典 334

土「番」社学之普及,及社学之位置 335

社学之成绩 337

「番」茂才之辈出 337

道光年间土「番」社学随熟「番」进入汉化而至无必要 338

土「番」义学之滥觞 338

吴子光之文英书院 338

吴子光作〈岸社文祠学舍记〉 339

於书院汉「番」共同教育之特典 340

十八义塾之设立 340

使熟「番」由生员之考试进为荐乡试之特典 340

由凤山县属一部分熟「番」团体所创始之孔圣祀典 341

光绪二年新设义学二十六所之拟议 342

熟「番」教育功过参半 342

第二节 熟「番」之化育 343

一般热「番」化育之筹画—各社立社师 343

新港以下四大社之驯化 343

平埔「番」渐进熟化 343

社师之宣誓 344

强制归附土「番」薙发蓄辫 345

赐姓改名之事 346

施行农耕传习 346

禁止杀人 347

移风易俗之改化大进 348

「附」思想上特别信仰上之同化—「番」仔土地公、山魁等 348

第三节 生「番」之教化 349

积极教化之绪论 349

《训番俚言》之监修 350

教育手段之架构 351

卑南厅「番」人之教育及化育 352

恒春县「番」人之教育及化育 360

阿里山「番」及浊水「番」之教育 366

宜兰之生「番」教育 366

台北之模范「番」童教育 367

第四节 赐姓政略 370

对「番」语家名拟配汉姓文字之实例 370

「附」关於共通前置在「番」语家名之tama 372

赐给平埔「番」之姓氏种类 373

多为潘姓 373

使汉式文字改易「番」名 373

汉名「番」名二种并存之名字例 374

「番」名译音附在汉姓下之例 374

赐姓政略生「番」均霑 374

配於固有家名之汉姓之例 374

防应改「番」姓混冒之谕示 375

对「番」人不施行同姓为婚之禁例 377

第三章 对「番」人之课租 378

第一节 「番」饷 378

二种「番」饷 378

第一项熟「番」「番」饷 378

酌采明郑之遗制 378

清初之熟「番」「番」饷 378

熟「番」之新附逐渐增加 380

「番」人输饷之意向 380

饷率失公平成为「番」变之原因 381

减轻「番」饷之上谕 381

刘巡抚删去熟「番」「番」饷 382

第二项生「番」「番」饷 382

主要对归附生「番」赋课 382

征商 383

康熙雍正前后之情形 383

减轻「番」饷 384

鹿皮饷 384

小米饷 384

汉民以生「番」不堪课饷负担为藉口策动侵占「番」地 384

实系社商税 385

熟「番」「番」饷之删去 385

第二节 「番」租 385

第一项「番」大租 385

「番」大租之起因 385

受「番」地给出之汉民与「番」人之权利关系 387

「番」人除征收定率大租外对土地不过拥有虚权 387

公口粮租、私口粮租 387

「番」大租之定率 388

「番」业户 388

抽的租 389

发生「番」大租权原因之有关土地给出契字—第一例由给出土地约定交纳「番」大租者 389

第二例给出土地交付「番」人埔底银且约定交纳「番」大租者 389

第三例以谷粟以外之物产交纳「番」大租者 390

第四例由汉民在「番」地开圳给水之代价而给出土地更由此约定交纳「番」大租者 391

第五例给出厝地成为地基主约定由厝主即家室兴建者准照「番」大租征收地基租者 392

抗纳「番」大租之情弊与官府之管束 392

履行「番」租义务之谕示 392

不得怠忽对新土目抗纳「番」租之告示 393

汉民包办征收「番」租 394

「番」大租变质与「番」人穷困之状 395

第二项 加留馀租 396

加留馀租之性质由来 396

迄道光初年无其实 397

厉行斯种「番」租之经理就绪 397

「番」租率之标准 398

隆恩息租之变形 399

租制之改订与加留馀埔 399

第三项 亢五租 400

亢五租之由来性质及征收法 400

怠纳之弊与官府之警告 400

亢五租归官府管理 401

草地租 402

第四项 特殊「番」租 402

一种以「番」租形式之抚「番」费或养赡银 402

阿里山「番」租 402

内优、傀儡、瑯?「番」租 403

单纯保障和亲之报酬 405

第三节 盐课之蠲豁 406

占居滨海土「番」之制盐 406

使土「番」煎海自食 406

第四节「番」社仓 407

第四章 屯制 408

第一节 屯「番」 408

福康安等之设置熟「番」屯弁奏议 408

军机大臣等对此酌议覆奏 413

及其实施 413

「附」四川屯练兵 413

军机大臣等之覆议第一款 413

特种乡兵之组织 414

编制大小各屯熟「番」「番」社之区分及屯丁数额 414

熟「番」各社应分拨屯丁之员数非不变 416

挑选屯丁之际应造员名册之例 417

覆议第二款请严屯弁责成以资约束 418

准武职之规格 419

颁给屯弁之钤记 419

覆议第三款计屯丁受地宜酌量配发 419

覆议第四款清出所侵占界外田、园定等征租以昭平允 421

覆议第五款已垦之田、园应请分别升免 421

覆议第六款现丈量之图册应发厅县存档仍按各户另给易知丈单以便输租 422

易知丈单之样式 422

覆议第七款请定征租之法以垂永远 423

屯租发生之起源 423

田、园之等级及屯租征收率 423

覆议第八款征收租银应酌定匀给存留以裕丁食以资经费 424

覆议第九款支发屯饷宜定章程以杜弊窦 425

覆议第十款请分别编验应用器械以从「番」人之便 425

覆议第十一款请循旧安设隘丁以重边防 426

覆议第十二款重立界石永杜争越 426

噶玛兰应设屯之议 427

徐宗干设置水沙连大屯之议及实施 427

全台屯制之经理殆失於废弛致屯饷极穷乏 428

刘巡抚厘革屯制之命与蔡嘉谷之稟陈 430

〈整顿屯务以除积弊而裕供赋疏〉 432

屯制照旧存续 433

第二节 养赡埔地及屯田、园 433

可充当屯饷之资源二种 433

养赡埔地 433

屯田、园 435

第五章 防「番」机关 438

第一节 隘制 438

隘之意义 438

隘在台湾之起源—土牛、红线及其制 438

杨景素之立石划界—官隘之嚆矢 439

「附」划界立石之各地名比定及其遗址 439

乾隆四年及十七年之立石划界 440

官设隘制之实施 441

隘首之任用 441

整备隘制之端绪 442

搭藔之最初位置 442

隘丁口粮支给法 443

官府对隘制设施之方针 443

嘉庆、道光年间北路之代表性设隘 443

噶玛兰厅下之隘制 444

民壮藔之兴隆 444

噶玛兰沿山二十馀隘设置完成 445

道光六年之大官隘设置 445

淡水厅下之金广福大隘 446

道光以后之隘制废弛与「番」害频发 447

分屯民勇使代隘制之议 448

恒春知县蔡麟祥之防「番」措施 449

刘巡抚全废原来之官隘、民隘组织隘勇新制 450

光绪十七年之撤废隘勇 450

「附」隘之原型的土牛、红线之遗制 451

设藔之位置及各藔间之连络 451

隘藔之实况 451

设隘线外方设射界之情形 451

传言「番」界开伐树木困难之「番」人口碑 452

第二节 隘租 452

隘租之性质 452

隘租之二种收支法及其实例 452

准许隘租之一部分充义渡费之谕示 454

抗纳隘租之弊渐甚 455

光绪十二年之隘制改革 456

废除隘租名目 456

第六章 征「番」事略 458

明郑以降之讨「番」沿革梗概 458

第一节 吞霄「番」社之讨伐 461

第二节 水沙连「番」之讨伐 463

第三节 傀儡「番」之讨伐 464

第四节 大甲「番」社之讨伐 465

第五节 眉加腊社「番」之讨伐 468

第六节 恒春「番」之讨伐 468

第七节 台东加礼宛「番」之讨伐 471

第八节 奇密社「番」之讨伐 472

第九节 东势角北势「番」之讨伐 473

第十节 东势角南势「番」之讨伐 474

第十一节 大嵙崁「番」之讨伐 475

第十二节 台东平埔「番」之讨伐 476

第十三节 大南澳「番」之讨伐 477

第七章 汉、「番」交涉馀志 479

第一节 「番」人之对外远征 479

「番」人分布於台湾之由来 479

「番」人之仪式口碑等显示可摸索其本源地之资料 479

宋代毗舍耶出没於中国闽海之情景 480

琉球八重山列岛所流传长耳人国之口碑 481

远航南洋地方之口碑 481

「番」地自耕种烟草自吕宋主产之哈瓦那系 482

独木舟之操纵 482

琉球糸满部落之独木舟与台湾北部平埔「番」之蟒甲 483

土「番」渐成生存竞争之败者 483

「附」乌鬼「番」及雷亚拉目克 483

第二节 汉民之「番」地侵占 487

侵占之手段 487

积极性「番」地侵占 488

消极性「番」地侵占 490

官府之间接帮助侵占 492

汉民对平埔「番」之凌虐 492

嘉庆、道光间之平埔「番」大移动 493

北路平埔「番」退入埔里社 494

南路平埔「番」退居台东恒春 494

噶玛兰平埔「番」退居台东北部 495

北路平埔「番」越入噶玛兰 495

「番」人一致免除汉民侵占之特例 497

熟「番」人对生「番」之侵占 498

民「番」酝酿种族竞争之倾向与其协调政策 499

熟「番」人口随汉化进度渐趋衰减 500

柯培元作〈熟番歌〉 500

「附」平埔「番」所存类似「搭雾」风习 501

第三节 中国人对「番」人之观察 503

「番」人之民种由来诸说 503

立说根据粗率 506

荒唐的传承 506

对「番」害之畏怖与由神明庇护而避免之信仰 509

「番」伥之说 510

第16篇 台湾之割让 511

第一章 日本之统治台湾 512

中日讲和之说与日本当局之准备 512

讲和条件之立案海军以台湾为必要之地 512

陆军以辽东半岛为必要之地 512

「附」井上毅割取台湾意见书呈伊藤首相 512

讲和会议上台湾割让问题之折冲 513

《下关媾和条约》签字 514

有关割让台湾之条约文 514

交换批准书 514

桦山总督之任命 514

伊藤首相指示施政大纲之训令 514

发通告与清政府要求任命全权 516

台湾之官民不承认割地条约 516

李鸿章以台地扰乱为理由请伊藤首相延缓桦山总督出发期 516

伊藤首相覆电拒绝中国之请 516

近卫师团向台湾 517

台湾总督府之组织完成 517

桦山总督对文武各官之谕示 517

桦山总督一行抵达台湾 518

「征讨」台湾之开端 518

水野民政局长官对岛民之谕示 518

中国全权委员李经方一行抵达 518

两国委员於船中会见完成台湾交接 518

授受台湾之交换文书 518

「附」中日两国全权台湾授受谈判之情形 519

桦山总督发布台湾交接及绥抚人民之谕示 524

基隆陷落 525

「附」台湾总督府始政式之景况 525

统治台湾最初之天长节景况 526

日本南进军祀郑成功 527

「始政」一周年纪念祝与席上伊藤首相试赋一绝 528

第二章 入台事略 529

台湾巡抚邵(校按上字原文误作「刟」)友濂乞严密防备 529

台湾巡抚唐景崧致力防备 529

驻防台湾之兵员 530

比志岛支队占据妈宫 531

悬重赏击沈擒杀日本船只及军兵 531

岛民不服下关条约 532

清政府恳谕岛民 532

台民建立台湾民主国推唐景崧为总统 532

台湾民主国之宣言 532

列国付之不问 533

连袂告假之台湾文武官 533

台湾民主国之阁僚及其施政 533

纸币、公债、邮票之发行 534

台民发送告白一章期待外国之保护 534

清官宪隐然嗾唆之形迹 535

统领林朝栋之退去与全台团练总局之复兴 536

飞檄指责李鸿章等之罪 537

当时台湾抵抗之事有三原因 538

「附」以刘义之名唤起民众敌忾心所用标语 538

文士之悲歌 538

当时所流布令人捧腹之五彩画 539

近卫师团之登陆 539

基隆陷落 540

台北之惊慌 542

日本「征」军进入台北城 543

台湾北部之「戡定」 544

刘义之声望与文武之轧轹 544

日本「征」军「勦荡」台南地方之作战计画 544

刘义与日本当局之折冲 545

刘义逃往厦门 546

日本「征」军入台南城 546

近卫师团长北白川宫薨去 547

「附」日本军舰八重山号搜检扣留英国轮Thales号事件 547

桦山总督绥抚良民之谕示及对敌兵之宽大处置 548

住民选择国籍之自由 549

日本统治台湾后之「土匪」—吴得福之阴谋 549

明治天皇轸念绥抚台湾新附之民庶 550

新高山命名之报告 550

第三章 对外交涉 551

台湾之割让诸国无异议 551

澎湖攻略之价值 551

清廷欲藉外国之干涉 551

英国与台湾 552

法国与台湾 554

俄国与台湾 554

日本政府关於台湾领有权之宣言 555

福建不割让条约 555

日俄战争与台湾 556

东洋每有事必争台湾海峡争台湾海峡者先注目台湾及澎湖 557

第17篇 台湾之地势变迁 559

第一章 台江沿岸之变迁 560

第二章 浊水溪流域之变迁 565

第三章 淡水河流域之变迁 568

台湾文化志梗概 571

跋 57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