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3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爱华编著
  • 出 版 社: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2
  • ISBN:7561519060
  • 页数:377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兴趣指南下一篇:金刚经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目录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5

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根源 9

第二节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11

一、朴素的唯物论和朴素的辩证法 11

二、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14

三、唯心主义辩证法 16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科学的世界观 1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0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27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27

一、对于世界统一性的思考和论争 27

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列宁的物质定义 32

第二节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38

一、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 38

二、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41

一、空间和时间的内涵 44

第三节 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44

二、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45

三、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7

第三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52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52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52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56

三、在意识起源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57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58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58

二、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59

一、意识的能动作用 62

第三节 意识的作用 62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总是受客观存在制约的 63

三、意识与思维模拟 64

第四章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66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66

一、联系的普遍性 66

二、联系的多样性、中介性和条件性 68

三、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69

四、在事物的联系问题上存在着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两种见解 70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 71

一、联系、运动、发展 71

二、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72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由一系列普遍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74

一、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7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76

三、唯物论是辩证法的基础 78

第五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79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79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79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85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 88

四、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91

第二节 质量互变规律 94

一、质、量、度 95

二、量变和质变 99

三、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与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 102

四、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及其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106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09

一、辩证的否定观 109

二、否定之否定 113

三、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115

四、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7

第六章 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120

第一节 整体与部分 120

一、什么是整体与部分 120

二、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121

三、整体与部分范畴的认识功能 122

第二节 现象与本质 123

一、什么是现象和本质 123

二、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 124

三、现象与本质范畴的认识功能 126

第三节 形式与内容 126

一、什么是形式和内容 126

二、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127

三、形式与内容范畴的认识功能 129

第四节 原因与结果 130

一、什么是因果联系 130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32

三、原因与结果范畴的认识功能 134

第五节 必然性与偶然性 134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34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35

三、必然性与偶然性范畴的认识功能 137

第六节 可能性与现实性 138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138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40

三、创造条件促进实现有利于发展的可能性 140

四、可能性与现实性范畴的认识功能 142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43

第七章 认识和实践 143

一、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观点 144

二、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根本对立 147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48

认识论的原则分歧 148

第二节 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51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51

二、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54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158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58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64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65

第四节 辩证的逻辑思维的方法 168

一、归纳与演绎 168

二、分析与综合 170

三、抽象与具体 172

四、历史与逻辑 174

第八章 真理 176

第一节 真理与价值 176

一、真理的定义和真理的客观性 176

二、真理的价值属性 178

三、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 179

一、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 183

第二节 真理和谬误 183

二、真理的发展规律,为真理而斗争 184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186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186

二、实践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188

第九章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90

第一节 社会历史的前提 190

一、劳动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190

二、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 192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195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96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7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99

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200

第十章 社会结构及其发展的基本动力 203

第一节 社会的基本结构 203

一、社会的经济结构 203

二、上层建筑和社会的政治结构 207

三、社会的文化结构 208

第二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11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 211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和矛盾运动 215

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 218

一、社会形态的含义 219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更替 219

二、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20

第十一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222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22

一、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222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226

第二节 国家的本质和发展的历史趋势 227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职能 227

二、国体与政体 230

三、国家的演变及其发展的趋势 232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根源和条件 233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33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35

第十二章 社会意识 236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结构 236

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 236

二、个人意识、群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237

三、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与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238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38

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38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240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44

第三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244

二、道德 246

三、艺术 248

四、宗教 252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57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257

一、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自觉活动 257

二、对待人民群众作用的两种历史观 258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260

四、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262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63

一、杰出人物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64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65

三、评价杰出人物的基本原则 266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66

一、党的群众观点 266

二、党的群众路线 267

第十四章 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 268

第一节 人性和人的本质 268

第二节 人的全面发展 271

附一:模拟练习题(第一~第十四章) 275

附二:模拟练习题答案(第一~第十四章) 338

附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题 370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