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
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

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1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力行,刘郦,于文辉编著
  • 出 版 社:武汉:崇文书局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540309946
  • 页数:280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关系。
上一篇:初二英语下一篇:智力大比拼
《科技社会化与社会科技化》目录

第一章 科技活动的社会化 1

第一节 科技活动主体的社会化 1

一、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 2

二、科学的社会组织 5

三、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 8

第二节 科技活动目标的功利化 9

一、科学对自然的探索 9

二、科学对自然的改造与征服 12

三、科学技术对“和谐地球”的责任 14

第三节 科技活动范围的全球化 18

一、科技活动的国际合作 18

二、科技活动全球化的影响 23

三、中国科技活动国际化的进程 27

第二章 科技体制的社会化 31

第一节 科技体制内的社会冲突 31

一、两种科技体制的冲突 32

二、科技体制同社会体制的接轨 38

三、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0

第二节 科技政策的社会导向性 41

一、科技政策的社会基础 42

二、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社会化倾向 44

三、我国科技政策的缺陷 49

第三节 科技资源配置的社会化 52

一、科技资源社会配置的目标 53

二、我国科技资源配置的社会评估 56

三、科技资源社会配置的模式 58

第三章 科技成果的社会化 63

第一节 科技成果社会化的途径 63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64

二、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途径 66

三、发达国家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认识 68

第二节 科技成果社会化过程 69

一、科技成果社会化的一般过程 70

二、科技成果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71

三、国外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 74

第三节 中国科技成果社会化的历程 75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历程 75

二、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 78

三、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重心的转移 79

第四章 科技评价的社会化 81

第一节 科技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82

一、三大科技价值观 82

二、科技价值观的演变 86

三、科学技术的异化 88

第二节 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社会标准 89

一、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经济标准 90

二、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生态标准 91

三、科学技术价值评价的伦理标准 93

第三节 科学技术价值的社会评价 94

一、科学技术作用性质的多元化 94

二、社会文化框架下的科学技术观 96

三、科技与人文的融洽 97

第五章 社会信息化 100

第一节 知识经济 100

一、知识经济的产生 100

二、知识经济的本质和特征 103

三、知识社会的变革 104

第二节 数字地球 105

一、数字地球的产生 106

二、数字地球的技术基础 108

三、数字地球现象 113

第三节 虚拟世界 119

一、虚拟实在 119

二、虚拟技术 121

三、虚拟国家 122

第六章 教育现代化 124

第一节 教育内容多样化 124

一、人文教育同科技教育的统一 125

二、从知识教育到素质教育 126

三、科学精神同人文精神的融合 128

第二节 教育形式信息化 130

一、音像教育媒体 130

二、计算机辅助教育 132

三、信息化教育 133

第三节 学习的革命 136

一、无边界教育 136

二、学习型社会 139

三、开放式教学 141

第七章 生存数字化 143

第一节 生活方式创新 143

一、个性化生活 144

二、可持续消费观 145

三、调整生活节奏 148

第二节 网上生活 150

一、网络文化 150

二、网上购物 152

三、虚拟社区 154

第三节 家庭革命 156

一、从传统家庭到现代家庭 156

二、传统家庭伦理的危机 159

三、家庭的未来 163

第八章 思维复杂化 168

第一节 思维方式的时代性特征 168

一、古代的直观性思维 169

二、近代分析性思维 170

三、机械性思维的局限性 172

第二节 思维方式变革的科学基础 173

一、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相对性与不确定性 174

二、系统理论:对机械论的超越 178

三、混沌理论:非线性科学的前沿 179

第三节 现代系统思维方式的产生 181

一、从简单思维到系统思维 182

二、从封闭思维到开放思维 185

三、从线性思维到非线性思维 187

第九章 科技进步的轨迹与规律 193

第一节 古代科学技术的产生及对社会影响 193

一、古代科学的产生及其特点 194

二、古代技术的产生及基本特征 195

三、古代科学技术与文明的演进 197

第二节 近代科技革命与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 198

一、近代科技革命与理性时代的诞生 199

二、科学理论化和技术科学化 201

三、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 203

第三节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特征 204

一、从现代科技革命到当代科技革命 204

二、现代科技发展的特征 208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210

第十章 科技革命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 212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科学的发展观 213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和特点 213

二、科学技术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作用 216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18

第二节 新兴工业化道路 220

一、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点 220

二、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223

三、中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 227

第三节 新经济理论与形式 230

一、新增长理论 231

二、新经济形式 233

三、新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的冲击 235

第十一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思潮的演变 239

第一节 科学主义思潮 239

一、欧洲近代的理性主义思想 239

二、孔德的实证主义 241

三、技术推动经济增长理论 242

第二节 西方社会思潮 246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 246

二、生态社会主义 248

三、后现代主义 250

第三节 未来主义思潮 252

一、增长方式的转变 252

二、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 254

三、知识、社会与网络社会 255

第十二章 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57

第一节 和谐社会的理论 257

一、和谐思想的产生和演变 258

二、和谐社会的内涵 260

三、和谐社会的外延 261

第二节 和谐社会的实践历程 264

一、中国历史上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和实践 264

二、西方历史上的和谐社会的理想模式和实践 268

三、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和谐社会的构想 270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和谐社会 272

一、科学技术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272

二、科技进步是建设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 274

三、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和谐的形成 275

参考文献 27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