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宋代史事易学之义理风华
宋代史事易学之义理风华

宋代史事易学之义理风华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秀兰著
  • 出 版 社: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577484598
  • 页数:686 页
图书介绍:
《宋代史事易学之义理风华》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一、研究动机 4

二、研究范畴之「背景说明」 5

(一)宋代「新」经学的诞生 6

(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谈《易》之流变 8

三、研究范畴之「脉络分析」 9

(一)宋《易》在精神上的改良 9

(二)宋《易》在体制上的开创 24

(三)宋《易》的类型 35

四、研究目的 60

(一)历史情境的还原与摄入 61

(二)从援史证《易》建构宋代之非主流思维 64

(三)宋儒援史证《易》之演变及影响考述 65

第二章「义理易」的大本营—宋代史事易学之义理风华提要 67

一、宋朝是「义理易」的大本营—从「研究材料」显示宋易之双轨分化 67

(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之著录 70

(二)本论文之取材 72

二、宋儒解易何以大规模援引史事 73

三、宋代史事易学之历史分期 77

(一)胡瑗是发端者 77

(二)程颐是奠基者 82

(三)李光等人是光大者 90

(四)李杞为用易者 95

四、宋代史事易学之义理风华提要 96

(一)从「研究方法」分离思想层级 96

(二)从「议题凝聚」收敛义理归趋与终极关怀 102

(三)从「孔门精神」观其儒理风华 104

第三章「乾健坤顺」的理想与典范—君臣型态的关注与发挥 111

一、君的类型 114

(一)「孚于嘉」的圣君贤君 114

(二)「君子之光」的明君 118

(三)「井收勿幕」的仁君 122

(四)「寒泉之食」的大君 124

(五)善处「既济」的柔理之君 125

(六)「迷复失则」的昏君 130

(七)「日中见斗」的暗君 134

二、臣的类型 139

(一)良臣 139

(二)「闚观」的顺臣 168

(三)「折足之凶」的庸臣 169

(四)「伏戎于莽」的乱臣 173

(五)「入于左腹」的奸臣 177

(六)「丰其屋」的贪官 178

三、论君臣关系 183

(一)二爻与五爻 183

(二)四爻与五爻 197

(三)上爻与五爻 204

四、论君臣强弱 212

(一)正向 212

(二)反向 216

第四章「阳正阴邪」的消长与对决—治乱兴衰的彰显与示戒 223

一、治世的彰显及运作 226

(一)「天衢之亨」的大行气象 226

(二)治世首重对人才的提攜 234

(三)治世须留意对小人的处置 251

(四)论保治之道 278

二、乱世的成形及示戒 289

(一)「城复于隍」的衰败景象 289

(二)个人的抉择与趋吉避凶之道(附录) 300

第五章「阳刚阴柔」的互补与调和—风俗政策的形成与运用 323

一、正向 324

(一)爱民之道 324

(二)养民之本 336

(三)安民之心 339

(四)保民之法 348

(五)利民之举 354

(六)化民之俗 363

(七)新民之要 378

二、反向 379

(一)「无妄之药」的扰民 379

(二)「往见吝」的残民 382

第六章「阳尊阴卑」的错乱与还原—道德价值的开展与崩解 387

一、道德价值的开展 394

(一)儒家 394

(二)道家 417

(三)佛教 427

二、道德价值的崩解 429

(一)从态度来说明 429

(二)从行径来观察 453

第七章 宋儒援史证《易》的目的特色与局限 481

一、宋《易》援史的目的 481

(一)纵横面 481

(二)古今面 486

(三)虚实面 490

二、宋儒援史证《易》的特色 491

(一)以帝王将相朝臣宦官为核心 491

(二)人事日用的关注 493

(三)忧患意识的强调 495

三、宋儒援史证《易》的偏离与局限 502

(一)偏离 502

(二)局限 519

第八章 宋儒援史证《易》的转变贡献及影响 523

一、宋儒援史证《易》的转变 523

(一)从偶一论述到全面比附 523

(二)从「经史分离」到「经史合一」 524

(三)从实用到实体 525

(四)新议题的开拓 528

(五)从忧患到忧愤忧懼 531

(六)齐桓地位的攀升 532

二、宋儒援史证《易》的贡献 536

(一)经学面 537

(二)思想面 539

三、宋儒援史证《易》的影响 547

(一)从时代论 547

(二)从内容论 558

第九章 宋儒援史证《易》在中国经学史上的意义及地位 573

一、意义 573

(一)义理的下化 573

(二)义理的活化 574

(三)义理的深化 575

(四)义理的类化 580

(五)义理的异化 584

二、地位 585

(一)从历史发展看地位 585

(二)从专门学科看定位 586

第十章 结论 591

一、研究回顾 591

二、研究展望 593

参考书目 597

附录一中国历史人物与《易经》卦爻辞的比附对应 617

后记 683

伏羲六十四卦方位 6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