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新修华严经疏钞  10
新修华严经疏钞  10

新修华严经疏钞 10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华严编藏会整编
  • 出 版 社:财团法人台北市华严莲社
  • 出版年份:2001
  • ISBN:
  • 页数:600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思维体操20节下一篇:无 无为与有为
《新修华严经疏钞 10》目录
标签:整编

十地品第二十六 1

壹 来意 1

参 通妨 4

(贰)通释第六天义 4

贰 释名 4

(壹)约人名金刚藏会 4

(贰)约处名他化自在天会 4

壹 释天名 4

贰 显表法 4

(壹)释他化自在 4

壹 约二智 4

贰 约事理释 4

参 约自他释 4

(壹)自他隐显义 4

(贰)自他相作义 4

贰 释名 8

(贰)释异名 8

(参)约法名十地会 8

壹 得名 8

(壹)解本名 8

贰 约所证是离垢真如 12

壹 约本唯是果海不可说性 12

参 宗趣 12

(壹)正明宗趣 12

壹 总 12

贰 别 12

(壹)正明十义 12

捌 约法教证不住三德 13

柒 约寄位行各寄一度 13

参 约智根本後得亦通方便 13

肆 约所断谓离二障种现 13

伍 约所修 13

陆 约修成 13

(参)结成宗趣 14

(贰)以义收束 14

玖 约寄乘法 14

拾 撮要谓六决定 14

贰 以总收别收为总含剋实离言三体 22

(拾)唯因体 22

(贰)别示体性 22

壹 别示十体 22

(壹)离言体 22

(贰)所证体 22

(参)能证体 22

(肆)合能所证以为地体 22

(伍)随相体 22

(陆)证入体光明三昧 22

(柒)就德体教证不住三道 22

(捌)随要体谓六决定 22

(玖)总摄体 22

参 顺答其难 24

贰 反举非理 24

(参)问答料拣 24

壹 问 24

贰 答 24

(壹)标 24

(贰)徵 24

(参)释 24

壹 示三一之相 24

陆 以文成立 25

伍 结深 25

肆 引证 25

壹 前後褶叠科 27

(壹)正科判 27

肆 释文 27

(壹)总科判 27

壹 傍论依经科 27

(参)为三分 30

(贰)为二分 30

贰 增数展转科 30

(壹)为一分 30

(伍)为六分 32

(伍)为五分 32

(肆)为四分 32

(一)难 34

二 解妨难 34

(柒)为七分 34

一 正科 34

五 重遮外难 35

四 结示正义 35

(二)答 35

一 反诘以成 35

二 正示通义 35

三 引例反成 35

(捌)为八分 36

(玖)为九分 37

(贰)就化意通为显证(证道) 38

(壹)就化相通为起说(教道) 38

(拾)为十分 38

(贰)明生起次第 38

壹 标三章 38

贰 随章别释 38

(参)随宗要教证双辨 39

(壹)正科 40

贰 依论约义科 40

贰 第二问答释通外难 44

壹 第一问答论科通局 44

(贰)问答 44

(参)处胜 46

(贰)主胜 46

(贰)正释文 46

壹 序分 46

(壹)时胜 46

壹 拣定众类 52

(肆)众胜 52

贰 叹其胜德 54

参 依德列名 58

伍 标说法主 60

肆 结数难测 60

(壹)释文 63

贰 三昧分 63

(肆)入意 64

(参)出体 64

(贰)会论 64

(壹)辨加所因 67

参 加分 67

(贰)能加佛现 68

贰 料拣通局 74

壹 略属经文 74

(参)同赞得定 74

(肆)双辨加定因缘 74

肆 定其因数 75

参 彰冥显加异 75

壹 前十句依自利行 79

(伍)辨加所为 79

(一)会二经同异 80

一 释总句 80

(壹)直释经文 80

1 初意信谓地前 82

(二)疏释 82

(二)正释经文 82

一 总标三义 82

二 别释三义 82

(一)明所被机 82

一 徵起 82

二 正释 82

(一)举论 82

(1)引证 83

(1)标举立理 83

2 後意信通地上 83

2 说能证 84

1 说所证法 84

(二)叹能被法 84

一 徵 84

二 释 84

(一)标 84

(二)释 84

(三)结 85

(二)解所入 88

2 疏释论 88

(三)明说之益 88

一 徵起总标 88

二 引论释 88

(一)解令入 88

1 引论证 88

三 结归总意 89

二 通妨 90

一 科为四 90

二 释别句 90

(一)总明 90

一 结前生後 90

二 引论科释 90

(一)举论文 90

(二)疏解释 90

一 摄入 91

(二)别释九入 91

四 教化入 92

三 法相入 92

二 思义入 92

五 证入 93

六 不放逸入 100

七 地地转入 102

八 菩萨尽入 106

一 会末归本 107

(贰)融会本末 107

九 佛尽入 107

(一)总彰大意 108

二 以六相融本末无碍 108

(二)标举显通 109

(三)彰其立意 110

(四)列名略释六相 111

(五)以喻总释 114

(七)指广在余 115

(六)举例遍释 115

贰 後十句依利他行 119

(一)就教行解 120

一 释总句 120

(壹)总明句数开合 120

(贰)正释文 120

(一)教行相对 122

二 别释 122

(二)教证相对解 122

一 总明 122

(三)真伪相对 124

(二)地前地上相对 124

(四)修成相对 126

(五)相实相对 128

(六)体德相对 130

(七)体用相对 132

(九)约诠就实相对 134

(八)自分胜进相对 134

三 结示 136

(二)总科 137

(一)标指 137

二 释别句 137

(一)摄始终以思慧智摄持所闻 138

一 明前五句 138

(三)料拣 138

(四)释文 138

(二)欲始终(思慧上品求心) 139

(三)行始终(修慧上三地前思修利物) 140

(四)证始终(见道位) 142

(五)修道始终(寄二地至七地) 152

(一)能破邪论障始终 154

二 明後五句有五始终寄入八地至於佛地 154

(二)能善答难始终 166

(五)无方便对治始终 167

(四)化众生懈怠对治始终 167

(三)乐著小乘对治始终 167

(陆)正显加相 168

二 九句明自力辩 170

一 初句明他力辩 170

壹 口加 170

(壹)初句总 170

(贰)十句别 170

三 教化众生净 176

二 无作法净 176

(一)明前三句 176

一 有作善法净 176

二 依论开义摄经六句为三种尽 178

一 标名 178

(二)明余六句皆名身净 178

一 初句位满谓十地胜进 179

(一)当位显益有菩萨尽 179

三 随文解释 179

(二)成後报益十地摄报生大自在 183

(一)成现报益得灌顶受佛位 183

二 後二句成益 183

一 二乘不同尽二句对下彰出 188

(二)寄对显胜释後二尽 188

二 佛尽一句望上显同 190

二 释别句 192

一 释总句 192

贰 意加 192

(壹)正显 192

(二)解妨难 194

(一)总显别句 194

(三)会论同经 195

二 与堪辩 196

一 与不著辩才 196

(四)随文别释 196

三 与任放辩才 200

四 与能说辩 201

六 与教出辩 202

五 与不杂辩 202

八 与无量辩 204

七 与不畏辩 204

九 与同化辩 205

二 三昧身摄功德故 206

一 本愿所致故 206

(贰)释偏加所以 206

一 徵 206

二 释 206

(一)总明 206

(二)别显 206

(二)别释自利利他八种净 208

(一)总科 208

(三)总显上八行能为因义 213

肆 起分 216

参 身加 216

(壹)释名 218

伍 本分 218

(参)科判 220

(贰)辨妨 220

(贰)正显 221

(壹)标告 221

(肆)释文 221

壹 明六决定以为地体 221

一 总明 222

(三)通相料拣 226

(二)指文引证 226

二 别显 226

(一)就总开别 226

一 观相善决定 228

(四)随文解释 228

二 真实善决定 229

三 胜善决定 230

四 因善决定 235

五 大善决定 238

六 不怯弱善决定 242

(壹)寄问徵起 244

贰 标列十名以显地相 244

(贰)举数显同 245

一 总明 246

(参)徵数列名 246

(一)列十障 247

二 别释十地名 247

(二)释十地名 248

(三)总以喻显(总喻十地) 262

(肆)结名显胜 268

三 料拣 268

(贰)徵释所由 269

(壹)明不见不说反显皆说 269

参 举十方同说彰地要胜 269

壹 显默所以 273

(贰)显意 273

陆 请分 273

(壹)总科 273

贰 释请所以 275

二 相因分别 278

一 正助分别 278

(参)释文 278

壹 说已默住 278

贰 三家五请 278

(壹)解脱月请 278

一 总科为三 278

二 出三所以 278

(一)总明显深 278

(二)别明 278

(三)结叹 279

四 因果分别 279

三 主伴分别 279

三 明三请次第 284

一 明大众睹默生疑 285

(一)怪默腾疑请 285

四 释上首请 285

一 初偈说者无过 288

(二)以颂正请 288

二 解脱月腾疑为请 288

(一)总叙请因 288

2 後偈叹欲 294

1 前偈叹根 294

二 四偈叹听者无过 294

(一)二偈叹同生众 294

(二)一偈叹异生众 302

(三)一偈双叹二众 305

一 叙意 308

(二)法深难受止 308

二 後偈彰难说所以 310

一 前偈显难说之法 310

二 偈酬 310

(一)二偈明法难说 310

(二)一偈显法难闻 320

二 总出喻旨 328

一 总科 328

(三)一偈喻难说闻 328

2 合释二喻以辨非无 330

(2)明风喻 330

三 举论广释 330

(一)释喻相 330

1 离释二喻以明非有 330

(1)明画喻 330

3 双结二喻成不可说 331

(三)拣喻不同 332

(二)释合相 332

四 例释说默 335

(四)一偈举难结默 337

一 陈众集 338

(二)发言正请 338

(三)叹众堪闻请 338

一 长行 338

(一)叙请 338

(一)初句总 339

二 叹众具德 339

(5)行净 340

(4)受持净 340

(二)九句别 340

1 前五句顺教修行名阿含净 340

(1)欲净 340

(2)求净 340

(3)生得净 340

(4)不随他教净 343

(3)无厌足净 343

2 後四句证理起行名证净 343

(1)得净 343

(2)不行净 343

三 结请 356

(二)一偈颂前请 357

(一)一偈直举法请 357

二 偈颂 357

二 结默违请 358

一 举损 358

(四)不堪有损止 358

一 长行 358

(一)领前所叹 358

(二)举损违请 358

二 偈颂 360

(一)标请 361

一 长行 361

(五)双叹人法请 361

一 直徵释 362

(二)释请 362

1 法 363

(二)释 363

二 转徵释 363

(一)徵 363

2 喻 364

(三)结请 374

3 合 374

(一)初偈颂标请 375

二 偈颂 375

一 二偈叹说者 376

(一)四偈半叹人堪能请 376

(二)後偈颂释请 376

(贰)大众同请 376

一 叙请 376

二 正偈请 376

(一)一偈叹众有根 380

二 二偈半叹听者 380

一 一偈喻明 384

(二)一偈半叹众有欲 384

二 半偈法合 386

(二)一偈叹法利益请 388

一 来意 390

(参)如来加请 390

二 释名 393

(二)所被不同 394

(一)加相不同 394

三 拣别 394

一 此方佛光照十方 395

(一)长行有二身七业 395

四 释文 395

一 偈所依 400

(二)偈颂明请业 400

二 十方佛光照此方 400

(一)初偈正显作加 401

一 初二偈举法请 401

二 正偈请 401

(一)前四偈加请所说 401

(二)後偈显加所为 408

(一)初半偈闻时益 412

二 後二偈举益请 412

(二)次半偈修时益 413

2 会通二经 414

1 显意总科 414

(三)後一偈转生时益 414

(1)总明 415

4 以论释文 415

3 总显文意辨大意 415

2 释火中闻经 416

1 释海水堪闻 416

(2)别释 416

1 通八难 421

(2)正申别旨 421

5 别申意趣 421

(1)结成论意 421

(2)约乘戒缓急答 422

(1)问 422

2 别释火中之言 422

6 问答料拣 422

(二)证渐次十地中根本智 428

(一)观渐次十地中加行智 428

(二)後一偈教说分齐 428

一 总显文意 428

二 释总名 428

三 列名出体 428

四 随文解释 428

(三)修行渐次十地中後得智 429

4 以喻显示 430

3 反难成立 430

五 问答料拣 430

(一)问 430

(二)答 430

1 举贤首释 430

2 疏为会释 430

(1)总标 430

(2)别会释 430

1 举唯识正义 430

2 借唯识文通贤首义 430

(一)释说仪 439

一 叙说仪意 439

参 许说分齐 439

(壹)显意总科 439

(贰)依文正释 439

一 依经释 440

(二)释说意 440

三 疏释论经中重增之言 441

二 引论释 441

(一)远公 442

二 别显二师 442

四 显喜意 442

(一)徵以总释 442

(二)释二大名 442

(三)结成踊悦 442

(四)彰其体性 442

一 总标 442

(1)总 444

3 明可说不可说 444

(二)贤首 444

1 正明二大 444

2 对前拣异 444

(1)就义大 446

2 别显 446

(2)别释 446

1 标章 446

(2)约说大 450

3 融通 452

(3)约双融 452

一 定所显之法 456

(一)二偈总显地微 456

二 正显偈辞 456

(一)七偈显义大 456

一 四偈总显地智微妙 456

二 别会论经 460

2 余皆是微所以 461

1 初句是微体 461

三 牒文解释 461

(一)释微妙二字是总相 461

(二)释余皆别相 461

2 证时难知 462

1 说时难知 462

(1)难可知三字总显所以 462

1 初句明说时难知 463

(2)六句别显微所以 463

(1)初句总 464

2 五句明证时甚微 464

功德甚微 466

(三)释经 466

(2)四句别 466

(一)总标 466

(二)列名 466

(三)观行甚微 468

清净甚微 468

(四)依止甚微 469

(二)两偈别显微相 472

(四)料拣 472

(一)上句总 473

一 释初二句明同相(性净涅槃) 473

(二)下句别 478

(一)总彰大意 486

二 释後六句明不同相(方便净涅槃) 486

1 解总句(解脱二字) 490

(二)随文解释 490

1 初句等二际是观智相 492

(2)释余五句明解脱体 492

2 释别句 492

(1)释经於诸趣言显所脱 492

(1)总明大意 496

2 次句断烦恼是离碍相(断惑相) 496

(二)依关立过 497

定断处以开三关 497

(2)开章别释 497

(一)约相翻释 497

(4)以邪显正 498

(3)双明能所 498

(三)假问徵起 498

(四)正显断义 498

①正显唯识 498

②辨违顺 498

(1)纵成 498

(2)辨有违 498

1.破秤喻 498

2.破明暗喻 498

③辨此宗大意 498

(1)总标 498

(2)显正义 498

②明不断断义 506

①顺释无断义 506

(二)约相续释 506

总彰体相 506

辨三时不同 506

依论正释 506

(四)结弹古义 507

③结成正义 507

(3)结示圆融 515

3 三句明三德(显体德圆备是涅槃相) 516

(1)别释 516

(一)初句即般若是观行相 516

正释 516

拣滥 516

2.解释 518

1.正引 518

2.引经文 518

1.出意 518

(2)疏释 518

(1)牒论 518

④释论引证 518

2.释今为所转依 518

1.释未转依时 518

2.解妨 518

1.总标 518

(2)疏释论 518

(1)牒论 518

③明论异非 518

②明论释是 518

①取意略释 518

以论意释 518

依论立名 518

(二)次句法身是转依相 518

(一)总结三德 534

(2)总结三德 534

(二)别说转依 534

(三)後一句解脱相 534

(三)总结会通 540

二 一偈显地行微 542

(一)上半偈牒地智离言以为能显 542

(二)下半偈正举地行以为所类 543

三 一偈寄对彰微 546

四 一偈喻显地微 549

(一)拣喻体 549

(一)依论正释 550

二 释合相 550

1 总合空迹 550

2 合上不可说 550

一 释喻相 550

(二)随文解释 550

3 合上非无 551

(二)取意展合 552

(三)结叹胜能 555

三 疏释论文 556

二 举论正答 556

(一)释二喻别意 556

(二)引论释取著之过 556

一 引论徵起 556

(四)对前拣异 556

一 一偈半正显说大三成就义 558

(一)彰名意 558

(二)复显说大令生正信 558

(二)释文 564

一 结前生後 564

二 正释 565

(一)释因成就大 565

(二)释因渐成就大 566

(三)释教说修成就大 566

二 三偈彰己无过诫众除失 572

(一)半偈总明 573

(二)二偈半别显 574

一 初偈广开演 574

(一)初句正明 575

(二)三句出因 575

二 次偈显敬受 575

1 初句对人彰己善说 576

2 次二句对法彰己善说 576

三 後半偈显承力 581

(三)牒经解释 582

(二)对经会论 582

(四)释因果义 582

一 总辨顺违 582

(一)总标大意 582

三 半偈示说分齐 582

(1)总释 584

(2)别释 584

1 唯约十地 584

1 修证相对 584

2 诠表相对 584

(二)开章别明 584

(一)总彰大旨 584

二 申正义 584

(1)正明 586

(2)解妨 586

2 通佛因果 586

(3)拂迹入玄 588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