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次生木质部发育  1  针叶树  木材生成机理重要部分
次生木质部发育  1  针叶树  木材生成机理重要部分

次生木质部发育 1 针叶树 木材生成机理重要部分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尹思慈,赵成功,龚士淦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030355034
  • 页数:579 页
图书介绍:次生木质部生命性的表现是逐年构建的木材在生命中生成,单株内的木材差异是连续生命细胞间存在变化的表现。本项目次生木质发育研究首次察出单株内木材的差异是遗传控制下次生木质部发育变化的结果。证明次生木质部构建中存在遗传控制的发育变化是本书的主题。本书是突破传统误识观点,并建立全新重要学术概念的学术专著。
《次生木质部发育 1 针叶树 木材生成机理重要部分》目录

第一部分 概论 2

1 引言 2

摘要 2

1.1 次生木质部发育的自然背景 2

1.2 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理念的源头、形成和内容 5

1.3 确定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实验措施的理论依据 10

1.4 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的原创性 16

2 实验措施、材料和数据处理 19

摘要 19

2.1 测定 20

2.2 实验材料的选择因子 21

2.3 实验材料 22

2.4 确定次生木质部取样位置的生成时间 31

2.5 数据处理 34

3 用图示证明次生木质部生命中存在发育现象 36

摘要 36

3.1 次生木质部发育图示的条件和必要性 37

3.2 次生木质部两向生长树龄发育图示的特点 38

3.3 有关次生木质部内年轮位置序数的词语 42

3.4 对四类主要图示的说明 44

3.5 对本书附表的说明 46

3.6 附表数据在图示绘制中的应用 47

第二部分 相关学科的作用和在应用中取得的进展 47

4 生物学有关发育概念的论述和在应用中发展 50

摘要 50

4.1 生物学有关发育概念的综述(Ⅰ)——与发育有关的特征 51

4.2 生物学有关发育概念的综述(Ⅱ)——发育的动态哲学概念 53

4.3 生物学有关发育概念的综述(Ⅲ)——与发育有关的一些生物学疑点 54

4.4 对发育概念的商榷 55

4.5 生物发育的共性 61

4.6 次生木质部适合作为确定生物发育共性研究实验材料的条件 66

引用文献 68

5 植物学的作用和在应用中取得的进展 70

摘要 70

5.1 树木发育 71

5.2 对树木发育方面领悟的拓展 81

5.3 本项目对树木生长取得的理论进展 85

5.4 植物学对树木生长和本项目对次生木质部发育在研究方法上的差别 86

6 木材科学和林学的作用和在应用中取得的进展 88

摘要 88

6.1 次生木质部是变化过程受固化的实迹 89

6.2 生长鞘 89

6.3 两向生长树龄 92

6.4 次生木质部生命中发育变化的性状、时间和空间 95

6.5 本章专业词语辨析 97

6.6 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在木材科学和林学方面取得的进展 98

7 遗传学的作用和在应用中取得的进展 101

摘要 102

7.1 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成果(Ⅰ)——遗传物质 103

7.2 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的细胞学和遗传学成果(Ⅱ)——遗传物质的复制和重组 106

7.3 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有重要作用的遗传学成果(Ⅲ)——遗传性状、获得性和对发育性状的调控 109

7.4 遗传学观点下的树木 117

7.5 遗传学观点下的次生木质部 121

7.6 专业词语辨析 126

8 进化生物学的作用和在应用中取得的进展 128

摘要 128

8.1 发育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生物演化概念 129

8.2 树种间次生木质部的突变现象和亲缘关系 132

8.3 适应的动态性 133

8.4 树木在演化中形成的适应性 134

8.5 次生木质部及其构成细胞的演化和功能适应性 137

8.6 结论 140

第三部分 实验证明 142

9 次生木质部管胞形态的发育变化(Ⅰ)——管胞长度 142

摘要 143

9.1 相关学科对管胞长度研究的成果 145

9.2 本项目对管胞长度研究的认识 148

9.3 实验方法 148

9.4 次生木质部不同高度径向逐龄管胞长度的发育变化 150

9.5 次生木质部逐龄生长鞘管胞长度沿树高的发育变化 161

9.6 次生木质部各年生长鞘全高平均管胞长度随树龄的发育变化 165

9.7 不同高度、相同离髓心年轮数、异鞘年轮间管胞长度的有序发育差异 170

9.8 各龄段管胞平均长度 173

9.9 管胞长度发育变化的三维图示 174

9.10 结论 177

引用文献 179

10 次生木质部管胞形态的发育变化(Ⅱ)管胞宽度 188

摘要 189

10.1 管胞宽度研究上的新视野 190

10.2 管胞的径、弦向宽度 191

10.3 实验方法 192

10.4 不同高度径向逐龄管胞宽度的发育变化 192

10.5 逐龄生长鞘管胞宽度沿树高的发育变化 201

10.6 各年生长鞘全高平均管胞径向宽度随树龄的发育变化 204

10.7 不同高度、相同离髓心年轮数、异鞘年轮间管胞径向宽度的有序发育差异 208

10.8 短、长不同龄段管胞平均径向宽度的变化 212

10.9 管胞宽度发育变化的三维图示 213

10.10 结论 215

11 次生木质部管胞形态的发育变化(Ⅲ)管胞长宽比 222

摘要 223

11.1 管胞长宽比实验数据 223

11.2 不同高度径向逐龄管胞长宽比的发育变化 223

11.3 逐龄生长鞘管胞长度沿树高的发育变化 226

11.4 各年生长鞘全高平均管胞长宽比随树龄的发育变化 230

11.5 不同高度、相同离髓心年轮数、异鞘年轮间管胞长宽比的有序发育差异 234

11.6 短、长不同龄段管胞平均长宽比 239

11.7 次生木质部发育变化中管胞长度和宽度的相关性 243

11.8 次生木质部管胞形态发育变化的总结 243

12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逐龄径向增生管胞个数的发育变化 251

摘要 252

12.1 各学科对木材细胞的研究 253

12.2 本项目对年径向增生管胞个数研究的认识 254

12.3 实验方法 255

12.4 落叶松径向逐龄增生管胞个数的发育变化 256

12.5 冷杉径向逐龄增生管胞个数的发育变化 262

12.6 马尾松径向逐龄增生管胞个数的发育变化 266

12.7 杉木径向逐龄增生管胞个数的发育变化 271

12.8 树种间径向逐龄增生管胞个数的比较 275

12.9 针叶树逐龄增生管胞个数发育变化研究中取得的理论认识 279

13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基本密度的发育变化 285

摘要 286

13.1 木材密度在林业和木材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范围 286

13.2 基本密度在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的新应用 287

13.3 实验 288

13.4 不同高度径向逐龄基本密度的发育变化 289

13.5 各龄生长鞘基本密度沿树高的发育变化 293

13.6 逐龄生长鞘全高平均基本密度的发育变化 298

13.7 树茎中心部位相同离髓心年轮数、不同高度、异鞘年轮间发育差异的变化 301

13.8 各龄段平均基本密度的变化 306

13.9 次生木质部基本密度发育变化在20mm边长立方体试样测定结果上的表现 307

13.10 结论 311

14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木材力学性能的发育变化 321

摘要 322

14.1 木材力学性能在林业和木材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范围 323

14.2 木材力学性能在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的新应用 324

14.3 实验 325

14.4 抗弯强度在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发育变化 328

14.5 抗弯弹性模量在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发育变化 333

14.6 顺纹抗压强度在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发育变化 337

14.7 五种针叶树主要力学性能随两向生长树龄发育变化的树种趋势 341

14.8 次生木质部发育变化中力学性能与基本密度的相关关系 343

14.9 结论 350

15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木材干缩性的发育变化 351

摘要 352

15.1 木材干缩性在林业和木材科学研究中的学术范围 352

15.2 木材干缩性在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的新应用 353

15.3 弦向全干缩率在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发育变化 355

15.4 径向全干缩率在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发育变化 360

15.5 纵向全干缩率在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发育变化 365

15.6 五种针叶树木材干缩性随两向生长树龄发育变化的树种趋势 368

15.7 次生木质部发育变化中木材干缩性与基本密度的相关关系 369

15.8 结论 369

16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生长鞘厚度的发育变化 378

摘要 379

16.1 年轮宽度在多学科中的应用 380

16.2 生长鞘厚度在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应用的理论依据 380

16.3 生长鞘厚度在次生木质部发育研究中的应用 382

16.4 不同高度径向逐龄年轮宽度的发育变化 384

16.5 逐龄生长鞘鞘层厚度沿树高的发育变化 390

16.6 各年生长鞘全高鞘层平均厚度随树龄的发育变化 397

16.7 树茎中心部位相同离髓心年轮数、不同高度、异鞘年轮间年轮宽度发育差异的变化 401

16.8 各龄段生长鞘鞘层平均厚度的变化 408

16.9 结论 409

17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晚材率的发育变化 420

摘要 421

17.1 晚材率是一个重要的材性指标 421

17.2 本项目对晚材率研究的认识 422

17.3 测定方法 422

17.4 不同高度径向逐龄晚材率的发育变化 424

17.5 逐龄生长鞘晚材率沿树高的发育变化 425

17.6 各年生长鞘全高平均晚材率随树龄的发育变化和龄阶平均值 428

17.7 树茎中心部位相同离髓心年轮数、不同高度、异鞘年轮间晚材率发育的有序差异 431

17.8 结论 433

18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树茎材高、生材材积和全干重的发育变化 440

摘要 441

18.1 材高的发育变化 441

18.2 生材材积和全干重的发育变化 444

18.3 结论 460

19 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发育变化的比较 464

摘要 465

19.1 根、枝和主茎的发育过程 466

19.2 取样、测定和比较 467

19.3 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管胞长度发育变化的比较 468

19.4 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管胞宽度发育变化的比较 471

19.5 根、枝和主茎管胞长、宽度发育变化的图示 474

19.6 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管胞长宽比发育变化的比较 477

19.7 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基本密度发育变化的比较 479

19.8 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鞘层厚度发育变化的比较 483

19.9 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晚材率发育变化的比较 491

19.10 五树种根、枝和主茎次生木质部发育变化的概要 496

20 次生木质部生成中与发育有关的一些其他性状 531

摘要 531

20.1 自然着枝和木节 532

20.2 天然斜纹 541

参考文献 545

第四部分 总括 548

21 继承和新认识 548

21.1 植物学 548

21.2 测树学 549

21.3 林业科学 549

21.4 木材科学 549

21.5 遗传学 550

21.6 进化生物学 551

21.7 数学和计算机运用 551

22 理论创新 552

22.1 次生木质部的生命 552

22.2 次生木质部发育变化发生在空间“体”中 552

22.3 两向生长树龄 553

22.4 次生木质部中不变的静态木材差异在动态变化的构建中生成 553

22.5 次生木质部中性状的固着状态、位置与生成时间的关系 554

22.6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的自身变化受遗传控制 554

22.7 次生木质部构建中变化过程的生物属性是发育 554

22.8 生长是发育现象中的一种变化 554

23 证明次生木质部构建中存在发育变化过程须采取的必要实验措施 555

23.1 实验树种和采伐地的选择 555

23.2 样木株数 555

23.3 样树内的取样 555

23.4 发育性状的选定 556

23.5 发育性状的测定 556

23.6 发育性状随两向生长树龄规律性变化的表达 556

24 洞察、展望和结论 558

24.1 洞察 558

24.2 展望 563

24.3 结论 565

增篇 567

1 胸高年轮宽度和晚材率发育变化的四向对称性——树茎圆柱对称性的实证 567

1.1 问题的提出 567

1.2 树茎圆柱对称性在年轮宽度上的表现 567

1.3 树茎圆柱对称性在晚材率上的表现 571

1.4 结论 575

2 计算机数据处理的步骤 576

2.1 数据的组织 576

2.2 数据的处理方法 577

2.3 绘图 57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