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创新、创造与思维方法
创新、创造与思维方法

创新、创造与思维方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武杰,周玉萍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801720741
  • 页数:362 页
图书介绍:
《创新、创造与思维方法》目录

第一章 创新是21世纪的精神 1

第一节 创新:理论家的洞察 1

一、马克思的观点 2

二、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观点 3

三、经济学家的观点 4

四、历史学家和管理学家的观点 5

第二节 创新:时代的呼唤 7

一、知识的力量 7

二、技术是双刃剑 8

三、创新的分类 9

四、中国面临的挑战 11

第三节 创新的主体、动力和切入点 13

一、创新的主体 13

二、创新的动力 18

三、创新的切入点 23

第二章 创造是人类智慧的花朵 26

第一节 创造的定义及其特点 26

一、什么是创造 27

二、创造的范围 27

三、创造的特点 28

四、创造的意义 29

第二节 对创造力的科学理解 31

一、什么是创造力 31

二、正确认识自己的创造力 34

三、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和差异 38

第三节 创造学是一门软科学性质的横断科学 43

一、创造学的产生 43

二、创造学在我国的发展 46

三、推广创造学的深远意义 47

第三章 创造与人脑潜能的开发 51

第一节 人脑的生理结构与功能 51

一、人脑的生理结构 52

二、大脑两半球的功能差异 55

三、大脑两半球的整体功能 57

第二节 人脑潜能:等待开发的创造宝库 59

一、神奇的人脑潜能 59

二、积极开发人脑潜能 61

第三节 右脑潜能的开发与训练 68

一、开发右脑潜能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68

二、开发右脑潜能的基本方法 69

第四章 创造性思维 74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74

一、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75

二、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 79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 83

一、直觉是一种洞察力 84

二、灵感是一种顿悟 95

三、想象是智慧的翅膀 102

第三节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因素 113

一、思维定势 113

二、满足现状 119

三、刻板僵化,过早下结论 120

四、消极心理(弊导思维) 121

第五章 创造技法 123

第一节 创造技法的基本原则与还原法 123

一、技术发明的一般过程 124

二、创造技法的基本原则 127

三、还原法 129

第二节 列举法 133

一、特性列举法 133

二、缺点列举法 136

三、希望点列举法 140

第三节 设问法 143

一、智力激励法 144

二、检核表法 150

第四节 利用专利进行创造发明 157

一、专利权的概念 157

二、专利文献的特点 159

三、利用专利文献进行发明创造 161

第六章 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 164

第一节 科学和艺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 165

一、张衡和达·芬奇 165

二、科学和艺术的思维方法是统一的 166

三、科学和艺术的共同追求 168

第二节 创造的阶段 169

一、艺术创造的过程 169

二、科学创造的过程 172

三、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的共同规律 177

第三节 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的联系 180

一、洞察现实的力量 181

二、蕴涵科学的发现 182

三、展示个人的风格 183

四、“必然”基础上的自由 185

五、结合科学的艺术 186

第四节 科学创造与审美意识 188

一、审美意识的重要性 189

二、美感在创造中的作用 193

三、科学家怎样培养自己的美感 194

第七章 创造者的个性与品质 200

第一节 创造者的个性特征 200

一、动机 201

二、个性特征 208

第二节 个体的思维品质及生活中的创意 220

一、个体的思维品质 220

二、生活中的创意 226

第八章 环境与创造 233

第一节 社会环境与创造 233

一、社会政治环境与创造 234

二、社会经济环境与创造 237

三、社会文化环境与创造 240

第二节 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与创造 245

一、工作环境是决定创造的主要因素 245

二、生活环境是决定创造的基本因素 248

第三节 自然环境与创造 251

一、自然环境为人们的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52

二、自然环境为人们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253

三、自然环境中自然物不断使人们产生灵感 254

四、良好的自然环境能够提高人的创造能力 255

第四节 努力营造优良的创造环境 256

一、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社会政治环境 256

二、营造有利于创造的社会文化环境 257

三、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市场经济环境 260

四、营造有利于创造的工作、生活环境 262

第九章 教育与创造 266

第一节 教育与智商、情商的培养 266

一、教育与智商的培养 267

二、教育与情商的培养 269

第二节 教育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272

一、教育与观察力的培养 273

二、教育与记忆力的培养 277

三、教育与注意力的培养 279

四、教育与思维力的培养 281

五、教育与想象力的培养 282

第三节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84

一、传统教育的弊端与改革 284

二、彻底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86

三、加快教育改革进程 289

第四节 创造教育是培养创造能力的主要教育模式 291

一、创造教育的产生及其内涵 292

二、创造教育在我国的发展 293

三、创造教育的实施途径 295

四、实施创造教育的意义 296

第十章 努力培养创造性人才 298

第一节 人才与创造性人才概述 298

一、“人才”概念的演化 299

二、创造性人才的共性特征 300

三、不同类型创造性人才的特征 302

第二节 当代国外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305

一、当代国外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趋势 306

二、当代国外培养创造性人才的模式 308

三、当代国外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理论 311

第三节 创造性人才素质的培养 312

一、好奇心和兴趣的培养 313

二、自信心的培养 316

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意志力的培养 319

四、勤奋和紧迫感的培养 322

附录 创造性思维训练部分 324

参考文献 359

后记 36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