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教师与学生创新行为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创新行为的发展

教师与学生创新行为的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丽华,吴文胜,傅亚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04156013
  • 页数:235 页
图书介绍:创新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与难点,社会所需要的创新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小学阶段对学生创新行为的指导养成,是造就高素质的具有蓬勃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的基础。教师在学生创新行为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主要围绕学生和教师的创新行为展开研究,全书共分七章,分别从学生创新行为发展的意义、心理基础、教师创新行为的调查研究、学生创新行为的特征与载体、教师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教师对学生创新行为的指导方法、教师对学生创新行为的条件等方面介绍了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在创新成为时代主题、培养创新人才成为学校教育和课程改革重要目标的今天,上述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教师与学生创新行为的发展》目录

第一章 学生创新行为发展的意义 1

第一节 创新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1

一、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1

二、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2

三、是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8

第二节 创新是学生个体发展的本性要求 10

一、学生是天生的创造者 10

二、学生是能动的创新主体 11

三、学生时期的创新实践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 12

第二章 创新行为的心理基础 15

第一节 智力理论新进展 15

一、PASS智力理论 16

二、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 19

三、多元智力理论 21

四、生物生态学智力理论 22

五、智力理论对创新行为发展的启示 23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能力理论研究 24

一、吉尔福特的发散性思维理论 25

二、韦特海默创造性思维理论 27

三、沃拉斯的四阶段模型 29

四、何克抗的创造性思维模型 31

五、创造性思维理论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32

第三节 创新心理的神经机制研究 33

一、神经系统的可塑性规律 34

二、创造性思维的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 35

三、创造性思维的右半球优势理论 36

四、创造性思维的脑整体理论 38

五、脑科学研究新进展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启示 39

第四节 创新行为的心理基础结构 40

一、斯滕伯格的三侧面模型 40

二、阿马拜尔的三结构理论 41

三、希克森特米哈依的创新心理系统模型 43

四、葛明贵创造心理素质理论 44

五、创造心理结构模型对创新教育的启示 45

第五节 学生创新行为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46

一、学生创新活动本质辨析 47

二、学生创新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50

三、学生创新行为发展的影响因素 52

第三章 教师创新行为的调查研究 59

第一节 调查教师创新行为的研究方法 59

一、教师创新行为的理论构想 59

二、教师创新人格、创新条件与创新行为量表的编制 63

三、教师创新人格、创新条件和创新行为量表因素分析及质量检验 64

第二节 人口学变量对教师创新人格、条件和行为的影响 71

一、教师人口学变量对创新人格特征的影响 71

二、教师人口学变量对创新条件的影响 72

三、教师人口学变量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73

四、教师人口学变量对创新成果的影响 75

五、人口学变量影响教师创新人格、创新条件和创新行为的原因 75

第三节 教师创新行为的表现 77

一、教师角色创新行为 77

二、师生交往创新行为 78

三、教学方法创新行为 79

四、教育科研创新行为 80

五、班级组织创新行为 81

六、创新人格、创新条件对创新行为的影响 83

七、结论 84

第四章 学生创新行为的特征与载体 88

第一节 乐于创新 88

一、好奇心——创新行为的普遍特征 88

二、创新欲——创新的内部动力 91

三、自信心——创新的精神支柱 93

四、独立性——创新的前提 95

第二节 善于创新 98

一、发散性思维——创新的关键 98

二、观察力——引发创新行为的手段 102

三、想象力——创新的翅膀 105

四、操作能力——创新的途径 108

第三节 创新行为的载体 111

一、语言作品 111

二、艺术作品 112

三、小发明作品 114

四、多媒体作品 115

第四节 学生创新行为特征的观察实践 116

一、依据“学生创新行为观察与分析框架” 117

二、运用“学生创新行为观察工具——创新树” 119

三、分析学生创新行为发展水平 122

第五章 教师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 125

第一节 教师是影响学生创新行为的重要他人 125

一、创新型教师促进学生的主动创新 126

二、教师营造有效的生命化课堂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 130

第二节 学生创新行为的师源性障碍 138

一、培养内容上的失衡——放弃了学生的创造性 139

二、培养观念上的偏见——忽视了学生的创造性 141

三、教师创新人格的缺失——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动机 144

四、培育环境上的专制——遏制了学生的创造性 145

五、评价方式的单一——消磨了学生的创造性 146

六、教师情感上的匮乏——忽略了学生的创造性 148

七、教师情绪上的焦虑——影响学生的创造力 149

第六章 教师对学生创新行为的指导方法 151

第一节 创新技法及其掌握策略 151

一、创新技法概述 151

二、引导学生掌握创新技法的策略 155

三、创新技法指导原则 156

第二节 学生创造性行为的训练 158

一、创新行为训练的实施 158

二、激发潜能的“小发明” 160

第三节 学科教学创新与列举 167

一、创新行为的发展与学科之间的关系 167

二、学科创新的策略列举 169

三、其他方法 179

第七章 教师指导学生创新行为的条件 183

第一节 教师创新行为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183

一、独立性 184

二、探索性 186

三、开放性 188

四、机敏性 191

五、独特性 195

六、生成性 198

第二节 教师创新行为的自身能力 201

一、创新理念 201

二、更新知识 204

三、创新能力 207

第三节 创新激励机制 215

一、激励机制与创新激励机制 216

二、教师创新激励机制 217

三、创新激励机制的具体策略 221

四、校园文化激励机制 224

主要参考文献 228

后记 23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