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科学
林业生态工程学  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林业生态工程学  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林业生态工程学 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PDF电子书下载

农业科学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治国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3825022
  • 页数:4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林业生态工程概述、森林生态功能原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林业生态工程规划设计与项目管理。
《林业生态工程学 林草植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目录

目录 1

序 1

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森林破坏与生态环境问题 1

一、森林破坏——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 1

二、我国的森林与生态环境问题 3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与内容 5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5

二、林业生态工程的内容 7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类型与体系 8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类型 8

二、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9

第四节 林业生态工程的基础理论 11

一、生态系统理论 12

二、生态系统交错带理论 13

三、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理论 13

四、景观生态学理论 14

五、环境科学理论 17

六、生态经济学理论 21

七、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25

八、可持续发展理论 28

第五节 国外林业生态工程的历史与现状 30

一、前苏联 30

二、美国 32

三、日本 33

四、北非五国 33

第六节 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现状与发展布局 35

一、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35

二、我国林业生态工程的发展布局 39

主要参考文献 44

第一篇 森林生态功能原理 46

第二章 森林水文效应 46

第一节 森林截留降水效应 46

一、林冠截留 46

二、下层植被截留 52

三、林地枯枝落叶层截留 53

四、林分截留和林地地面净降雨量 53

五、森林截留降水效应综合评价 54

第二节 枯枝落叶层水文效应 54

一、枯枝落叶层的组成和数量 54

二、枯枝落叶层的持水量和截留量 55

三、枯枝落叶层的水文效应 57

第三节 林地土壤水文特性 58

一、土壤水分入渗的有关概念 58

二、土壤水分入渗的数学模型 61

三、影响天然入渗的主要因素 61

四、林地土壤水分入渗 63

五、林地土壤水分的贮存 64

六、林地土壤水分动态 65

一、地表径流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因素 66

第四节 森林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66

二、土内径流及其影响因素 69

第五节 森林蒸发散 71

一、林地地面蒸发 71

二、林冠截留水分的蒸发 72

三、森林植物的蒸腾 73

四、森林蒸发散 73

五、森林蒸发散量的测算方法 75

第六节 森林对径流的影响 77

一、森林对流域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78

二、森林对地下径流的影响 79

三、森林对流域径流总量的影响 80

四、森林对径流的调节作用 82

第七节 森林水量平衡 87

一、水分循环和水量平衡 87

二、森林水分循环与水量平衡 88

三、林分的水量平衡 89

四、森林流域的水量平衡 90

五、森林水量平衡的研究方法 91

第八节 森林与降水 92

第九节 森林与水质 93

一、森林对水质的影响 93

二、森林对污染水的净化作用 94

三、人类活动对水质的需要 95

第三章 防蚀效应 96

第一节 森林防止水蚀的效应 96

一、森林对击溅侵蚀的影响 96

二、森林对径流侵蚀的影响 99

三、林木防止河岸、库岸冲淘的作用 99

第二节 森林对土壤抵抗侵蚀性能的影响 100

一、森林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 100

二、森林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 104

一、林木根系固土护坡的作用 105

第三节 森林对重力侵蚀及泥石流的影响 105

二、森林防止落石的作用 117

三、森林对重力侵蚀的影响评价及其研究在生产中的指导意义 118

四、森林对泥石流的影响 118

第四节 森林减沙效应 119

第四章 防风及防风蚀效应 124

第一节 森林防风效应 124

一、森林(林带)防风效应的基本参数 124

四、林带附近的流场和速度场 125

三、森林(林带)防风的物理学机制 125

二、林带及其结构类型 125

五、森林(林带)防风效应 128

第二节 森林防风蚀效应 133

一、土壤风蚀及尘风暴 133

二、影响土壤风蚀的因素 133

三、森林的防风蚀效应 134

第五章 改良土壤效应 137

第一节 森林养分循环 137

一、森林养分的生物小循环 137

二、森林养分地球化学循环 139

三、森林养分循环与水分循环 140

第二节 森林改良土壤效应 140

一、森林改良土壤养分状况的效应 140

二、森林改良土壤物理性质的效应 142

第六章 改善生态环境效应 144

第一节 森林调节小气候效应 144

一、森林对辐射与热量平衡的影响 145

二、森林的调节温度、增加湿度的效应 147

一、绿色植物吸收CO2的特性 152

第二节 森林碳氧平衡效应 152

二、森林的碳氧平衡效应分析 153

第三节 森林净化环境效应 154

一、森林植物对有毒物质的净化效应 154

二、森林植物减少空气中粉尘的效应 155

三、森林植物减少空气细菌的效应 157

四、森林植物减弱噪声的效应 157

第四节 森林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8

一、森林与物种多样性 158

四、森林对恢复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9

主要参考文献 159

三、森林与遗传多样性 159

二、森林与生态系统多样性 159

第二篇 林草培育基本理论与技术 161

一、人工林草特点及其生长发育阶段 161

二、林草定向培育 163

三、林草培育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体系 164

第七章 树种草种选择 167

第一节 立地条件及其类型划分 167

一、造林(种草)地、立地条件与立地类型 167

二、植物地带划分、林(草)业区划与造林(种草)区划 168

三、立地分类与立地条件类型划分 170

四、立地评价与方法 178

第二节 树种草种特性 179

一、树种特性与分布 179

二、草种特性 185

第三节 适地适树(草) 189

一、适地适树(草)的概念 189

二、适地适树(草)的途径和方法 189

第四节 树种草种选择 196

一、树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197

二、草种选择的原则与方法 203

一、树种组成 206

第八章 人工林草结构设计 206

第一节 树种组成 206

二、混交林的应用条件 214

三、树种结构设计 215

四、混交林种间关系的调节 217

五、人工林的轮作 217

第二节 草种混播与林草复合 218

一、草种混播 218

二、林草复合 219

一、造林密度的概念 220

第三节 造林密度 220

二、造林密度的意义 221

三、造林密度的作用 221

四、确定造林密度的原则与方法 225

第四节 种植点的配置 228

一、行列状配置 229

二、群状配置 229

第九章 林草工程施工与管理 231

第一节 造林种草的整地技术 231

一、造林整地 231

二、种草整地 240

一、造林方法 243

第二节 林草种植方法 243

二、种草和草坪建植方法 256

第三节 幼林抚育与成林管理 260

一、幼林抚育管理 260

二、成林管理 267

第四节 人工草地与草坪管理 270

一、人工草地管理 270

二、草坪的培育管理 272

一、封山育林育草的组织管理措施 276

第五节 封山育林育草 276

二、封山育林及其技术措施 278

三、封坡(山)育草及技术措施 281

第六节 林草病虫害的防治 282

一、林木病虫害防治 282

二、牧草及草坪草的病虫害防治 291

主要参考文献 293

第三篇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 294

第十章 江河上中游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 294

一、水源涵养林 295

二、我国水源涵养林的区划 295

第一节 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295

三、水源涵养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297

第二节 天然林保护工程 298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保护类型 298

二、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基础——森林分类经营 299

三、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措施 300

第三节 水源涵养林营造 301

一、水源涵养林的最佳林型 301

二、水源涵养林的经营管理 302

三、水源涵养林的营造 303

一、次生林的特性 304

第四节 次生林经营 304

二、次生林的综合经营技术 306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 310

第六节 天然森林草地保护工程 312

一、林间草地保护工程 312

二、林缘草地保护工程 312

第十一章 山区丘陵区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13

第一节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313

一、概念的发展与形成 313

二、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14

三、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及配置 316

四、山西省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318

第二节 坡面荒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20

一、坡面防蚀林 320

二、护坡薪炭林 321

三、护坡放牧林 324

四、护坡用材林 326

五、护坡经济林 328

六、护坡种草工程 328

第三节 坡耕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29

一、水流调节林带 330

二、植物篱(生物地埂和生物坝) 331

三、梯田地坎(埂)防护林 333

四、坡地农林(草)复合工程 334

第四节 塬面梁峁顶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34

一、塬面农田防护林 335

二、梁峁顶防护林的配置 336

三、塬边、梁峁边防护林 337

第五节 沟谷川台地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38

第六节 侵蚀沟道与水文网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40

一、土质侵蚀沟道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40

二、石质山地沟道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45

第七节 水库、河岸(滩)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 346

一、水库防护林业生态工程 346

二、河川岸滩防护林业生态工程 347

第八节 水土保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技术 352

一、水土流失地区林木培育的关键技术 352

二、水土流失地区人工草坡(地)建设的关键技术 356

第十二章 平原区农业综合防护林业生态工程 357

第一节 平原区农业综合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357

一、东北西部、内蒙古东中部平原地区 357

三、华北中原平原地区 358

二、西北绿洲灌溉农区 358

四、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 359

第二节 农田防护林 359

一、我国农田防护林的营造简史 360

二、农田防护林带对农作物的增产效果 360

三、农田防护林的配置技术 361

四、林带胁地及其对策 366

五、幼林抚育与成林更新 367

第三节 沿海防护林 369

一、沿海防护林业生态工程体系 369

二、沿海主要防护林业生态工程配置 373

三、沿海特殊立地类型造林技术要点 374

一、荒漠与荒漠化的有关概念 376

第四节 治沙造林 376

二、我国沙漠、沙地概况 379

三、治沙措施体系 381

四、植物(林草)固沙的原则和措施 382

五、固沙造林技术要点 383

六、治沙造林配置技术模式 386

第五节 牧业防护林 388

一、牧业防护林的类型及配置 389

二、草原牧业防护林营造技术要点 392

一、盐碱地概述 393

第六节 盐碱地造林 393

二、盐碱地对树木的危害及表现 395

三、盐碱地造林技术措施 396

第十三章 生态经济型林业生态工程 401

第一节 农林复合生态工程 401

一、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特点与发展 401

二、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分类与结构 402

三、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结构配置 405

四、我国农林复合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 407

第二节 用材林 409

一、人工用材林的培育目标 410

二、人工速生丰产用材林栽培的特殊技术要求 411

第三节 经济林 412

一、我国经济林生产概况 412

二、经济林资源与分布 413

三、经济林基地建设 414

四、低产经济林的改造 416

第十四章 城市(镇)与工矿区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 418

第一节 村镇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 418

一、组成与布局 418

二、村镇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特点 419

一、城市绿地分类与绿化指标 420

第二节 城市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 420

二、城市市区绿化配置 421

三、城市郊区绿化配置 424

第三节 工矿区环境改良林业生态工程 425

一、生活区与厂区绿化配置 425

二、道路绿化配置 427

第四节 城市与工矿区劣地林业生态工程 428

一、废石堆置地与贫瘠废弃地的植被恢复 429

二、高陡边坡绿化 430

一、树种草种选择 431

第五节 城市工矿绿化与植被恢复技术 431

二、树木(花卉、草坪)配置与种植 436

主要参考文献 440

第四篇 林业生态工程管理概述 442

第十五章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 442

第一节 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 442

一、林业生态工程的特点 442

二、项目的基本概念 442

三、林业生态工程实行项目管理的意义 443

四、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的程序 444

一、林业生态工程规划概述 44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规划 447

二、林业生态工程规划的具体步骤 451

第三节 林业生态工程可行性研究 454

一、可行性研究的概念和作用 454

二、可行性研究的程序 456

三、可行性研究的内容 457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和报审 460

五、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模式 461

第四节 林业生态工程初步设计 463

一、概述 463

二、总说明书基本内容 464

三、总概算书 470

第五节 林业生态工程施工管理、竣工验收及后评价 471

一、施工管理 471

二、竣工验收 471

三、后评价 474

第六节 林业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474

一、综合效益的基本含义 474

二、综合效益评价原则 474

三、评价的具体内容 476

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78

第十六章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 482

第一节 信息管理基础 482

一、管理信息系统(MIS) 482

二、地理信息系统(GIS)与遥感技术 483

三、计算机网络 487

第二节 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 489

一、空间信息的获取 489

二、区域性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系统 491

三、林业生态工程信息管理网络 493

主要参考文献 49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