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综合图书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

国学常识全知道PDF电子书下载

综合图书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任浩之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05727649
  • 页数:548 页
图书介绍:本书集合了各个领域最常用、最具代表性、最应该知道的国学常识,内容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教育、宗教、民俗等领域,作者将这些国学智慧以简洁隽永的篇幅分门别类地展示给读者,既有严谨的词条解释,又有引人入胜的逸事,可谓是一份国学文化的饕餮大宴。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轻松得到最多的知识量,以最高效的方式获取所需知识点。
《国学常识全知道》目录

第一章 儒家伦理 1

人伦 2

什么是“礼义廉耻” 2

什么是“五伦” 2

什么是“仁” 2

什么是“义” 3

什么是“礼” 3

什么是“智” 4

什么是“信” 4

什么是“孝” 4

什么是“悌” 5

什么是“忠” 5

什么是“勇” 5

什么是“三纲五常” 6

修养 6

什么是“孔门三戒” 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7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7

什么是“克己复礼” 8

如何“寡欲” 8

何谓“知耻” 9

怎样“慎独” 9

什么是“三纲领” 9

什么是“八条目” 9

什么是“十六字心传” 10

什么是“忠恕” 10

什么是“中庸” 10

什么是“三不朽” 10

什么是“孔颜气象” 11

什么是“修齐治平” 11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1

什么是“内圣外王” 12

“气节”的内涵 12

什么是“三从四德” 13

什么是“七出” 13

什么是“节烈” 14

第二章 哲学思想 15

哲学概念 16

什么是“气” 16

什么是“道” 16

什么是“太极” 16

什么是“阴阳” 17

什么是“五行” 17

有与无 18

名与实 18

动与静 18

知与行 19

形而上与形而下 20

什么是“理” 20

什么是“性” 20

什么是“天理人欲” 21

什么是“良知良能” 21

什么是“天人合一” 22

什么是“天人感应” 22

什么是“天人相分” 22

“人皆可以为尧舜”是什么意思 23

“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 23

什么是“性善论” 24

什么是“性恶论” 24

什么是“性无善恶论” 25

什么是“性三品说” 26

什么是“道法自然” 26

什么是“齐善恶” 26

杨朱的“为我” 27

什么是“五德终始” 27

什么是“格物致知” 27

什么是“致良知” 28

诸子百家 28

儒学 28

理学 29

道学 30

心学 30

道家 31

玄学 32

墨家 33

名家 34

阴阳家 34

纵横家 35

法家 36

兵家 37

哲学人物 37

孔子 37

老聃 38

庄周 38

董仲舒 39

王充 40

何晏 40

王弼 41

嵇康 42

周敦颐 42

张载 43

程颐 44

朱熹 45

陆九渊 46

王守仁 46

李贽 47

王夫之 48

戴震 49

严复 50

哲理名句 51

治学篇 51

惜时篇 52

修身篇 52

立志篇 53

处事篇 53

生活篇 54

世道篇 54

为政篇 54

第三章 宗教信仰 55

道教 56

道教 56

长生久视 56

道教的神仙谱系 57

真人 57

太上老君 58

三清 58

玉皇大帝 59

王母娘娘 59

八仙 60

财神 60

洞天福地 61

道士 62

修炼 62

符箓 63

斋醮 64

张道陵 64

葛洪 65

寇谦之 65

陆修静 66

陶弘景 66

王重阳 67

丘处机 67

《黄帝阴符经》 68

《道德真经》 68

《南华真经》 69

《太平经》 69

《周易参同契》 70

《黄庭经》 71

《抱朴子》 71

《太上感应篇》 71

《云笈七□》 72

《道藏》 72

佛教 73

佛教的起源 73

佛教传入中国 73

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74

四谛 74

八正道 75

五蕴皆空 75

轮回 75

地狱 76

慧远 76

鸠摩罗什 77

什么是禅宗 77

顿悟成佛 78

玄奘求法 78

慧能受钵 79

禅宗的五家七派 80

什么是“机锋” 81

什么是“棒喝” 81

喇嘛教 82

活佛转世 82

《般若经》 83

《心经》 83

《金刚经》 84

《妙法莲华经》 84

《维摩诘经》 85

《无量寿经》 86

《六祖坛经》 86

《楞严经》 86

《五灯会元》 87

《法苑珠林》 88

佛藏 88

第四章 政治司法 89

制度与职官 90

兄终弟及 90

宗法制 90

分封制 90

商周官制 91

周代诸侯的等级 91

古代的禅让 92

古代的养士之风 93

客卿制度 94

古代官员的俸禄 94

古代官员的退休 95

三省六部制 96

郡县制 96

行省制 97

九品官人法 97

南北面官制 97

八旗制度 98

羁縻制 98

奴尔干都司 98

土司制度 99

改土归流 99

理藩院 100

金瓶掣签制度 100

驻藏大臣 100

天朝田亩制度 101

民军制 101

征兵制 101

府兵制 101

募兵制 101

世袭兵役制 102

绿营兵 102

新军 102

官 102

僚 103

吏 103

家臣 103

相、丞相、宰相 103

太尉 104

御史大夫 104

十三曹 104

郎官郎吏 105

三公九卿 105

大理寺 105

刺史 106

三辅 106

南北朝的侨郡县 107

都护府 107

节度使 107

宋代的路、州、府 108

镇 108

将军 108

尚书 108

洗马 109

卖官制 109

侍中 109

魏晋士族与“清官” 110

北周的官制改革 110

隋代的官制改革 110

秘书省 111

宋代的宰执 111

枢密院 111

计相 112

翰林学士 112

宋代的谏官与政治失控 112

大学士 113

东西二厂 113

锦衣卫 113

三殿三阁大学士 114

军机处 114

南书房 114

总理衙门 115

提辖 115

押司 115

贝勒 116

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116

钦差大臣 117

达鲁花赤 117

明代三司 117

总督和巡抚 117

道员 118

绍兴师爷 118

南、北洋大臣 118

笏 119

补服与顶戴 119

明清胥吏 120

司法 120

《唐律疏议》 120

秋审 120

大赦天下 121

何谓“十恶不赦” 121

三司会审 122

为何要在午时三刻行刑 122

什么是“桎梏” 123

何谓五刑 123

笞刑 123

弃市 124

徒刑 124

黥刑 124

刺配 125

死刑种种 125

诛九族 126

何谓诏狱 126

古代的讼师 126

政治人物 127

周文王 127

周公 127

管仲 128

孔子 129

商鞅 130

孟子 131

荀子 131

韩非 132

秦始皇 133

李斯 133

汉高祖 134

萧何 135

汉武帝 136

王莽 137

汉光武帝 137

曹操 138

诸葛亮 139

唐太宗 140

武则天 141

宋太祖 142

成吉思汗 143

明太祖 144

张居正 145

黄宗羲 146

康熙皇帝 147

洪秀全 148

曾国藩 148

李鸿章 149

康有为 150

严复 151

第五章 教育科举 153

察举 154

征辟 154

孝廉 154

贤良方正 154

古代的图书馆 154

古代的学费 155

科举制度 156

院试、童试、乡试 156

会试 157

殿试 157

朝考 157

中国历代的学位 157

状元 158

榜眼、探花 158

进士 159

举人 159

秀才 159

“连中三元” 159

“蟾宫折桂” 160

科举四宴 160

举人为何称“公车” 160

门生 160

监生 161

荫生 161

贡生 161

古代的博士、硕士、学士 161

“九儒十丐”的来历 161

留学生 162

帖经、帖括 162

试帖诗 162

明经 162

武科 163

八股文 163

翻译科 164

枪替 164

师范 164

古代对老师的各种称呼 164

桃李满天下 165

太学 165

国子监 166

杏坛 166

木铎 166

稷下学宫 166

鸿都门学 167

太医署 167

书院 168

历史上的四大书院 168

东林书院 169

同文馆 169

通儒院 170

京师大学堂 170

第六章 军事谋略 171

古代战役 172

繻葛之战 172

城濮之战 173

邲之战 175

长平之战 177

巨鹿之战 178

井陉之战 179

虎牢之战 180

白村江之战 182

高梁河之战 183

和尚原之战 184

唐岛之战 185

采石之战 186

萨尔浒之战 188

古代名将 190

先轸与崤之战 190

孙武与柏举之战 191

乐毅伐齐 192

田单与火牛阵 193

廉颇功高遭忌 194

李牧大败匈奴 196

王翦深谙韬晦之术 196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198

李广一生难封侯 199

陈汤当断则断 200

马援马革裹尸 202

班超平定西域 203

周瑜火烧赤壁 204

吕蒙出奇制胜 205

司马懿平定辽东 206

陆逊火烧连营 208

邓艾偷渡阴平 209

王濬楼船灭吴 210

桓温雄武专朝 211

刘裕气吞如虎 212

拓跋珪振兴鲜卑 213

郭子仪折冲尊俎 214

李光弼以少败众 216

李愬雪夜入蔡州 217

杨业身死陈家谷 218

狄青智取昆仑关 220

岳飞北伐中原 222

忽必烈用谋深远 223

常遇春大败陈友谅 225

徐达决胜千里 226

俞大猷肃清倭寇 228

戚继光戎马一生 229

袁崇焕坚守辽东 230

左宗棠收复新疆 232

兵器阵法 233

中国古代的兵器 233

古代的弓弩 235

古代骑兵的兴衰 236

古代的攻城器械 239

古代的守城器械 241

古代的车战 242

古代的战船 243

古代作战的阵法 244

谋略学名著 244

《六韬》 244

《司马法》 246

《孙子兵法》 246

《孙膑兵法》 247

《黄石公三略》 247

《鬼谷子》 248

《尉缭子》 249

《李卫公问对》 250

《反经》 250

《虎钤经》 251

《武经总要》 251

《智囊》 252

《三十六计》 252

《曾胡治兵语录》 253

第七章 经济赋税 255

经济观点 256

四民分业 256

崇本抑末 256

均贫富 257

先富后教 257

富民论 258

富国论 258

劳心劳力 258

恒产论 259

崇富论 259

限田论 260

抱道贸禄 261

人口论 261

经济制度 262

井田制 262

屯田制 262

占田法 263

均田制 263

庄田 263

户籍 264

赋税 265

钱法 266

榷法 267

均输 267

平准 268

常平仓 268

市舶司 268

经济学人物 269

桑弘羊 269

鲁褒 270

刘晏 271

杨炎 272

王安石 273

盛宣怀 274

张謇 275

古代商帮 276

晋商 276

徽商 277

潮商 277

乔致庸 278

雷履泰 278

“红顶商人”胡雪岩 279

老字号 280

六必居 280

同仁堂 280

全聚德 281

荣宝斋 281

东来顺 281

第八章 史学史籍 283

史学思想和观点 284

一字褒贬 284

书法不隐 284

正统之辨 284

帝王中心论 285

通古今之变 285

实录 285

以史为鉴 285

华夷之辨 286

史馆修史与私人修史 286

史家三长 286

史家与史学名著 287

左丘明与《左传》 287

司马迁与《史记》 287

刘向与《新序》《说苑》 288

班固与《汉书》 289

刘知几与《史通》 289

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290

郑樵与《通志》 291

袁枢与《通鉴纪事本末》 292

顾炎武与《日知录》 292

赵翼与《廿二史札记》 293

钱大昕与《廿二史考异》 294

章学诚与《文史通义》 294

崔述与《考信录》 295

古籍常识 296

七略 296

三洞四辅 296

三藏 296

什么是正史 297

什么是杂史 297

什么是别史 297

什么是野史 298

什么是纪传体 298

什么是编年体 299

什么是纪事本末体 299

什么是典志体 299

什么是会要体 300

什么是学案体 300

什么是起居注 301

什么是实录 301

什么是方志 302

什么是类书 302

什么是丛书 303

校勘四法 303

包背装 303

雕版印刷 304

宋刻线装书 304

什么是善本 304

什么是百衲本 305

什么叫内府本 305

什么叫坊刻本 305

何谓十三经 306

何谓二十四史 306

何谓二十二子 306

《永乐大典》 307

《四库全书》与七阁 307

历史地理 308

“中国”的由来 308

“华夏”的由来 308

“九州”的由来 309

赤县神州 309

五岳 309

四大名镇 310

西安史话 310

洛阳史话 312

开封史话 313

杭州史话 313

北京史话 314

南京史话 316

灵渠 317

殽山 317

函谷关 318

京杭大运河 318

江左江右 319

《山海经》 319

《禹贡》 319

《禹贡地域图》 320

《华阳国志》 320

《水经注》 320

《洛阳伽蓝记》 321

《徐霞客游记》 321

《读史方舆纪要》 322

《大清一统志》 322

《海国图志》 323

《瀛寰志略》 323

第九章 语言文学 325

文学理论 326

小学 326

六书 326

音韵学 327

四声 328

韵部 328

直音法 329

反切法 329

字母 329

等韵学 330

训诂学 330

诗 330

赋、比、兴 331

古体诗 331

近体诗 332

词 332

词牌 333

赋 333

变文 334

传奇 334

话本 335

诸宫调 335

散曲 336

元杂剧 336

南戏 337

骈体文 337

笔记小说 338

章回小说 339

诗话 339

评点 340

建安风骨 340

玄言诗 341

田园诗 341

山水诗 342

宫体诗 343

新乐府运动 343

花间派 344

西昆体 344

婉约派 345

豪放派 345

江西诗派 346

永嘉四灵 347

台阁体 348

唐诗派 348

宋诗派 349

常州词派 349

古文运动 349

前后七子 350

公安派 351

江左三大家 351

桐城派 352

讲史小说 352

神魔小说 353

世情小说 353

才子佳人小说 354

公案小说 355

谴责小说 355

诗言志 355

诗无达诂 356

美刺 357

温柔敦厚 357

知人论世 357

文以载道 358

重要作家 358

屈原 358

贾谊 359

司马相如 359

班固 360

曹操 361

曹植 361

阮籍 362

嵇康 363

陶渊明 363

谢灵运 364

陈子昂 365

孟浩然 366

王昌龄 366

李白 367

刘长卿 368

岑参 369

杜甫 369

韦应物 370

韩愈 371

刘禹锡 372

柳宗元 372

“郊寒岛瘦” 373

大历十才子 374

李贺 374

杜牧 375

赵嘏 376

韩偓 376

郑谷 376

温庭筠 377

李煜 377

林逋 378

晏殊、晏几道 378

柳永 379

张先 379

苏轼 380

李清照 380

辛弃疾 381

陆游 382

耶律楚材 382

李渔 383

蒲松龄 383

吴敬梓 384

袁枚 385

曹雪芹 385

刘鹗 386

诗词名句 387

述志抒怀 387

愁恨悲欢 388

乡思离情 388

友情爱情 389

哲思理趣 390

爱国忧民 391

写景状物 391

边塞军旅 392

闲情逸致 393

怀古咏史 393

诗文创作 394

楹联入门 394

春联的起源 394

集句联 395

对联中的用典 395

春联 396

喜联 397

寿联 397

挽联 398

室内装饰联 399

店堂对联 399

亭台楼阁对联 400

古今第一长联 401

谜联种种 401

对联的警策功能 402

国学典故 403

白云苍狗 403

半部《论语》 403

不食周粟 403

沧海桑田 403

沧海一粟 404

草木皆兵 404

陈蕃室 404

程门立雪 404

杵臼之交 404

箪瓢陋巷 405

盗泉 405

掉书袋 405

杜撰 405

堕泪碑 405

封狼居胥 405

结缨 406

华亭鹤唳 406

鸥鸟忘机 406

尾生抱柱 406

请君入瓮 406

曲突徙薪 407

退避三舍 407

难兄难弟 407

吴下阿蒙 407

乌台诗案 407

染指 408

人彘 408

说项 408

田横五百士 408

孟母断织 408

千金市骨 409

结草衔环 409

东山再起 409

相濡以沫 410

解衣推食 410

苏武节 410

李广难封 410

一字师 410

许由洗耳 411

引而不发 411

南柯梦 411

郢匠挥斤 411

中山狼 411

鼓盆而歌 411

沆瀣一气 412

好好先生 412

皮里阳秋 412

抱刺 412

周公吐哺 412

楚囚 413

马齿徒增 413

树犹如此 413

祸起萧墙 413

散木 413

棠棣 413

击壤歌 414

挂冠 414

接舆歌凤 414

断袖之癖 414

问鼎 414

黄金台 414

长乐老 415

弹冠相庆 415

五日京兆 415

身无长物 415

捉刀人 415

坠楼人 415

羞与哙伍 416

伴食宰相 416

弄獐宰相 416

唾面自干 416

执牛耳 416

画虎不成反类犬 417

应声虫 417

优孟衣冠 417

上下其手 417

丧家之犬 417

食言而肥 418

牛衣对泣 418

青蝇吊客 418

青白眼 418

社鼠 418

掩鼻工谗 419

逐客令 419

糟糠 419

坐怀不乱 419

奇货可居 419

洛阳纸贵 420

第十章 艺术国粹 421

书法 422

草书 422

篆书 422

金文 422

隶书 423

章草 423

行书 423

飞白 424

瘦金书 424

台阁体 424

榜书 424

龙门二十品 425

楷书四大家 425

永字八法 425

碑碣 426

法帖 426

绘画 426

水墨画 426

文人画 427

写真 427

皴法 427

泼墨 427

意在笔先 427

吴带当风,曹衣出水 428

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428

北宋三家山水 428

雀爪郭熙 428

马一角,夏半边 429

元代四大家 429

扬州八怪 430

赵之谦 430

吴昌硕 430

名家名作 431

钟繇《宣示表》 431

顾恺之《洛神赋图》 431

王羲之《兰亭集序》 431

王献之《中秋帖》 432

展子虔《游春图》 432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 433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433

阎立本《步辇图》 433

张旭《古诗四帖》 434

颜真卿《祭侄文稿》 434

怀素《自叙帖》 435

柳公权《玄秘塔碑》 435

杨凝式《韭花帖》 436

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 436

范宽《溪山行旅图》 436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436

苏轼《寒食诗帖》 437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 437

米芾《蜀素帖》 438

郑燮《竹石图》 438

郎世宁《百骏图》 438

印石篆刻 439

四大印石 439

印款 439

封泥 439

官印 440

私印 440

印钮 440

浙派 440

徽派 441

印泥 441

文房四宝 441

湖笔 441

徽墨 442

宣纸 442

歙砚 442

水注 443

镇纸 443

臂搁 443

四大名砚 443

兼毫 444

《文房四谱》 444

传统工艺 444

什么是陶器 444

何谓彩陶 445

什么是黑陶 445

什么是唐三彩 445

宜兴陶器为何称为“紫砂” 446

青铜器 446

何谓铜镜 447

什么是瓦当 447

什么是瓷器 448

何谓青花 448

梅瓶有哪些特点 448

孩儿枕的特点 449

何谓窑系 449

官窑与民窑 449

宋代的五大名窑 450

中国的玉器文化 450

和阗玉 451

翡翠 451

为什么胡床被称为交椅 452

古代太师椅为太师专用吗 452

何谓金星紫檀 452

何谓降香黄檀 453

古董家具的估值 453

古董家具的收藏 453

何谓木雕 454

古乐 454

八佾 454

五音 454

《韶》《武》 454

乐府 455

傩 455

百戏 455

古琴 455

编钟 456

磬 456

箜篌 457

古筝 457

琵琶 457

笛子 458

洞箫 458

二胡 458

葫芦丝 459

《高山流水》 459

《梅花三弄》 459

《阳关三叠》 460

《秦王破阵乐》 460

《春江花月夜》 460

《汉宫秋月》 460

《阳春白雪》 461

《渔樵问答》 461

《胡笳十八拍》 461

《广陵散》 462

《平沙落雁》 462

《十面埋伏》 462

《霓裳羽衣曲》 463

戏曲曲艺 463

“梨园”一词的由来 463

梨园行的祖师爷 463

京剧 464

生旦净末丑 464

什么是青衣 464

什么是老生 465

什么是铜锤花脸 465

什么是跑龙套 466

什么是折子戏 466

什么是票友、票房 466

西皮、二黄 467

说、学、逗、唱 467

传统评书 468

京韵大鼓 468

建筑园林 469

传统的祭祀建筑 469

佛教寺院的典型布局 470

北京四合院的典型布局 470

古代的街和坊 471

明堂和辟雍 472

十三陵的选址和布局 472

中国古代的城墙 473

传统建筑的屋顶形式 473

影壁的种类和特点 474

牌楼的形式和功用 475

台榭的形式和功用 476

棋道 476

围棋 476

围棋术语 477

中国象棋 478

第十一章 民生礼俗 479

古代礼仪 480

什么是宗法 480

什么是五礼 480

古代的祭礼 482

社稷的本意 483

帝王为什么要封禅 483

什么是明堂 483

什么是宗庙 484

古人为什么要斋戒 484

古代的礼器有哪些 484

古时丧葬习俗 485

古代的宫室 486

古代的车马 487

什么是“五服” 488

什么是服丧 489

什么是守制 489

什么是夺情 490

初生礼 490

三朝礼 491

满月礼 491

百日礼 492

周岁礼 492

男子的成年礼仪:冠礼 492

女子的成年礼仪:笄礼 493

古代的婚聘六礼 494

古代的拜堂 495

入洞房 496

拜见舅姑 497

新妇试厨 498

古代的收继婚 498

古代后妃制度 499

“立子杀母”的旧俗 500

古代的跪拜礼 501

细说“九拜” 501

什么是拱手 502

什么是作揖 503

长跪不是“长时间地跪” 503

避席的含义 504

什么是唱喏 504

拜谒之前先“投刺” 504

“执贽”就是见面礼 505

座次丝毫乱不得 506

称谓里面有学问 506

古人的谦称 507

古人的尊称 508

古人的避讳 508

谥号:一字显褒贬 509

姓氏的来历 509

什么是地望 510

帝王赐姓的几种情况 511

古人的改姓现象 513

古人的名和字 513

古人的行辈 514

冠巾也是文化符号 515

何谓“三教九流” 516

风俗节日 516

日、气、朔 516

古人怎么计时 517

二十八宿和三垣 517

什么是“四象” 518

二十四节气 518

历史悠久的农历 518

天干地支 519

黄道吉日 520

什么是黄历 520

十二生肖 520

元旦的变迁 521

什么是人日 521

元宵节的由来 522

花朝节的由来 522

上巳节的由来 523

社日的由来 523

寒食节的由来 524

清明节的由来 525

浴佛节的由来 525

端午节的由来 526

七夕节的由来 526

什么是中元节 527

中秋节的习俗 527

重阳节的习俗 528

腊日的习俗 529

除夕的习俗 529

古代的饮食 530

第十二章 中医养生 231

中华医药 532

岐黄之术 532

悬壶济世 532

望闻问切 532

悬丝诊脉 533

观舌知病 534

人体经络 534

人体穴位 535

五脏六腑 536

气沉丹田 536

大小周天 537

针灸 538

拔罐 538

刮痧 539

食疗与药膳 540

房事与养生 540

饮食文化 541

京菜 541

鲁菜 542

淮扬菜 543

江浙菜 543

川菜 544

粤菜 544

饮酒文化 545

品茗之道 546

各地饮茶风俗 54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