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

文学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文学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童庆炳主编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702988X
  • 页数:694 页
图书介绍:
《文学概论》目录

导论 1

一、“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 1

(一)文艺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1

(二)“文学概论”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4

二、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目的要求 5

(一)准确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5

(二)提高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 7

三、学习“文学概论”课程的具体方法 9

(一)掌握原理,注重理解 9

(二)抓住重点,融会贯通 10

(三)联系实际,培养能力 11

(四)学习教材,攻读原著 12

四、本书的逻辑线索和特点 15

(一)本书的逻辑线索 15

(二)本书的特点 16

第一章 文学观念 18

第一节 文学观念的嬗变 18

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 18

(一)文学四要素 19

(二)文学活动 20

二、历史上五种主要的文学观念 23

(一)再现说 23

(二)表现说 24

(三)实用说 26

(四)客观说 29

(五)体验说 31

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32

(一)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 33

(二)文学观念演变与文学自身的演变 39

四、文学的界说 40

(一)文学的定义 40

(二)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 41

第二节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 43

一、文化概念以及文学的文化意义 43

(一)文化概念 43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 49

二、文学是文化的意义载体 54

(一)文学作为文化意义载体 54

(二)文学的文化意义的发现 55

三、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 58

(一)文学与科学文化 58

(二)文学与历史文化 60

(三)文学与其他艺术文化 63

第三节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65

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65

(一)文学源于生活 65

(二)文学改造生活 68

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 72

(一)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 72

(二)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 76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80

(一)审美意识形态的独立性 81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内涵 81

第四节 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 92

一、经验、体验与文学 92

(一)经验与体验 92

(二)体验与文学 94

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 103

(一)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 104

(二)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 105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111

第一节 文学文本 111

一、文学文本概念 111

(一)文本 111

(二)文学文本 112

(三)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 114

二、文学文本的层面 115

(一)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115

(二)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 118

(三)文学文本层面 120

第二节 文学语言组织 121

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 121

(一)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 121

(二)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 122

(三)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 124

二、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 126

(一)对语言在文学中的地位的认识 126

(二)语言是文学的直接现实 133

三、文学语言组织 137

(一)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137

(二)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 138

(三)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 139

第三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 140

一、语音层面 141

(一)语音层面的作用 141

(二)节奏 146

(三)音律 148

二、文法层面 154

(一)文法层面的作用 154

(二)词法 155

(三)句法 158

(四)篇法 159

三、辞格层面 160

(一)比喻和借代 161

(二)对偶和反复 163

(三)倒装和反讽 165

第四节 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 166

一、内指性 167

二、音乐性 167

三、陌生化 169

四、本色化 170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177

第一节 文学形象 177

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77

(一)艺术世界的有机性 178

(二)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178

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 182

(一)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 182

(二)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 183

(三)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 184

(四)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 187

第二节 文学典型 190

一、典型论的发展及论争 190

(一)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 190

(二)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 190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192

(一)典型的特征性 192

(二)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 196

(三)典型的艺术魅力 197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01

(一)典型环境 201

(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203

第三节 文学意境 205

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 205

(一)意境论的形成 205

(二)意境的界说 207

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 208

(一)情景交融 208

(二)虚实相生 211

(三)生命律动 214

(四)韵味无穷 219

三、意境的分类 221

(一)刘熙载分类法 221

(二)王国维分类法 221

第四节 文学象征意象 223

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 223

(一)意象的四种含义 223

(二)“表意之象”与“审美意象” 224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 227

(一)哲理性 227

(二)象征性 228

(三)荒诞性 231

(四)求解性 232

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 235

(一)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 235

(二)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 235

(三)“意象应合”的原则 237

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 242

(一)寓言式象征意象 242

(二)符号式象征意象 243

第四章 叙事作品 246

第一节 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 246

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 246

(一)传统叙事理论 246

(二)现代叙事学 249

二、叙事与叙事作品 250

(一)叙事 250

(二)叙事作品 253

三、叙事的层面 253

第二节 叙述语言 257

一、叙述时间 257

(一)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 257

(二)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 259

二、叙述视角 265

(一)第三人称叙述 266

(二)第一人称叙述 266

(三)第二人称叙述 267

(四)叙述视角和人称的变换 268

三、叙述标记 270

(一)意图标记 270

(二)人物标记 272

第三节 叙述内容 275

一、故事 275

(一)事件 275

(二)情节 277

(三)情景 278

二、人物 280

(一)“扁平”人物 281

(二)“圆形”人物 283

(三)典型人物 284

(四)“性格”人物 284

三、结构 286

(一)表层结构 286

(二)深层结构 288

(三)文法 291

四、行动 292

(一)叙述功能研究 292

(二)叙述逻辑研究 294

(三)符号矩阵研究 295

第四节 叙述动作 297

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 298

二、叙述声音 300

(一)显在叙述者 300

(二)隐在叙述者 302

三、叙述者与接受者 304

第五章 抒情作品 309

第一节 抒情作品与情感 310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310

(一)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310

(二)抒情作品的内涵 311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312

(一)情感的特点 312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314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315

(一)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 315

(二)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 316

第二节 抒情作品与抒情 319

一、抒情的本质 319

(一)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 319

(二)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 324

(三)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 327

二、抒情的原则 328

(一)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 328

(二)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 330

(三)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 332

(四)抒情的一般原则 334

三、抒情的途径 336

(一)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336

(二)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339

四、抒情的策略 340

(一)抒情的语法策略 341

(二)抒情的修辞策略 342

五、抒情的传统 349

(一)抒情传统的形成 349

(二)不同的抒情传统 350

第三节 抒情作品的特征 353

一、题材与结构特征 353

(一)题材特征 353

(二)结构特征 355

二、意象与主题特征 356

(一)意象与主题特征 356

(二)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 357

(三)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 361

三、文体特征 362

(一)文体的美学内涵 362

(二)抒情诗的特征 364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 369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372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理论 372

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372

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374

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380

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383

第二节 文学风格的内涵 386

一、风格的定义 386

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386

(一)创作个性界说 386

(二)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 390

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 393

(一)文体三层面 393

(二)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 402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 405

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 405

(一)文采 406

(二)情调 409

(三)气势 411

(四)氛围 413

(五)韵味 415

二、文学风格的特征 418

(一)文学风格的独创性 418

(二)文学风格的稳定性 420

(三)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421

第四节 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 423

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 423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428

第五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 431

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431

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433

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436

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439

第七章 文学创作 443

第一节 文学创作与作家素质 443

一、关于文学创作的几种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 443

(一)感物说 443

(二)养气说 444

(三)“胸有成竹”说 445

(四)“镜子”说 446

(五)深层心理说 446

二、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 447

(一)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 447

(二)文学创作是社会需求的产物 448

(三)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 448

三、作家素质 449

(一)文化修养 449

(二)作家的独特素质 450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 450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 450

(一)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 451

(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 451

(三)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 451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451

(一)关于文学创作客体的几种理论观点 451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452

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 453

(一)情景交融、心目相取 454

(二)主体是客体的主体、客体是主体的客体 454

第三节 创作心理要素 456

一、艺术直觉 456

(一)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及艺术知觉的异同 456

(二)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 458

二、艺术灵感 461

(一)艺术灵感的特征 461

(二)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462

三、艺术情感 464

(一)艺术情感的特征 464

(二)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466

四、艺术想象 470

(一)艺术想象的特点 470

(二)艺术想象的类型 471

(三)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472

五、艺术理解 473

(一)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 473

(二)艺术理解与选材 473

(三)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 473

(四)艺术理解与主题的深化 474

第四节 文学创作过程 475

一、创作动机 475

(一)创作动机的构成 475

(二)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 476

二、创作冲动 477

(一)创作冲动的特性 478

(二)创作冲动的心理构成 481

(三)创作冲动的激起 483

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 483

(一)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484

(二)艺术构思 485

(三)艺术传达 487

(四)修改与润色 490

第五节 文学创作的审美理想 491

一、文学创作的艺术真实性追求 491

二、文学创作中的社会价值追求 497

三、文学创作的形式美追求 499

第八章 文学接受 502

第一节 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 502

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502

(一)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 502

(二)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 505

二、文学消费与传播 507

(一)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 507

(二)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 509

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受动 512

(一)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512

(二)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 513

(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515

第二节 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 516

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 516

(一)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 517

(二)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 518

(三)接受者的审美能力 519

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境 520

(一)接受者的兴趣 521

(二)接受者的审美心态 522

(三)接受者的对话愿望 523

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 524

(一)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 524

(二)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525

(三)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 526

第三节 文学接受过程 527

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 527

(一)期待视野 528

(二)预备情绪 530

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532

(一)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 532

(二)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 534

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 537

(一)召唤结构 537

(二)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 538

第四节 文学接受效果 542

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 542

(一)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 543

(二)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 544

(三)认识空间的拓展 545

(四)人格境界的提高 546

(五)审美能力的提高 547

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 548

(一)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 548

(二)社会交往 552

第五节 文学批评 554

一、文学批评的意义 554

(一)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555

(二)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 556

(三)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 557

二、文学批评的方式 558

(一)审美体验 558

(二)理性分析 559

(三)价值判断 560

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 561

(一)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 562

(二)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 563

(三)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567

第九章 文学的源流 570

第一节 文学的发生 570

一、关于文艺起源的几种观点评述 570

(一)摹仿说 571

(二)巫术说 572

(三)游戏说 574

(四)劳动说 575

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 578

(一)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578

(二)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579

(三)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 580

第二节 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84

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584

(一)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 584

(二)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 586

(三)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 587

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 592

(一)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 592

(二)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594

第三节 文学自身发展状况 596

一、文学的自觉 596

(一)从不自觉到自觉 596

(二)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 599

(三)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 601

(四)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 603

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 605

(一)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 606

(二)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 608

第四节 文学思潮与流派 610

一、文学思潮 610

(一)文学思潮的涵义 610

(二)文学思潮的产生 611

(三)文学思潮的特点 614

(四)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 617

二、文学流派 629

(一)文学流派的界定 629

(二)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 630

(三)文学流派的产生 631

(四)文学流派的特点 635

附录 文学概论自学考试大纲 63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