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丽江地区志  中
丽江地区志  中

丽江地区志 中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2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 出 版 社: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36718977
  • 页数:795 页
图书介绍:
《丽江地区志 中》目录

第十编 军事 3

第一章 要地 3

第一节 地势 3

第二节 关隘、塘讯 3

一 丽江五关、十七汛、二十九哨 3

二 永北镇二十二汛、七十三塘 5

第三节 城防建设 5

第二章 建制 7

第一节 清代及以前时期 7

一 唐、宋、元时期 7

二 明朝时期 7

三 清朝时期 8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10

一 滇军 11

二 中央军 11

三 团管区 11

四 土司武装 12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2

一、人民武装委员会 12

二、军分区 12

三、人民武装部 14

四、野战军驻军 15

五、人民自卫队 15

六、“边纵”七支队 16

七、公安部队、县中队、武装警察部队 17

第三章 兵役 23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 23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23

一、兵役结构 23

二、兵役制度 23

三、民国及土司兵制 24

第三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4

一、兵役结构 24

二、兵役制度 24

第四章 民兵 26

一、民兵组织 26

二、武器装备和管理 26

三、军事训练 27

四、政治教育 27

五、参战、支前、参加经济建设 28

第五章 治军 30

第一节 元、明、清时期 30

一、军训 30

二、军赏、军法、军抚 30

第二节 中华民国时期 31

一、教育 31

二、训练 31

三、奖惩 31

四、抚恤 32

第三节 建国后的人民解放军 32

一、组织 32

二、教育 33

三、训练 33

四、任免 33

五、奖惩 33

六、优抚 34

七、群众工作 34

第六章 重大兵事 36

第一节 古代战争 36

一、封离起事 36

二、南诏与吐蕃铁桥战役 36

三、九禾阻击战 36

四、忽必烈征大理 37

五、阿奴聪叛乱 37

六、西藏平叛战斗 37

七、傈僳族恒乍绷起事 37

八、华坪傈僳族唐贵起事 37

第二节 近现代战争 39

一、杜文秀反清斗争 39

二、华坪傈僳族丁洪贵起事 42

三、入藏平叛 43

四、楚沙扒起事 44

五、罗树昌反唐 44

六、龙、胡、张争夺战 44

七、永胜菖蒲塘黄军反暴斗争 45

八、红军长征过丽江 45

九、老君山黄军反暴斗争 46

十、华坪铲烟战斗 47

第三节 解放战争 47

一、丽江“五·一”示威 48

二、华坪“3·16”暴动 48

三、永胜“民联军”始末 49

四、海腰铺事件 50

五、梁官战斗 50

六、石鼓保卫战 51

七、奉科、宝山阻击战 52

八、解放永胜县城 52

九、解放华坪县 52

十、四川盐边之战 53

第四节 剿匪战斗 53

一、宾川、永胜、鹤庆战斗 54

二、盐边、盐源剿匪战斗 54

三、阿必里战斗 54

四、泸沽湖战斗 54

五、中甸战斗 55

六、兰坪战斗 55

第五节 平叛作战 55

一、小凉山平叛 55

二、迪庆平叛 58

三、碧江地区平叛 62

四、华坪县的几次战斗 62

附录 民兵英模 69

第十一编 公安 69

第一章 机构 69

第一节 清朝、民国警察 69

第二节 公安机关 69

一 公安处(局) 69

二 公安派出所 72

第二章 惩治犯罪 74

第一节 镇压反革命 74

第二节 平息叛乱 75

第三节 打击刑事犯罪 76

第四节 “严打”斗争 77

第三章 政治保卫 79

第一节 侦察破案、打击现行反革命 79

一 侦破特务、间谍案 79

二 侦破和打击反革命集团案件 79

三 取缔反动会道门组织 80

第二节 对境内外民族、宗教渗透与反渗透斗争 80

第三节 反策反、反渗透 80

第四章 出入境管理 81

第一节 机构设置与业务培训 81

一 机构 81

二 外事干警业务培训 81

第二节 外管、居留、旅行管理 81

一 外侨管理 81

二 居留管理 82

三 旅行管理 82

第三节 涉外案(事)件 82

一 维护外国人的合法权益 82

二 查处外国人违法、违章 83

第四节 中国公民因私出境和赴港、澳、台审批管理 83

第五章 治安行政管理 85

第一节 禁毒、禁赌、禁娼 85

一 毒品“三禁” 85

二 禁赌 87

三 禁娼 87

第二节 特种行业管理和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 87

第三节 枪支、爆炸危险物品的管理 88

一 枪支管理 88

二 爆炸危险物品管理 88

第四节 查处治安案件 89

第五节 改造“四类分子” 89

第六节 基层治保工作 90

一 治安保卫委员会 90

二 治安联防与治安承包责任制 91

第七节 户政管理 91

第六章 消防 92

第一节 公安消防 92

一 机构 92

二 培训 93

三 装备 93

第二节 企业和义务消防 94

第七章 交通管理 96

第一节 机构 96

第二节 事故查处 97

一 交通事故 97

二 事故查处 97

第八章 经济文化保卫 98

第一节 机构 98

一 公安内保科(股) 98

二 机关企事业保卫组织 98

三 企事业公安机构 98

四 经济民警 98

第二节 内部安全保卫 99

一 清理暗藏反革命分子 99

二 要害部门保卫 99

三 预防查处事故 99

四 打击刑事犯罪 100

五 内部治安综合治理 100

第三节 重大警卫 101

第九章 公安科技 102

第一节 刑事侦查科技 102

第二节 人才培训 102

第三节 器材装备 103

第四节 公安科技应用 103

一 现场勘察 103

二 法医、痕迹、理化鉴定 103

三 指纹管理和运用 104

四 技术预防及枪弹痕迹管理 104

五 警犬 104

第十章 公安通信 105

第一节 通信发展演变 105

一 有线通信的发展 105

二 无线通信建设 105

第二节 通信软件建设 106

一 公安通信技能培训 106

二 公安通信作用 106

第十一章 预审看守法制 107

第一节 预审办案 107

一 逮捕、拘留 107

二 案犯审结、清理积案 108

第二节 看审管理 108

一 监管制度 108

二 生活卫生管理 109

第三节 收容审查 110

一 审批制度和管理 110

二 教育审查 110

第四节 法制 111

第十二章 政治纪检工作 11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112

一 机构设置 112

第二节 业务培养 113

第三节 业务活动 114

一 爱民月活动 114

二 警纪警风与廉政建设 114

第四节 英模 115

一 立功创模 115

第十三章 武警部队 117

第十二编 检察 121

第一章 机构 121

第一节 高等法院第四分院检察处 121

第二节 丽江地区检察分院 121

第三节 县人民检察院 123

一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123

二 永胜县人民检察院 124

三 华坪县人民检察院 124

四 宁蒗彝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 125

第四节 派出机构 125

一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检察院驻大研农场检察组 125

二 华坪县人民检察矿山检察室 126

三 丽江检察分院和四县人民检察税务检察室 126

第二章 刑事检察 128

第一节 侦查监督 128

第二节 审判监督 131

第三节 经济检察 134

第四章 法纪检察 137

第五章 监所监督 140

第六章 控告申诉检察 144

第七章 举报中心 145

第八章 政治工作 147

第一节 党组和支部 147

第二节 共青团、工会 147

第三节 教育培训 147

第十三编 审判 151

第一章 机构 151

第一节 高等法院第四分院 151

第二节 地区中级人民法院 152

第三节 县人民法院 155

第四节 基层人民法院 156

第五节 队伍建设 157

一 学习政治和业务理论 157

二 培训干警 158

三 整顿队伍,落实干部和知识分子政策 159

四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160

五 领导班子建设 162

六 培养年轻干部和少数民族干部 163

七 党风、廉政建设 164

第六节 司法研究和宣传 166

第二章 刑事案件审判 168

第一节 刑事案件审判 168

第二节 严惩严重刑事犯罪 169

第三节 严惩严重经济犯罪 170

第四节 少年刑事犯罪审判 170

第五节 复查平反冤假错案 171

第六节 减刑假释 172

第七节 重大案例 173

第三章 民事审判 178

第一节 离婚案件 178

第二节 债务案件 179

第三节 赔偿案件 179

第四节 房屋纠纷案件 179

第四章 经济纠纷审判 180

第一节 经济合同案件 180

第二节 其他经济纠纷案件 181

第五章 行政案件审判 182

第一节 公安行政处罚案件 182

第二节 食品卫生监督行政处罚案 182

第六章 告诉、申诉与审判监督 184

第一节 告诉 184

第二节 申诉与审判监督 184

第三节 非诉 185

第七章 执行 186

第一节 民事 186

第二节 经济纠纷案件 186

第三节 行政案件 187

第四节 刑事案件有关财产部分 187

第十四编 司法行政 191

第一章 机构 191

第一节 地区司法处 191

第二节 县司法局 191

第三节 基层司法机构 191

第二章 法制教育 193

第一节 宣传 193

一 法律法规宣传 193

二 创办法制报 193

三 其他宣传形式 193

四 法制展览 193

第二节 潽法 194

第三节 培训 195

一 司法干部培训 195

二 西南政法学院函授 195

三 电大法律大专班 195

四 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大专部 195

五 其他函授 195

第四节 法学会 196

第三章 公证 197

第一节 机构人员 197

第二节 业务 197

第四章 律师 199

第一节 机构人员 199

第二节 业务 199

第五章 人民调解 201

第一节 机构人员 201

第二节 调解工作 202

第三节 法律事务所 202

第六章 劳改劳教 204

第一节 场所 204

第二节 关押罪犯 207

一 关押 207

二 举办特殊学校 208

三 认真处理来信来访 208

第三节 劳动教养 208

第十五编 群团 213

第一章 工会 213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行业工会 213

第二节 建国后的工会组织 213

一 机构 213

二 工会会员代表大会 214

三 职工代表大会 215

四 工会福利 216

五 工会经费 217

六 工会俱乐部 217

第二章 青年团 219

第一节 民青组织 219

第二节 共产主义青年团丽江地委 219

一 机构沿革 219

二 组织建设 221

第三章 妇联 22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222

一 地区妇联 222

二 各县妇联 222

三 妇女干部、代表、党员数 223

第二节 妇女代表大会 223

一 丽江地区妇女代表大会 223

二 丽江地区出席全国历届妇代会人员 223

第三节 妇联工作 225

一 动员各族妇女投入生产建设和各项工作 225

二 提高妇女科学文化素质 226

三 维护妇女合法权益 226

四 妇幼卫生与妇女劳动保护 227

五 “五好家庭”、“三八红旗手”评比 227

六 少年儿童工作 229

第四章 农会 231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农务会(农会) 231

第二节 农民协会 231

第三节 农民代表大会 233

第五章 商会 235

第一节 商务分会 235

第二节 工商业联合会 235

第三节 个体劳动者协会 236

第六章 学会(协会) 237

第一节 科学技术协会(学会) 237

第二节 体育团体 238

第十六编 民政 243

第一章 机构 243

第一节 民国时期 243

第二节 建国后 243

一 地区民政机构 243

二 县、乡民政机构 244

第二章 优抚 246

第一节 拥军支前 246

一 支前 246

二 拥军优属 247

第二节 烈士褒扬 249

第三节 国家抚恤 250

一 烈士抚恤和牺牲病故抚恤 250

二 伤残抚恤 250

三 对孤老贫困烈士家属定期抚恤 252

第四节 国家补助 252

一 定期定量补助 252

二 临时补助 253

第五节 群众优待 254

一 农村 254

二 城镇 256

三 立功 256

第三章 安置 258

第一节 复员退伍军人 258

一 机构 258

二 接待安置 258

三 照顾扶持 260

四 使用军地两用人才 260

第二节 军队离退休干部 261

第三节 地方退休人员 262

第四章 救灾救济 263

第一节 自然灾害救济 263

一 中华民国及以前时期 263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63

三 其他灾害救济 269

第二节 社会救济 270

一 中华民国时期 270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271

第三节 扶贫 274

第五章 社会福利 277

第一节 孤寡老人供养 277

第二节 福利事业单位 278

一 福利院 278

二 敬老院 278

三 麻风院 279

第三节 残疾人事业 280

一 机构 280

二 残疾人代表大会 280

三 残疾人调查 281

四 残疾人就业、入学 281

五 文体活动 282

六 表彰先进 282

七 三项康复 283

第四节 殡仪馆 283

第五节 社会福利企业 284

第六节 社会福利有奖募捐 285

第七节 收容遣送、孤儿弃婴教养 285

一 收容遣送 285

二 孤儿弃婴教养 286

第六章 婚姻登记管理 287

第一节 婚姻登记 287

第二节 习俗改革 288

第七章 华侨 290

第一节 侨民 290

第二节 侨务 291

一 落实政策 291

二 生活补助 292

第八章 地名管理 293

第一节 地名潽查 293

第二节 地名志 296

一 编纂《地名志》 296

二 编印标准地名 296

第三节 地名标志 296

第四节 地名命名、更名 297

第十七编 劳动人事 301

第一章 机构 301

一 劳动 301

二 人事 301

三 劳动与人事合并 302

第二章 人事管理 303

第一节 编制 303

第二节 行政干部 306

一 来源及构成 306

二 吸收录用 310

三 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312

四 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313

五 任免和调配 314

六 培训 317

七 奖惩 318

八 离休、退休 320

第三节 科技干部 322

一 科技干部队伍 322

二 专业技术职称及其改革 323

三 专项待遇 325

第三章 劳动 330

第一节 职工人数 330

一 劳动计划管理 330

二 全民企业招工 330

三 劳动调配 331

四 待业安置 332

五 劳动争议仲裁 333

第二节 职工培训 334

一 就业培训 334

二 职业培训 334

第三节 社会保险 334

第四节 劳动保护 335

一 安全生产综合管理 335

二 蒸汽锅炉安全监察 338

三 劳保用品和保健食品发放管理 338

四 职业病调查与预防措施 338

第五节 精减下放 339

第六节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339

第四章 工资福利 342

第一节 工资制度 342

— 1952年工资改革 342

二 1956年工资改革 342

三 1985年工资改革 343

第二节 工资调整 343

— 1954年工资调整 343

二 1963年工资调整 344

三 1972年工资调整 344

四 1978年工资调整 344

五 1980年工资调整 345

六 1982年工资调整 345

七 1983年工资调整 345

第三节 职工福利 348

一 集体福利和困难补助 348

二 休假、请假及待遇 349

三 抚恤、丧葬待遇 350

第十八编 科技 355

第一章 机构队伍 355

第一节 机构 355

一 管理机构 355

二 研究机构 356

三 推广服务机构 356

第二节 队伍 358

第二章 农业科学技术 360

第一节 种植业科技 360

一 良种选育与推广 360

二 栽培技术 362

三 植保技术 365

第二节 畜牧科技 367

一 畜牧资源潽查 367

二 引进畜禽良种,改良本地品种 368

三 饲草饲料开发研究 370

四 畜禽疫病防治研究 371

第三节 林业科技 372

一 引种试验示范 372

二 林产工业科技 373

三 经济林木科技 373

第四节 水利生产科技 375

一 中小型水利水电技术开发 375

二 建设防洪工程 375

第三章 工业科学技术 377

第一节 机械研制 377

一 农业机械研制 377

二 工业机械研制 378

第二节 化轻及制药工业科技 379

一 化轻工业 379

二 制药工业科技 379

三 食品工业科技 380

四 新型建材的研制与开发 380

第三节 水电及节能技术 381

第四章 医药卫生科学技术 382

第一节 防疫保健科技 382

一 传染病防治研究 382

二 地方病防治研究 384

三 卫生与保健 386

四 计划免疫 387

第二节 医疗科技 388

一 临床常见多发病调查与研究 388

二 新医疗技术临床应用 388

三 新病种发现 390

第五章 气象、环保科技 391

第一节 气象科技 391

一 农业气候区划 391

二 气象资料整编 394

三 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394

四 气象测报技术 394

第二节 环境保护科技 395

一 环境科研 395

二 环境监测 396

第六章 科技团体 398

第一节 组织沿革 398

第二节 网络体系 399

一 地区级专业学会(协会) 399

二 县科协 399

三 农村基层科协及农民专业技术研究会 399

第三节 组织活动 400

一 学术活动 400

二 科学潽及宣传 400

三 科技培训 401

四 科技咨询 402

五 科技联谊 402

第七章 科技管理 403

第一节 科技计划管理 403

一 科技规划 403

二 “六五”规划及“七五”设想 404

三 发展目标和重点研究任务 404

四 年度计划执行效果 405

五 星火计划 406

第二节 成果管理 406

一 成果鉴定 406

二 成果奖励 406

三 成果推广 409

第三节 情报管理 410

一 文献资料 410

二 出版物及信息服务 410

三 专利 411

第四节 科技投入与经费管理 413

一 科技三项费用 413

二 科学事业费 413

三 科技发展基金 414

四 基建和设备购置 414

第十九编 地震 417

第一章 概述 417

第二章 地震烈度区划与工程地震 419

第一节 地震带区 419

第二节 地震烈度区划 419

第三节 工程地震 419

第三章 地震纪实 421

第一节 历史地震 421

— 1511年6月1日永胜7 3/4级地震 421

二 1925年10月15日丽江6级地震 421

三 1951年12月21日丽江~剑川6 1/4级地震 422

四 1955年6月7日华坪6级地震 422

五 1966年9月28口中甸~丽江6.4级地震 422

六 1976年盐源~宁蒗6.7、6.4级地震 423

七 1988年宁蒗5.5级地震 424

第三节 毗邻地震波及 425

— 1467年1月19日盐源6 1/4级地震 425

二 1515年6月17日鹤庆6 3/4级地震 425

三 1955年9月23日攀枝花6 3/4级地震 425

四 1961年6月27日中甸6.0级地震 426

第四章 地震监测 427

第一节 台网 427

一 地方台站 428

二 业余测报点 428

三 省属台站及遥测、传输网点、测量标志 430

第二节 前兆监测 431

一 测震观测 431

二 形变观测 431

三 土地电观测 431

四 土地磁 432

五 陶瓷偏角 432

六 地应力 432

七 宏观观测 432

第三节 省属台站监测 432

一 测震观测 432

二 形变观测 433

三 水化学观测 433

四 地磁观测 433

五 定点地形变测量 433

六 流动跨断层短水准测量 434

七 流动重力测量 434

八 流动地磁测量 434

九 其它观测 435

第四节 监测资源潽查论证 435

一 大东温泉水氡观测条件考察 435

二 全区地震监测条件潽查论证 435

第五节 无线电台通讯网 436

一 省级和协作区电台通迅网 436

二 地区通讯网 436

第五章 地震预报 437

第一节 预报体制 437

一 震情会商 437

二 预报程序 438

三 预报发布 438

第二节 预报途径 439

一 定性图象类比外推的经验预报 439

二 定量预报指标的经验预报 439

三 ?合预报决策方案统计性概率预报 439

第三节 短临预报与预防 440

— 1976年宁蒗~盐源6.7、6.4级地震预报 440

二 1979年宁蒗5.0级地震预报 442

三 1981年宁蒗5.1级地震预报 442

四 1988年宁蒗5.5级地震预报 443

五 1990年华坪4.8级地震预报 443

六 无震预报 443

第四节 地震对策 444

一 科潽宣传 444

二 地震综合防御 445

第六章 事业管理 446

第一节 机构 446

一 地区行署地震局 446

二 各县地震办公室 446

第二节 组织管理 447

一 行政管理 447

二 科技管理 447

三 财、物管理 447

第七章 地震研究 449

第一节 震例研究 449

一 1511年永胜7 3/4地震 449

二 1976年宁蒗~盐源6.7、6.4级地震 450

三 1988年1月10日宁蒗5.5级地震 450

第二节 课题与成果 451

第八章 学术交流 452

第二十编 教育 457

第一章 旧学 457

第一节 学宫 457

第二节 书院 458

一 玉河书院 458

二 雪山书院 458

三 晴川书院 459

四 凤鸣书院 459

五 几山书院 459

六 中川书院 459

七 鸿材书院 459

第三节 义学 459

第四节 科举 460

第五节 私塾 461

第二章 学前教育 463

第一节 最早的幼儿园(黄山幼儿园) 463

第二节 公办幼儿园 463

第三节 民办幼儿园 465

第三章 小学教育 467

第四章 中学教育 472

第一节 发展概况 472

第二节 教学 475

一 教学组织 475

二 教学计划及教学概况 476

第三节 勤工俭学 478

第四节 省属重点中学 478

一 丽江地区中学 478

二 丽江地区实验学校 481

第五章 中等专业学校 482

第一节 国立师范学校 482

第二节 丽江民族师范学校 483

第三节 丽江地区农业学校 485

第四节 丽江地区财贸学校 487

第五节 丽江地区卫生学校 489

第六章 高等教育 491

第一节 丽江教育学院 491

一 专业设置和教育工作 491

二 教师队伍和科研工作 492

三 校舍及教学设备 492

四 行政管理 492

第二节 丽江电大分校 493

第七章 成人教育 494

第一节 扫盲 494

第二节 职工教育和农民教育 495

第三节 农业技术教育 496

第四节 函授教育 498

一 高等函授 498

二 中师函授 498

第五节 自学考试 498

一 中师自学考试 498

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499

第六节 职业教育 500

第八章 民族教育 502

第一节 建国以来民族教育发展概况 502

第二节 各民族教育 503

一 纳西族教育 503

二 彝族教育 505

三 傈僳族教育 506

四 其它少数民族教育 507

第九章 教师 509

第一节 队伍 509

第二节 待遇 511

第三节 进修培训 512

第十章 经费设施 514

第一节 经费 514

第二节 基建及校舍 515

第三节 电化教学设施 516

第十一章 机构 517

第十二章 人才输送 518

第二十一编 文化艺术 521

第一章 民间文艺 521

第一节 民问文学 521

一 诗歌 622

二 故事 527

第二节 民间艺术 528

一 民间音乐 529

二 民间舞蹈 538

三 民间戏剧、曲艺 541

四 民间美术 542

第二章 文艺创作 545

第一节 文学创作 545

一 明代 545

二 清代 546

三 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 548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549

第二节 舞台文艺 550

一 地区专业文艺团体 550

二 县级专业文艺团体 552

第三节 美术、书法、摄影 553

一 绘画 553

二 书法 555

三 篆刻 556

四 东巴画与东巴书法 556

五 陶瓷工艺美术 556

六 摄影 556

第四节 电影、电视 557

第三章 文学艺术联合会 558

第一节 机构 558

第二节 活动 558

一 文艺讲习班 558

二 文艺创作评奖 558

三 文艺期刊《玉龙山》 559

四 基层文联 560

第三节 成果 560

第四章 文物博物 564

第一节 机构、设施 564

第二节 文物 564

一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564

二 馆藏文物 566

三 地下地面文物古迹遗存 567

第三节 文博工作 578

一 文物考古调查勘探 578

二 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与维修 580

三 文物陈列展览 582

四 文物市场和文物执法 582

五 文物鉴定 583

第五章 图书馆 584

第一节 机构 584

第二节 设施及藏书 584

一 古代藏书楼(明、清时期) 584

二 早期图书馆(民国时期) 585

三 文化馆图书馆(建国以后) 586

四 公共图书馆 587

五 馆舍及其它设施 588

第六章 书店 589

第一节 私营书店 589

第二节 新华书店 589

一 丽江地区新华书店的建立 589

二 图书发行网点建设 590

三 图书发行管理体制的变迁 590

四 各历史时期的图书发行 590

第七章 群众文化 592

第一节 组织机构 592

一 地区群众文化单位 592

二 县级群众文化单位 592

第二节 业务活动 592

一 地区群艺馆 592

二 主要活动及成果 593

第八章 电影发行放映 596

第一节 放映发行 596

第二节 管理 600

一 管理机构 600

二 人员培训和技术考核评定 600

三 财务管理体制 600

第九章 文化行政机构 602

第一节 行署文化局 602

第二节 县文化局 602

第三节 文化设施 603

一 地区文化设施 603

二 县级文化设施 603

第十章 档案 605

第一节 机构 605

第二节 设施 605

第三节 档案馆藏 606

第四节 档案利用 606

第五节 科技档案 606

第六节 机关档案 607

一 机关档案室的建立 607

二 档案室的档案管理 607

第二十二编 东巴文化 613

第一章 东巴教 613

第一节 源流与性质 613

第二节 卜巫与祭司 615

第三节 传承 617

第二章 东巴文与东巴经 619

第一节 东巴文字 619

第二节 东巴经 626

第三章 东巴教仪式 629

第一节 分类 629

第二节 程序 629

第四章 东巴艺术 650

第一节 舞蹈 650

第二节 音乐 650

第三节 绘画 651

第四节 面塑、木偶 652

第五章 东巴文化研究 653

第一节 洛克的研究 653

第二节 方国瑜的研究 653

第三节 傅懋勣的研究 655

第四节 李霖灿的研究 656

第五节 其他学者的研究 657

第六章 东巴经翻译、整理与宣传 660

第一节 翻译整理 660

第二节 宣传 661

第二十三编 新闻 667

第一章 报刊 667

一 《丽江白话报》 667

二 《丽江大众壁报》、《丽江周报》 667

三 《丽江日报》 668

四 《滇西北日报》 668

五 《上游报》、《丽江日报》 668

六 《丽江报》 669

第二章 广播 670

第一节 收音站 670

一 收音站建设 670

二 收音站宣传 671

第二节 有线广播 672

一 县广播站与农村广播网 672

二 乡镇广播站建设 674

三 小片广播网点 675

第三节 广播宣传 675

一 沿革 675

二 收转工作 676

三 自办节目 676

四 街期广播 678

五 民族语言广播 678

六 乡土文艺节目 679

第四节 中波广播电台 679

— 704中波转播台 679

二 永胜县人民广播电台 680

三 丽江县人民广播电台 680

四 调频广播 680

第三章 电视 682

第一节 电视传输网 682

一 电视信号收测选点工作 682

二 文笔山电视差转台建设 682

三 各县电视差转台、转播台建设 682

四 丽江狮子山地区电视转播台的建设 683

五 卫星地面站的建设 684

第二节 节目设置 685

一 丽江新闻 685

二 电视专题节目 685

三 电视文艺节目 685

四 服务性节目 685

第三节 采、编、播 685

第四章 管理 687

一 机构设置 687

二 队伍建设 690

三 职工培训 690

四 职称评聘 691

第二十四编 卫生 695

第一章 民族民间医药 695

第一节 民间中草药 695

一 资源分布 695

二 民族药调查 695

三 资源潽查 695

四 开发与利用 696

五 著作 697

第二节 民间制药 698

第三节 民间治疗 698

第二章 机构 701

第一节 行政机构 701

一 行署卫生局 701

二 县卫生局 701

三 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702

第二节 设施 703

一 医疗机构 703

二 预防保健机构 705

三 药品质量监督监测机构 707

第三章 医疗 709

第一节 医疗队伍 709

一 队伍状况 709

二 人员培训 710

三 职称晋升 710

第二节 技术水平 713

第三节 医疗设施 717

第四章 卫生防疫、保健 719

第一节 爱国卫生运动 719

第二节 传染病防治 721

一 主要预防方法 721

二 传染病防治 723

第三节 地方病防治 729

一 血吸虫病 729

二 麻风病 733

三 其他地方病 736

第四节 妇幼保健 739

一 新法接生 739

二 妇女保健 740

第五节 卫生监督监测 743

一 环境卫生 743

二 食品卫生 746

三 工业(劳动)卫生 748

四 放射卫生 749

五 学校卫生 749

第五章 医疗管理 752

第一节 公费医疗 752

第二节 合作医疗 753

第三节 医政管理 754

一 个体开业医管理 754

二 医疗制度建设 754

三 文明医院活动 755

第四节 药政管理 756

第二十五编 体育 759

第一章 机构、设施 759

第一节 机构 759

一 行政机构 759

二 事业机构 760

第二节 设施 760

一 体育场地 760

二 地区体育场 761

第二章 民族民间体育 763

第一节 项目 763

第二节 竞赛 765

第三章 学校体育 767

第一节 体育教学 767

第二节 课外体育活动 770

第三节 学校体育竞赛 770

第四章 群众体育 772

第一节 职工 772

第二节 农民 773

第三节 部队 774

第四节 老年人 775

第五节 伤残人 775

第六节 团体 776

第五章 竞技体育 778

第一节 足球 778

第二节 篮球 780

第三节 排球 782

第四节 田径 783

第五节 击剑、举重、自行车 786

一 击剑 786

二 自行车 786

三 举重 787

第六节 登山及漂流 788

— 登山 788

二 漂流 788

第六章 业余体育训练 790

第七章 体育竞赛 791

第一节 参加各类运动会 791

一 参加历届省运动会 791

二 参加云南省青少年运动会 792

三 参加全国、亚洲、国际比赛 794

第二节 承办省级比赛 795

第三节 等级运动员和裁判员 795

第四节 地区运动会 7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