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下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下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下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2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水利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030261991
  • 页数:1164 页
图书介绍:
《中国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安全 总卷 下》目录

第四篇 水土保持发展战略 543

第十一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543

第一节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543

一、水土流失成为新时期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焦点 543

二、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544

三、现代化进程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544

四、科学发展观为水土保持工作指明了方向 545

五、综合国力的增强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了物质基础 545

六、50多年的实践为水土保持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545

第二节 指导思想 546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547

二、坚持以法律为保障 548

三、坚持以科技为先导 549

四、坚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动力 550

第三节 防治目标 551

一、近期目标(到2010年) 552

二、中期目标(到2020年) 552

三、远期目标(到2030年) 553

第四节 主要任务 553

一、预防监督 553

二、综合治理 554

三、生态修复 555

四、监测评价 555

五、控制面源污染 556

六、改善人居环境 556

第五节 总体布局 557

一、西部地区 558

二、东北地区 561

三、中部地区 562

四、东部地区 563

第十二章 保护优先战略 565

第一节 实施保护优先战略的意义 565

一、保护优先战略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行动 565

二、保护优先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要求 566

三、保护优先战略是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理念的具体体现 567

第二节 保护优先战略的内涵 568

一、思想理念上树立“保护优先” 569

二、工作思路上体现“保护优先” 570

三、法规建设上强化“保护优先” 572

四、防治措施上落实“保护优先” 572

第三节 保护优先战略的重点 573

一、强化保护优先战略的普遍认同 574

二、建立保护优先战略依法实施的制度体系 576

三、保护优先战略在不同区域实施的重点 579

第十三章 分区防治战略 583

第一节 实施分区防治战略的意义 583

一、分区防治战略是提升水土保持决策科学化的需要 583

二、分区防治战略是构建水土保持新格局的需要 584

三、分区防治战略是实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重点突破的需要 584

第二节 分区原则、标准及结果 585

一、划分原则 585

二、划分标准 586

三、划分结果 587

第三节 国家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任务和布局 588

一、重点预防保护区 589

二、重点监督区 593

三、重点治理区 595

第十四章 项目带动战略 601

第一节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的重大意义 601

一、项目带动战略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601

二、项目带动战略符合水土流失防治特点 601

三、项目带动战略可以加快我国水土流失治理步伐 602

第二节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 603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603

二、目标任务 605

三、总体布局 607

第三节 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工程 611

一、必要性 612

二、目标与任务 614

三、总体布局 615

第四节 红壤区崩岗综合治理工程 615

一、必要性 616

二、目标任务 619

三、总体布局 620

第五节 高效水土保持植物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工程 621

一、必要性 622

二、目标任务 624

三、总体布局 626

第六节 湖库型水源地泥沙和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630

一、必要性 633

二、目标和任务 634

三、总体布局 635

第十五章 生态修复战略 637

第一节 实施生态修复战略的意义 637

一、生态修复的内涵 637

二、实施生态修复战略的意义 638

三、实施生态修复战略的有利条件 639

第二节 分区依据和结果 641

一、分区依据 641

二、划分结果 642

第三节 生态修复目标及总体布局 642

一、目标 642

二、总体布局 642

第十六章 科技支撑战略 647

第一节 实施科技支撑战略的意义 647

一、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是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创新能力的需要 647

二、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是解决制约水土保持发展重大技术理论问题的需要 648

三、实施科技支撑战略是加强水土保持科技成果推广的需要 648

第二节 科技支撑战略的目标和任务 649

一、战略原则 649

二、总体目标 650

三、近期主要任务 650

第三节 科技支撑战略实施的重点方向 652

一、重大基础理论 653

二、关键技术 658

三、主要土壤侵蚀区水土保持研究与示范的重点 661

第五篇 分区防治目标与措施配置 669

第十七章 西北黄土高原区 669

第一节 现状 669

一、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669

二、水土流失状况 676

三、水土保持现状 687

第二节 分区 696

一、水土流失分区原则与方案 696

二、水土保持分区原则与方案 701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709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 709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711

三、主要水土保持措施成本分析 719

四、主要对策 72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 727

一、区域治理开发与农村经济发展 727

二、区域水土保持与黄河水资源利用 729

三、植被恢复与建设策略 731

四、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治理核心区域 736

五、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定量评价 739

第十八章 长江上游及西南诸河区 743

第一节 现状 743

一、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743

二、水土流失情况 746

三、水土保持现状 752

第二节 分区 763

一、分区原则与方案 763

二、分区特征概述 765

三、分区治理目标 765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768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 768

二、总体工程布局与措施 769

三、成本分析 772

四、对策及建议 77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 785

一、长江上游坡耕地水土流失及其防治对策 785

二、长江上游与西南诸河区泥石流、滑坡灾害及其防治 787

三、长江源区生态与环境保护 791

四、长江上游侵蚀泥沙及其环境影响 793

第十九章 东北黑土区 796

第一节 现状 796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796

二、水土流失状况 816

三、水土保持现状 831

第二节 分区 835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 835

二、分区特征概述 836

三、分区治理标准 838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839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 839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844

三、主要措施成本效益分析 845

四、主要对策与建议 846

第四节 专题研究:东北黑土区黑土层厚度现状、变化趋势与抗蚀年限 848

参考文献 861

第二十章 北方土石山区 863

第一节 现状 863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863

二、水土流失状况 871

三、水土保持现状 875

第二节 分区 880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 880

二、分区特征概述 883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886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 886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887

三、水土保持措施成本分析 892

四、对策与建议 89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 899

一、水土保持对水库河道泥沙淤积的影响 899

二、北方土石山区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成本研究 903

三、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的定位 911

参考文献 914

第二十一章 南方红壤区 915

第一节 现状 915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915

二、水土流失状况 920

三、水土保持现状 929

第二节 分区 934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 934

二、分区特征概述 935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939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 939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941

三、主要措施成本分析 947

四、主要对策 949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 953

专题一 福建省水土保持委员会的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 953

专题二 兴国县水土保持范例研究 958

第二十二章 北方农牧交错区 966

第一节 现状 967

一、自然概况 968

二、社会经济概况 972

三、水土流失情况 974

四、水土保持现状 984

第二节 分区 987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 987

二、分区特征概述 990

三、分区治理标准 996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997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 997

二、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999

三、主要措施成本分析 1001

四、主要对策 1002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 1005

专题一 黄河内蒙古段入黄泥沙来源分析研究 1005

第二十三章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 1011

第一节 现状 1011

一、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 1011

二、水土流失状况 1013

三、水土保持现状 1021

第二节 分区 1023

一、分区原则和方案 1023

二、分区特征概述 1027

三、分区治理标准 1032

第三节 战略目标、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1035

一、战略目标与任务 1035

二、水土流失治理总体布局与措施配置 1037

三、主要措施成本分析 1038

四、主要对策 1045

第四节 专题研究成果 1049

专题一 西南岩溶石漠化区土壤侵蚀强度分级标准初步厘定 1049

第六篇 保障措施 1055

第二十四章 完善法规政策 加强监督管理 1055

第一节 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 1055

一、水土保持法律法规体系框架 1055

二、水土保持法规应明确的主要内容 1058

三、水土保持法及相关法律 1059

第二节 制定配套政策 1064

一、水土资源保护 1065

二、水土流失防治责任 1065

三、水土保持鼓励扶持 1069

四、相关配套政策 1073

第三节 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 1077

一、水土保持生态补偿的必要性 1077

二、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1078

三、水土保持生态补偿试点与推广 1081

第四节 建立水土保持监督机制 1081

一、水土保持监督的主要内容 1082

二、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1083

三、建立社会和公众监督机制 1085

第五节 建立监测评价制度 1088

一、建立监测评价制度的必要性 1088

二、水土保持监测评价制度 1089

三、考评内容与指标 1089

第二十五章 加强统筹规划 实行多元化投入 1090

第一节 统筹规划 1090

一、统筹规划的重要性 1090

二、水土保持规划体系 1091

三、规划的重点 1092

四、规划的编制 1094

五、规划的实施 1094

第二节 多元化投入 1095

一、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 1096

二、社会投入 1099

三、水土保持补偿资金投入 1101

四、利用外资 1102

五、协调相关建设资金 1103

第三节 资金投向 1105

一、西部、中部及东部局部地区 1105

二、国家级重点防治区 1106

三、老少边穷地区 1106

四、水土保持科技 1107

五、水土保持公益机构 1107

六、治理成果管护 1108

七、不同类型区资金投向 1108

第二十六章 依靠科技进步 提升防治水平 1111

第一节 推进水土保持数字化 1111

一、水土保持数字化的必要性 1111

二、水土保持数字化目标 1112

三、水土保持数字化主要建设内容 1113

第二节 推进水土保持科技示范 1116

一、完善科技示范推广体系 1116

二、建立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1117

三、加强户外科普教育 1118

四、推广实用新技术 1119

第三节 完善技术标准体系 1120

一、技术标准体系框架 1120

二、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1122

第四节 建立水土保持科技支撑体系 1123

一、科技支撑体系框架 1123

二、增强科技实力 1124

三、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1124

四、构建科技平台 1126

第二十七章 加强组织协调 做好管理服务 1129

第一节 组织协调 1129

一、强化协调的重要性 1129

二、部门及区域协调 1131

三、监管与服务 1134

四、落实领导责任 1135

第二节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管理 1136

一、按国土功能区划分制定相应政策措施 1136

二、按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实施分类指导 1138

第三节 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 1140

一、实施水土保持市场准入的重要性 1140

二、水土保持市场准入制度 1141

第四节 管理服务能力 1143

一、提高水土保持机构管理服务能力 1143

二、健全水土保持服务体系 1144

三、提高队伍素质 1145

第五节 水土保持监测 1146

一、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1147

二、各级监测机构的主要职责 1147

三、监测目标与主要任务 1149

四、动态监测与公告 1151

第二十八章 做好社会协调 强化宣传教育 1152

第一节 社会协调 1152

一、控制水土流失地区人口增长 1152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 1154

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1155

四、加快农村城镇化 1156

五、鼓励农民多渠道就业 1157

六、成立农户水土保持协会 1159

第二节 水土保持教育 1159

一、大力培养水土保持高级人才 1159

二、开展中小学水土保持科普教育 1160

三、积极开展农村户外教育 1161

第三节 水土保持宣传 1162

一、积极开展社会媒体公益宣传 1162

二、提高公民和全社会水土保持意识 1163

三、设立“中国水土保持日” 116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