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中国古代思想传承
中国古代思想传承

中国古代思想传承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传武主编;周舜南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5940333
  • 页数:302 页
图书介绍:黄河中下游父系氏族源流探析
上一篇:复眼人下一篇:明容与堂刻水浒传 12
《中国古代思想传承》目录

前言 1

绪论 1

一、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意义 1

二、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几点认识 3

三、中国古代思想史的研究方法 8

第一章 宗教迷信思想的弥漫与开始动摇 12

第一节 史前——西周时期的宗教迷信 12

史前——夏朝的宗教性崇拜 12

商代的宗教迷信 14

西周的尊天观念 15

原始的阴阳五行观念 18

第二节 西周末年对鬼神迷信的开始动摇 19

怨恨、怀疑、否认上天 19

抱怨、责难先祖 20

对世界的唯物主义解释 20

第二章 道儒两家的崛起、分化、演变与百家争鸣 21

第一节 春秋时期的轻天重民思想 21

无神论思想的活跃 21

对世界起源的唯物主义解释 22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诞生 23

重民思想 24

第二节 道家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25

老子的思想 25

杨朱学派 30

彭蒙、田骈学派 31

稷下学派 32

宋鈃、尹文学派 33

庄周学派 34

第三节 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与分化 37

孔子的思想 37

思孟学派与孟子的思想 42

荀子的思想 46

第四节 墨家的形成与分化 50

墨子及其思想 50

后期墨家 52

第五节 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54

早期法家 54

韩非的法治思想 56

第六节《管子》与兵家、农家的思想 59

《管子》的思想 59

兵家的思想 67

农家的思想 70

第七节 名家、阴阳家与杂家的思想 72

名家的思想 72

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75

杂家的思想 81

第八节 百家争鸣 83

百家争鸣的出现和发展 83

百家争鸣的内容 84

百家争鸣的影响与启示 91

第三章 法家与黄老的相继败落及神学思想的发展 92

第一节 法家与黄老之学的相继败落 92

法家学说的败落 92

黄老之学的兴衰 93

第二节 董仲舒的新儒学及汉代儒学的兴衰 95

汉初儒学的复兴 95

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体系 99

儒学向经学的转变 103

第三节 汉代的道家学说 107

《淮南子》 107

西汉中期的道家 108

两汉之际扬雄、桓谭的思想 109

东汉时期王充的思想 110

道家向道教的演变 112

第四节 东汉中后期的社会批判思潮 115

社会批判思潮的兴起与主要代表人物 115

社会批判思潮的主要内容 116

社会批判思潮的特点与历史影响 122

第四章 玄学的兴起与佛道宗教的发展 125

第一节 玄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 125

玄学的定义、特征及形成的原因 125

玄学发展的过程 12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与道教思想 13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家学说 13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思想 139

道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144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 144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 144

佛教的基本教义 14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般若学 147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禅学 152

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 153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学与儒学 154

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学的发展 154

经学的内部斗争 156

儒家学者对玄学的批判 156

儒学反对佛学的斗争 157

第五章 佛教的兴盛及三教的斗争与融合 162

第一节 宗派佛教哲学与慧能的宗教改革 162

佛教的盛行与佛教哲学的发展 162

隋唐时期主要的佛教宗派 163

唐中叶慧能的宗教改革 169

唐后期与五代时的佛教 171

第二节 儒学、经学及其与佛教的斗争 172

儒学的复兴 172

儒家的反佛斗争 177

第三节 隋唐五代时期的道教思想 179

隋唐时期的道教外丹学 179

唐末五代时的道教内丹学 180

唐五代时道教清修无为理论的发展 181

第四节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思想 187

柳宗元的思想 187

刘禹锡的思想 188

第六章 理学的产生、发展与官学化 190

第一节 宋初学术思潮的演变 190

儒学的复兴 190

佛教的没落 192

《易》学的盛行 193

第二节 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94

道学及其分野 194

理学的特征及产生的背景 194

理学的开创 195

理学的奠基 197

理学的形成 201

理学的北传与发展 206

理学的评价 208

第三节 陆九渊的心学与鹅湖之会 208

陆九渊与象山学派 208

陆朱论争 210

杨简的唯我主义 210

第四节 熙宁新学与永嘉、永康学派 211

熙宁新学的先驱——李觏 211

王安石与临川学派 213

永嘉、永康学派 216

第五节 宋元时期的道教思想 219

宋元时期道教的发展 219

传统内丹学的发展 220

邓牧的思想 226

第七章 理学的僵化、异化与实学思潮的发展 228

第一节 王守仁心学的兴起与影响 228

程朱理学的僵化 228

王守仁心学的先驱 229

王守仁的心学与姚江学派 231

王守仁的后学 235

第二节 明清实学思潮 239

明清实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239

明清实学的特征 239

明清实学的兴起与发展(正德到万历初年间) 240

明清实学的全盛(万历末—康熙中年间) 246

明清实学的熟落(康熙末一嘉庆) 266

明清实学的复振(嘉庆末—道咸年间) 273

明清实学的历史地位 280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理学、经学与子学 280

明清时期的理学 280

明清时期的经学 285

清代的子学 292

后记 29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