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主编;朱庆厚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11513782X
  • 页数:3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为通信侦察与信号监测。
《无线电监测与通信侦察》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绪论 1

1.1 信息、消息和信号 1

1.2 通信、电信及无线电通信 3

1.3 通信系统 3

1.4 通信侦察系统与监测网 7

1.5 无线电监测和通信侦察的主要任务 12

1.5.1 对信号实施搜索截获 13

1.5.2 对信号进行测量 13

1.5.3 对信号的监听与监视 13

1.5.4 对信号的分析处理 14

1.5.5 对信号进行识别 14

1.5.6 对信号辐射源的测向定位 14

1.5.7 实时数据记录 14

1.6 本书研究内容 15

1.5.8 其他功能 15

参考文献 16

第二章 噪声 17

2.1 噪声的一般描述 17

2.2 噪声的表示方法 18

2.2.1 电阻的噪声表示 18

2.2.2 等效噪声带宽 20

2.2.3 等效噪声温度 21

2.2.4 级联网络的等效噪声温度 22

2.3 噪声系数 23

2.3.1 概念 23

2.3.2 噪声系数与噪声温度的关系 25

2.3.3 级联网络的噪声系数 25

2.3.4 特殊网络的噪声系数 26

2.4 系统的噪声温度 30

2.4.1 外部噪声源和它们的亮度温度 30

2.4.2 天线噪声温度 33

2.4.3 接收系统的噪声温度 35

2.5 载噪比与信噪比 37

2.6 噪声的一些特性 38

参考文献 39

第三章 信号 40

3.1 概述 40

3.2 电信号特性 41

3.2.1 电信号的时域特性 42

3.2.2 电信号的频率域特性 44

3.2.3 电信号的能量域特性(能量信号和功率信号) 48

3.2.4 电信号的信息特性 49

3.2.5 电信号的特征域特性 54

3.2.6 小结 55

3.3 空间电磁波信号的特性 56

3.3.1 电磁波的极化特性 58

3.3.2 电磁波的传播特性 60

3.4.1 信号的周期平稳特性 61

3.4 信号的周期平稳特性、运算和网络响应 61

3.3.3 电磁波的空间特性 61

3.4.2 信号的运算 64

3.4.3 网络的信号响应 65

3.5 信号的分割与应用 66

3.5.1 信号分割原理 66

3.5.2 信号的分割 68

参考文献 70

第四章 信号电平预测 71

4.1 接收天线的等效电路和接收功率 71

4.2 接收天线特性 72

4.2.1 天线方向图 72

4.2.2 接收天线的效率 74

4.2.3 接收天线的方向系数 74

4.2.4 接收天线增益 76

4.2.5 接收天线的有效接收面积和等效长度 76

4.2.7 极化特性 78

4.2.6 频带宽度 78

4.2.8 输入阻抗 79

4.2.9 接收天线的噪声 80

4.2.10 接收特性的G/T值 80

4.2.11 互调问题 80

4.3 传输线与连接器 81

4.3.1 传输线 81

4.3.2 连接器 81

4.4 电平预测 82

4.4.1 电波自由空间传播 82

4.4.2 电波的地表面传播 84

4.4.3 直射波与反射波共同作用下的场强估算 86

4.4.4 用空间波传播的短波场强估算 88

4.4.5 电波的对流层散射传播的路径损耗 90

4.4.6 移动通信电波传播损耗 92

4.4.7 衰落对信号电平预测的影响 97

4.5 小结 99

参考文献 100

第五章 超外差接收机 102

5.1 超外差接收机的基本构成 102

5.1.1 基本构成 102

5.1.2 零中频接收机 105

5.2 前端电路 106

5.2.1 前端电路的组成 106

5.2.2 前端电路各部件性能要求 108

5.3 超外差接收机其他部件的基本功能 112

5.3.1 混频器 112

5.3.2 本地振荡器 116

5.3.3 中频放大器与滤波器 118

5.3.4 衰减器与增益控制 120

5.3.5 终端部分 121

5.3.6 测量分析处理 122

5.4.1 接收机体制的选择原则 123

5.4 接收机体制与电平图 123

5.3.7 控制部分 123

5.4.2 典型接收机的电平图 125

5.5 接收机的技术指标 125

5.5.1 接收机指标的一般描述 126

5.5.2 典型接收机指标介绍 130

参考文献 136

第六章 侦察与监测接收机 137

6.1 分析接收机 138

6.1.1 通用分析接收机 138

6.1.2 频谱分析仪 139

6.2 搜索截获接收机 140

6.2.1 窄带频率扫描搜索截获接收机 140

6.2.2 压缩接收机 142

6.2.3 声光搜索截获接收机 145

6.2.4 信道化搜索截获接收机 146

6.2.5 组合式搜索截获接收机 148

6.2.6 其他无线电接收机 149

6.3 接收机的数字化 150

6.3.1 概述 150

6.3.2 直接数字化接收机 151

6.3.3 数字化零中频和准零中频接收机 152

6.3.4 窄带(单信道)中频数字化接收机 154

6.3.5 数字宽开搜索截获接收机 159

6.3.6 综合中频数字化超外差接收机 160

6.3.7 模拟和数字接收技术的比较 161

6.4 中频数字化中的几个问题 161

6.4.1 中频数字抽样 161

6.4.2 正交变换 164

6.4.3 镜像干扰与邻近干扰的抑制 168

6.4.4 通过软件来定义硬件平台的功能 169

6.4.5 短波中频接收机数字化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70

6.5.1 概述 174

6.5 软件侦察接收机 174

6.5.2 软件侦察接收机的基本构成 175

6.6 虚拟侦察接收机 177

6.6.1 概述 177

6.6.2 虚拟侦察接收机的功能与结构 178

参考文献 181

第七章 接收机的几个指标讨论 183

7.1 灵敏度 183

7.1.1 定义与表示 183

7.1.2 确定灵敏度的诸要素 184

7.1.3 接收机的降敏效应 186

7.1.4 短波频段灵敏度的确定 187

7.2 器件动态的讨论 190

7.2.1 单信号动态范围 190

7.2.2 多信号动态范围 193

7.2.3 互调抑制比和互调截点值 196

7.2.4 混频器的动态 199

7.3.1 基本公式 201

7.2.5 开关的互调特性 201

7.3 级联网络截点值 201

7.3.2 级联网络输入截点值 202

7.3.3 两级网络截点值计算与举例 203

7.4 接收机的动态范围 206

7.4.1 概念与各种动态范围 206

7.4.2 其他的动态范围 212

7.4.3 关于动态范围下限的讨论 215

7.4.4 关于动态范围上限的讨论 216

7.5 接收机对信号的响应时间 217

7.5.1 影响响应时间的诸要素 217

7.5.2 影响响应时间诸要素的讨论 218

7.6 接收机的带宽 220

7.6.1 接收机整机带宽的确定 220

7.6.2 带宽对接收机性能的影响 222

7.7.1 概述 224

7.6.3 宽开接收机概念 224

7.7 接收机的虚假响应 224

7.7.2 虚假响应产生的原因 225

7.7.3 虚假响应的克服方法 225

7.7.4 小结 227

参考文献 227

第八章 通信侦察与信号监测功能 229

8.1 基本概念 229

8.1.1 搜索、检测与截获 229

8.1.2 测量与分选 230

8.1.3 信号分类与识别 231

8.2 信号的检测 231

8.3 信号的搜索截获 233

8.3.1 信号的多维搜索 233

8.3.2 频率搜索 236

8.4.1 频率测量 238

8.4 信号的监测与参数测量 238

8.4.2 符号速率的估计 241

8.4.3 信号电平的测量 241

8.4.4 FSK频移间隔的测量 241

8.4.5 调幅信号调制度的测量 241

8.4.6 其他参数的提取 241

8.5 信号调制方式分类与个体识别 241

8.5.1 模式分类法 242

8.5.2 判决理论分类法 243

8.5.3 信号处理与特征参数提取 244

8.5.4 通信信号个体识别 250

8.6 其他侦察功能 251

8.6.1 信号解调 251

8.6.2 信号存储 253

8.6.3 信号输出与显示 253

8.6.4 测向和定位 253

8.7 卫星通信信号的侦察 254

8.6.5 信号分析和综合处理 254

8.8 扩频信号的侦察 256

8.8.1 有先验知识条件下的扩频信号侦察 257

8.8.2 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扩频信号的侦察 260

8.9 跳频信号的侦察 265

8.9.1 跳频信号的搜索截获 265

8.9.2 跳频信号分选 266

8.9.3 跳频信号的同步 269

8.10 通信网的识别 272

8.10.1 通信网的组成与工作特点 272

8.10.2 通信网络识别 273

参考文献 275

第九章 测向与定位 277

9.1 无线电测向的用途与基本概念 277

9.1.1 无线电测向的用途 277

9.1.3 测向和定位的一些基本概念 279

9.1.2 测向机的组成 279

9.1.4 电磁波的性质 280

9.2 无线电测向分类 282

9.2.1 一般的分类方法 282

9.2.2 按测向原理的分类 283

9.3 幅度测向法 286

9.3.1 比幅法 286

9.3.2 沃特森-瓦特(含角度计和交叉环)测向法 292

9.4.1 多普勒测向法 295

9.4 相位测向法 295

9.4.2 干涉仪测向法 298

9.4.3 相关干涉仪测向法 302

9.4.4 时差测向法 304

9.5 阵列处理与空间谱测向 306

9.5.1 概述 306

9.5.2 空间谱估计测向原理和方法 307

9.5.4 空间谱估计测向的优点 311

9.5.3 空间谱估计测向系统的一般组成 311

9.6.1 双信道测向机采用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的抗干扰性问题 312

9.6 测向的若干问题讨论 312

9.6.2 波前扭曲时宽孔径和窄孔径引起不同的测向误差 313

9.6.3 双信道接收技术 315

9.6.4 多信道一致性的影响与测向中的校准问题 315

9.6.5 提高测向精度的方法 317

9.6.6 测向机示向度的判定和输出形式 317

9.6.7 多信号同时测向 318

9.6.8 确定单向的问题 318

9.6.9 对低截获概率通信信号的测向 318

9.6.10 测向机主要技术指标 318

9.6.11 测向体制的比较 322

9.7 测向误差的产生与克服 324

9.7.1 电波传播引起的测向误差 325

9.7.2 噪声造成的测向误差 325

9.7.5 观察或处理误差 326

9.7.3 设备误差 326

9.7.4 干扰信号(包括多径信号)引起的误差 326

9.7.6 信号特性造成的误差 327

9.7.7 测向机周围的二次辐射体形成的测向误差 327

9.7.8 测向机周围地形形成的测向误差 328

9.7.9 海岸效应产生的测向误差 328

9.7.10 测向机天线系统架设引入的误差 328

9.7.11 测向机安装场地的选择 329

9.8 定位 330

9.8.1 一点定位原理 330

9.8.2 交叉定位原理 331

9.8.3 动态定位原理 336

9.8.4 时差(TDOA)无源定位技术 337

9.8.5 各种无源定位方法简介 342

参考文献 3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