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2011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试指导
2011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试指导

2011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试指导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本书专家组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811364446
  • 页数:905 页
图书介绍:本书根据国家医学考试中心发布的执业医师资格自学参考资料。
《2011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中西医结合医师应试指导》目录

一、中医基础理论 1

第一章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

第二章 精气学说 2

第三章 阴阳学说 3

第四章 五行学说 6

第五章 五脏 9

第六章 六腑 15

第一节 六腑的生理功能 15

第二节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16

第七章 奇恒之腑 17

第八章 精、气、血、津液、神 18

第九章 经络 24

第十章 病因 27

第十一章 发病 32

第十二章 病机 33

第十三章 防治原则 43

二、中医诊断学 47

第一章 绪论 47

第二章 问诊 48

第三章 望诊 57

第一节 全身望诊 57

第二节 局部望诊 61

第三节 望排泄物与分泌物 65

第四节 望小儿指纹 66

第四章 望舌 67

第五章 闻诊 70

第六章 脉诊 72

第七章 按诊 75

第八章 八纲 77

第九章 病性辨证 80

第十章 脏腑辨证 84

第十一章 六经辨证 93

第十二章 卫气营血辨证 94

第十三章 三焦辨证 95

三、中药学 96

第一章 药性理论 96

第二章 中药的配伍 97

第三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98

第四章 中药的计量与用法 99

第五章 解表药 100

第六章 清热药 105

第七章 泻下药 113

第八章 祛风湿药 115

第九章 化湿药 117

第十章 利水渗湿药 119

第十一章 温里药 122

第十二章 理气药 124

第十三章 消食药 126

第十四章 驱虫药 127

第十五章 止血药 128

第十六章 活血祛瘀药 131

第十七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135

第十八章 安神药 140

第十九章 平肝熄风药 142

第二十章 开窍药 146

第二十一章 补虚药 147

第二十二章 收涩药 157

第二十三章 攻毒杀虫止痒药 159

第二十四章 拔毒化腐生肌药 160

四、方剂学 161

第一章 方剂与治法 161

第二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62

第三章 剂型 162

第四章 解表剂 163

第五章 泻下剂 167

第六章 和解剂 169

第七章 清热剂 172

第八章 祛暑剂 178

第九章 温里剂 178

第十章 补益剂 181

第十一章 固涩剂 188

第十二章 安神剂 190

第十三章 开窍剂 191

第十四章 理气剂 192

第十五章 理血剂 194

第十六章 治风剂 199

第十七章 治燥剂 201

第十八章 祛湿剂 203

第十九章 祛痰剂 207

第二十章 消食剂 209

第二十一章 驱虫剂 210

第二十二章 涌吐剂 210

五、针灸学 211

第一章 经络总论 211

第一节 经络系统的组成 211

第二节 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12

第二章 腧穴总论 212

第一节 腧穴的分类 212

第二节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213

第三节 腧穴的定位方法 214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215

第一节 手太阴肺经、穴 215

第二节 手阳明大肠经、穴 216

第三节 足阳明胃经、穴 216

第四节 足太阴脾经、穴 217

第五节 手少阴心经、穴 218

第六节 手太阳小肠经、穴 218

第七节 足太阳膀胱经、穴 219

第八节 足少阴肾经、穴 221

第九节 手厥阴心包经、穴 221

第十节 手少阳三焦经、穴 222

第十一节 足少阳胆经、穴 223

第十二节 足厥阴肝经、穴 224

第十三节 督脉、穴 224

第十四节 任脉、穴 225

第十五节 常用奇穴 225

第四章 刺灸法各论 226

第一节 毫针刺法 226

第二节 常用灸法 228

第三节 其他针法 230

第五章 治疗总论 231

第一节 针灸处方 231

第二节 特定穴 232

第六章 治疗各论 235

第一节 头面躯体痛证 235

第二节 内科病证 237

第三节 妇儿科病证 241

第四节 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 242

六、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245

第一章 呼吸系统疾病 245

第一节 慢性支气管炎 245

第二节 支气管哮喘 247

第三节 肺炎 249

第四节 肺结核 254

第五节 原发性支气管癌 257

第六节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59

第七节 慢性呼吸衰竭 262

第二章 循环系统疾病 265

第一节 心功能不全 265

第二节 心律失常 268

第三节 心脏骤停 274

第四节 原发性高血压 275

第五节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279

第六节 心纹痛 280

第七节 心肌梗死 284

第八节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289

第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291

第一节 慢性胃炎 291

第二节 消化性溃疡 294

第三节 胃癌 298

第四节 肝硬化 301

第五节 原发性肝癌 304

第六节 急性胰腺炎 306

第七节 上消化道出血 309

第四章 泌尿系统疾病 311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311

第二节 慢性肾小球肾炎 314

第三节 肾病综合征 317

第四节 尿路感染 321

第五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323

第五章 血液系统及造血系统疾病 327

第一节 缺铁性贫血 327

第二节 再生障碍性贫血 330

第三节 白细胞减少症与粒细胞缺乏症 332

第四节 白血病 334

第五节 急性白血病 335

第六节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337

第七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39

第六章 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341

第一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41

第二节 糖尿病 344

第三节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 348

第七章 风湿性疾病 353

第一节 风湿热 353

第二节 类风湿关节炎 356

第三节 系统性红斑狼疮 358

第八章 神经系统疾病 361

第一节 癫痫 361

第二节 急性脑血管病 364

第九章 理化因素所致疾病 373

第一节 急性中毒总论 373

第二节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 377

第三节 有机磷杀虫药中毒 378

第十章 内科常见危重症 381

第一节 休克 381

第二节 急性心力衰竭 385

第三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388

第四节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 390

七、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395

第一章 绪论 395

第二章 中医外科证治概要 396

第三章 无菌术 402

第四章 麻醉 405

第五章 体液与营养代谢 409

第六章 输血 416

第七章 休克 417

第八章 围手术期处理 419

第九章 重症救治与监测 423

第十章 疼痛与治疗 428

第十一章 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 431

第十二章 外科感染 432

第十三章 损伤 441

第十四章 肿瘤 453

第十五章 急腹症 462

第十六章 甲状腺疾病 467

第十七章 乳腺疾病 470

第十八章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 474

第十九章 门静脉高压症 476

第二十章 肠道炎性疾病的外科治疗 477

第二十一章 腹外疝 479

第二十二章 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481

第二十三章 泌尿男性生殖系疾病 482

第二十四章 肛门直肠疾病 490

第二十五章 周围血管疾病 493

八、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497

第一章 妇产科学发展概要 497

第二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498

第三章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499

第四章 妊娠生理 502

第一节 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 502

第二节 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 502

第三节 妊娠期母体的变化 503

第四节 中医对妊娠生理的认识 505

第五章 妊娠期监护及保健 505

第六章 正常分娩 507

第七章 正常产褥 508

第八章 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509

第九章 诊断概要 510

第十章 治法概要 514

第十一章 妊娠病 517

第一节 妊娠剧吐 517

第二节 流产 518

第三节 异位妊娠 520

第四节 早产 522

第五节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523

第六节 胎儿生长受限 524

第七节 羊水量异常 525

第八节 前置胎盘 526

第九节 胎盘早剥 526

第十节 母儿血型不合 527

第十二章 高危妊娠 528

第十三章 妊娠合并疾病 528

第一节 心脏病 528

第二节 急性病毒性肝炎 529

第三节 糖尿病 530

第四节 慢性肾炎 531

第五节 急性肾盂肾炎 531

第六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 532

第七节 肝内胆汁淤积症 532

第十四章 产时病 533

第十五章 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 536

第十六章 常见产时并发症 537

第十七章 产后病 540

第一节 晚期产后出血 540

第二节 产褥感染 541

第三节 产褥中暑 542

第四节 产褥期抑郁症 542

第五节 产后缺乳 543

第十八章 常见产后并发症 543

第一节 产后关节痛 543

第二节 产后排尿异常 544

第十九章 外阴色素减退及外阴瘙痒 545

第二十章 女性生殖系统炎症 547

第一节 外阴及前庭大腺炎 547

第二节 阴道炎 548

第三节 宫颈炎 549

第四节 盆腔炎 550

第五节 生殖器官结核 552

第二十一章 月经病 552

第一节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552

第二节 闭经 557

第三节 痛经 558

第四节 代偿性月经 559

第五节 多囊卵巢综合征 560

第六节 经前期综合征 561

第七节 围绝经期综合征 562

第二十二章 女性生殖器官肿瘤 563

第一节 宫颈癌 563

第二节 子宫肌瘤 565

第三节 卵巢肿瘤 566

第二十三章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 566

第一节 葡萄胎 566

第二节 侵袭性葡萄胎 567

第三节 绒毛膜癌 568

第二十四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 570

第一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 570

第二节 子宫腺肌病 572

第二十五章 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 572

第一节 阴道脱垂 572

第二节 子宫脱垂 573

第二十六 章不孕症 573

第二十七章 盆腔瘀血综合征 576

第二十八章 计划生育 577

第一节 避孕 577

第二节 人工流产 578

第三节 中期引产 579

第二十九章 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 580

第一节 宫颈黏液检查 580

第二节 生殖道细胞学检查 580

第三节 基础体温测定 580

第四节 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 580

第五节 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 581

第六节 输卵管通畅检查 582

第七节 常用穿刺检查 582

第八节 妇科内镜检查 583

第三十章 妇产科常用手术 583

九、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585

第一章 儿科学基础 585

第一节 小儿年龄分期与生长发育 585

第二节 小儿生理特点与病理特点 587

第三节 小儿喂养与保健 588

第四节 小儿诊法概要 590

第五节 儿科辨证的意义 592

第六节 儿科治疗概要 593

第七节 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和液体疗法 594

第二章 新生儿疾病 595

第一节 新生儿黄疸 595

第二节 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 596

第三章 呼吸系统疾病 597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597

第二节 急性支气管炎 598

第三节 肺炎 599

第四章 循环系统疾病 601

第一节 病毒性心肌炎 601

第二节 充血性心力衰竭 603

第三节 先天性心脏病 605

第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605

第一节 鹅口疮 605

第二节 疱疹性口炎 606

第三节 小儿腹泻 606

第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609

第一节 急性肾小球肾炎 609

第二节 肾病综合征 611

第七章 神经肌肉系统疾病 612

第一节 化脓性脑膜炎 612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 613

第三节 癫痫 614

第八章 小儿常见心理障碍 616

第九章 造血系统疾病 617

第一节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617

第二节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619

第十章 变态反应与结缔组织病 620

第一节 支气管哮喘 620

第二节 风湿热 622

第三节 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 624

第四节 过敏性紫癜 626

第五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627

第十一章 营养性疾病 629

第一节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629

第二节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630

第十二章 感染性疾病 632

第一节 麻疹 632

第二节 风疹 634

第三节 幼儿急疹 634

第四节 水痘 635

第五节 猩红热 635

第六节 流行性腮腺炎 636

第七节 中毒型细菌性痢疾 637

第八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638

第十三章 寄生虫病 640

第一节 蛔虫病 640

第二节 蛲虫病 640

第十四章 小儿危重症的处理 641

第一节 心脏呼吸骤停 641

第二节感染性休克 641

第十五章 中医相关病证 644

第一节 咳嗽 644

第二节 腹痛 645

第三节 积滞 645

第四节 厌食 646

第五节 急惊风 647

十、药理学 649

第一章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649

第二章 拟胆碱药 651

第三章 有机磷酸酯类中毒与解救 652

第四章 抗胆碱药 652

第五章 拟肾上腺素药 654

第六章 抗肾上腺素药 656

第七章 镇静催眠药 657

第八章 抗癫痫药 659

第九章 抗精神失常药 660

第十章 抗帕金森病药 661

第十一章 镇痛药 661

第十二章 解热镇痛药 663

第十三章 抗组胺药 664

第十四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665

第十五章 抗高血压药 666

第十六章 抗心律失常药 668

第十七章 抗慢性心功能不全药 669

第十八章 抗心绞痛药 671

第十九章 血液系统药 672

第二十章 消化系统药 673

第二十一章 呼吸系统药 675

第二十二章 糖皮质激素 676

第二十三章 抗甲状腺药 678

第二十四章 降血糖药 678

第二十五章 合成抗菌药 680

第二十六章 抗生素 681

第二十七章 抗真菌药与抗病毒药 684

第二十八章 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684

第二十九章 抗结核病药 685

十一、诊断学基础 686

第一章 症状学 686

第一节 发热 686

第二节 胸痛 688

第三节 腹痛 688

第四节 咳嗽、咳痰 690

第五节 咯血 691

第六节 呼吸困难 692

第七节 恶心与呕吐 693

第八节 呕血与黑便 694

第九节 黄疸 696

第十节 抽搐 697

第十一节 意识障碍 698

第二章 问诊 699

第三章 检体诊断 701

第一节 基本检查法 701

第二节 全身状态检查 703

第三节 皮肤检查 706

第四节 淋巴结检查 708

第五节 头部检查 709

第六节 颈部检查 712

第七节 胸壁及胸廓检查 713

第八节 肺和胸膜检查 716

第九节 心脏、血管检查 720

第十节 腹部检查 731

第十一节 肛门和直肠检查 740

第十二节 脊柱与四肢 740

第十三节 神经系统检查 742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745

第一节 血液的一般检查 745

第二节 血栓与止血检查 747

第三节 骨髓细胞学检查 747

第四节 肝脏病常用的实验室检查 747

第五节 肾功能检查 750

第六节 常用生化检查 751

第七节 酶学检查 754

第八节 免疫学检查 754

第九节 尿液检查 758

第十节 粪便检查 761

第十一节 痰液检查 763

第十二节 浆膜腔穿刺液检查 763

第十三节 脑脊液检查 764

第五章 心电图诊断 766

第六章 影像诊断 773

第一节 超声诊断 773

第二节 放射诊断 773

第三节 放射性核素诊断 783

第七章 病历与诊断内容 784

十二、传染病学 786

第一章 传染病学总论 786

第一节 感染与免疫 786

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 788

第三节 传染病的特征 788

第四节 传染病的诊断 789

第五节 防治 790

第二章 传染病学分论 791

第一节 病毒性肝炎 791

第二节 流行性出血热 800

第三节 艾滋病 805

第四节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810

第五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814

第六节 伤寒 819

第七节 细菌性痢疾 824

第八节 霍乱 829

第九节 消毒与隔离 832

十三、医学伦理学 835

第一章 绪论 835

第二章 医学伦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836

第三章 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 838

第四章 医学伦理学的规范体系 840

第五章 医患关系道德 845

第六章 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 848

第七章 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 852

第八章 医学道德评价、教育和修养 853

第九章 生命伦理学 854

十四、卫生法规 857

第一章 卫生法 857

第一节 卫生法概述 857

第二节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 859

第二章 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860

第一节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860

第二节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861

第三节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862

第三章 执业医师法 863

第一节执业医师的概念和职责 863

第二节 执业医师资格取得与注册 863

第三节 执业医师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 865

第四节 医师的考核与培训 866

第五节 执业医师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866

第四章 药品管理法 868

第一节 药品管理法的概念 868

第二节 禁止生产(包括配制)、销售假药、劣药 869

第三节 特殊管理的药品 869

第四节《药品管理法》及相关法规、规章对医疗机构及其人员的有关规定 875

第五节 药品管理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879

第五章 传染病防治法 883

第一节 传染病概念、分类及防治管理 883

第二节 传染病预防与疫情报告 885

第三节 疫情控制措施及医疗救治 887

第四节 相关机构及其人员违反传染病防治法有关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888

第六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890

第一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总则的内容 890

第二节 预防与应急准备 891

第三节 报告与信息发布 892

第四节 应急处理 892

第五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的法律责任 894

第七章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 895

第一节 医疗事故的概念及特征 895

第二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原则与分级 895

第三节 医疗事故的预防与处置 896

第四节 医疗事故的技术鉴定 897

第五节 医疗事故的处理 898

第八章 中医药条例 900

第一节《中医药条例》总则的内容 901

第二节 中医医疗机构与从业人员 902

第三节 中医药教育与科研 902

第四节 中医药发展的保障措施 903

第九章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卫生行业作风建设 904

第一节 制定医德规范的目的 904

第二节 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行业作风建设的意见 90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