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民国思想史论
民国思想史论

民国思想史论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郑大华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190981X
  • 页数:486 页
图书介绍:我们今天遇到的、讨论的、感到困惑的许多思想文化问题,也是民国时期的人们曾遇到过的、讨论过的、感到困惑过的问题。但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学术界对民国思想史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该书作为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民国思想史的学术著作,不仅宏观考察了民国思想史的特点、西学在民国时期的传播、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民国思想史的影响,而且还对西化思潮和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九一八”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30年代思想史关于中国向何处去的争论、抗战时期的中国新儒家、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丰富、新意迭出,文笔流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民国思想史论》目录
标签:史论 思想

一 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 1

(一)思想斗争异常激烈和复杂 1

第一编 民国思想史的宏观考察 1

(二)民主与科学逐渐深入人心 6

(三)民族主义浪潮汹涌澎湃 10

二 西学东渐的几个特点 18

(一)内容的丰富 18

(二)主体的变化 22

(三)途径的多样性 26

(一)“西方的没落”与“东方文化救世论”的兴起 30

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民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30

(二)西方人本主义学说和文化形态学的传入及影响 40

(三)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动 51

第二编 文化保守主义与西化思潮 82

一 文化保守主义的几个问题 82

(一)文化保守主义的内容 83

(二)文化保守主义的特征 89

(三)与西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关系 94

二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99

(一)清末民初: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起源 99

(二)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盛 105

(三)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 118

(四)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评价 136

三 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 139

(一)西化思潮在晚清的兴起 140

(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144

(三)“全盘西化”论的提出 152

(四)西化思潮的历史评价 159

第三编 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论争 168

一 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168

(一)论战的大致过程 169

(二)论战的主要问题 175

(三)文化理论的得与失 184

二 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 201

(一)泰戈尔其人及其思想 202

(二)泰戈尔访华引起的不同反应 205

(三)围绕泰戈尔访华思想界的斗争 212

三“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一新文学运动的批评 220

(一)对新文化运动的批评 220

(二)对新文学运动的批评 233

(三)对新文化派文风的批评 252

(一)中华民族能够实现复兴 256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民族复兴思潮 256

第四编 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 256

(二)民族自信力的重要意义 262

(三)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 270

二九一八事变后的民主宪政运动 274

(一)要求结束训政呼声的高涨 275

(二)对国民党训政理论的批判 281

(三)“五五宪草”及其他 292

三九一八事变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取向——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 313

(一)抵抗日本侵略 313

(二)要求民主自由 317

(三)向往社会主义 321

第五编 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思想界的争论 326

一 政治制度: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326

(一)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328

(二)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335

(三)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340

二 经济发展:“以农立国”还是“以工立国”? 356

(一)“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356

(二)对“以农立国”论的批评 362

(三)反驳“以工立国”论 365

(四)其他主张的提出及其争论 368

(五)对争论的几点评议 372

三 文化出路:“中国本位”还是“全盘西化”? 376

(一)“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的提出 377

(二)关于“本位文化”的争论 380

(三)关于“全盘西化”的争论 384

(四)争论的评价 388

第六编 抗战时期的新儒家及其他 392

一现代新儒家复兴中国文化的努力 392

(一)对西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 394

(二)对中国文化之特殊性的阐释 403

(三)对中国文化复兴之道路的探索 411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417

二 乡村建设运动的几个问题 425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性质 425

(二)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 430

(三)乡村建设运动的意义 437

三重评1946年的《中华民国宪法》 443

(一)围绕宪法起草的斗争 444

(二)与“五五宪草”的比较 449

附:20世纪90年代以来激进与保守研究述评 456

后记 48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