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学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学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胡振民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7504630209
  • 页数:272 页
图书介绍:
《医学影像设备与技术学》目录

第一篇 医用影像设备 1

第一章 X线机及X线电视 1

第一节 概述 1

一、X线的基本知识 1

二、诊断用X线机的构造及发展 2

三、诊断用X线机的分类 3

四、诊断用X线机的应用 4

五、X线的防护 5

第二节 X线管 6

一、诊断用X线管 7

二、X线管的规格及特性 11

第三节 X线机的基本电路及各电路原理 14

一、X线机的基本电路 14

二、电源调节电路 15

三、高压初级电路 16

四、控制电路 19

五、灯丝加热电路 20

六、高压整流电路及管电流测量电路 21

第四节 X线机整机电路分析 23

一、小型X线机电路原理分析 23

二、中型X线机电路原理分析 26

三、大型X线机电路原理介绍 29

第五节 医用X线电视 31

一、X线源 33

二、影像增强器 33

三、光学镜头 34

四、摄像机 34

五、预放器 35

六、视频通道 36

七、同步机 36

八、I.B.S信号的提取 36

九、监视器 36

第六节 X线机的使用与维护 37

第二章 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 39

第一节 概述 39

第二节 CT成像的基本原理 40

一、CT机的数据采集方式 40

二、X线的衰减系数μ 41

第三节 CT机的发展 42

一、第一代CT机 42

二、第二代CT机 42

三、第三代CT机 43

四、第四代CT机 44

五、第五代CT机 44

六、滑环和螺旋CT 45

第四节 CT图像的重建技术 46

一、傅里叶变换法 46

二、反投影重建法 48

三、卷积反投影法 51

第五节 X射线的硬化效应及误差校正 53

第六节 CT值及窗口技术 54

第七节 CT机的基本结构 54

一、扫描架 55

二、扫描床 59

三、高压发生器 59

四、中央控制台 60

五、辅助设备 60

六、计算机及软件 61

第三章 磁共振成像 63

第一节 概述 63

第二节 原子核的特性 64

第三节 MRI信号的产生 66

一、射频场(RF) 66

二、自由感应衰减(FID) 66

三、弛豫(Relexation) 68

第四节 MRI的采集方式——脉冲序列 70

一、自旋回波序列 70

二、反转恢复序列 72

三、快速成像序列 73

四、磁共振血管造影序列 75

五、电影序列 76

第五节 成像技术 77

第六节 磁共振机的基本组成 79

一、扫描架 80

二、梯度磁场系统 81

三、射频磁场系统 81

四、检查床 81

五、操作控制台 81

六、致冷系统 81

第四章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83

第一节 概述 83

第二节 数字减影技术原理 83

一、数字减影的原理 84

二、数字减影的方法 86

第三节 数字减影系统构成 88

第五章 放射性核素成像 90

第一节 同位素闪烁扫描机 90

第二节 γ闪烁照相机 92

第三节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成像 93

一、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断层成像 93

二、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成像 94

第六章 超声成像设备 96

第一节 超声波的基本知识 96

一、超声波的产生 96

二、超声波的波长、周期和频率、波速 96

三、超声波的声阻、声压及声强 96

四、超声波的反射、折射和透射 97

五、超声波衰减 97

第二节 超声诊断仪 98

一、超声诊断仪的分类 98

二、B型超声诊断仪 99

第三节 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107

第七章 影像设备的新进展 111

第一节 医用诊断X射线机的进展 111

一、概述 111

二、中频X射线机 111

三、X射线数字成像系统 113

第二节 CT的进展 115

一、亚秒级螺旋CT采用的新技术 115

二、CT软件功能的发展状况 117

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进展 118

一、MRI硬件的进展与采用的新技术 118

二、MRI软件和功能方面的进展 120

第四节 DSA的发展 121

一、近代DSA的技术特点 121

二、影响DSA图像质量的因素 123

第五节 医学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 123

一、PACS的基本概念 124

二、PACS的基本构成 124

三、PACS的发展策略 125

第二篇 医学用影像技术 126

第一章 X线摄影理论 126

第一节 X线对比度 126

一、概述 126

二、X线对比度的观察法 126

第二节 X线照片影像 127

一、X线照片的光学密度 127

二、X线照片的光学对比度 129

第三节 X线的几何投影 132

一、X线管焦点 132

二、X线束 133

三、焦点、肢体和胶片之间的投影关系 134

第四节 散射线 136

一、散射线引起的照片对比度损失 136

二、散射线的抑制和排除 137

第五节 X线照片模糊分析 140

一、产生照片模糊的原因 140

二、照片的锐利度和分辨率 141

第六节 X线摄影条件 142

一、X线摄影效果 143

二、X线摄影条件的基本因素 143

三、X线摄影条件 145

四、自控曝光 146

第七节 X线照片质量 147

一、优质X线照片的条件 147

二、X线照片质量的评价 149

三、影像技术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154

第二章 X线照片冲洗化学及操作技术 155

第一节 暗室设置 155

一、概述 155

二、暗室设备 156

第二节 暗室器材 156

一、医用X线胶片 156

二、增感屏 159

第三节 感光机理 161

一、感光原理 161

二、潜影的形成 161

第四节 显影 161

一、显影原理 161

二、显影液 162

三、显影过程 163

第五节 显影的后处理 164

一、中间处理 164

二、定影 165

三、水洗与干燥 166

第六节 暗室基本操作与照片缺陷分析 167

一、暗室基本操作 167

二、照片缺陷分析 168

第七节 照片自动冲洗技术 169

一、概述 169

二、照片自动冲洗技术的管理 170

第三章 X线摄影位置 172

第一节 X线检查基本知识 172

一、X线摄影用术语 172

二、X线照片标记 173

三、X线摄影的步骤 173

第二节 四肢 174

上肢 174

一、手后前位 174

二、手侧位 175

三、手掌后前斜位 176

四、手掌后斜位 176

五、腕部后前位 176

六、腕关节侧位 178

七、腕部外展位 178

八、尺桡骨前后位 179

九、尺桡骨侧位 179

十、肘关节前后位 179

十一、肘关节侧位 180

十二、肘关节轴位 181

十三、肱骨前后位 181

十四、肱骨侧位 182

十五、肱骨上段侧位 182

十六、肩关节前后位 182

十七、肩胛骨前后位(上臂外展) 184

十八、肩胛骨前后位 185

十九、肩胛骨侧位 185

二十、锁骨后前位(单侧) 185

二十一、肩锁关节后前位(双侧) 186

下肢 187

一、足前后位 187

二、足侧位 188

三、足前后内斜位 188

四、足前后外斜位 188

五、跟骨侧位 189

六、跟骨轴位 189

七、踝关节前后位 190

八、踝关节侧位 190

九、胫腓骨前后位 191

十、胫腓骨侧位 192

十一、膝关节前后位 192

十二、膝关节侧位 192

十三、髌骨轴位 194

十四、股骨前后位 194

十五、股骨侧位 195

十六、股骨颈及髋关节前后位 195

十七、股骨颈及髋关节侧位(水平方向投照) 195

十八、股骨颈及髋关节后前斜位(谢志光位) 196

第三节 胸廓 197

一、胸骨后前位 198

二、胸骨侧位 198

三、胸锁关节后前斜位 199

四、膈上肋骨前后位 199

五、膈下肋骨前后位 200

六、肋骨斜位 200

七、肋骨切线位 201

第四节 脊柱 201

一、颈椎前后位 202

二、第1、2颈椎张口位 202

三、颈椎侧位 203

四、颈椎后前斜位 203

五、胸椎前后位 204

六、胸椎侧位 205

七、上段胸椎侧位 205

八、腰椎前后位 205

九、腰椎侧位 206

十、腰椎斜位 207

十一、腰骶关节前后位 208

十二、腰骶关节侧位 209

十三、骶椎前后位 209

十四、骶椎侧位 210

十五、尾椎前后位 210

十六、尾椎侧位 210

第五节 骨盆 211

一、骨盆前后位 212

二、髂骨前后斜位 212

三、骶髂关节前后位 213

四、骶髂关节前后斜位 213

五、耻骨后前位 213

六、坐骨前后位 213

第六节 头颅 215

一、头颅后前位 215

二、头颅侧位 216

三、颅底颏顶位 217

四、蝶鞍后前位 218

五、蝶鞍侧位 219

六、头颅前后方位半轴位(汤氏位) 219

七、茎突前后位 221

八、茎突侧位 221

九、视神经孔位(瑞氏位) 222

十、舌下神经孔位 222

十一、颈静脉孔位 223

十二、鼻骨侧位 224

十三、颧骨弓顶颌切线位 225

十四、乳突双15°角侧位(劳氏位) 226

十五、乳突25°角侧位 226

十六、乳突35°角侧位(伦氏位) 227

十七、岩乳部双45°角轴位(梅氏位) 227

十八、岩乳部斜位(斯氏位) 229

十九、副鼻窦后前23°角位(柯氏位) 230

二十、副鼻窦后前37°角位(华氏位) 230

二十一、副鼻窦侧位 231

二十二、下颌骨后前位 232

二十三、下颌骨侧位 233

二十四、下颌关节侧位 233

第七节 胸部 235

一、胸部后前位 235

二、胸部侧位 235

三、胸部右前斜位 235

四、胸部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237

五、胸部前凸位(后前方向) 237

六、胸部侧卧后前位 237

七、胸部仰卧侧位 238

第八节 腹部 239

一、腹部前后位 239

二、上腹部后前位(胆区) 239

三、肾区前后位 240

四、膀胱区前后位 240

五、膀胱右后斜位 241

六、膀胱左后斜位 242

七、尿道左后斜位 243

八、腹部侧位 243

九、腹部站立前后位 243

十、腹部倒立前后位 243

十一、腹部倒立侧位 244

第四章 X线造影检查 245

第一节 概述 245

一、造影剂 245

二、药物过敏试验 245

三、造影反应及其预防 247

第二节 胆系造影 247

一、口服法胆系造影 247

二、静脉法胆系造影 248

第三节 泌尿系造影 248

一、排泄性尿路造影 248

二、逆行肾盂造影 249

第五章 X线特殊检查 250

第一节 体层摄影 250

一、体层摄影原理 250

二、体层摄影技术 251

三、常用胸部体层摄影方法 252

四、口腔曲面全景体层摄影 254

第二节 高千伏摄影 254

一、原理 254

二、设备 255

三、特点 255

四、应用 255

第三节 软X线摄影 256

一、原理 256

二、设备 256

三、应用 256

第四节 X线放大摄影 256

一、原理 257

二、设备 258

三、应用 258

第六章 医学影像新技术 259

第一节 CT 259

一、CT成像原理 259

二、CT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259

三、CT检查技术 260

第二节MRI 261

一、MRI的成像原理 261

二、MRI的特点及临床应用 261

三、MRI检查技术 262

第三节DSA 263

一、DSA的基本原理与类型 263

二、DSA的临床应用及特点 264

三、DSA检查技术 265

第四节数字成像激光打印技术 266

一、概述 266

二、激光打印机的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266

三、激光打印机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267

第七章X线防护 269

第一节辐射量与单位 269

一、照射量 269

二、吸收剂量 269

三、剂量当量 270

四、有效计量当量 270

第二节辐射损伤的生物医学基础 270

一、辐射损伤机理 270

二、慢性小剂量照射的生物效应 270

第三节医用X线射线防护 271

一、X线防护原则 271

二、医用X线防护的一般方法 27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