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交通运输
汽车理论
汽车理论

汽车理论PDF电子书下载

交通运输

  • 电子书积分: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万福主编
  • 出 版 社: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2328629
  • 页数:190 页
图书介绍:本教材共有7章,主要介绍汽车的基本使用性能及其分析方法。在介绍每项性能时,都是从评价指标或评价体系开始,然后以受力分析为基础,说明使用性能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到其结论,找到汽车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影响该项性能的主要因素,最后论述该项性能的试验方法。
《汽车理论》目录

第一章 汽车的动力性 1

第一节 汽车的动力性指标 1

一、汽车的最高车速u amax(km/h) 1

二、汽车的加速时间t(s) 1

三、汽车的最大爬坡度i max(%) 1

第二节 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 2

一、汽车的驱动力 2

二、汽车的行驶阻力 6

三、汽车的行驶方程式 13

第三节 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与动力特性图 16

一、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 16

二、动力特性图 18

第四节 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与汽车的附着力 20

一、汽车行驶的驱动-附着条件 20

二、汽车的附着力与地面的法向反作用力 20

第五节 汽车的功率平衡 22

一、功率平衡方程 22

二、功率平衡图及其应用 23

第六节 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一、发动机性能参数 24

二、汽车结构参数 25

三、汽车使用因素 26

四、使用先进的电控自动变速器和牵引力控制系统 27

第七节 汽车动力性试验 27

一、道路试验 27

二、室内试验 29

第二章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33

第一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33

一、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 33

二、等速行驶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34

三、综合燃油经济性 34

第二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 36

一、等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 36

二、等加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 37

三、等减速行驶工况燃油消耗量的计算 39

四、怠速停车时的燃油消耗量 39

五、整个循环工况的百公里燃油消耗量 39

第三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影响因素 39

一、汽车结构方面 40

二、汽车使用方面 43

第四节 汽车燃油经济性试验 45

一、等速行驶百公里燃油消耗量试验 45

二、多工况燃油消耗量试验 45

第三章 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 47

第一节 发动机功率的选择 47

第二节 传动系最小传动比的选择 49

一、最高车速 49

二、汽车的后备功率与燃油经济性 49

三、驾驶性能 50

第三节 传动系最大传动比的选择 50

一、最大爬坡度 50

二、附着条件 50

三、最低稳定车速 51

第四节 传动系挡位数与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51

一、传动系挡位数的选择 51

二、各挡传动比的选择 51

第五节 利用燃油经济性-加速时间曲线确定动力装置参数 53

一、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53

二、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54

三、发动机、变速器与主减速器传动比的确定 56

第四章 汽车的制动性 59

第一节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 59

第二节 制动时车轮的受力 60

一、制动器制动力 60

二、地面制动力 60

三、制动器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及附着力之间的关系 60

四、附着系数?与滑动率s的关系 61

五、影响制动力系数的因素 63

第三节 汽车的制动效能及其恒定性 64

一、制动减速度 65

二、制动过程分析 65

三、制动距离 66

四、制动效能的恒定性 67

第四节 制动时汽车的方向稳定性 68

一、制动跑偏 69

二、制动侧滑 71

三、前轮失去转向能力 73

第五节 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74

一、制动时地面对前、后车轮的法向反作用力 74

二、理想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曲线 75

三、具有固定比值的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及同步附着系数 76

四、f线组与r线组 77

五、汽车在各种路面上制动过程的分析 79

六、利用附着系数与制动效率 80

七、同步附着系数?0的选择 82

第六节 制动力的调节和车轮防抱死 82

一、对前、后制动器制动力分配的要求 82

二、制动力的调节 83

三、制动防抱死装置(ABS) 84

四、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EBD)和制动辅助系统(BAS) 87

第七节 汽车制动性的影响因素 88

一、轴间载荷分配 88

二、制动力的调节和车轮防抱死 88

三、汽车载质量 89

四、车轮制动器 89

五、制动初速度 89

六、利用发动机制动 89

七、驾驶技术 90

八、道路条件 90

第八节 汽车制动性试验 90

一、高附着系数路面的制动试验 91

二、制动性能的室内试验 92

第五章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96

第一节 概述 96

一、车辆坐标系 96

二、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基本内容 97

三、人-汽车闭环系统 98

四、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评价方法 99

第二节 轮胎的侧偏特性 99

一、轮胎的坐标系与术语 99

二、轮胎的侧偏现象 100

三、轮胎结构、工作条件与侧偏特性的关系 102

四、回正力矩 104

五、有外倾角时轮胎的滚动 106

第三节 汽车的转向特性 107

一、概述 107

二、线性二自由度汽车模型 108

三、前轮角阶跃输入下进入的汽车稳态响应 111

四、前轮角阶跃输入下的瞬态响应 117

第四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与悬架的关系 121

一、汽车的侧倾 121

二、侧倾时垂直载荷在左、右侧车轮上的重新分配及其对稳态响应的影响 126

三、侧倾外倾(侧倾时车轮外倾角的变化) 129

四、侧倾转向 130

五、变形转向(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车轮转向角) 131

六、变形外倾(悬架导向装置变形引起的外倾角的变化) 131

第五节 汽车行驶的纵向和横向稳定性 131

一、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性 131

二、汽车行驶的横向稳定性 133

第六节 提高操纵稳定性的电子控制系统 135

一、电控液压动力转向(EHPS)和电动助力转向(EPS) 135

二、用地面切向反作用力控制转向特性 135

三、四轮转向系统(4WS) 136

四、车辆稳定性控制系统、车辆动力学控制系统及电子稳定性程序 137

第七节 汽车操纵稳定性试验 138

一、试验条件和试验仪器 138

二、试验项目和试验方法 139

第六章 汽车的平顺性 145

第一节 人体对振动的反应和平顺性的评价 145

一、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145

二、平顺性的评价方法 148

第二节 路面不平度的统计特性 149

一、路面不平度的功率谱密度 149

二、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n)化为时间频率功率谱密度Gq(f) 150

第三节 汽车振动系统的简化 151

第四节 单质量系统的振动 153

一、单质量系统的自由振动 153

二、单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154

三、单质量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 155

第五节 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 159

一、运动方程与振型分析 159

二、双质量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162

三、车身车轮双质量系统的平顺性分析 163

四、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量的影响 164

五、主动与半主动悬架 165

第六节 “人体-坐椅”系统的振动 167

一、“人体-坐椅”系统的传递特性 167

二、“人体-坐椅”系统的参数选择 168

第七节 影响汽车平顺性的因素 169

一、悬架结构 169

二、轮胎 169

三、悬挂质量 170

四、非悬挂质量 170

第八节 汽车平顺性试验和数据处理 170

一、平顺性试验的主要内容 170

二、平顺性试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171

第七章 汽车的通过性 175

第一节 汽车通过性评价指标及几何参数 175

一、汽车通过性概述 175

二、汽车的间隙失效与通过性几何参数 175

第二节 汽车越过台阶、壕沟的能力 177

一、汽车越过台阶的能力 177

二、汽车越过壕沟的能力 179

第三节 多轴驱动汽车的功率循环 180

第四节 汽车通过性的影响因素 182

一、汽车的最大单位驱动力 182

二、行驶速度 182

三、汽车车轮 182

四、液力传动 184

五、差速器 184

六、悬架 184

七、驱动防滑系统(ASR) 184

八、驾驶方法 185

常用符号表 187

参考文献 19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