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知识型职工培训读本
知识型职工培训读本

知识型职工培训读本PDF电子书下载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云初,施益民等编写;全国创争活动指导协调小组办公室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500835361
  • 页数:247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一部知识型职工培训的指导教材,也是“指标评价”体系的标准读本。
《知识型职工培训读本》目录

目录序言  1

第一篇 时代呼唤知识型职工第一章 人类社会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2

一、从“芝麻开门”到“IT开门”  2

二、知识经济时代正在来临  3

1.什么是知识经济  3

2.什么是知识经济时代  4

三、知识经济更需要知识型职工  4

第二章 知识经济催生学习型社会  7

一、从修仙炼丹说起——学习型社会的由来和发展  7

二、中国迈步进入学习型社会  9

三、学习型社会是什么样的社会  10

3.学习型社会是终身学习的社会  11

4.学习型社会是知识便利的社会  11

1.学习型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11

2.学习型社会是快速变化的社会  11

5.学习型社会是持续创新的社会  12

第三章 知识让咱们工人更有力量  13

一、从几个新老劳模故事讲起  13

1.老劳模故事:“宁肯一人臭,换来万家香”的时传祥  13

2.老劳模故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进喜  14

3.新劳模故事:数控专家李斌  15

4.新劳模故事:金牌工人许振超  16

二、故事的启示:知识让咱们工人更有力量  18

一、我国职工队伍素质不容乐观  23

第四章 开展全国“创争”活动的时代意义  23

二、全国“创争”活动的时代意义  25

1.开展“创争”活动的背景  25

2.开展“创争”活动的时代意义  25

三、培育知识型职工——“创争”活动的主体目标  26

1.培育“知识型职工”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27

2.培育“知识型职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27

3.培育“知识型职工”是不断发展工人阶级先进性的重要途径  28

4.培育“知识型职工”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  29

第二篇 “知识型职工”的基本概念第五章 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型职工”  32

一、“知识型职工”的缘起  32

1.“知识工作者”的定义及特征  32

2.“知识工作者”与“知识型职工”的区别  35

二、具有中国特色的“知识型职工”  36

1.从李斌看“知识型职工”  36

2.科学界定“知识型职工”  42

3.知识型职工的主要特征  42

4.知识型职工的心理需求  47

第六章 任何岗位都需要“知识型职工” 53

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53

1.行业的由来与发展  53

2.行业是谋生的手段  54

3.行业是成才的平台  54

4.任何岗位都少不了知识  55

1.从三教九流说起  57

二、职业无贵贱,贡献分大小  57

2.职业和人都没有贵贱之别  58

3.人的价值由其贡献区分  60

三、生产力的发展依靠知识  62

1.“把每一根头发都变成天线” 62

2.“打工仔”也能成为“知识型职工” 64

3.知识是中性的  67

第三篇 “知识型职工”的基本素质第七章 具有优秀的政治思想素质  70

一、“三热爱”  71

1.热爱祖国  71

2.热爱中国共产党  72

3.热爱社会主义  73

二、“四拥护”  74

1.拥护党的基本理论  74

2.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75

3.拥护党的基本纲领  75

4.拥护党的基本经验  76

三、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77

四、有正确的“三观”和思想品格  78

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  80

1.什么是职业道德  80

2.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  81

六、有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责任心  85

第八章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87

一、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  88

二、有做好本职工作的修养和能力  90

1.有较高的学习素养  91

2.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91

3.有较强的创新精神  92

4.有丰富的理论知识  93

5.有丰富的科技知识  94

6.有丰富的管理知识  94

三、掌握现代学习工具  95

1.掌握现代学习工具  95

2.开拓各种学习途径  95

四、确立“知识型职工”的目标  97

五、提出消除差距的措施和途径  98

第九章 具有学习指导实践的能力  102

一、在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103

二、结合工作实践学习,以学习促进工作  104

三、实践证明能力  105

四、适应多岗位需要  107

第十章 自觉养成交流共享的学习习惯  109

一、主动交流共享  110

二、协助班组建立交流共享学习平台  111

三、关心组织发展,帮助他人进取  113

1.积极关心组织发展  113

2.支持和帮助他人进取  114

四、为组织发展、团队成长做出积极贡献  115

一、业务技术精湛  117

第十一章 具有持续创新的成效与业绩  117

二、超越自我,岗位成才  118

三、参与课题,成效显著  120

四、科学素养和突出业绩  121

五、具有重要创新成果  124

六、具有科技成果转化的显著成绩  125

七、为“三个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  128

1.关于“三个文明”  128

2.创造性贡献和两个效益  129

第四篇 “知识型职工”的培育成长第十二章 企业是职工成长的平台  138

一、企业家应是教育家  138

2.身先士卒,率先垂范  139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139

3.营造人性化的管理氛围  140

二、企业应是大学校  143

1.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143

2.建立学习型组织  145

3.为职工提供更多学习及成长机会  147

第十三章 机制,保证职工成才  149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149

1.制订科学的学习制度  149

2.建立卓越的知识管理  150

4.建立多样化的文化网络  151

二、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  151

3.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151

1.降低“金字塔”  152

2.顺畅的沟通  152

3.自由的流通  155

三、大力鼓励职工创新  156

1.以制度鼓励创新  157

2.以竞争促进创新  158

四、采用有效的激励措施  160

五、开展凝聚职工的活动  163

1.要有丰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163

2.要创造必要的活动的条件  164

1.保证教育和培训经费  165

六、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  165

2.保证科研和创新经费  166

3.提供一定的活动经费  166

第十四章 培训,促成“知识型职工”  168

一、培训要组织化  168

1.培训机构的设置  169

2.专业人员的配备  169

3.培训制度的建立  170

二、培训要正规化  171

1.培训的内容  171

2.正规培训的几种方式  172

三、培训要落地化  176

1.企业内部培训常用的方法  177

四、企业内部培训方法的比较和选择  177

2.企业内部培训方法的比较  179

3.企业内部培训方法的选择  180

第十五章 全面管理“知识型职工”  182

一、给“知识型职工”发展的空间  182

二、吸引和留住“知识型职工”  183

三、提高“知识型职工”的参与感  184

四、给“知识型职工”以充分的肯定  186

五、防止“知识型职工”流失  188

1.“知识型职工”流失的原因  188

2.“知识型职工”流失的风险  189

3.“知识型职工”流失风险管理  190

一、树立正确而清晰的人生目标  198

第五篇 争做“知识型职工”第十六章 自我塑造是成才的关键  198

二、有意识地进行意志力磨练  200

1.积极主动  200

2.下定决心  201

3.目标明确  201

4.权衡利弊  201

5.改变自我  202

6.注重精神  202

7.找到方法  202

8.坚持到底  203

9.实事求是  203

三、坚持学习,提高学习力  204

10.逐步培养  204

11.乘胜前进  204

1.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205

2.要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  205

3.要坚持读书自学  206

四、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  210

第十七章 任何职工都可以成为“知识型职工” 215

一、学历不在高,态度更重要  215

1.寓言的启迪  215

2.学历和文凭不是最重要的  216

3.态度左右成败  219

1.“学习,学习,再学习”  223

二、学习加创新,争当“知识型”  223

2.“三更灯火五更鸡”  225

3.学习要有针对性  226

4.不要自卑要自信  228

5.挖掘自己的潜能  230

6.积极思考 系统思考  231

7.立即行动 绝不拖延  234

8.创造性贡献  235

附件: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文件  238

1.关于印发《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  238

2.全国“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施办法(试行) 240

3.知识型职工考核评价要素指标  244

后记  246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