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现代货币金融学
现代货币金融学

现代货币金融学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汪祖杰编著
  • 出 版 社: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810524380
  • 页数:481 页
图书介绍:本书包括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体系、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金融市场、金融创新、金融投资、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等内容。
《现代货币金融学》目录

第1章 货币 1

1.1 货币的本质 1

1.1.1 货币的起源 1

1.1.2 货币的本质 8

1.1.3 货币形态 11

1.2 货币的职能 16

1.2.1 价值尺度 16

1.2.2 流通手段 19

1.2.3 贮藏手段 20

1.2.4 支付手段 22

1.2.5 世界货币 23

1.3 货币制度 24

1.3.1 货币制度的形成 24

1.3.2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5

1.3.3 货币制度的演变 28

1.3.4 我国的货币制度 33

第2章 信用 36

2.1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6

2.1.1 信用的定义 36

2.1.2 信用的产生 36

2.1.3 信用的发展 37

2.1.4 信用与金融 38

2.2 高利贷信用 39

2.2.1 高利贷信用的特点 39

2.2.2 高利贷信用的作用 40

2.2.3 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 41

2.2.4 中国的高利贷信用 42

2.3 现代信用的基础 44

2.3.1 各个经济行为主体盈余和赤字的存在 44

2.3.2 所有制的不同 46

2.4 信用的形式 47

2.4.1 商业信用 47

2.4.2 银行信用 51

2.4.3 国家信用 53

2.4.4 消费信用 55

2.5 融资方式与融资结构 57

2.5.1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57

2.5.2 两种融资效能的比较 58

2.5.3 我国融资结构的变化 59

第3章 利率 62

3.1 利息和利率 62

3.1.1 利息 62

3.1.2 利率 63

3.1.3 现值和终值 66

3.1.4 到期收益率 69

3.2 利率的决定 71

3.2.1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71

3.2.2 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72

3.2.3 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 73

3.2.4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 75

3.2.5 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 76

3.3 利率结构 76

3.3.1 利率结构概念、种类 76

3.3.2 利率风险结构 77

3.3.3 利率的期限结构 79

第4章 金融机构体系 83

4.1 金融机构体系概述 83

4.1.1 金融机构 83

4.1.2 金融机构体系 83

4.1.3 金融体系的作用 85

4.2 中央银行 86

4.2.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发展 86

4.2.2 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与特点 91

4.2.3 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 95

4.2.4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96

4.3 西方国家金融中介机构简介 98

4.3.1 存款机构 98

4.3.2 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 100

4.3.3 合约性储蓄机构 103

4.3.4 政策性金融机构 104

4.4 我国的金融体系 105

4.4.1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105

4.4.2 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 107

4.4.3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概论 111

第5章 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 126

5.1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126

5.1.1 银行自有资本 127

5.1.2 存款 128

5.1.3 其他负债 130

5.2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131

5.2.1 现金资产 132

5.2.2 贴现 133

5.2.3 贷款 134

5.2.4 证券投资 138

5.3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39

5.3.1 中间业务 139

5.3.2 表外业务 146

5.4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 148

5.4.1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49

5.4.2 商业银行的经营理论 150

5.4.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方法 153

5.5 跨国银行 156

5.5.1 什么是跨国银行 156

5.5.2 跨国银行的形成和发展 156

5.5.3 跨国银行的组织形式 157

5.5.4 跨国银行的影响 158

第6章 金融市场 160

6.1 金融市场概论 160

6.1.1 金融市场的定义 160

6.1.2 金融市场的功能 160

6.1.3 金融市场的构成要素 161

6.2 货币市场 168

6.2.1 货币市场的概念和范围 168

6.2.2 货币市场的特点 169

6.2.3 货币市场主要类型 170

6.3 证券市场 171

6.3.1 证券市场的参与者 171

6.3.2 证券发行市场 174

6.3.3 证券交易市场 175

6.3.4 证券市场的管理 177

6.4 期货市场 179

6.4.1 期货交易的产生和发展 179

6.4.2 期货交易方式 181

6.4.3 套期保值 183

6.4.4 金融期货简介 183

6.5 期权市场 186

6.5.1 期权及其种类 186

6.5.2 期权交易的用途 187

6.5.3 期权的定价 188

第7章 金融创新 191

7.1 金融创新概述 191

7.1.1 什么叫金融创新 191

7.1.2 金融创新的内容 192

7.1.3 金融创新的原因 193

7.1.4 金融创新的影响 195

7.2 资产证券化 197

7.2.1 资产证券化的含义 197

7.2.2 资产证券化的产生和发展 197

7.2.3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 199

7.2.4 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和作用 202

7.3 金融工程 203

7.3.1 金融工程的含义 203

7.3.2 金融工程学的形成 204

7.3.3 金融工程学的研究范围 205

7.3.4 金融工程的运作步骤 206

7.3.5 金融工程的学科特点 207

7.4 风险投资和二板市场 208

7.4.1 风险投资 208

7.4.2 二板市场 211

第8章 金融投资 214

8.1 不确定性 214

8.1.1 不确定性、不对称信息和风险 214

8.1.2 风险偏好 215

8.1.3 保险、资本市场与风险分散 216

8.2 资产组合选择 218

8.2.1 资产选择原则 218

8.2.2 马柯维茨有效集 218

8.2.3 最优资产组合的选择 219

8.2.4 含无风险资产的资产组合选择 221

8.2.5 资产组合理论的一个应用 223

8.3 资产定价理论 224

8.3.1 资产定价模型 224

8.3.2 套利定价理论 229

第9章 金融深化与经济发展 232

9.1 金融抑制 232

9.1.1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32

9.1.2 金融抑制 233

9.2 金融深化 236

9.2.1 金融深化论 236

9.2.2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 236

9.2.3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教训 237

9.3 中国的金融改革 239

9.3.1 中国经济改革前金融体制的特点 239

9.3.2 1979年以来的中国金融改革 240

9.3.3 亟待解决的问题 244

第10章 货币需求 246

10.1 古典货币数量论 246

10.1.1 现金交易方程式和现金余额方程式 246

10.1.2 K或V的决定因素 249

10.2 凯恩斯的货币需求论 251

10.2.1 交易的动机 252

10.2.2 投机的动机 253

10.3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56

10.3.1 交易动机的再认识 256

10.3.2 货币需求的其他因素 260

10.3.3 平方根公式 262

10.3.4 投机动机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264

10.4 现代货币数量论 272

10.4.1 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理论 273

10.4.2 名义收入货币理论 276

10.4.3 弗里德曼理论的政策含义 280

第11章 货币供给 283

11.1 银行体系与货币供给量 283

11.2 货币供给模型 286

11.2.1 货币供给M1的模型 286

11.2.2 货币M2的供给模型 290

11.3 基础货币供给及其决定 292

11.3.1 基础货币的定义 292

11.3.2 基础货币的决定 293

11.3.3 中央银行对基础货币的控制 297

11.4 货币乘数及其决定 298

11.4.1 通货比率 299

11.4.2 定期存款占活期存款的比率t 300

11.4.3 商业银行持有的超额准备金占活期存款的比率e 300

11.4.4 活期存款准备金比率rd和定期存款准备金比率rt 301

第12章 联结金融与经济体系的IS-LM-FE模型 302

12.1 IS-LM-FE模型的一些假设 302

12.1.1 市场的分类 302

12.1.2 IS-LM-FE模型的构造步骤 303

12.2 IS曲线 304

12.2.1 储蓄、投资和总需求的关系 304

12.2.2 国民储蓄的决定因素 305

12.2.3 国民投资的决定因素 307

12.2.4 构成IS曲线 307

12.2.5 开放经济的IS曲线 309

12.2.6 IS曲线的移动 311

12.3 产出决定:充分就业曲线FE 312

12.3.1 FE线的含义 312

12.3.2 FE线移动的因素 313

12.4 LM曲线 314

12.4.1 资产市场均衡及其简化 314

12.4.2 构建LM曲线 315

12.4.3 LM曲线的移动 318

12.5 金融和经济体系的同时均衡:IS-LM-FE模型 321

12.5.1 IS-LM-FE中的静态均衡点 321

12.5.2 IS-LM-FE中的比较静态均衡 322

12.5.3 恢复均衡:价格水平的调整与实际余额效应 324

12.5.4 货币中性 326

第13章 总需求和总供给 328

13.1 总需求曲线 328

13.1.1 总需求曲线的含义 328

13.1.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330

13.2 短期总供给曲线 332

13.2.1 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332

13.2.2 短期总供给曲线 333

13.3 长期总供给曲线 339

13.3.1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含义 339

13.3.2 长期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341

13.4 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均衡 342

13.4.1 短期均衡 342

13.4.2 长期均衡与货币中性 343

13.4.3 实际经济周期论 344

第14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46

14.1 通货膨胀概述 346

14.1.1 通货膨胀的定义 346

14.1.2 通货膨胀的类型 348

14.1.3 通货膨胀的衡量 349

14.2 通货膨胀的成因 351

14.2.1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成因理论 351

14.2.2 中国理论界关于通货膨胀成因的讨论 357

14.3 通货膨胀的效应 362

14.3.1 收入分配效应 362

14.3.2 财富分配效应 363

14.3.3 强制储蓄效应 364

14.3.4 资源配置效应 365

14.3.5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产出效应) 366

14.3.6 恶性通货膨胀将导致经济社会危机 368

14.4 通货膨胀的治理 371

14.4.1 宏观紧缩政策 371

14.4.2 物价与所得政策 372

14.4.3 收入指数化政策 374

14.4.4 反通膨胀的其他对策 376

14.4.5 中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377

14.5 通货紧缩 379

14.5.1 通货紧缩的定义 379

14.5.2 通货紧缩的效应 380

14.5.3 通货紧缩在中国的出现 381

14.5.4 通货紧缩的治理 383

第15章 对外金融关系 389

15.1 国际货币体系 389

15.1.1 国际货币体系概述 389

15.1.2 国际货币体系的历史沿革 391

15.2 外汇与汇率 397

15.2.1 外汇 397

15.2.2 汇率 400

15.2.3 汇率决定的基础 402

15.2.4 纸币本位下的汇率决定理论 403

15.3 国际金融机构与国际资本流动 406

15.3.1 国际金融机构 406

15.3.2 国际资本流动 410

15.4 国际收支 414

15.4.1 国际收支概念的形成及发展 414

15.4.2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主要内容 415

15.4.3 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分析 417

15.4.4 国际收支调节的手段 419

第16章 金融监管 423

16.1 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423

16.1.1 金融风险要求金融监管 423

16.1.2 金融监管的目标 425

16.1.3 金融监管的原则 426

16.1.4 金融监管组织体系 427

16.2 金融监管的内容和方法 428

16.2.1 金融监管的内容 428

16.2.2 金融监管的方法 433

16.3 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436

16.3.1 《巴塞尔协议》 436

16.3.2 《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 438

第17章 货币政策 441

17.1 货币政策目标 441

17.1.1 货币政策 441

17.1.2 货币政策目标 442

17.1.3 货币政策目标的建立 442

17.1.4 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容 443

17.1.5 货币政策诸目标之间的关系 445

17.1.6 中国对货币政策目标的选择 448

17.2 货币政策工具 450

17.2.1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451

17.2.2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455

17.2.3 直接信用管制工具 457

17.2.4 间接信用指导工具 458

17.2.5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459

17.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462

17.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463

17.3.2 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 465

17.4 货币政策效果 468

17.4.1 货币政策效果的衡量 469

17.4.2 货币政策效果的干扰因素 471

17.4.3 扩张性政策效果与紧缩性政策效果的比较 474

17.4.4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474

17.4.5 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476

17.5 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政策 478

17.5.1 国内均衡与国外均衡 478

17.5.2 国际收支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80

17.5.3 汇率变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481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