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工业技术
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
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

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PDF电子书下载

工业技术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郎为民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11181964
  • 页数:521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了下一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实践的最新成果。
《下一代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目录

目录 1

前言 1

第1章 概述 1

1.1 智能网 1

1.1.1 智能网的概念 2

1.1.2 智能网的特点 2

1.1.3 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3

1.1.4 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5

1.1.5 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 7

1.1.6 智能网存在的问题 8

1.2 宽带智能网 8

1.2.1 宽带智能网的概念 9

1.2.2 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10

1.3 综合智能网 11

1.2.3 宽带智能网面临的问题 11

1.3.1 综合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12

1.3.2 综合智能网的优势 14

1.3.3 综合智能网的实现 15

1.3.4 综合智能网提供的业务 17

1.3.5 综合智能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18

1.4 NGN的引入 19

1.4.1 下一代网络产生的背景 19

1.4.2 下一代网络与现有网络的比较 23

1.4.3 下一代网络的研究状况 26

1.4.4 下一代网络的应用实践 34

第2章 下一代网络技术 39

2.1 下一代网络的概念 39

2.1.1 广义的NGN 39

2.1.2 NGN的定义 41

2.1.3 NGN和NGI的比较 41

2.2.1 开放性 42

2.2 下一代网络的特征 42

2.2.2 融合性 46

2.2.3 独立性 50

2.2.4 通用移动性 50

2.2.5 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 51

2.2.6 支持服务质量 52

2.3 下一代网络的业务要求和网络要求 53

2.3.1 研究成果 53

2.3.2 通用要求 54

2.3.3 业务要求 55

2.3.4 网络要求 56

2.4 服务质量保证体系 58

2.4.1 服务质量标准草案 58

2.4.2 NGN QoS的参考模型 59

2.4.3 NGN QoS的分层结构 61

2.4.4 网络的QoS控制方式 62

2.4.5 服务质量控制模型 63

2.5 移动性管理 68

2.5.1 移动性管理的分类 68

2.5.2 移动性管理的功能要求 70

2.5.3 移动性管理的协议要求 71

2.6 可管理的IP网络框架 71

2.6.1 可管理IP网络的业务要求 72

2.6.2 可管理性等级 72

2.6.3 可管理IP网络的功能 73

2.7 现有网络向NGN的演进 74

2.7.1 向NGN/软交换网络演进的推动力 74

2.7.2 以综合交换机为核心的混合网策略 74

2.7.3 以软交换为核心的重叠网策略 75

2.7.4 NGN的演进路线和发展阶段 76

第3章 下一代网络的体系结构 82

3.1 概述 82

3.1.1 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的演进 82

3.1.2 IMS已成为未来NGN的发展趋势 83

3.1.3 IMS的主要特征 84

3.1.4 IMS提供的新业务 86

3.1.5 IMS目前的应用情况 88

3.1.6 IMS存在的问题 89

3.2 3GPP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93

3.2.1 3GPP IMS标准的演进 94

3.2.2 3GPP IMS的体系结构 95

3.2.3 3GPP IMS的基本原理 97

3.2.4 3GPP IMS的业务模型 99

3.2.5 3GPP IMS与其他网络的互通 102

3.3 ETSI TISPAN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104

3.3.1 TISPAN IMS概述 104

3.3.2 TISPAN IMS的网络框架 105

3.3.3 TISPAN IMS的功能结构 108

3.3.4 TISPAN PSTN/ISDN仿真子系统 109

3.4 ITU-T的下一代网络体系结构 112

3.3.5 TISPAN IMS的扩展结构 112

3.4.1 ITU-T的下一代网络模型 113

3.4.2 ITU-T IMS的设计思路 114

3.5 北电网络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116

3.5.1 网络结构与特点 116

3.5.2 核心部件 118

3.5.3 组网与应用 120

3.6 爱立信基于IMS的NGN解决方案 123

3.6.1 网络结构与特点 123

3.6.2 核心部件 125

3.6.3 组网与应用 126

第4章 下一代网络中的主要协议 130

4.1 H.323协议 131

4.1.1 H.323的体系结构 131

4.1.2 H.323网络的基本组件 132

4.1.3 H.323协议栈 135

4.1.4 传输协议 141

4.1.5 呼叫控制和系统控制 142

4.1.6 H.323协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146

4.2 SIP 147

4.2.1 SIP的功能和特点 148

4.2.2 SIP的体系结构 151

4.2.3 SIP的消息机制 153

4.2.4 SIP的实现机制 155

4.2.5 SIP的呼叫流程 156

4.2.6 SIP-T协议 158

4.2.7 SIP-I协议 161

4.2.8 SIP和H.323协议的比较 162

4.2.9 SIP需解决的问题 165

4.3 MGCP 167

4.3.1 MGCP的特点 168

4.3.2 MGCP呼叫模型 169

4.3.3 MGCP的体系结构 170

4.3.4 MGCP命令 174

4.3.5 MGCP的呼叫流程 176

4.4 H.248/Megaco协议 177

4.4.1 基本概念 177

4.4.2 H.248消息和命令 179

4.4.3 H.248/Megaco协议的呼叫流程 181

4.4.4 H.248/Megaco协议和MGCP的比较 181

4.5 SIGTRAN协议 183

4.5.1 协议栈模型 184

4.5.2 SIGTRAN中的重要协议 184

4.5.3 SIGTRAN协议的功能 190

4.6 BICC协议 190

4.6.1 BICC协议概述 191

4.6.2 BICC协议的特点 192

4.6.3 BICC协议的功能 193

4.6.5 CS-1信令标准研究 194

4.6.4 BICC协议的网络结构 194

4.6.6 CS-2信令标准研究 195

4.6.7 SIP和BICC的比较 197

第5章 下一代交换网 200

5.1 软交换的概念 200

5.1.1 软交换的提出和发展 200

5.1.2 软交换网络的特点 203

5.1.3 软交换使用的主要协议 205

5.1.4 软交换与电路交换的比较 206

5.1.5 软交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8

5.2 软交换的体系结构 211

5.2.1 IPCC的分组通信参考结构 211

5.2.2 软交换功能结构 214

5.2.3 软交换的网络结构 217

5.2.4 软交换的对外接口 219

5.3.1 对软交换业务体系架构的要求 223

5.3 软交换业务体系 223

5.3.2 软交换网络提供的业务分类 225

5.3.3 开放的业务体系结构 227

5.3.4 软交换网络的业务提供方式 231

5.4 软交换组网技术 234

5.4.1 软交换网络与PSTN的互通 235

5.4.2 软交换网络与ISDN的互通 236

5.4.3 软交换网络与7号信令网的互通 237

5.4.4 软交换网络与H.323网的互通 239

5.4.5 软交换网络与智能网的互通 239

第6章 下一代互联网 241

6.1 IPv6概述 241

6.1.1 IPv4的局限性 241

6.1.2 IPv6和IPv4的主要区别 244

6.2 IPv6的地址方案 247

6.2.2 地址前缀的表示法 248

6.2.1 地址表达方式 248

6.2.3 地址分配 249

6.2.4 地址类型 249

6.3 IPv6的报头格式 255

6.3.1 IPv6的基本报头 255

6.3.2 IPv6的扩展报头 256

6.4 IPv6的安全性 259

6.4.1 IP网络面临的主要安全问题 260

6.4.2 IPSec协议的体系结构 261

6.4.3 认证机制 262

6.4.4 加密机制 263

6.4.5 密钥管理 264

6.5 IPv4向IPv6的过渡 265

6.5.1 过渡技术 265

6.5.2 过渡期间IPv6和IPv4互通的解决方案 269

6.5.3 IPv4向IPv6平稳过渡技术的发展形式 273

第7章 下一代移动网 275

7.1 CDMA2000标准系列 276

7.1.1 CDMA2000 1X 277

7.1.2 1X EV-DO 279

7.1.3 1X EV-DV 285

7.1.4 CDMA2000组网 287

7.2 WCDMA标准系列 289

7.2.1 3GPP R99 290

7.2.2 3GPP R4 294

7.2.3 3GPP R5 297

7.2.4 3GPP R6 305

7.2.5 3GPP R7 307

7.2.6 WCDMA组网 308

7.3 TD-SCDMA标准系列 311

7.3.1 TSM 312

7.3.2 LCR 314

7.3.3 HDR 314

7.3.4 B3G TDD 315

7.3.5 4G 316

7.3.6 TD-SCDMA的技术优势 316

7.3.7 TD-SCDMA组网技术 318

7.4 第4代移动通信系统 320

7.4.1 4G系统的技术目标和特点 321

7.4.2 4G系统的体系结构 322

7.4.3 4G系统的关键技术 324

第8章 下一代接入网 327

8.1 概述 327

8.1.1 接入网的基本概念 327

8.1.2 接入网的功能模型 328

8.1.3 接入网的构成与定界 329

8.1.4 接入网的分类 330

8.1.5 下一代接入网的主要技术 332

8.2.1 HDSL接入技术 334

8.2 双绞线接入技术 334

8.2.2 HDSL2接入技术 338

8.2.3 ADSL接入技术 342

8.2.4 VDSL接入技术 351

8.3 光纤接入技术 362

8.3.1 EPON接入技术 363

8.3.2 GPON接入技术 372

9.1.1 下一代传输网的基本要求 380

9.1 概述 380

第9章 下一代传输网 380

9.1.2 传输网的主要技术 382

9.1.3 传输网的发展方向 385

9.1.4 向下一代传输网的演进策略 389

9.2 MSTP技术 392

9.2.1 MSTP的发展和演进 392

9.2.2 MSTP的主要特点 395

9.2.3 MSTP的分类 397

9.2.4 MSTP的分层结构 401

9.2.5 MSTP的功能模型 403

9.2.6 MSTP的关键技术 406

9.2.7 MSTP的组网技术 413

9.2.8 MSTP的应用 417

9.3 ASON 420

9.3.1 ASON标准化进展 421

9.3.2 ASON的特点 429

9.3.3 ASON的体系结构 431

9.3.4 ASON的控制平面 435

9.3.5 ASON的关键技术 436

9.3.6 ASON的组网技术 439

9.3.7 ASON的应用 443

第10章 下一代网络解决方案 445

10.1 华为NGN解决方案U-SYS 445

10.1.1 网络结构 445

10.1.2 核心部件 446

10.1.3 组网与应用 455

10.1.4 应用案例 460

10.2 中兴NGN解决方案ZTESoftswitch 465

10.2.1 网络结构 465

10.2.2 核心部件 465

10.2.3 组网与应用 467

10.2.4 应用案例 472

10.3 UT斯达康产品方案mSwitch 475

10.3.1 网络结构 475

10.3.2 核心部件 475

10.3.3 组网与应用 482

10.4 西门子产品方案SURPASS 489

10.4.1 网络结构 489

10.4.2 核心部件 490

10.4.3 SURPASS方案的应用 494

附录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499

参考文献 51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