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
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

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文静,董奇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1782316
  • 页数:25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国内第一本从理论与实践的视角系统研究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著作。以设计为核心缩短教育理论与实践在真实、复杂学习情境中的距离是本书的一大特色。是理解教育创新如何、何时,以及为什么在实践中起作用的重要方法论。
《创新的教育研究范式 基于设计的研究》目录

第一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兴起背景第一节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1

一、初具独立形态的教育研究 2

二、教育研究的学科化 3

(一)教育研究的学者群体及其影响力日益扩大 3

(二)教育研究的学科化建设和方法论探索稳步推进 4

三、教育研究的制度化 6

(一)教育研究制度化的源起 6

(二)教育研究制度化的突破性进展 8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11

一、从复杂性的视域透视教育研究 11

(一)复杂性思维在人类研究领域的觉醒 11

(二)复杂性思维在教育研究领域的渗透与显现 12

二、基于教育学立场构建跨学科的教育研究方法体系 14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要服务于教育问题的解决 14

(二)教育研究方法体系的建构要避免单一化,采取跨学科整合的视角 15

三、以现实问题解决为取向拓展教育研究的生存空间 17

(一)教育研究长期面临生存空间狭小的现实 17

(二)教育研究要以现实问题解决能力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19

第三节 学习科学的产生与基于设计的研究之兴起 21

一、学习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21

(一)学习科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2

(二)学习科学的涵义与国内外发展状况 23

二、学习科学对“学”与“教”的新解读 25

(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能力要以深度学习为基础 25

(二)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有意义的学习环境支持 27

(三)有意义的学习环境设计需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持续深入的追踪 28

三、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视角推动了基于设计的研究之出现 29

第二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涵义、特征与理论基础第一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内涵与分类 32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内涵 32

(一)方法说 33

(二)方法论说 34

(三)范式说 35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分类 39

(一)以实验实施的真实情境为划分依据 39

(二)以所设计产品的性状和特点为划分依据 40

第二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主要特征 42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比较与分析 42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心理学实验室研究方法的区别 42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与一般设计的区别 44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与形成性评价的区别 45

(四)基于设计的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区别 46

(五)基于设计的研究与质性研究的区别 47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主要特征 49

(一)理论取向 49

(二)实用主义导向 50

(三)干预主义取向 51

(四)过程取向 52

(五)迭代循环 53

第三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理论基础 57

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与“临床访谈法” 57

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理论与“最近发展区” 61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即持续不断的经验改造” 65

第三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发展中的教育研究新范式第一节 教育研究范式及其未来走向 71

一、范式的涵义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71

(一)范式的涵义 71

(二)范式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73

二、教育研究的范式类型 74

(一)教育研究范式分类的早期观点 75

(二)教育研究范式的分类与主要类型 76

三、教育研究范式的未来走向 77

(一)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整合 78

(二)从简单范式走向复杂范式 80

第二节 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 83

一、范式转换及其所需的条件 83

(一)范式转换: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深层本质 83

(二)科学研究范式转换的条件 85

二、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与教育研究的整体创新 86

(一)创新的涵义与本质属性 86

(二)教育创新的涵义与特点 86

(三)以范式转换推动教育研究的整体创新 87

三、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谋求知识建构工具的更新 88

(一)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知识建构 88

(二)教育知识建构与教育研究范式之间的联系 89

(三)教育研究范式转换的实质是知识建构工具的更新 90

第三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发展中的教育研究新范式 92

一、走向设计的教育科学 92

(一)设计的涵义与本质 92

(二)设计与教育的天然联系 95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知识建构的新工具 97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教育知识建构路径分析 99

(一)以巴斯德象限思想为指导整合教育理论与实践 99

(二)运用工程学隐喻推动教育研究的价值取向转换 101

(三)在科学研究指导原则下分析教育问题发生的因果机制 103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范式层面的创新 106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本体论方面的创新 106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在认识论方面的创新 107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在方法论方面的创新 108

第四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一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外研究进展 110

一、工业领域的设计性研究学派在西方的兴起和发展 110

(一)德国包豪斯“艺术和技术新统一”设计思想的诞生 111

(二)第一代设计性研究:设计方法运动 112

(三)第二代设计性研究:创造人工物的设计科学的建立 113

二、面向教育的设计性研究:西方教育研究者的早期探索 115

(一)数学和科学教育领域的建构主义教学实验 115

(二)教育领域的设计性实验:美国学者的早期探索 117

三、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美国的研究与新进展 121

(一)多元探索:基于设计的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121

(二)体系形成:基于设计的研究实践不断拓展 123

(三)持续发展:基于设计的研究共同体稳固壮大 127

第二节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内研究进展 130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在理论层面的推介 130

(一)国内相关研究梳理 131

(二)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内容与观点 132

二、基于设计的研究在实践层面的探索与尝试 140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以高中研究型课程“人·建筑与城市”为例 141

(二)“希赛可”人工智能系统英语口语教学项目的开发与应用 142

第五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国外经典实验案例第一节 早期案例:培育学习者共同体 146

一、研究背景 147

(一)创始人介绍 147

(二)研究目的 148

二、培育学习者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 148

(一)初期形成阶段——基于互惠式教学的研究 148

(二)发展成熟阶段——培育学习者共同体 150

三、研究设计 152

(一)被试选择 152

(二)变量控制 153

(三)数据收集 154

(四)结果分析 154

四、成效与评论 155

(一)成效 155

(二)相关评论 156

第二节 经典案例:促进知识建构共同体的集体认知责任 158

一、研究背景 159

(一)知识建构共同体中的集体认知责任 159

(二)有助于促进集体认知责任的社会互动结构 163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166

(一)研究设计 166

(二)研究实施 167

三、研究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170

(一)研究数据收集 170

(二)研究结果分析 174

(三)讨论 183

(四)结论与展望 188

致谢 189

第六章 基于设计的研究:本土实验探索第一节 实验的背景 190

一、现实背景 190

(一)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亟待提升 190

(二)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91

二、理论背景 193

(一)深度学习与理解的涵义及其实现方式 193

(二)“学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及其特点 195

(三)“做中学”思想及其指导下的教学方式的变革 195

第二节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197

一、实验概况 197

二、实验的原则 199

(一)在行动中激发先前知识,为学生的实践体验奠定基础 199

(二)以“真实任务”为支架开展教学,重视关键教学事件的作用 200

(三)搭建灵活多样的师徒合作关系,把学习延伸到教室之外 201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差异基础上的交互与协作 202

(五)以教学设计作品为载体,外显教学设计的内隐知识 203

三、实验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203

(一)第一轮实验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204

(二)第二轮实验的具体设计与实施 210

第三节 实验研究数据收集与结果分析 212

一、实验研究数据收集 213

(一)第一轮实验研究数据收集 213

(二)第二轮实验研究数据收集 215

二、第一轮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215

(一)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215

(二)学生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226

(三)新型教学模式的特点分析 227

三、第二轮实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229

(一)课前真实课堂体验的过程与分析 229

(二)个性教学设计方案精细化的过程与分析 230

(三)课堂教学体验的过程与分析 231

四、实验的下阶段计划 233

(一)在新型教学模式基本成熟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思路更加开放 233

(二)各环节基本稳定的基础上,部分环节上做出更精细的调整 233

附录 235

主要参考文献 248

后记 2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