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同心方言研究
同心方言研究

同心方言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安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101049532
  • 页数:37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介绍宁夏同心县境内的方言差别,回民话与汉民话的差异,对语音在连读变调,轻声,异读等方面加以研究;对回民话中阿拉伯波斯语借词做了搜集整理工作,对同心话所存留的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词作了考释。对同心方言语法进行了研究。
《同心方言研究》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

一、同心县地理、人口、历史沿革 1

目录 1

二、同心县方言差别 3

(一)北片、南片、下马关话的语音差别 4

(二)北片话内部差别 5

三、同心方言(北片回民话)的特点 7

(一)语音特点 7

(二)词汇特点 11

(三)语法特点 16

附录 音标符号说明 19

第二章 语音分析 20

一、单字音系 20

(一)声母 20

(二)韵母 21

(一)连读变调的主要特点 23

(三)声调 23

二、连读变调 23

(二)连调中阳平、上声的分与合 24

(三)上声的变调 27

(四)去声的变调 29

三、轻声 32

(一)轻声的词汇、语法特征 32

(二)轻声的语音特征 33

(三)“ABB(儿)的”重叠词的重音和连调格式 37

四、儿化和合音 38

(一)儿化 38

(二)合音 40

五、异读 41

(一)异读的特点 41

(二)异读的来历 44

(三)异读字辑录 45

六、单字音表 50

附录1 南片话音系简介 61

附录2 下马关话音系简介 64

附录3 北片汉民话音系简介 67

第三章 同音字表 70

第四章 同心语音与北京语音比较 101

一、声母比较 101

二、韵母比较 104

三、声调比较 108

第五章 分类词表 111

一、汉语词表 111

(一)天文 112

(二)地理 113

(三)时间 115

(四)农事 116

(五)植物 118

(六)动物 122

(七)房屋 126

(八)器具 129

(九)服饰 134

(十)饮食 139

(十一)人物 144

(十二)亲属 149

(十三)身体 151

(十四)病痛医疗 155

(十五)日常生活 157

(十六)教育文化 158

(十七)商业 161

(十八)讼事 165

(十九)生育婚丧 167

(二十)宗教信仰 171

(二十一)动作 177

(二十二)形容词 187

(二十三)副词 194

(二十四)代词 197

(二十五)方位词 198

(二十六)量词 198

二、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 200

(一)日常生活用语 202

(二)礼俗、宗教用语 208

第六章 语词考释 215

一、同心方言所见古代汉语语词考释 216

二、同心方言所见近代汉语语词选释 265

第七章 语法特点 281

一、子尾 281

(一)子尾的构词功能 281

(二)子尾名词的结构 282

(三)子尾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 284

二、重叠 285

(一)重叠式名词 285

(二)重叠式形容词 286

(三)重叠式副词 288

(四)重叠的小称作用 288

三、否定句状语和宾语的位置 289

(一)否定句状语的位置 289

(二)否定句宾语的位置 291

四、趋向动词的用法 292

(一)“起去”的用法 292

(二)介趋结构的用法 293

(三)“走”的表趋向用法 293

五、补语 294

(一)动态补语“得[·tae]” 294

(三)惯用的程度(结果)补语 295

(二)可能补语的结构 295

六、“给”的用法和“给”字句 296

(一)“给3a”的用法 297

(二)“给3b”的用法 298

(三)“给3”的历史来源 299

七、助词“着”的用法 301

(一)助词“着”的主要用法 301

(二)“着”在动词性词语后的用法 302

(三)“着”在形容词性词语后的用法 306

八、介词、关联词语选释 308

(一)介词选释 308

(二)关联词语选释 310

九、选择性问句 312

(一)选择性问句的常用句式 312

(二)“吗”的用法和性质 314

(三)“哩”的用法和性质 317

(四)“吵”的用法 322

(五)“X吗Y”句式的来源 324

十、语气词的用法 328

(一)语气词的分类 328

(二)语气词选释 329

(三)疑问句语气词的连用 338

第八章 标音举例 340

一、语法例句 340

二、谚语 346

三、歇后语 350

四、俗语 353

五、谜语 355

六、童谣 356

七、民间故事 360

参考引用文献 363

后记 369

再版后记 37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