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中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01048226
  • 页数:301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对白居易传世名作《长恨歌》的综合性研究。作者在广泛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细密的分析,提出了《长恨歌》主题的“婉转劝讽”说,并围绕这一论点的确立,解决了与之相关的“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长恨歌》主题与白居易诗歌的归类、《长恨歌》主题与艺术结构之关系、《长恨歌》文本笺证等问题,从而获得了一系列颇具启发性的结论,在《长恨歌》的研究上形成新说。
《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目录
标签:研究

目录 1

序 胡明 1

前言 1

第一章 《长恨歌》主题研究概述 9

第一节 爱情主题说 10

一、对李、杨之情评价的变化及爱情主题的提出 10

二、帝王爱情说 11

三、典型(普遍)爱情说 14

四、作者寄托说 17

五、爱情品格说 20

六、爱情说的主要依据 21

七、爱情说的局限 28

第二节 “隐事”说 29

一、流落民间说 29

二、背叛爱情说 31

三、“逃日”说 34

四、对“隐事说”的反驳 35

五、马嵬之变与杨妃之死考略 37

第三节 讽谕说 40

一、讽谕说的源起及其演进 40

二、暴露与批判说 43

三、惩戒说 46

四、政争说 48

五、解剖制度说 50

六、讽谕说的主要依据 52

七、《长恨歌传》版本考略 57

第四节 感伤说 69

一、时事变迁说 69

二、人生或生命创痛说 70

三、“终极意义”说及其他 72

第五节 双重及多重主题说 74

一、讽谕、爱情兼有说 75

二、矛盾主题说 78

三、形象大于思想说 80

四、正、副主题说及表层、深层主题说 82

五、三重主题说 85

六、双重及多重主题说的其他主要依据 86

第六节 无主题(思想)说与泛主题说 88

一、无主题(思想)说 88

二、泛主题说 89

第二章 “一篇长恨有风情”考辨 93

第一节 关于“风情”的争论与分歧 93

一、“男女恋情”说 94

二、“并举”、“对偶”、“互文”说 96

三、“戏赠”说 98

四、爱情说与讽谕说对“风情”理解的主要差异 98

第二节 “风情”考略 100

一、“风情”与《诗经》风诗的关系 100

二、先秦、两汉、南北朝对风诗看法的演进 101

三、唐代对“风”、“雅”的进一步发挥 104

四、结论 107

第三节 白居易的态度与“一篇长恨有风情”之讨论 108

一、唐代环境、文化传统与白居易的文学主张 108

二、白居易对风诗的态度及其与汉儒“隐刺”说的区别 111

三、白氏述“一篇长恨有风情”的真实内涵 113

四、关于“并举”、“对偶”、“互文”说的辨证 115

第三章 白居易诗歌归类考 118

第一节 关于分类的争论与分歧 119

一、爱情说的看法 119

二、讽谕说的观点 121

第二节 白居易分类的基本依据和方式 122

一、第一次分类:清晰的形式标准 123

二、讽谕、闲适、感伤诗的分类问题 124

三、感伤诗的分类依据 126

四、白居易分类概说 128

一、 白居易对自己诗歌进行的分类图示 130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130

二、关于《长恨歌》的归类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132

三、结论 133

第四章 “动之以情”婉讽主题(上) 134

第一节 李、杨关系的史实与性质 136

一、唐玄宗、杨贵妃关系的历史记载 136

二、对李、杨关系的不同评价 138

三、现代汉语“爱情”、“情爱”意涵的区别 141

四、李、杨关系的性质与术语选择的策略 143

第二节 贵妃的宠信与荒废朝政 145

一、“背景”说及相关材料取舍问题 145

二、“从此君王不早朝”与“姊妹弟兄皆列土” 147

三、结论 151

第三节 马嵬惊变 152

一、史料记载的杨贵妃之死 152

二、“贵妃之死”描写的文本及倾向性比较 153

三、结论 160

第四节 玄宗的思念与寻找 161

一、“思念”、“仙寻”情节的“悲苦”内涵 161

二、《长恨歌》的非大团圆悲剧模式 165

三、结论 168

第五节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与结论 169

一、“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在结构上的意义 169

二、 白居易对帝王作用的评价 172

三、结论 175

第五章 “动之以情”婉讽主题(下) 178

第一节 “动之以情”婉讽主题与讽谕各说的比较 180

一、与暴露、批判说及惩戒说的比较 180

二、与“解剖制度”说的比较 185

三、“讽谕”概念的特殊性及学术选择的偏失 189

第二节 《长恨歌》的接受差异及其对婉讽主题的证实 191

一、接受效果整体评价的局限与策略 191

二、《唐宋诗醇》载乾隆帝评价的信度及其价值 193

三、《全唐诗》收录宣宗诗及《唐语林》相关故实显示的接受效果 194

四、《长恨歌传》不同版本所反映的封建文人的理解与评价 197

五、“妓女夸曰”等相关评价分析 199

六、结论 202

七、其他 203

第三节 婉讽主题与《长恨歌》的艺术结构 204

一、对《长恨歌》结构的一般看法与分歧 204

二、研究《长恨歌》艺术结构的一些尝试 208

三、婉讽主题与艺术结构的统一性 212

第六章 《长恨歌》文本笺证 216

一、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217

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224

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234

四、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234

五、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236

六、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237

七、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239

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241

九、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242

十、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244

十一、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245

十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247

附录 267

1.仙游寺、楼观及盩厔的文化环境对《长恨歌》创作的影响 267

2.长恨歌 白居易 278

长恨歌传(通行本) 陈鸿 280

长恨传(《文苑英华》七九四 附录“丽情集”中别本) 陈鸿 283

长恨传(《太平广记》本) 陈鸿 286

李夫人 白居易 289

3.白居易与创作有关的主要生平事迹 290

主要征引文献 295

后记 29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