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念群著(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3072985
  • 页数:419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1.对当代中国史学发展的走向和内涵进行了反思和评论,2.作者对“身体政治”、“地方感觉”、“过渡时期历史观”、“医疗史与城市控制”的开拓性探索。
《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 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目录

目录上篇 “理论旅行”的反省与批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  3

一、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3

二、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的“概念化”倾向  9

三、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17

“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  24

一、导言——理想主义还是现实主义  24

二、由输入到输出——“理论旅行”的若干实例  29

三、“理论回流”之后——对若干二元对立概念在中国的规范性运用引发的评述与思考  41

四、结语——几点延伸的思考  56

“后现代”思潮在中国  59

一、中国“后现代”思潮的现代性表述形态  60

二、中国何以不能出现真正的“保守主义”  69

三、多学科聚焦视点下的“后现代”修辞  82

儒学作为传统中国“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历史及其终结  94

一、“意识形态”理论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规范作用  94

二、“意识形态”的构造过程——从上层“象征建构”到底层“文化实践”  103

三、“制度成本”与儒家“意识形态”的形成过程——一个新的视角  119

四、儒家意识形态的“象征建构”与“文化实践”之间的脱节及其后果  133

叙事的变迁——政治与社会  148

中层理论与新社会史观的兴起  148

理论的横移——社会学与历史学  152

历史呈现与划分对象  155

理论的转换——悬置或者批判  160

规范论证与范式迁升  164

中层理论与一代悲剧的终结  167

空间重设与普遍主权  170

中层理论与自由的演进  173

一、历史逻辑的变相延续  178

“应然态民主观”的现代范本  178

二、现实逻辑的历史投影  187

“常识性批判”与中国学术的困境  192

“识字”的常识性威力  192

“后现代”批评真那么不合时宜吗  195

防疫行为与空间政治  199

慈善传统与医疗观念  201

防疫行为与现代政治  205

“市民社会”研究的一个中国案例  209

冲出“韦伯式圈套”?  209

冲突与控制——汉口的近代模式  212

“公共领域”的适用限度  216

下篇 跨学科入史的探索梁启超《过渡时代论》与当代“过渡期历史观”的构造  223

一、《过渡时代论》表述框架中包含的内在紧张  223

二、克服“文化认同”与“政治合法性”的焦虑——从“保教”到“保国”  226

三、徘徊于“复古”与“蔑古”之间——重建传统道德与现代制度建设的关联性  230

四、对西方“进步史观”的修正及其后果  232

五、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过渡期历史观”  238

一、文化哈哈镜下的辜鸿铭——学术宗师还是复古幽灵  246

“辜鸿铭现象”的起源与阐释——虚拟的想像抑或历史的真实  246

二、“自我东方化”——辜鸿铭与西方浪漫派的感应关系  253

三、“国家主义”与“文化主义”的内在紧张——道德整体论的困局  255

四、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262

“兰安生模式”与民国初年北京生死控制空间的转换  268

一、从警察空间到医疗空间——生死控制过程如何深化  268

二、从生到死——传统社区内的仪式表演  271

三、“兰安生模式”与城市卫生示范区的建立  275

四、“社区叠合”与生命的“档案化”  279

五、北京的“街道政治”——抗拒与变迁  283

六、结论  292

民国初年北京地区“四大门”信仰与“地方感觉”的构造  293

一、民间信仰、宇宙观和“地方感觉”  293

二、“四大门”宗教秩序的非身份化特征  297

三、庙神的定期崇拜与“四大门”的喧宾夺主现象  311

四、顶香看病的个体化特征与社会秩序的维系  315

五、“四大门”与草泽铃医——传统乡村医生角色的模糊性  323

六、“巫”与“医”的现代之争——一个乡村医生的生活史  330

七、社会控制机制的转变与“地方感觉”的城乡差异  342

八、结论  354

华北青苗会的组织结构与功能演变  356

一、“青苗会”组织功能的双面性  357

二、“青苗会”与乡村权力网络  361

三、结论  364

缠足由“美”变“丑”历史进程的身体政治学分析  366

导论——反缠足运动的三种诠释方法及其修正  366

一、从审美到卫生——反缠足话语的阶段性建构  370

二、“缠足之美”与“缠足之痛”——传统与现代理解的错位  383

三、介于现代国家控制与社会风化间的反缠足运动  396

四、余论  41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