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我国人大财政权研究
我国人大财政权研究

我国人大财政权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姚来燕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0203114
  • 页数:26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财政预算为核心展开讨论,在总结了财政权的概念、特征以及财政权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对我国人大财政立法权、财政决定权和财政监督权做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和分析,并结合现实中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之具体建议。
《我国人大财政权研究》目录

序一 1

序二 1

导论 1

第一章 财政权基本理论 17

第一节 财政 21

一、财政的词源 21

二、财政的概念及理解 22

三、财政的本质 25

四、财政与国家 27

第二节 财政权 30

一、财政权的来源 30

二、财政权的概念和特征 31

三、财政权的分类 38

四、财政权与财产权的关系 40

五、财政权与分权的关系 48

六、财政权与宪政的关系 51

第三节 财政支出与社会公正的平衡 57

一、财政公平 59

二、财政民主 60

三、财政分配的公平与效率 62

第四节 中西代议机关财政权的比较 65

一、议会财政权 65

二、人大财政权 70

三、中西代议机关财政权的比较 71

第二章 财政权运行模式的选择 74

第一节 国家结构形式与财政权运行 74

一、集权型 76

二、分权型 76

三、集权与分权结合型 77

四、适度分权型 77

第二节 政权组织形式与财政权运行 81

一、内阁制 81

二、总统制 84

三、半总统制 86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 87

第三节 各国议会组织内部财政权运行的模式 94

一、两院制 95

二、一院制 102

第四节 我国财政权运行模式 105

一、我国财政权运行模式及其发展 105

二、宪政体制下的公共财政运行模式 109

三、我国对西方公共财政运行模式之借鉴 112

第三章 我国人大财政立法权 117

第一节 人大财政立法权概述 117

一、财政立法权的概念和分类 117

二、议会财政立法权简况 118

三、我国人大财政立法权的历史发展 119

第二节 我国人大财政立法权行使的现状 122

第三节 财政立法体制、体系和任务 130

一、我国财政立法体制的选择 130

二、财政法的体系 131

三、当前财政立法的主要任务 134

第四节 我国财政立宪问题 135

一、财政立宪概述 135

二、现行宪法对财政权的规定 137

三、现行宪法对财政权规定存在的不足 141

四、财政立宪的考察 141

五、我国财政立宪模式的选择 146

六、围绕财政立宪对现行宪法的修改 148

第四章 我国人大财政决定权 150

第一节 人大财政决定权概述 150

一、人大财政决定权的概念、特征和内容 150

二、人大财政决定权的发展 152

三、如何确定人大财政决定权的范围 154

第二节 现存的理论分歧 156

一、人大预算审批权的权力性质界说 156

二、人大决定权与政府决策权的关系 159

第三节 人大财政决定权行使现状 160

一、目前人大财政决定权行使的过程 160

二、人大财政决定权行使中的不足 165

第五章 我国人大财政监督权 173

第一节 人大财政监督权概述 173

一、财政监督权的理论依据 173

二、我国财政监督的发展 176

三、财政监督的分类 179

第二节 人大财政监督的主要内容 180

一、人大对预算的监督 180

二、人大对税收的监督 182

三、人大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督 183

四、人大对国有资产的监督 186

五、人大的专项监督 195

六、人大对转移支付的监督 198

第三节 审计监督 203

一、财政审计的理论依据 203

二、西方国家审计独立的介绍 204

三、我国目前审计的现状 205

四、我国审计独立的设想 209

第六章 完善我国人大财政权的举措 213

第一节 完善人大财政立法的指导原则 214

一、加强我国财政立法的指导原则 214

二、在财政立法中还应注意几个问题 216

第二节 具体财政法律的制定或修改 218

一、财政基本法的制定 219

二、税收基本法的制定 221

三、财政平衡法的制定 222

四、《预算法》的修改问题 223

第三节 围绕预算完善人大财政权 231

一、人大参与政府预算编制的全过程 231

二、推行绩效预算模式,强化财政监督 232

三、有利于预算审批的措施 234

四、有利于预算执行的措施 239

第四节 促使代表积极履行职责 243

一、提高代表素质 243

二、调整代表结构 245

三、提高代表报酬 247

四、优化履职环境 248

五、切实监督代表 249

结论 251

参考文献 253

后记 26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