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 a study on basic issues concerning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 a study on basic issues concerning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 a study on basic issues concerning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盛涛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07760
  • 页数:315 页
图书介绍:文艺与政治的关联,始终是马克思之后诸多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理论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发达资本主义的现实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同样在自觉不自觉地拓展对于这一论题的研究视域。20世纪文艺的形态突破传统典范形式,政治的变革超出革命先导者的预想,美学的范围跨越学科的疆域进入精神活动的广阔空间。本书着力考察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关政治与美学关联问题的思想成果。对于重视政治伦理、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走过弯路的中国美学来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照系,其意义和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政治与美学的变奏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基本问题研究 a study on basic issues concerning wester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历史渊源与思想先声 17

第一节 问题的理论史背景 18

一 西方美学思想史的传统探源 18

二 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内的思想寻根 22

三 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实语境的影响归因 26

第二节 从政治通达美学的路径 37

一 “政治”内涵的历史性与层次性 37

二 从阶级意识到文化政治 46

三 通达美学的路径 51

第三节 卢卡契与葛兰西确立的政治与美学关联取向 59

一 《历史与阶级意识》及其美学接受 60

二 葛兰西建设新文化的构想及其美学转义 68

第二章 争辩与重建: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美学转换 74

第一节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论争中的政治—美学取向 75

一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现实主义美学观与卢卡契对现实主义的维护 76

二 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争的理论延伸意义与政治—美学取向 84

第二节 批判理论背景下的现代主义美学观 93

一 批判理论中政治与美学的辩证融合 94

二 想像性颠覆:马尔库塞 98

三 辩证性的自主:阿多诺 109

四 寓言式的救赎:本雅明 123

第三节 政治与美学关联的深化 138

第三章 文化阐释的策略——詹姆逊的政治视域与认知测绘美学 144

第一节 寓言理论与第三世界文学的解读视域 148

一 阐释活动中的文化霸权 149

二 鲁迅文本与民族寓言 153

三 文化整合与寓言解读 159

第二节 政治无意识与认知测绘美学 162

一 政治视域与释义框架 163

二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承继与内在关联 171

三 认知测绘与政治的美学表征 178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及其审美乌托邦指向 185

一 “回到历史本身”的阐释方式与社会语境特质解析 187

二 后现代主义研究中的思想表征与美学蕴含 193

三 审美乌托邦及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转向 198

第四章 坚守的理论视野——伊格尔顿政治批评观与美学意识形态 205

第一节 政治批评及其存在方式 207

一 文化批判立场与文化研究视角 207

二 文学中的政治批评观 213

三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阐释方式 219

第二节 美学的矛盾性与意识形态的价值 225

一 意识形态作为核心范畴 225

二 美学主题与政治意识形态 231

三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崇高 237

第三节 后现代主义与政治—美学修辞 243

一 矛盾性:政治归因与文化特征 243

二 历史的反讽:社会存在的美学化问题 249

三 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特质 255

第五章 思想的碰撞与共鸣——当代理论语境下的总体分析和比较 261

第一节 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总体发展 263

一 政治与美学关联性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中的定位 263

二 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历史类型 269

三 政治与美学关联性的基本理论转向与总体特质描述 275

第二节 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对话交往与理论影响 281

一 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语境比较 282

二 论域选择与对话交往 287

参考文献 301

后记 3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