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危机中的重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
危机中的重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

危机中的重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耕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307084025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主题、理论基础、理论观点、理论功能做了新的探索和阐释,并结合实际回应了现代西方哲学、当代社会发展理论的挑战。
《危机中的重建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现代阐释》目录

导论 历史哲学:从缘起到后现代 1

一、历史哲学的形成及其合法化 1

二、现代历史哲学的三大流派及其异同 6

三、后现代历史哲学的兴起及其特征 12

第一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18

一、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的由来及其实质 18

二、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 25

三、实践: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范畴 29

四、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生长点 33

五、历史本体论与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双重职能 37

第二章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创立和理论基础的演变 41

一、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历史进程 41

二、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思维逻辑 49

三、《哲学的贫困》:唯物主义历史观诞生的标志 57

四、马克思、恩格斯走向唯物主义历史观道路的同与异 64

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理论基础及其演变 69

第三章 社会和自然 77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和现实基础 77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81

三、社会的自然和自然的社会 85

四、实践活动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91

五、人对自然界实践把握的基本环节 97

六、实践:人类社会和人类世界的本体 103

第四章 个人和社会 108

一、“有生命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和“社会的个人” 108

二、实践:人的存在方式 113

三、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115

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及其关系 119

五、“社会生产人”和“人生产社会” 122

第五章 社会的本质和社会有机体的特征 126

一、实践:社会生活的本质 126

二、“社会有机体”的内涵 130

三、考察社会有机体的四种角度 135

四、社会有机体的运行规律 140

第六章 社会结构和实践活动 144

一、社会结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和交往活动的制度化 144

二、社会的经济结构:生产关系的总和 146

三、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 149

四、社会的文化结构及其功能 154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过程和“自然历史过程” 162

一、问题的提出 162

二、何谓“自然历史过程” 164

三、经济规律在何种意义上是自然规律 167

四、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在何种意义上与自然历史过程相似 170

五、社会发展中的自然形态和派生形态 173

六、人类总体历史的发展进程和民族历史的发展进程 177

七、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 181

第八章 历史规律的形成和特征 185

一、客观过程的两种形式及其区别 185

二、历史规律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中 188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192

四、现代西方历史哲学对历史规律的否定及其失误 199

第九章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人文取向 205

一、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依据 205

二、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实现进程 210

三、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全面实现 215

四、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人文取向:从片面的人向全面的人的发展 221

第十章 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东方社会的命运 230

一、“世界历史”的界定 230

二、世界历史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 232

三、从世界历史到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237

四、世界历史中的东方社会及其命运 240

五、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方法论意义 244

六、人文关怀的取向和历史尺度的坚守 248

第十一章 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 253

一、社会科学方法的独立化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253

二、社会科学方法的六大范式及其特征 259

三、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践反思方法 263

四、社会科学方法的历史性转换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有机体方法 267

第十二章 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环节 273

一、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课题设计 273

二、社会科学研究中的资料分析 278

三、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模型解释 283

第十三章 科学抽象法:社会研究的根本方法 287

一、“科学抽象法”的内涵 287

二、科学抽象法的基本环节:起点范畴、中介范畴和终点范畴 290

三、科学抽象法的根本原则: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293

四、科学抽象法的具体运用: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 296

第十四章 从后思索法:历史认识论的根本特征 300

一、从后思索法的提出 300

二、从后思索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03

三、从后思索法的基本内容 306

四、从后思索法的现代意义 309

附录 313

一、唯物史观与当代社会——访杨耕博士 313

二、建构哲学空间 雕塑思维个性——访杨耕博士 320

三、哲学理论主题的根本转换与理论空间的重新建构——在日本一桥大学的演讲 330

后记 34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