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曲铁华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7086203
  • 页数:32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按各个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分章,把各时代各阶级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放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其内在联系。
上一篇:学英语 3下一篇:网络教育那些事儿
《中国教育史》目录

上编 古代教育 3

第一章 远古至西周时期的教育 3

第一节 远古社会的教育 3

一、教育的起源 3

二、氏族公社的教育 4

三、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6

第二节夏、商和西周时期的教育 7

一、学校的产生 7

二、西周的教育制度 10

三、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14

第二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 17

第一节 官学的衰废与私人讲学的兴起 17

一、官学的衰废与私学的兴起 17

二、百家争鸣与私学的发展 19

三、稷下学宫 20

第二节 孔子的教育思想 24

一、论教育作用 24

二、论教育对象 25

三、论教育目的 26

四、论教育内容 26

五、论教育原则与方法 28

六、论德育 30

七、论教师 31

第三节 墨子与墨家的教育思想 32

一、论教育作用 33

二、论教育目的 33

三、论教育内容 33

四、论教育方法 35

第四节 孟子的教育思想 36

一、“性善论”与教育作用 36

二、论教育目的 37

三、论道德修养方法 38

四、论教学 39

第五节 荀子的教育思想 40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40

二、论教育目的 41

三、论教育内容 42

四、论教学方法 42

五、论教师 43

第六节 道家的教育思想 44

一、“道法自然”与教育作用 44

二、论教育的培养目标 45

三、论“闻之疑始”的学习方法 46

第七节 法家的教育思想 46

一、论人性与教育作用 47

二、论培养目标 47

三、论教育内容与方法 48

第八节《礼记》的教育思想 49

一、《大学》的教育思想 49

二、《中庸》的教育思想 50

三、《学记》的教育思想 52

四、《乐记》的教育思想 55

第三章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58

第一节 文化教育政策的确立 58

一、秦朝的文教政策 58

二、汉代的文教政策 59

三、魏晋南北朝的文教政策 61

第二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 62

一、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62

二、太学的教学活动 67

第三节“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 69

一、察举制 70

二、九品中正制 73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74

一、论三大文教政策 75

二、论道德教育 76

三、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78

第五节 王充的教育思想 79

一、论人性与教育 79

二、论培养目标 80

三、论学习 81

第六节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82

一、论家庭教育 83

二、论治学方法 84

第四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87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 87

一、文教政策 87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和体制 89

三、学校教育制度 90

四、私学的发展 92

五、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92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 93

一、科举制的诞生 93

二、科举制的实施 94

三、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96

四、科举制的影响 97

五、科举制的流弊 97

第三节 中日教育交流 98

一、中日教育交流的兴起 98

二、中日教育交流的影响 99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100

一、性三品说与教育作用 101

二、论人才 102

三、论教师 103

第五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06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完备 106

一、文教政策 106

二、宋代兴学和官学的发展 107

三、辽金元的学校教育 111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 112

一、宋代的科举 112

二、辽金元科举制度的演化 114

第三节 书院的发展嬗变 115

一、书院的产生 115

二、书院的发展嬗变 116

三、书院的特点 118

第四节 蒙养教育和蒙养教材 120

一、蒙养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20

二、蒙养教材的种类和特点 122

第五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124

一、论人才 125

二、论教学内容 127

第六节 朱熹的教育思想 129

一、论教育宗旨与目的 129

二、论道德教育 131

三、朱子读书法 134

第六章 明清时期的教育 138

第一节 封建教育制度的发展 138

一、文教政策 138

二、学校教育的发展 140

三、书院的发展 142

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发展 144

一、科举考试概况 144

二、科举制度的教条化 146

第三节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147

一、论教育目的和内容 147

二、论教育原则和方法 149

三、论童蒙教育 151

第四节 黄宗羲的教育思想 153

一、论学校教育 154

二、论教育内容 155

三、论教学 156

四、论教师 158

第五节 王夫之的教育思想 158

一、论教育作用 159

二、论教学原则和方法 160

三、论教师 162

第六节 颜元的教育思想 163

一、论教育作用 164

二、论教育目的和内容 165

三、论“习行”的教学方法 167

四、论生产劳动教育 168

下编 近现代教育 173

第七章 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73

第一节 封建教育的衰败与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173

一、封建教育的衰败 173

二、改革派的教育主张 174

第二节 教会学校的产生和发展 176

一、早期的教会学校 176

二、教会学校的扩张 177

三、中华教育会 178

四、教会学校的性质与影响 179

第三节 太平天国的教育 180

一、教育的基本政策 180

二、教育内容 182

三、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182

四、教育改革方案 183

第四节 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184

一、创办洋务学堂 185

二、派遣留学生 188

三、洋务教育的性质及作用 190

第五节 张之洞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内涵流变 191

二、“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193

第八章 维新运动时期的教育 196

第一节 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教育主张 196

一、废八股,改革科举制度 196

二、学西学,扩大学习范围 197

三、考泰西,建立近代学制 198

四、倡女学,重视女子教育 198

第二节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199

一、维新派的教育思想 199

二、维新派的教育活动 200

第三节“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203

一、废八股,变革科举制 203

二、倡西学,书院改学堂 204

三、设立京师大学堂 204

第四节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206

一、维新运动中的教育改革主张 206

二、《大同书》中的教育理想 208

第五节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211

一、“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论 211

二、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观 212

三、维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主张 213

第六节 严复的教育思想 216

一、“三育论” 217

二、“体用一致”的文化教育观 219

第九章 辛亥革命前后的教育 222

第一节 清政府的教育维新 222

一、颁布“癸卯学制” 222

二、废除科举制度 225

三、颁布教育宗旨 225

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奴化教育 226

一、奴化教育的发展 226

二、退款兴学 227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229

一、对封建专制教育和改良主义教育的批判 229

二、创办新型学校 230

第四节 中华民国初期的教育 232

一、颁布民国教育宗旨 232

二、制定“壬子癸丑学制” 232

三、颁布课程标准 234

第五节 教育思潮与教育团体 235

一、教育思潮 235

二、教育团体 243

第六节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246

一、“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246

二、高等教育思想与实践 247

三、教育独立思想 249

第十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的教育 251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产生 251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251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纲领 254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教育运动 255

第二节 党领导和创办的革命干部学校 257

一、湖南自修大学 257

二、上海大学 258

三、农民运动讲习所 259

第三节 党领导的反奴化教育和反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 260

一、收回教育权运动 260

二、反封建复古主义教育的斗争 262

第四节“壬戌学制”改革 263

一、指导原则 263

二、学制系统 263

三、学制特点 264

第十一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 266

第一节 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教育 266

一、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教育方针 266

二、苏区教育的实施状况 267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教育 272

一、从“党化教育”到“三民主义”教育的变迁 272

二、教育制度改革 273

三、学校教育发展概况 275

第三节 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277

一、论教育的本质 277

二、论教育的效能 280

三、“全人生指导”思想 281

第十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 285

第一节 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教育 285

一、抗战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285

二、根据地教育的实施状况 287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中期的教育 293

一、教育方针和政策 293

二、学校教育 294

第十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教育 299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教育 299

一、党的教育方针 299

二、教育正规化改革 300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区师生爱国运动的高涨 301

第三节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 302

一、重视乡村教育 303

二、“四大教育” 303

三、“三大方式” 305

四、“化农民”与“农民化” 305

第四节 梁漱溟的教育思想 306

一、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理论 306

二、乡村教育的实施 308

第五节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310

一、生活教育思想 310

二、师范教育思想 313

三、幼儿教育思想 314

第六节 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315

一、职业教育的探索 315

二、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316

第七节 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318

一、儿童教育研究与探索 319

二、“活教育”的理论体系 321

参考文献 325

后记 32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