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新编新闻采访学教程
新编新闻采访学教程

新编新闻采访学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贾广惠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7077331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新闻传播学主干课程教材,分为上、下两编,上编介绍新闻采访的认识论基础、新闻价值标准的确立,新闻采访者的基本素质等,下编主要介绍了网络时代的新闻采访学科的发展等。
《新编新闻采访学教程》目录

上编 新闻采访的发展及认识基础 3

第一章 新闻采访:从职业行为到社会行为 3

第一节 从官方到民间:采访活动回溯 3

一、古代官方采访制度 3

二、伴随古代采访活动的报纸 5

三、西方中世纪新闻事业概况 6

四、中国近代、民国、新中国的概况 6

第二节 突破垄断:技术进步提供物质条件 7

一、造纸术、印刷术的出现和发展带来的影响 7

二、电视的平民化色彩 7

三、网络、手机的普及 8

第三节 新闻自由依赖“采访自由”保障得以实现 9

一、新闻自由的基本概念 10

二、传统媒体的局限 10

三、网络、手机的自由传播 11

第二章 新闻采访的认识论基础 15

第一节 事实无限与采访的有限 15

一、对于事实的认识 15

二、截取事实的艺术 18

三、对几种事实的把握 21

第二节 例证式采访问题 26

一、“以个别代表一般” 26

二、“关门想点子,出门找例子” 27

三、图解政策 27

第三节 采访对象——事实辨析 29

一、事实即信息 29

二、“反信息”的事实不应作为记者采访报道的对象 30

三、采访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 32

第三章 新闻价值标准的把握 35

第一节 新闻价值的起源与含义 35

一、新闻价值的起源 35

二、新闻价值含义 37

第二节 新闻价值的实现过程 39

一、从发现到采访 39

二、从写作到编辑 39

三、从传播到反馈 40

第三节 新闻价值实现受制于内外两个因素 41

一、记者与媒体价值追求的统 41

二、新闻价值受制于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 43

第四章 新闻采访中的道德伦理 49

第一节 新闻职业道德与伦理 49

一、职业道德的历史与现状 49

二、道德成为稀缺资源 50

三、新闻职业道德要求 51

四、虚假新闻、新闻炒作泛滥问题 52

第二节 备受争议的采访“看客” 52

一、鲁迅先生批判的“看客”问题 52

二、记者采访的“看热闹” 53

三、采访“看客”遭受道德压力 54

第三节 揭露隐私过度问题 55

一、名人隐私满天飞 56

二、记者与个人(报道对象)的合谋 57

三、恪守“公共利益”标准 58

中编 新闻采访:一门“发现”的学问 65

第五章 新闻采访的“进场”与接近信源 65

第一节 采访要“进场” 65

一、记者要有自己特殊的“场” 65

二、到单位部门的采访(意图、寒暄、验证、监督) 67

三、社会领域的采访 72

第二节 采访中的调查取证 79

一、取得线人信任和实地访问 79

二、多方获取材料 81

第三节 采访中的识人 83

一、认识采访对象 84

二、想方设法接近采访对象 86

三、与采访对象交朋友 90

第六章 新闻“发现”与新闻敏感培养 100

第一节 新闻“发现”的界定 100

一、新闻“发现”界说 101

二、新闻“发现”的内容与指向 101

第二节 新闻敏感指向新闻发现 106

一、新闻敏感与新闻“发现”之关系 107

二、新闻敏感的含义与特点 108

三、新闻敏感的大敌:职业倦怠 109

第三节 如何培养新闻敏感 110

一、“上头”和“下头” 111

二、亲友、熟人等社会关系网络 112

三、静态途径 113

第四节 记者的思维方法 114

一、逆向思维 115

二、辩证思维 117

三、发散思维 119

四、统摄思维 120

五、超前思维 121

六、症候式分析 123

第七章 新闻的背景采访与深度报道 129

第一节 深度报道特有的价值 129

一、采访的深度决定思想的深度 130

二、采访事实背景即寻找意义和价值 132

第二节 记者要致力于为社会“解惑” 133

一、受众需要深度信息 133

二、“风险社会”需要媒体预告 134

第三节 学者型记者的发现力 136

一、学者型记者的优势 136

二、全面、深刻地“发现”社会问题 138

三、突破专业分工,走向融合 140

第八章 采访者的知识储备 145

第一节 杂家的要求 145

一、资料收集与整理 146

二、舍得下工夫 148

第二节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150

一、手不释卷,获得广博知识 151

二、“行万里路” 153

第三节 业务知识储备 156

一、基本业务知识 156

二、新闻传播理论知识 157

第九章 新闻采访资源的开发 162

第一节 新闻采访资源开发的时代要求 162

一、资源稀缺时代的到来 162

二、新闻资源即信息 166

第二节 新闻资源开发的潜力 168

一、信息产业的开发 169

二、新闻资源开发在媒体的运用 170

第三节 新闻开发中的主、客体制约因素 178

一、媒体资源 178

二、社会关系资源 180

三、媒体的受众资源 182

第十章 新闻采访策划的运用 188

第一节 新闻采访策划的发展与现状 188

一、采访策划风行 188

二、采访策划的商业化误区 191

第二节 新闻策划的步骤、类型与原则 195

一、新闻采访的策划步骤 195

二、新闻采访策划的类型与原则 197

三、新闻采访策划的方法 202

第三节 采访策划的“公共利益”标准 206

一、“公共利益”至上 206

二、采访策划中维护公共利益的急迫性与可行性 209

下编 网络时代的采访 219

第十一章 网络采访的含义、特征与意义 219

第一节 网络采访的含义 219

一、网络技术的发展 219

二、个人拥有媒体 220

三、网络采访的含义 222

第二节 网络采访的特征 222

一、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223

二、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223

三、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223

四、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224

五、记者选择资料的自主性和思维方式的独特性 224

六、记者业务能力和使用能力的合一性 224

第三节 网络采访出现的意义 226

一、打断体制守护的话语权垄断 226

二、极大地丰富了新闻源 227

第十二章 “公民记者”兴起 231

第一节 “公民时代”草根记者兴起 231

一、公民时代 231

二、“公民记者”自主记录事实 232

三、公民记者的尴尬 233

第二节 对传统采访的继承与超越 234

一、对匡扶正义侠风的继承 234

二、对传统遗风的超越 235

第三节 公民记者采访:沟通的能力 235

一、以局内人身份沟通 236

二、耐心与持久 236

三、“草根”身份增进沟通 236

第四节 公民记者引领参与 237

一、网民的低度参与问题 237

二、公民记者走向“公民社会” 238

三、公民记者的合力效应 239

第十三章 网络记者(采访)的多样性 244

第一节 网络记者 244

一、网络记者的含义 244

二、网络记者的法律地位 245

第二节 网络独立调查人 246

一、网络独立调查人的兴起 246

二、网络独立调查人的难题 248

第三节 网络民意代表 249

一、网络民意代表的兴起 249

二、网络民意的崛起 250

第四节 网络推手的出现 251

一、网络推手的缘起 252

二、网络推手的商业化操作 253

第十四章 网络采访的平民化 258

第一节 网络采访向平民化与自由化回归 258

一、网络采访向平民化回归 258

二、网络采访提供自由表达空间 259

第二节 网络采访的道德、法律空间 260

一、网络采访中的混乱无序 261

二、刻意揭露他人隐私 262

三、“公器私用”问题 264

四、网络采访缺乏法律赋予的权利 266

第三节 网络采访与媒介融合 267

一、融媒体时代的采访 268

二、采访的合流:3G手机展示采访的新时代 270

参考文献 274

后记 27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