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

中国革命史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何沁主编;罗正楷副主编;江长仁,张西同,丁俊萍,汪云生编写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7016524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革命史》目录

第一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 1

内容提要 1

第一节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2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 2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 2

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殖民扩张 4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6

第一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始 6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的加速 8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出现 9

甲午战争与中国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 12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4

第二节 近代中国探索国家出路的斗争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 18

一、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和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政治主张 18

鸦片战争时期的反侵略斗争 18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救国主张 19

二、太平天国农民革命派的英勇斗争 20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爆发与发展 20

太平天国的斗争纲领和对国家出路的探索 22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和失败原因 23

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25

早期改良主义思潮与维新运动的酝酿 25

从公车上书到百日维新 26

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失败教训 28

第二章 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31

内容提要 31

第一节 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和辛亥革命的准备 32

一、辛亥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32

《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的加剧 32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和爱国运动 34

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6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长 38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和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38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政纲的提出 39

第二节 辛亥革命 42

一、同盟会领导的历次武装起义和革命形势的高涨 42

历次武装起义的发动 42

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和全国革命形势的高涨 43

二、辛亥革命的成功 45

武昌起义与各省响应 45

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 46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48

袁世凯篡夺政权 48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 50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奋斗的失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 52

一、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和全国反袁斗争 52

辛亥革命后的政治形势 52

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与革命党人的“二次革命” 53

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与护国运动的发动 54

二、北洋军阀的分裂割据和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 56

全国范围的军阀割据与纷争 56

段祺瑞的独裁卖国与护法运动的开展 57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准备 59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新发展和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59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61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和国民革命 63

内容提要 63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64

一、五四运动 64

五四运动的爆发 64

五四运动的发展及其胜利 66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69

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纷起 69

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社团的出现 69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的形成 70

马克思主义同错误思潮的论争 71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72

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72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5

三、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77

中国共产党的初期革命活动 77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的提出 78

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80

第三节 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 82

一、国共合作的建立和国民革命的兴起 82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和初步实施 82

孙中山的伟大转变与国民党的改组 86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和国共合作的实现 88

国民革命的兴起 91

统一战线中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 96

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与工农运动的发展 100

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100

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 101

三、国民革命的失败 103

帝国主义加紧对中国革命的干涉与破坏 103

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与各地人民讨蒋的斗争 104

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的失败 106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08

第四章 土地革命和抗日救亡运动 112

内容提要 112

第一节 国民党反动统治在全国的建立 113

一、国民党政权对全国的独裁统治 113

国民党政权的建立 113

国民党政权的对内对外政策 115

二、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 116

国民党新军阀混战 116

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化 117

国民党统治下的社会经济 119

第二节 土地革命的开展和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21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21

创建红军的新时期和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121

党和红军建设的加强与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 126

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和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29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理论 131

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 131

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132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34

三、中间派别寻求中国出路的主张和活动 137

第三党的政治主张及活动 137

“乡村建设派”、“平民教育派”的主张及活动 139

四、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新道路中的失误与历史性转折 140

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对中国革命的危害 140

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143

第三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国内和平的实现 147

一、九一八事变,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47

九一八事变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147

全国工人、学生和各界民众的抗日救亡运动 148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 153

华北事变与一二九运动 153

瓦窑堡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的制定 155

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56

三、西安事变与国内和平的实现 157

国共两党各自政策的调整与接触 157

西安事变的爆发及其和平解决 159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162

第五章 全民族的抗日战争 165

内容提要 165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全面发动 166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166

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战略部署 166

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68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特点 169

二、全民族抗战高潮的兴起 171

中国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抵御 171

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共产党敌后战场的开辟 174

中国共产党关于持久抗战的理论和战略方针 176

全民族团结抗战的新形势 178

国际力量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179

第二节 抗日战争的艰苦奋战 181

一、相持阶段到来后的形势和中国人民坚持团结抗战的努力 181

日本帝国主义对华政策的调整与国民党的分化 181

两个战场的军事形势 183

统一战线内部国共两党的摩擦和斗争 186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189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 191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91

三、解放区军民克服严重困难,坚持持久抗战的斗争 194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及其对中国抗战的影响 194

日本强化对占领区的统治,解放区军民反“扫荡”、反“蚕食”、“反清乡”的斗争 196

解放区军民克服困难局面的斗争和解放区的巩固与发展 197

第三节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01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危机和民主运动的高涨 201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战略进攻与解放区战场的局部反攻 201

国民党统治区的全面危机 203

国民党统治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204

二、抗日战争的胜利 207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与中国战场的反攻 207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关于中国前途的两种命运斗争 209

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历史经验 211

第六章 全国解放战争 215

内容提要 215

第一节 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16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各民主党派的政治主张 216

战后国际斗争新格局和美苏对华政策 216

战后国内局势的基本特点和各党派对中国前途的主张 217

二、全国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222

国共重庆谈判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反内战争民主的斗争 222

政治协商会议和反对国民党破坏政协决议的斗争 225

解放区军民自卫战争的准备 230

第二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32

一、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232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进行自卫战争的方针 232

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 234

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 236

二、国民党统治危机的加深和反蒋第二条战线斗争高涨 238

国民党统治的政治、经济危机 238

反蒋第二条战线斗争的高涨 242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245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245

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 246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49

一、战略决战的胜利和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49

三大战役的胜利 249

粉碎美蒋反动派的新和谈阴谋 254

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256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257

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 257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258

中国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基本经验 260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263

内容提要 263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64

一、国民经济的恢复 264

建国初期的复杂形势和主要任务 264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的斗争 267

国民经济的恢复 273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75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275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276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 278

一、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278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78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81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84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284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加强 285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287

第八章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290

内容提要 2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 291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291

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291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293

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294

全党整风运动的开展,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294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反右倾”运动的发动 296

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及其成就 299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的严重曲折 302

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302

“文化大革命”的酝酿与发动 302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危害 307

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307

林彪集团反革命政变阴谋的破产 307

纠“左”的努力及其受挫 309

江青集团的覆灭和“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310

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312

第三节 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前进 313

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313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深远意义 314

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315

二、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317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召开 317

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 318

三、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19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纲领的提出 319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21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323

后记 3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