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4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庆炳,马新国主编;教育部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3074597
  • 页数:2062 页
图书介绍:
《文学理论学习参考资料新编 中》目录

第六辑 文学的创作 1041

一、文学创作的心理机制 1041

恩格斯论世界观对创作的决定作用 1041

恩格斯论歌德的世界观的矛盾对创作的影响 1041

列宁论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和创作 1043

毛泽东论创作是一种体验 1045

《乐记》论乐“本在人心之感于物” 1046

荀子论心忧恐虽向万物之美而不能嗛,心平愉虽无万物之美而可以养乐 1046

《楚辞》论“思故旧以想象” 1047

《淮南子》论“愤于中,应于外,所以感” 1047

司马迁论“发愤著书” 1047

刘安论“情”与“文”的关系 1048

班固论“愤书” 1049

班固论艺术创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1049

扬雄论“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1049

王逸论“发愤著书” 1050

嵇康论“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 1051

曹植论“遗情想象” 1051

陆机论“感物” 1051

陆机论创作构思 1051

钟嵘论“感物” 1052

钟嵘论“直寻” 1052

刘勰论“神思” 1052

刘勰论“感物” 1053

刘勰论“情”与“文”的关系 1054

萧子显论“感物” 1055

孔颖达论“哀伤起而怨刺生” 1055

韩愈论“不平则鸣” 1055

韩愈论“穷苦之言易好” 1056

白居易论“清辉与灵气,日夕供文篇” 1056

白居易论“愤忧怨伤而作诗” 1056

白居易论“虚静” 1057

白居易论“诗者根情” 1057

梅尧臣论诗歌创作的心理活动 1058

朱熹论“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1058

朱熹论虚静 1059

朱熹论学诗的心理活动 1059

欧阳修论“穷而后工” 1060

杨万里论“感物”说 1060

苏轼论“虚静” 1060

苏轼论“神与万物交” 1061

苏轼论“诗能穷人” 1061

苏轼论“心”与“手”,“内”与“外”的关系 1062

陆游论“感物” 1064

陆游论“清愁自是诗中料” 1065

刘基论“感物” 1066

宋濂论“感事触物,必形于言” 1067

李梦阳论“情者,动乎遇者也” 1068

王慎中论“言之所寄,必出于不平” 1068

王慎中论“感物” 1069

李贽论“发愤著书” 1069

李贽论“自然” 1070

胡应麟论“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1071

徐渭论学诗在自得 1072

袁宏道论“发愤著书” 1072

袁宏道论在“感物”基础上“闭门构思” 1073

袁宗道论“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1073

许学夷论“惟贫贱无显誉之人,穷者而后工” 1074

金圣叹论“妙手所写纯是妙眼所见” 1074

金圣叹论“发愤著书” 1074

金圣叹论创作心理 1075

毛宗岗论“幻既出人意外,巧复在人意中” 1077

廖燕论“天下之最能愤者莫如山水” 1077

黄宗羲论诗“上者求之于景” 1077

黄宗羲论“不平则鸣,诗之原本也” 1078

黄宗羲论诗必出于性情 1079

李渔论“神思” 1079

钱谦益论诗人之所畏与诗人之所爱 1080

孔尚任论“苦吟”与“快咏” 1080

纪昀论“穷而后工”与“发乎情,止乎礼义” 1081

叶燮论“才、胆、识、力”与“理、事、情” 1081

叶燮论作诗“当其有所触而兴起” 1085

叶燮论“情”与“理”的关系 1086

袁枚论诗的创作 1087

袁枚论“诗有从天籁来者,有从人巧得者,不可执一以求” 1091

蒲松龄论“孤愤作书” 1092

刘大櫆论“行文之道” 1092

朱庭珍论诗人构思用心之苦 1094

刘熙载论“文善醒,诗善醉” 1094

潘德舆论陶渊明诗“实有忧愤沉郁、不可一世之概” 1095

哈斯宝论小说家“精于格物致知” 1095

杨恩寿论“设身处地,代人物立心” 1096

王国维论“文学之二原质:曰景,曰情” 1096

王国维论“自然” 1097

王国维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1097

王国维论“想象” 1097

鲁迅论革命人做出的才是革命文学 1098

瞿秋白论鲁迅的世界观和创作 1099

梁宗岱论想象的机能 1100

梁宗岱论理性与想象 1101

朱光潜论“不即不离” 1101

茅盾论世界观内部的矛盾和创作方法的相对独立性 1104

周扬论正确认识世界观和创作的复杂关系 1107

钱锺书论“通感” 1108

钱锺书论创作要入情入理 1109

钱锺书论“得心应手” 1109

狄德罗论作家应进行自我省察 1110

狄德罗论想象 1110

雨果论想象 1111

雪莱夫人论诗的情感与想象 1112

泰纳论作家如果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玩乐的艺人 1113

别林斯基论作家的主观性对创作的影响 111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家的思想对作品的影响 1114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家的世界观 1115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家思想的作用 1116

高尔基论陀思妥耶夫斯基世界观的反动与其创作才能之间的矛盾 1116

高尔基论作家摆脱本阶级的偏见成为公正的历史学家的问题 1117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创作的方法 1117

尼采论梦境和醉境是发乎自然的艺术创造力 1118

尼采论艺术家并非伟大的激情之人 1119

立普斯论“移情说” 1119

布洛论“距离说” 1123

弗洛伊德论创作家与幻想 1125

弗洛伊德论幻想活动的几种特征 1127

弗洛伊德论创作家与白日梦 1129

弗洛伊德论作品中令人害怕的心理效果的创造 1132

弗洛伊德论“诗的破格” 1134

弗洛伊德论作家白日梦的特质 1134

荣格论艺术创造的心理样式和幻想样式 1135

荣格论艺术创作的内倾与外倾 1137

荣格论幻觉创作中的幻象经验 1138

荣格论“集体无意识” 1143

荣格论艺术家是相互矛盾的各种自然倾向的综合 1145

荣格论“自主情结”对诗人的影响 1148

马斯洛论诗歌旨在传达一种大多数人“无法说出”的特殊体验 1149

瑞恰慈论诗人的经验 1149

瑞恰慈论诗与经验 1150

休姆论“创作的机制” 1151

兰色姆论艺术以“第二次爱情”为基础 1151

卡西尔论艺术家的眼光是构造性的 1152

布勒东论想象,自由与疯狂 1153

贝克特论幻灭与创造性的时间 1154

贝克特论记忆的法则和生活习惯的延续 1155

伊·卡尔维诺论幻想与形象 1156

克罗齐论“直觉说” 1158

克罗齐论“直觉”与“表象”的关系 1165

克罗齐论艺术与直觉的统一 1167

科林伍德论表现情感与暴露情感的区别 1168

科林伍德论表现情感 1168

马利坦论精神无意识的内容 1169

马利坦论诗人的主观性对于诗歌的重要性 1170

马利坦论诗人的自我认识 1170

马利坦论诗性认识 1171

马利坦论诗性直觉中的重要因素 1171

马利坦论诗人的道德与创造性直觉 1173

马利坦论创造性天真 1173

马利坦论诗性直觉的三种状态 1174

马利坦论自我意识对诗歌的影响 1175

杜夫海纳论想像力首先是统一感性的能力 1176

杜夫海纳论想像力 1176

阿恩海姆论艺术家要抵制偶然性冲动 1177

加登纳论创新的条件 1177

加登纳论感受系统的培养 1178

艾布拉姆斯论“表现” 1179

贡布里希论视觉的种类 1179

贡布里希论混乱与秩序的对照唤醒知觉 1180

贡布里希论节奏感依赖于对时间的记忆 1181

赫拉普钦科论创作个性 1182

茨威格论艺术家的不在现场 1182

茨威格论艺术创作的非直觉性 1183

马塞尔·雷蒙论诗的发现力量 1184

二、文学创作的过程 1186

孔子论辞命之草创、讨论、修饰与润色 1186

司马相如作《上林》《子虚》,几百日而后成 1186

陆机论文学的创作过程 1186

陆机论创作过程可能出现的弊病 1188

刘勰论创作始则设情位体,中则酌事取类,终则撮辞举要 1188

刘勰论作文须规范本体,剪截浮词,善敷善删 1188

刘勰论作文之工拙速迟 1189

萧子显论属文之道,事出神思,变化不穷 1189

皎然论“取兴” 1189

韩愈论“师其意不师其辞” 1190

白居易论为文须讨论削夺,使繁简得当 1191

苏轼论作文“随物赋形”,“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1191

吕本中论“活法” 1191

吕本中论学古人文字 1191

杨万里论作诗 1192

罗大经论画马须胸有全马 1192

王世贞论作词十法 1193

王骥德论多读书而制作千古不磨 1193

唐顺之论文法出乎自然 1193

金圣叹论作家布想储材,经营点窜,脱稿成书 1194

金圣叹论作书须惨淡经营 1194

金圣叹论创作须力绝气尽 1195

李渔论结构 1196

李渔论立主脑 1196

李渔论密针线 1197

李渔论虚实 1197

李渔论语求肖似 1197

李渔论插科打诨 1198

李渔论大收煞 1198

李渔论文不厌改 1198

洪昇自言《长生殿》三易稿 1199

曹雪芹自言《红楼梦》之作,披阅十载,增删五次 1199

叶燮论作诗托基取材用材设色布采 1199

袁枚论创作应如百炼之钢,千炉铸一剑 1201

翁方纲论诗法 1201

姚鼐论文无定法 1202

王闿运论积学而后诗工 1202

朱庭珍论律诗的创作 1203

刘熙载论主脑 1203

刘熙载论主脑皆须广大精微 1203

刘熙载论立意 1204

刘熙载论意在笔先 1204

刘熙载论布局 1204

章学诚论“文德” 1205

林纾论“立意”与“用笔” 1206

黄侃论作文之术 1207

黄侃论意、辞之患及补救之法 1207

梁宗岱论艺术创作的过程 1207

黄药眠论文学的客观性要通过作家的主观表现出来 1207

克罗齐论艺术创造过程 1210

马利涅蒂宣言未来主义文学的技术 1210

科林伍德论艺术技巧 1212

科林伍德论名不副实的伪艺术 1212

休姆论文学的创作过程 1214

葛兰西论内容与形式的美学涵义和历史涵义 1215

阿恩海姆论艺术创造中限制思维或表现会妨碍艺术陈述 1216

加登纳论创作的四个阶段 1216

加登纳论艺术创作是难题解决的过程 1217

西蒙论小说是“显示”、“创造”、“发现”和“介入” 1218

施伦施泰特论功能作为文学的生成基础 1219

布雷德伯里论时空合一的记忆世界 1220

三、典型与典型化 1223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物和环境的辩证关系 1223

马克思恩格斯论性格描写 1223

恩格斯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1224

恩格斯论文学作品应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 1226

列宁论典型 1226

毛泽东论文艺的典型化及其意义 1227

《周易》论称名小,取类大 1227

司马迁论《离骚》文小而指大 1228

刘勰论以少总多,触类而长 1228

孔颖达论风、雅的典型性 1229

刘知几论文要能略小存大 1229

李东阳论古歌辞贵简远,语短意长 1229

李贽论《水浒传》文字妙在同而不同处 1230

金圣叹论《水浒传》人物描写 1230

金圣叹论《水浒传》写鲁达、林冲、杨志、武松极丈夫之致,而又各有胸襟各有形状 1231

李渔论戏曲不必实有其事,写善恶则凡善恶所应有者,悉取而加之 1231

毛宗岗论《三国》人物孔明、关羽、曹操的典型性 1232

毛宗岗论赵云、翼德、云长忠勇一般而性格各不同 1233

脂砚斋论宝玉此人实未曾亲睹,然合目思之却如真见一宝玉 1233

二知道人论《红楼梦》“纪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 1234

惺园退士论读《儒林外史》乃“觉身世酬应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1234

黄安谨论《儒林外史》所指之人都可得之,似是而非,似非而或是 1234

哈斯宝论“臧否全在笔墨之外” 1235

王国维论人物是人类全体之性质的代表 1235

严复、夏曾佑论小说人物 1235

鲁迅论典型及其意义 1237

鲁迅论典型的塑造 1239

鲁迅论画人物的特点最好是画眼睛 1241

鲁迅论人物的对话描写 1241

鲁迅论夸张手法在人物描写中的运用 1242

鲁迅论人物语气、声音的描写 1242

茅盾论典型及其创造 1243

茅盾论典型人物和英雄人物的区别 1244

蒋孔阳论典型形象须是倾向性与感染性的统一 1245

亚里士多德论艺术的典型性 1247

亚里士多德论人物性格描写要合乎必然律和可然律 1248

贺拉斯论人物类型 1249

贺拉斯论人物性格要首尾一致 1249

洛普·德·维迦论人物类型 1250

波瓦洛论人物类型 1250

波瓦洛论刻画英雄以圣主为楷模 1251

波瓦洛论人物要处处符合他自己 1251

波瓦洛论不同年龄的人物有不同特点 1252

狄得罗论典型性和理想美 1252

狄德罗论人物个性化 1253

狄得罗论人物性格和情境 1254

狄德罗论自然在什么时候为艺术提供范本 1257

狄得罗论艺术的选择 1259

孟德斯鸠论典型是最普通东西的汇合 1259

康德论自然美怎样成为艺术美 1259

歌德论诗人应通过特殊显示一般 1260

歌德论艺术高于自然 1262

歌德论艺术与自然的双重关系 1262

歌德论艺术的选择 1263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1263

莱辛论人物描写的真实性 1267

莱辛论诗可以多方面刻画人物性格 1269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刻画要服从美的规律 1271

莱辛论人物性格描写在创作中的突出地位 1273

莱辛论诗人通过人物行动来显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1274

莱辛论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 1275

莱辛论艺术对自然的选择、提炼和概括 1277

巴尔扎克论文学的典型性 1279

巴尔扎克论作家不要放过本质的东西 1280

巴尔扎克论艺术作品是用最小的面积集中了最大的思想 1281

巴尔扎克论综合和概括 1281

福楼拜论人物的典型性 1282

福楼拜论典型的创造 1282

福楼拜论艺术家应当提高一切 1283

福楼拜论作家对现实的装饰、修正和融合 1283

福楼拜论回忆是在理想化或者是在选择 1283

泰纳论艺术品所表现的基本特征应比实物更完全更清楚 1283

泰纳论艺术的目的是表现事物的主要特征 1284

泰纳论巴尔扎克的人物和环境描写 1286

泰纳论巴尔扎克的人物描写 1287

泰纳论巴尔扎克怎样概括生活 1288

泰纳论文学作品的第一组原素——人物 1289

泰纳论生活不等于艺术 1290

泰纳论艺术家对现实的补充、删节和挑选 1291

黑格尔论艺术典型 1292

黑格尔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 1304

黑格尔论艺术的清洗 1306

普希金论典型 1306

别林斯基论典型是熟识的陌生人 1307

别林斯基论典型是通过个别的有限的现象来表现普遍的无限的事物 1308

别林斯基论描写的典型性 1310

别林斯基论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1310

别林斯基论作家从生活的矿苗中洗炼纯金 131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物心理的分析和描写 131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1314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的典型性 1315

杜勃罗留波夫论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 1318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的概括 1318

列夫·托尔斯泰论典型的创造 1318

列夫·托尔斯泰论人物塑造 1319

列夫·托尔斯泰论人物内心感觉的描写 1319

列夫·托尔斯泰论作家为了区分纯金就要筛掉沙粒 1320

列夫·托尔斯泰论典型化的困难 1320

莫泊桑论艺术的提炼 1320

契诃夫论人物描写 1321

契诃夫论景物描写 1322

高尔基论人物性格的描写 1323

高尔基论革命英雄的描写 1325

高尔基论文学家的材料是人 1325

高尔基论不要用操作过程来代替对人物的描写 1325

高尔基论景物描写跟人物的关系 1326

高尔基论典型化 1327

高尔基论艺术虚构 1330

高尔基论艺术的作用在于抛弃各种琐细的事情 1331

马雅可夫斯基论善于创造和组织时间是作诗的一个基本原则 1331

阿·托尔斯泰论虚构 1333

阿·托尔斯泰论艺术的综合 1333

乔治·桑论作品要在事件里找到人 1334

海明威论小说应当塑造活的人物 1334

卢卡契论典型的创造 1335

卢卡契论典型的性质 1336

福斯特论小说中的“扁的人物” 1336

福斯特论小说中的“圆的人物” 1338

韦勒克论文学典型 1338

詹姆逊论典型 1339

四、意境与意境的创造 1341

范晔论文章要以意为主,以文传意 1341

《文镜秘府论》论“景语” 1341

《文镜秘府论》论作诗须多立意、须凝心 1341

王昌龄论诗境及其创造 1342

皎然论“境象”及其创造 1342

皎然论“境”的创造及其特点 1342

刘禹锡论“境生于象外” 1343

司空图论诗应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344

张戒论“诗人之工,特在一时情味” 1344

方回论“心即境” 1344

杨载论诗“待境而生自工” 1345

祝允明论“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 1345

谢榛论诗中写情与写景 1345

李维桢论“触景以生情,而不迫情以就景” 1347

许学夷论“诗有景象,即风人之兴比也” 1347

王世贞论“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1347

祁彪佳论“情至之语,气贯其中,神行其际” 1348

祁彪佳论戏曲“境界是逐节敷衍而成” 1348

王穉登论“画法贵得韵致而境界因之” 1348

胡震亨论意境的创造 1348

董其昌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 1349

朱承爵论“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 1349

李渔论“善咏物者,妙在即景生情” 1350

李渔论“琢句炼字,顺新而妥,奇而确” 1350

归庄论“情与景合而有诗” 1351

王夫之论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 1351

王夫之论“情景一合,自得妙语” 1353

吴雷发论“诗境贵幽,意贵闲冷,辞贵刻削” 1354

黄子云论“情志者,诗之根柢也;景物者,诗之枝叶也” 1354

黄图珌论“景随情至,情繇景生” 1354

袁枚论“写景易,言情难” 1354

叶燮论“境一而触境之人之心不一” 1355

李重华论“写景” 1355

李重华论以可解不可解为诗中妙境者,皆影响惑人之谈 1355

刘熙载论“景以寄情” 1355

刘熙载论词的意境创造 1356

方东树论意境的创造 1356

方东树论“写事境宜近,写意境宜远” 1357

朱庭珍论意境 1357

章学诚论“人心营构之象,亦出于天地自然之象” 1358

章学诚论“神妙之境” 1358

林纾论“意境者,文之母也” 1359

林纾论“唯能立意,方能造境” 1360

陈廷焯论词之意境的创造 1360

康有为论“情志郁于中,境遇交于外” 1362

梁启超论“小说能导人游于他境界,必著者之先自游于他境界” 1362

况周颐论“词境以深静为至” 1362

黄遵宪论“诗境”的创造 1364

王国维论境界 1364

王国维论诗词中写情与写景 1368

眷秋论小说之境界的创造 1369

别士论“小说因其转换之境不切于身,遂为独一无二可娱之具” 1370

宗白华论艺术意境的三个层次 1370

宗白华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1371

宗白华论礼、乐是中国艺术境界的最后根据 1376

钱锺书论“神” 1378

钱锺书论“韵” 1379

李泽厚论典型与意境的关系 1379

叶朗论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381

高友工论中国抒情美学 1382

五、意象与意象的经营 1387

《周易》论“象” 1387

《左传》论“铸鼎象物” 1387

荀子论“声乐之象” 1388

荀子论“形相”与“心术” 1388

韩非论“形相”的描绘 1389

王充论画之“象” 1389

曹植论画之“象” 1390

刘勰论文之“象” 1391

殷璠论“兴象” 1391

皎然论诗之妙 1392

《文镜秘府论》论“感兴” 1392

欧阳修论“见诗如见画” 1393

苏轼论“诗画本一律” 1394

朱熹论“理为体,象为用” 1394

王若虚论“妙在形似之外” 1394

杨维桢论诗画同体 1395

何景明论“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 1395

王世贞论诗、书、画相通 1395

汤显祖论“文章之妙,不在步趋形似之间” 1396

胡应麟论“兴象” 1396

顾炎武论图画须有“故事” 1397

王夫之论“形者质也,象者文也” 1397

叶燮论艺术形象含有理与事,是诗人的创造 1398

廖燕论“画莫妙于造物” 1399

王士祯论“兴会” 1400

郑板桥论胸中之竹并非眼中之竹 1400

刘熙载论“物我相摩相荡” 1401

刘熙载论“意象” 1401

章学诚论“以象为教,非无本也” 1402

梁宗岱论象征与“兴” 1402

朱光潜论游戏和艺术中的意象 1403

钱锺书论文学创作中的“形”和“象” 1404

钱锺书论物我交融 1404

托洛茨基论马雅可夫斯基的词语和意象 1405

叶芝论诗歌中理性的象征 1407

叶芝论诗歌中感情的象征 1408

庞德论“意象” 1410

梅列日科夫斯基论诗歌的象征性 1410

韦勒克论“意象” 1412

韦勒克论“基本的意象” 1413

韦勒克论“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1413

韦勒克论“象征” 1414

朗格论意象是仅为感知而存在的东西 1415

朗格论隐喻 1417

马利坦论隐喻地运用意象的两种不同方法 1418

马利坦论意象的状态和存在条件 1421

弗莱论诗歌中意象是具体和抽象的融合 1421

阿恩海姆论理论性概念的视觉形象如同隐喻 1422

阿恩海姆论感性经验不一定能够进入意识 1423

阿恩海姆论心理意象不是可见物的复制 1424

阿恩海姆论心理意象的抽象程度 1425

阿恩海姆论意象的三种功能 1425

阿恩海姆论抽象意象 1428

阿恩海姆论所有的艺术都是象征的 1428

六、关于艺术思维的问题 1430

马克思论艺术是掌握世界的方式之一 1430

列宁论幻想在塑造形象中的作用 1431

毛泽东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432

毛泽东论诗要用形象思维 1433

《周礼》论“六诗” 1433

郑玄论“比兴” 1433

郑玄论“六诗” 1434

刘勰论“比兴” 1434

钟嵘论酌用赋比兴 1435

孔颖达论赋比兴 1435

皎然论“比兴” 1436

苏轼论写作的特点 1436

李仲蒙论赋比兴 1437

朱熹论赋比兴 1437

严羽论诗有别材别趣 1438

李重华论赋比兴 1438

叶燮论诗的含蓄无垠、思致微渺 1439

鲁迅论艺术想象 1439

茅盾论创作过程中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交错进行 1439

朱光潜论联想与美感 1440

黄药眠论文艺作家的形象思维和科学家形象思维的不同 1441

蔡仪从诗歌的比兴论形象思维的逻辑特性 1445

钱锺书论诗中之“我” 1447

李泽厚论形象思维包含有思维因素,但不能等同于思维 1448

王元化论虚静 1454

王元化论才性与才气 1455

王元化论陆机的感应说 1457

王元化论意识流 1458

王元化论“写意” 1459

王元化论艺术思维过程 1460

亚里士多德论诗人写作时应把情景摆在眼前 1463

亚里士多德论想象本质上是记忆的东西 1463

莎士比亚论诗人的想象 1464

培根论诗由想象而产生 1464

霍布斯论想象 1464

狄德罗论想象是人们追忆形象的机能 1465

康德论想象和判断 1467

歌德论自己的创作不从观念出发 1467

歌德论真正的诗是想象和理性的结合 1468

维柯论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对立 1469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的想象力 1471

巴尔扎克论艺术家的透视力 1473

雨果论想象更能自我深化和深入对象 1475

福楼拜论艺术直觉 1476

福楼拜论创作中的感情 1476

泰纳论作家的形象思维状态 1477

黑格尔论真正的创造是艺术想象的活动 1478

黑格尔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1478

波特莱尔论想像力是“各种能力的王后” 1479

别林斯基论形象思维 1480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家与思想家思维的不同特点 1483

杜勃罗留波夫论艺术家处理的是活的形象 1486

屠格涅夫论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状态 1486

冈察洛夫论自己创作过程中的形象思维状态 1488

高尔基论艺术家用形象来思维 1489

高尔基论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最重要的手法之一 1489

高尔基论形象思维与夸大 1490

高尔基论形象思维与文字的运用 1490

高尔基论艺术家应使想像力和逻辑、直觉、理性的力量平衡起来 1491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家的具体形象的思维 1491

阿·托尔斯泰论艺术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 1491

阿·托尔斯泰论艺术思维 1492

赫拉普钦科论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1494

瓦莱里论诗人的职能是创造“诗的境界” 1494

卡西尔论三种想像力 1495

马利坦论诗性认识、抽象认识、巫术认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495

马塞尔·雷蒙论诗人的自由就是发现类似的世界 1496

朗格论艺术是表现了生命、成长和功能统一性的表象 1499

朗格论艺术的创造 1500

朗格论感觉能力 1501

阿恩海姆论艺术想象 1502

加登纳论隐喻能力 1503

梅·弗里德曼论“内心独白”与“意识流” 1503

第七辑 文学的接受 1511

一、文学的阅读 1511

孟子论以意逆志 1511

孟子论知人论世 1511

董仲舒论诗无达诂 1511

刘勰论“六观” 1511

刘勰论“知多偏好,人莫圆该” 1512

苏洵论读书 1512

程廷祚论对经传的接受 1512

蔡元枚论水浒后传读法 1513

金人瑞论读《水浒》之法 1514

何绍基论诗文要高声朗读 1516

鲁迅论中国人读小说功利目的很浓 1516

鲁迅论阅读要“自己做主” 1517

叶圣陶论文字是桥梁 1517

郁达夫论文学阅读的“偏爱价值” 1517

瓦雷里论诗的阅读 1517

瓦雷里论读者的职能 1518

艾略特论诗人与读者的关系 1518

瑞恰慈论阅读 1519

勒斐伏尔论小说退化的原因之一在于读者 1519

萨特论阅读 1520

萨特论十七世纪与今天读者的区别 1520

萨特论作家受读者制约 1521

萨特论精神产品含有读者形象 1521

伽达默尔论理解即是问—答 1522

英加登论阅读的第一个基本过程 1524

英加登论阅读中语词声音和语词意义的理解同时发生 1526

英加登论消极阅读与积极阅读 1526

英加登论综合客观化的难度 1528

英加登论阅读中读者对作品的综合客观化 1528

英加登论对带有不定点作品的阅读 1529

英加登论语言的拟判断性对读者的影响 1530

英加登论对杰作的阅读 1531

英加登论阅读中影响审美理解的要素 1532

英加登论作品各部分的安排顺序与读者阅读的时间顺序 1533

英加登论阅读中的积极记忆 1534

英加登论具体化中的双向视界 1535

英加登论对诗歌的阅读 1535

英加登论对戏剧的阅读 1536

英加登论阅读是一个在时间外观中理解作品的过程 1537

英加登论阅读后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 1538

英加登论阅读科学著作与阅读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区别 1539

英加登论阅读须中断与以往知识的联系 1539

英加登论保持各部分的次序对于审美具体化的重要性 1541

英加登论学者如何阅读文学作品 1541

英加登论阅读文学的艺术作品的多种态度 1542

英加登论阅读中的研究态度、审美态度须与实践态度相区别 1542

英加登论文学的艺术作品只能在持续若干阶段的审美经验中理解 1543

英加登论多次阅读同一部作品会加深审美理解 1544

英加登论重构文学作品时的错误做法 1545

英加登论阅读(重构)文学作品的两种情况 1546

英加登论对文学作品中多义性的理解 1547

英加登论以作品为主和以读者为主展开的审美经验的区别 1548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读者的能力 1549

英加登论完成不定点所包含的三种因素 1549

英加登论填补不定点的方式 1550

英加登论如何填补不定点才能使具体化更接近作品 1551

英加登论审美对象的个别性 1552

伊泽尔论阅读中本文的潜在意义与读者 1553

伊泽尔论“隐含的读者”是一种本文结构 1554

伊泽尔论读者的介入对于实现本文是必不可少的 1555

伊泽尔论读者和本文的交流是一个能动的自我修正过程 1556

伊泽尔论读者的参与 1556

伊泽尔论阅读是一种想象力的游戏 1557

伊泽尔论整个本文永远不可能被读者一次感知 1557

伊泽尔论阅读的每一时刻都是保持和绵延的辩证统一 1558

伊泽尔论观点的转变构成了读者对本文视野的注意中心 1558

伊泽尔论阅读能够把本文作为一种实际事件来体验 1559

伊泽尔论读者对本文的意义体验不可能以同一种形式重复 1559

伊泽尔论空白 1560

伊泽尔论对系列故事的阅读 1560

伊泽尔论空白的功能 1561

姚斯论艺术作品的历史本质在于它的影响之中 1561

姚斯论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必须有接受者的参与 1562

姚斯论期待视野 1562

姚斯论接受过程是有选择的 1563

姚斯论三级阅读 1563

瑙曼论阅读是一种活动 1565

瑙曼论靠第二手获得的关于作品的相关知识不能代替阅读 1566

瑙曼论个人阅读仅仅是文学接受的一个特殊形式 1566

埃斯卡皮论消费—阅读动机 1567

埃斯卡皮论阅读是摆脱荒谬的人类生存条件的一种办法 1568

韦勒克论精读 1568

布鲁克斯论细读法 1569

杜夫海纳论作家通过作品展示自己 1569

杜夫海纳论阅读使作品存在 1570

朗格论读者直接与作品发生关系 1570

贡布里希论排版格式对阅读的影响 1572

贡布里希论人看图案的特点 1573

卡勒论文学能力 1574

卡勒论阅读程式 1575

卡勒论理想读者 1575

贝尔西论马歇雷的阅读方式 1576

沃季奇卡论文学作品接受的具体化 1576

二、文学的鉴赏 1578

马克思论艺术享受的条件 1578

马克思论艺术对象创造欣赏艺术的大众 1578

马克思论剥削社会对人的艺术享受的剥夺 1578

恩格斯论鉴赏文艺作品 1579

毛泽东论鉴赏可以消愁解闷 1580

孔子论鉴赏中的延留 1580

葛洪论鉴赏的能力和不良倾向 1580

刘勰论文学鉴赏 1582

欧阳修论知己赏音之难 1582

欧阳修论乐之道 1583

陆游论诗不易知 1583

钟惺论诗为活物 1583

王夫之论诗的鉴赏 1583

吴淇论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 1584

沈德潜论欣赏诗须静气按节,密咏恬吟 1584

薛雪论看诗须如贾胡辨宝 1585

方东树论后人所言与前人所言 1585

鲁迅论群众鉴赏对发展艺术的作用 1586

鲁迅论鉴赏文艺的起码条件 1586

鲁迅论艺术鉴赏与鉴赏者所处环境的关系 1586

鲁迅论文学作品给人的印象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 1586

鲁迅论文艺并非只有少数人能鉴赏 1587

茅盾论“入迷” 1587

郑振铎论鉴赏与研究的区别 1588

朱光潜论欣赏中的移情作用 1588

朱光潜论鉴赏中文学的趣味 1590

梁宗岱论文艺欣赏 1591

黄药眠论文学教学必须重视美感教育本身 1591

黄药眠论文学教学要重视对作品的理论分析 1593

黄药眠论艺术欣赏的忘我现象 1594

王朝闻论艺术欣赏 1595

钱锺书论诗无达诂 1602

萧乾论欣赏的距离 1603

贺拉斯论悲剧应适合欣赏者的需要 1603

贺拉斯论诗应能按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 1604

郎加纳斯论崇高会操纵一切读者 1605

郎加纳斯论作品应使欣赏者的灵魂适合崇高的思想 1605

郎加纳斯论音乐可以控制听众的心灵 1605

波瓦洛论人们长久不断的赞赏是作品价值的证据 1606

伏尔泰论各民族有共同的鉴赏趣味 1607

狄德罗论艺术欣赏力 1607

歌德论欣赏和研究作品的重要性 1609

歌德论通过观赏最好的作品培养鉴赏力 1609

歌德论尽可能用自由大胆的精神去观照和欣赏 1609

泰纳论要了解作家、作品必须要了解有关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 1609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 1611

克罗齐论鉴赏力与艺术的再造 1611

克罗齐论艺术鉴赏家 1614

厨川白村论艺术鉴赏 1614

鲍山葵论审美经验的主要特征 1615

鲍山葵论审美静观 1617

普列汉诺夫论美的欣赏的主要特征是它的直接性 1620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欣赏的倾向性 1622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欣赏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1623

高尔基论想象在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意义 1626

高尔基论文学家应尊重读者 1626

艾略特论文学的鉴赏 1626

贝尔论艺术品的欣赏 1627

荣格论诗人象征所具有的新意义 1628

扬·穆卡洛夫斯基论艺术欣赏的意向性 1628

葛兰西论对审美价值的欣赏 1629

阿多诺论艺术欣赏 1630

戈德曼论审美满足中的愉快因素 1630

阿尔都塞论感情共鸣的虚假性 1631

英加登论原始情感的功能与结果 1633

英加登论原始情感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 1634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 1635

英加登论纯粹研究的态度无法获得审美价值的知识 1636

英加登论审美对象的价值的判断 1636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的三要素 1637

英加登论移情 1638

英加登论使经验主体愉快的因素常常不是审美经验 1639

英加登论审美对象的构成 1639

杜夫海纳论观众参与审美价值的建立 1640

加登纳论人们以共同方式欣赏作品的原因 1640

伊格尔顿论过去的文化产物为什么会对现代人产生美学感染力 1641

三、文学的批评 1642

马克思论理论批评工作的意义 1642

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民群众是最有权威的批评家 1643

恩格斯论文学批评应实事求是,反对阿谀奉承 1643

马克思恩格斯论评论作品的好坏首先看它的客观效果 1644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批评的标准 1644

马克思论批评方法 1645

列宁论理论批评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1645

毛泽东论文艺批评的标准 1646

孔子论评诗的标准 1648

曹丕论文学批评的错误态度 1648

曹植论文学批评的必要和批评者须有创作修养 1648

葛洪论文学批评的几种弊端 1649

刘勰论文学批评的标准和批评家的态度和修养 1649

钟嵘论诗之品评 1650

元好问论诗歌批评 1651

孙?论评论传奇的十要 1653

王骥德论评曲当看其全体 1653

徐渭论选诗标准 1654

李开先论传奇选本依据 1654

钟惺论选诗之原则 1654

王夫之论诗之兴观群怨 1655

袁枚论音律风趣动人者即为佳诗 1655

李渔论填词制曲何以略而未详 1655

章学诚论古文十弊 1656

鲁迅论文艺批评的意义 1658

鲁迅论批评家的立场和尺度 1659

鲁迅论文学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 1661

鲁迅论论文必须顾及全篇全人 1663

鲁迅论批评家要有一点常识 1664

郭沫若论文艺批评家的职务 1665

朱光潜论“印象派的批评” 1666

朱光潜论批评的态度要冷静 1666

朱光潜论批评的对象在意象的传达方式 1667

梁宗岱论批评家和诗人 1667

梁宗岱论文艺欣赏和批评的两条道路 1668

李长之论文学批评的学术性 1669

李长之论文学批评的反奴性 1669

李长之论文学批评应以理解为基础 1670

黄药眠论资产阶级的反功利主义的文学批评 1671

贺拉斯论文艺批评的作用和功能 1672

狄德罗论作者和批评家 1672

莱辛论真正的批评是根据事物本身所要求的法则来构成自己的艺术见解 1674

莱辛论艺术创造和批评问题 1674

莱辛论从批评中学习 1676

莱辛论如何对待批评 1676

普希金论批评是揭示文艺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 1677

别林斯基论批评是现实的意识,应当对批评的现象作全面的判断 1677

别林斯基论文学批评应当具有历史的和美学的特点 1679

别林斯基论批评不要陶醉于局部,应该对作品整体进行剖析、评价 1680

别林斯基论批评必须考虑作品的社会影响和艺术贡献 1681

别林斯基论读者群是文学的最高法庭、最高裁判 1681

别林斯基论批评家的修养 168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应在文学中起重要的作用 168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应严格认真 168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应一视同仁 1685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批评家不能为少数人而写 168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的使命在于表达优秀读者的意见 168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净化大多数读者的口味 1689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批评不可能包容比文学作品所给予的更多的东西 1689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要置身到创造作品的时代和文化里去才能理解作品 169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会有缺点,不必求全责备 169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性是标志杰出作家的作品所固有的全部特质的总名称 1691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的感染程度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 1692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和文学批评家 1695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的任务 1697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是为了说明隐藏在艺术家创作内部的意义 1698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是为了使读者理解作品的特色和意义 1698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应象镜子一样能照出作品的优点和缺点 1699

杜勃罗留波夫论衡量作家才能的尺度 1700

杜勃罗留波夫论文学批评不是按理论家的教本去套 1701

杜勃罗留波夫论现实主义的批评原则 1702

杜勃罗留波夫论从事实出发的现实的批评才有意义 1705

杜勃罗留波夫论怎样观察一个艺术家 1707

普列汉诺夫论唯物主义文艺批评的任务 1707

普列汉诺夫论文艺批评应当分析作品的历史特征 1709

普列汉诺夫论科学的文学批评的特点 1712

普列汉诺夫论批评家应该既是美学家又是思想家 1714

普列汉诺夫论文学批评的任务是分析艺术成就 1715

波德莱尔论尖刻的批评 1717

波德莱尔论批评的用途 1717

阿诺德论批评的任务 1718

爱默生论批评 1718

佩特论批评精神的起源 1719

佩特论批评精神即创造精神 1721

佩特论批评家的使命在于揭示美的意义和精神 1722

佩特论批评家的公正、理性和诚实 1724

佩特论批评精神的未来 1725

尼采论批评家是图书馆员和校勘者被尘埃和错字弄得失明 1726

维戈茨基论基本批评的两大任务 1726

克罗齐论倾向性与批评关系 1728

克罗齐论审美批评与历史批评 1729

克罗齐论文艺中的历史批评 1730

克罗齐论艺术批评之要素 1731

克罗齐论艺术批评家 1731

克罗齐论艺术的部类比较 1733

克罗齐论艺术家与批评家的缺失 1733

科林伍德论批评家 1734

贝尔论艺术批评与鉴赏力 1734

法朗士论批评是灵魂的探险 1735

本雅明论批评与评论的区别 1735

阿多诺论解释、评论与批判 1736

弗莱论文学批评的意义 1737

弗莱论原型批评 1738

庞德论评论是从经验中得到的忠告 1739

艾略特论文学批评家 1739

艾略特论解释式文学批评 1740

艾略特论批评的功能 1741

艾略特论文学批评 1742

艾略特论诗的释义 1743

瑞恰慈论批评家 1744

燕卜荪论文学批评家的工作 1745

燕卜荪论文学批评家 1745

燕卜荪论批评的分析工作 1746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论批评家 1747

维姆萨特、比尔兹利论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 1747

布鲁克斯论释义 1747

布鲁克斯论诗不可以释义 1748

布鲁克斯论批评家的作用 1749

维姆萨特论客观主义批评 1749

韦勒克、沃伦论透视主义 1750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 1751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的评价 1751

韦勒克、沃伦论文学研究 1752

韦勒克论文学批评的目的 1752

韦勒克论文学批评的趋势 1753

韦勒克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关系 1753

艾布拉姆斯论镜与灯 1754

艾布拉姆斯论批评 1754

艾布拉姆斯论心理学批评 1755

艾布拉姆斯论批评理论多样性亦有其用 1755

艾布拉姆斯论艺术批评的并列成分 1756

巴尔特论批评是重组文学的符号系统 1758

朗格论有无艺术评价标准 1759

英加登论批评家的专业标准 1761

英加登论对同一部作品形成两个价值判断的成因 1761

英加登对评价艺术作品的标准的质疑 1762

英加登论“趣味无争辩”产生的根源 1763

英加登论错误的阅读方式对批评的影响 1764

韦恩·布斯论小说批评 1765

杜夫海纳论批评的基本任务 1765

杜夫海纳论结构批评 1765

杜夫海纳论结构批评的任务 1766

杜夫海纳论批评的条件及结构批评的误区 1767

杜夫海纳论批评 1768

杜夫海纳论批评家对待作品的态度 1769

杜夫海纳论批评家的任务 1769

杜夫海纳论批评的标准 1770

杜夫海纳论批评家的使命:说明、解释、判断 1770

马利坦论批评家 1771

戈德曼论艺术作品的批评教化功能 1772

贝尔西论批评 1772

贝尔西论批评实践所必需的两种阅读模式 1773

贝尔西论新的批评实践 1773

贝尔西论科学的批评 1773

贝尔西论意识形态批评 1774

贝尔西论常规批评 1774

贝尔西论对经验主义批评的批评 1775

芭芭拉·约翰逊论批评差异是真正文学批评的目标 1775

芭芭拉·约翰逊论文学批评作为重读的艺术 1776

B.H.史密斯论文学作品的价值是由评价活动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的 1777

B.H.史密斯论文学评价 1778

苏珊·桑塔格论“释义”在现代社会的复杂化 1779

苏珊·桑塔格论现时代反对“释义”的必要性 1781

苏珊·桑塔格论艺术批评应该重视艺术的形式及其“透明性” 1782

伊格尔顿论马克思主义批评在改造人类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 1784

伊格尔顿论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目的在于充分阐明文学作品 1785

伊格尔顿论科学的批评 1785

伊格尔顿论修辞学是文学批评的最早形式 1785

詹明信论“情感的消逝”对文学批评的影响 1786

詹明信论当代批评的特征 1786

詹姆逊论文学批评的功能与任务 1787

詹姆逊论辩证批评包括对它自己的思想工具进行评论 1788

詹姆逊论文学批评与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1788

詹姆逊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1789

沃季奇卡论分析文学规范的方法 1790

鲁塞论作品需要批评 1791

伊哈布·哈桑论后现代批评想象力的二重性 1792

阿尔培·贝甘论批评的职责在于介入 1793

第八辑 文学的功能 1797

一、文学的审美功能 1797

马克思论艺术的审美作用 1797

毛泽东论豪放派与婉约派各有审美特点 1797

孔子论《韶》尽美尽善 1798

老子论美恶相依 1798

老子论大音希声、信言不美 1798

孟子论充实之谓美 1798

孟子论目之于色有同美 1798

庄子论自美则不美 1799

庄子论人之所美与鸟兽不同 1799

荀子论乐行志清,美善相乐 1799

《乐记》论乐者乐也,足以感动人之善心 1800

《淮南子》论美丑 1800

葛洪论美玉出乎丑璞 1800

葛洪论睹美而后知丑 1800

钟嵘论阮籍《咏怀》之作,可以陶性灵 1800

颜之推论文章可陶冶性灵 1801

李百药论“文”之“用” 1801

司空图论诗之韵味 1801

李东阳论诗可陶写情性,感发志意,动荡血脉,流通精神 1802

臧懋循论戏曲应能使人快、愤、悲、羡 1802

王骥德论曲之妙处在摹欢令人神荡,写怨令人断肠 1802

黄周星论曲之妙在其有趣能感人 1803

陈廷焯论词情长味永,感人深婉 1803

陈廷焯论词能动人之性情 1803

王韬论《离骚》感人之深 1804

黄人论小说属于审美之情操 1804

鲁迅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1805

鲁迅论文章之职与用 1807

王朝闻论文艺的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关系 1807

柏拉图论艺术快感 1809

柏拉图论文艺的感染作用 1809

席勒论审美的人 1809

席勒论审美活动是一种表现过剩精力的游戏 1810

尼采论艺术有滋补强身之效 1812

王尔德论艺术之精神在于为艺术而爱艺术 1813

王尔德论艺术的慰藉在于和谐的证明和象征 1814

王尔德论艺术本身的完美在其内部 1816

王尔德论艺术的宗旨在于展示艺术本身 1816

王尔德论艺术唯一表现的是它自己 1817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是人们互相传达感情的手段 1818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的感染力量 1819

佩特论美在于一瞬间 1819

戈蒂耶论诗的目的在于求美 1822

克罗齐论艺术的功能 1823

科林伍德论娱乐艺术的目的 1824

卡西尔论艺术的最大特权与魅力 1824

卡西尔论艺术使情感赋有了审美形式 1825

本杰明论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 1826

艾伦·退特论诗人的责任是熟练地掌握一种他能运用自如的语言 1827

韦勒克论文学给人的是一种高级的快感 1829

韦勒克论忠实于本性是文学的主要作用 1829

朗格论艺术与娱乐和宗教的关系 1830

巴尔特论文学的乌托邦功能 1832

英加登论艺术价值 1832

英加登论文学的审美价值 1833

英加登论文学的主要功能 1833

英加登论审美经验对人类生活构成一种肯定的价值 1834

二、文学的认识功能 1835

马克思论狄更斯等作家的作品的认识作用 1835

恩格斯论古代文学作品与史料同样珍贵 1835

恩格斯论艺术的认识作用 1836

恩格斯论小说的认识作用 1837

列宁论托尔斯泰作品的认识意义 1837

毛泽东谈《红楼梦》 1838

孔子论《诗经》的认识作用 1840

《礼记·乐记》论声音之道与政通 1841

挚虞论文章宣上下之象,究万物之宜 1841

卢照邻论诗歌的认识作用 1841

李益论观诗可知天下之化 1842

柳冕论观乎志而知国风 1842

苏舜钦论诗歌的认识作用 1842

虞集论观国家声文之盛,莫善于诗 1842

李东阳论杜甫之诗,人情物理政治风俗无所不备 1843

李梦阳论“诗可以观” 1843

蒋大器论演义能使千百载之事豁然于心胸 1843

袁宏道论演义能使村哥里妇老翁童子悉数历史事件颠末 1844

黄宗羲论诗可补史之阙 1844

赵翼论白居易诗歌的认识作用 1845

王希廉论《红楼梦》色色俱有,事事皆全,包罗万象,囊括无遗 1846

鲁迅论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1846

柏拉图论摹仿的艺术和真理隔着三层 1848

歌德论文艺对认识生活的作用 1852

歌德论艺术美同现实生活的关系 1853

歌德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1855

泰纳论艺术家的审美趣味体现时代精神 1860

泰纳论优秀的作品是历史的摘要 1860

巴尔扎克论诗人应是时代的化身 1861

别林斯基论文学是社会的家庭教师 1862

别林斯基论诗人是医疗人们疾病的医生 1862

赫尔岑论歌德和莎士比亚抵到整整一所大学 1862

赫尔岑论舞台是艺术和知识的教堂 186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美是生活 1863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自然界中的美是生活的暗示 1864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 1866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在历史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867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对生活的伟大作用 1870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 1872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艺术的德性影响 1874

拉法格论文学的认识作用 1875

普列汉诺夫论文艺对认识生活的作用 1876

普列汉诺夫论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说 1879

高尔基论艺术家是日常生活的公正的历史学家 1883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和现实生活的关系 1883

克罗齐论艺术是知识 1885

科林伍德论艺术必须有预言性质 1885

海德格尔论诗意和思想同一的条件是保持其本性的区别 1886

萨特论文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处于不断革命中的社会的主体性 1886

葛兰西论通俗文学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和文化阐释价值 1887

罗兰·巴尔特论文学与知识 1888

加登纳论艺术的交流功能 1889

菲·威尔赖特论表达性语言的八种原理 1890

三、文学的教化功能 1895

恩格斯论民间故事书既能给人以快乐,又能培养人的道德感 1895

列宁论真正的文学能教导人,引导人,鼓舞人 1895

毛泽东论艺术等要使人民离开愚昧状态 1896

《周易》论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1896

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 1896

《礼记·乐记》论乐通伦理 1897

《礼记·乐记》论乐可移风易俗 1898

《礼记》论“诗教” 1898

墨子论文章的功用 1898

庄子论文艺的功能和作用 1899

荀子论文艺的教化作用 1899

韩非论文学的功利性 1899

韩非论“文”之“用” 1901

《毛诗序》论“诗教” 1901

班固论“乐”之“用” 1902

王充论文有益于化、有补于正 1902

曹丕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1903

陆机论文之为用 1903

葛洪论文学者大教之本,立言者贵于助教 1904

萧统论文学有助于风教 1904

颜之推论文章施用多途 1904

魏征论文之为用,在于敷德教于下,达情志于上 1905

孔颖达论诗足以塞违从正 1905

刘知几论诗文可惩恶劝善 1905

韩愈论作家应立行为本,立言为表 1906

元结论歌咏可感于上,化于下 1906

柳宗元论文之道辅时及物,文之用褒贬讽谕 1906

白居易论文须有益教化 1907

白居易论诗歌上可裨教化,下可理情性 1908

皮日休论诗足以观乎功戒乎政 1908

范仲淹论文以鼓天下之动 1909

朱熹论“诗教” 1909

叶适论文不关教事,虽工无益 1910

宋小说家论语必关风始动人 1910

宋濂论文之明道、立教和辅俗化民 1911

方孝孺论为诗应有益于教 1912

李开先论戏曲可激劝人心,感移风化 1912

李贽论戏曲亦可以兴观群怨 1913

汤显祖论戏剧的社会作用 1913

胡应麟论小说之善者,有补于世 1913

王骥德论戏剧有关世教 1914

王世贞论戏曲应有裨风教,能动人 1914

绿天馆主人论小说感人捷且深 1914

无碍居士论通俗演义能触性性通,导情情出 1914

顾炎武论文对社会的损益 1915

李渔论戏曲为药人寿世之方,救苦弥灾之具 1915

周济论词的感染作用 1916

焦循论“文”之“用” 1916

闲斋老人论读《儒林外史》者,无不可取以自镜 1917

薛雪论著作是以人品为先 1917

刘熙载论文学的教化功能 1918

王韬论诗的功能 1919

梁启超论小说的价值和作用 1919

梁启超论小说有“熏”、“浸”、“刺”、“提”四种力 1921

康有为论小说的教化功能 1922

严复夏曾佑论小说的教化功能 1922

吴沃尧论小说的教化功能 1923

吴趼人论文学的功能 1924

著超论小说的教化功能 1925

王国维论小说的美学价值与其伦理学价值相联络 1926

柳亚子论戏剧的功能 1926

佚名论文学的教化功能 1927

鲁迅论文学与群学之差别 1930

鲁迅论艺术可以助成奋斗,向上,美化的诸种行动 1931

鲁迅论小说应该“为人生”,成为“改革社会的器械” 1931

鲁迅论艺术能造成精神上的影响 1932

鲁迅论小品文既是匕首、投枪,又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1932

瞿秋白论鲁迅杂文的价值 1933

宗白华论艺术的同情精神 1936

王元化论作家的“良心” 1939

柏拉图论艺术应培养人们对于美的爱好 1940

柏拉图论音乐教育的功用 1940

亚里士多德论悲剧的作用在于唤起悲悯与畏惧之情,使情感得到陶冶 1941

亚里士多德论音乐的教化功能 1941

贺拉斯论寓教于乐 1942

锡德尼论典型形象对读者心灵的教育作用和魅力 1942

狄德罗论戏剧的教化功能 1943

狄德罗论戏剧是移风易俗的有效手段 1944

狄德罗论真理、美德和作家、批评家 1945

莱辛论人物形象的教育意义 1945

卢梭论戏剧无法达到奖善惩恶的目的 1946

卢梭论戏剧为恶德辩护 1948

卢梭论演员必须正派、纯朴、德行高尚 1949

卢梭论戏剧改变人心与风尚的方式 1950

卢梭论悲剧的道德作用 1951

雨果论诗人的职责 1952

波德莱尔论颓废文学 1952

别林斯基论普希金抒情诗的美感教育作用 1954

尼采论艺术的根本在于使生命变得完美 1954

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家的目的是为了使读者热爱生活 1955

高尔基论文学的教育意义 1955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的“教诲性” 1958

卢那察尔斯基论艺术作品作用于人的感情和想象 1958

阿·托尔斯泰论文学的职能 1958

王尔德论艺术中有一种邪恶的道德 1961

戈蒂耶论19世纪作家的道德堕落 1963

佩特论生活是一种欠缺,艺术是非道德的 1964

克罗齐论美学当作同情的科学 1966

维戈茨基论艺术在未来所发挥的作用 1966

布莱希特论教育剧 1967

韦勒克论文学是“宣传” 1968

阿恩海姆论艺术肯定了个别人的世界观 1968

第九辑 文学的历史发展 1971

一、文学与时代 1971

马克思论希腊艺术和史诗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1971

马克思论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1971

恩格斯论奴隶社会文化的历史意义 1972

毛泽东论艺术的民族保守性问题 1972

毛泽东论不破不立,推陈出新 1973

王充论“珍古”与“贵今” 1974

班固论诗赋发展之特点 1974

葛洪论文学古不如今 1975

刘勰论文学发展变化规律 1976

白居易论诗文为时为事而作 1977

梅尧臣论诗因事所激而作 1978

茅坤论“文与道相盛衰” 1978

胡应麟论诗体代变 1978

屠隆论诗随世变 1979

陈子龙论古今诗之同异 1979

袁宏道论诗之变 1980

袁枚论诗之变 1980

叶燮论诗歌发展的规律 1981

梁启超论“文学之进化” 1983

梁启超论文学当革其精神而非形式 1983

黄药眠论资本主义衰落期的文艺 1984

黄药眠论资本主义时代文学的特点 1984

钱锺书论文艺风气和传统 1986

钱锺书论文体递变 1987

钱锺书论诗分唐宋 1988

钱锺书论艺术与时代的关系 1988

波德莱尔论相应的社会环境产生相应的文学错误 1989

马利涅蒂宣言未来主义 1989

日尔穆蒙斯基论文学与特定时代文化因素 1990

普列汉诺夫论文艺发展与时代环境的关系 1991

劳伦斯论艺术总是跑在“时代”前头 1992

克罗齐论文学艺术与时代趋势关系 1993

海德格尔论诗人的职责是认识时代的贫乏 1994

海德格尔论文学的名望由现实标准估价 1995

艾略特论文学与时代 1995

贝尔论社会对艺术的影响 1996

萨特论读者的时代性 1996

杜夫海纳论艺术家与环境的疏离 1997

杜夫海纳论艺术创作不断求新的后果 1997

杜夫海纳论艺术与文化的矛盾 1998

杜夫海纳论时代的精神状况 1998

赫拉普钦科论文学与时代 1999

赫拉普钦科论艺术家与当代现实 2000

卡西尔论艺术语言的守旧与创新 2000

马利坦论波德莱尔与他的时代 2001

马利坦论但丁与他的时代 2002

马利坦论诗人与时代的对抗与开放 2002

韦勒克论文学的发展 2003

二、文学与民族传统 2004

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化的继承性 2004

马克思恩格斯论批判吸收文化遗产 2005

马克思论古为今用 2006

恩格斯论对于遗产不应采取简单否定态度 2008

列宁论每个民族文化里都有两种民族文化 2008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 2009

毛泽东论不应当割断历史 2010

毛泽东论借鉴文学艺术遗产的重要性 2011

毛泽东论对于文化遗产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2011

孔子论对周文化的继承 2012

孟子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012

王充论文应稽合于古,不类前人 2012

陆机论创作的继承和革新 2013

萧子显论文无新变不能代雄 2013

刘勰论文学的革新与继承 2013

杜甫论诗歌创作应转益多师 2014

韩愈论学习前人诗作 2014

皎然论复变之道 2015

黄庭坚论学习前人作品 2015

姜夔论作诗与古人的合、异 2015

严羽论学习前人作诗 2016

元好问论学诗 2016

宋濂论学习前人诗歌 2016

李梦阳论学前人作诗 2017

袁宏道论作诗贵“真”创新 2017

叶燮论学诗 2017

袁枚论学习古人要善于翻陈出新 2018

沈德潜论学古与通变 2019

赵翼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2019

鲁迅论保古与创新 2021

梁宗岱论文学民族性的表现 2022

梁宗岱论批制地接受文学遗产 2023

钱锺书论诗人对前人之学习 2023

周立波论国防文学与民族性 2024

汪曾祺论民族传统和外来影响 2024

汪曾祺论民族风格的决定因素是语言 2025

韩少功论文学艺术应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