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9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7
  • ISBN:7502355057
  • 页数:673 页
图书介绍:本书内容包括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相处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战略研究等。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目录

第一章 中国信息化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 1

1.1 信息化定位和作用 1

1.1.1 对信息化的诠释和对其发展阶段的认识 1

1.1.2 信息化对于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问题的作用 3

1.1.3 信息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定位 4

1.2 信息化发展现状 6

1.2.1 国外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6

1.2.2 我国信息化的成绩、问题与差距 10

1.3 信息化的原则和目标 19

1.3.1 信息化持续发展原则 19

1.3.2 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的目标 28

1.4 重点领域信息化发展思路 29

1.4.1 工业信息化 29

1.4.2 农业信息化 29

1.4.3 服务业信息化 29

1.4.4 电子政务 30

1.4.5 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信息化 30

1.4.6 电信业 31

1.4.7 软件产业 32

1.4.8 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32

1.4.9 信息资源管理和共享 33

1.4.10 信息安全保障 34

1.5 对策措施 34

1.5.1 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 34

1.5.2 建立国家信息化最高统筹协调机构 35

1.5.3 促进市场发育,扶持国产新技术和产品 36

1.5.4 推动军民结合 36

1.5.5 健全信息化技术创新体系 37

1.5.6 确立人才保障机制 38

1.5.7 加强信息化示范工程的带动作用 39

1.5.8 强化非政府组织在非政府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 40

第二章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研究 42

2.1 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现状 43

2.1.1 中国工业化现状及发展展望 43

2.1.2 中国工业信息化现状 48

2.2 若干重要问题的讨论 71

2.2.1 关于“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71

2.2.2 关于“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75

2.2.3 关于“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方式和带动作用” 80

2.2.4 关于“信息化风险分析及其规避” 86

2.2.5 关于“工业信息化与管理现代化” 89

2.2.6 关于“工业信息化与人才培养” 91

2.2.7 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信息化的切入点” 94

2.2.8 关于“工业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100

2.2.9 关于“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经验、教训与建议” 102

2.2.10 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模式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成功的关键——成飞企业信息化的实践和体会 109

参考文献 114

第三章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 116

3.1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117

3.1.1 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117

3.1.2 国内外农业信息技术发展比较 124

3.1.3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25

3.2 农业政务信息化发展战略 127

3.2.1 农情监测与粮食安全预警系统 127

3.2.2 市场信息监测、分析与预警 130

3.2.3 政务公开与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 131

3.2.4 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体系的信息支持 131

3.2.5 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32

3.2.6 优先发展领域 133

3.3 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战略 134

3.3.1 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面向“三农”提供农业信息服务 135

3.3.2 面向“三农”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内容 137

3.3.3 面向“三农”,加快推进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138

3.3.4 面向“三农”,倡导并实施多元化服务模式 140

3.3.5 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体系发展战略 142

3.4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战略 143

3.4.1 先进适用的农业信息获取和处理技术 143

3.4.2 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技术 143

3.4.3 智能化农业装备与设施产品技术 144

3.4.4 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息体系 144

3.4.5 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乡镇企业信息化 145

3.4.6 精细农业技术示范应用 145

3.5 缩小“数字鸿沟”,促进农业信息化区域发展战略 145

3.5.1 农业信息化的区域划分 145

3.5.2 东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146

3.5.3 东北及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147

3.5.4 西部地区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148

3.5.5 减小区域“数字鸿沟”,开展“信息扶贫” 151

3.6 促进农业信息化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 153

3.6.1 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 153

3.6.2 未来十五年农业信息化科技发展优先领域 154

3.7 农业信息化发展保障条件与政策措施建议 157

3.7.1 确立农业领域为国家信息化的重点领域,组建领导机构,建立法规体系,强化协调管理,建立有序发展机制 157

3.7.2 建立国家农业信息化标准体系,保护知识产权,实施农业信息和数据共享战略 158

3.7.3 增加国家对农业信息化的投入,确定一批农业信息化项目,扩大农业信息化投入渠道,建立国家农业信息化发展基金 158

3.7.4 加大农业信息化科技投入,推进农业信息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159

3.7.5 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发布、推广和服务体系 160

3.7.6 整合现有农业信息资源,加快农业信息资源建设 160

3.7.7 与国家区域发展相协调,细化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缩小区域“数字鸿沟”,实现不同区域农业信息化均衡发展 161

3.7.8 促进国际农业信息科学技术的合作和交流 161

3.8 案例分析(另见附件) 161

参考资料 162

附件: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研究典型案例分析 163

第四章 信息技术在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的应用与发展战略研究 233

4.1 总论 235

4.1.1 信息技术与自然界 235

4.1.2 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235

4.1.3 信息化与和谐社会的关系 236

4.2 国外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238

4.2.1 国外基本状况 238

4.2.2 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 238

4.2.3 主要国家的信息化举措 239

4.2.4 主要国家信息化的特征和现状 240

4.3 我国重点行业的信息化现状 244

4.3.1 自然领域 244

4.3.2 社会领域 250

4.4 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56

4.4.1 共性问题 256

4.4.2 特殊问题 259

4.5 信息化发展战略 259

4.5.1 战略目标 259

4.5.2 发展思路 260

4.5.3 战略重点——重大项目建议 260

4.6 政策和措施建议 262

4.6.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和综合利用 262

4.6.2 积极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开发,扩大技术市场,降低成本,促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 262

4.6.3 推进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确保信息资源在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利用 263

4.6.4 尽快开展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共享机制的研究,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共享机制 264

4.6.5 将信息管理标准和规范的建设纳入日常工作流程 264

4.6.6 建立切实可行的信息人才培养和任用制度并尽快付诸实施 264

4.6.7 尽快建立和完善有关信息管理、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犯罪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265

4.6.8 建立合理的投资政策和长远的发展措施,尽快推广信息普遍服务工作,促进公平信息社会的早日实现 265

参考文献 266

附件1 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信息网格建设项目建议书 267

附件2 273

第五章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276

5.1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涵义 277

5.1.1 以可持续发展观看电信运营业 277

5.1.2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涵义及目标诉求 280

5.1.3 电信运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义 282

5.2 电信运营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283

5.2.1 现状 283

5.2.2 电信运营业发展的挑战和机遇 289

5.2.3 我国电信运营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96

5.3 将电信业的发展融入到信息化进程中 301

5.3.1 电信运营业与信息化的关系 301

5.3.2 国家信息化对电信运营业发展的要求 304

5.3.3 实现电信运营业融入信息化的举措 306

5.4 完善电信运营业的制度环境 308

5.4.1 运营体制改革 308

5.4.2 监管体制改革 309

5.5 建立农村通信发展的长效机制 313

5.5.1 障碍农村通信发展的原因 313

5.5.2 发展农村通信的措施建议 315

5.6 以电信产业链的协调发展促进运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321

5.6.1 构建以运营业为核心的电信产业链 321

5.6.2 新形势下运营业与制造业应形成的协调发展关系 322

5.6.3 运营业与设备制造业协调发展的现状 324

5.6.4 实现运营业与设备制造业和软件产业的有效互动 325

5.6.5 实现电信运营业与信息内容产业的互动发展 327

5.6.6 适时实现电信运营商向信息服务提供商的转变 327

5.7 加强科技创新,为运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 328

5.7.1 我国电信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328

5.7.2 提高电信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330

5.8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 332

5.8.1 加入WTO后的长远影响和相关对策 332

5.8.2 实施“走出去”的相关对策 334

5.9 实施电信强国战略确保电信业健康持续发展 337

5.9.1 电信强国战略为电信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保证 338

5.9.2 电信强国战略的主要内容 339

第六章 中国ICT制造业强国之路研究 348

6.1 面对现实:中国ICT制造业大而不强 349

6.1.1 中国ICT制造业持续快速增长 349

6.1.2 中国ICT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低端,缺乏核心竞争力,综合竞争力也亟待提高 352

6.2 创新乏力:中国ICT制造业成长的核心问题 353

6.2.1 缺乏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受制于人 353

6.2.2 专利技术少,研发能力薄弱 354

6.2.3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高 354

6.2.4 品牌建设滞后,品牌的国际影响力有待增强 355

6.3 环境与市场:中国ICT制造业成长的制约条件 355

6.3.1 持续的经济增长和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推动中国ICT制造业成长 356

6.3.2 环境与制度建设滞后,束缚中国ICT产业的发展 356

6.3.3 税收制度不合理,激励机制僵化,ICT企业创新缺乏动力 357

6.4 创新跨越:中国ICT制造业强大之路 358

6.4.1 在保持一定速度和规模的前提下,重点在于提高ICT制造业的内涵质量 358

6.4.2 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发展战略,加大科技投入,增强创新能力 360

6.4.3 营造环境,鼓励创新,建立“持续创新体系” 361

6.4.4 几点具体建议 362

附件1 发展ICT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动力 365

附件2 全球ICT制造业现状分析 368

附件3 中国ICT制造业现状分析 380

附件4 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现状分析 391

附件5 中国计算机制造产业现状分析 395

附件6 中国电子元件制造业现状分析 398

附件7 软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00

附件8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419

参考文献 429

第七章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 430

7.1 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 430

7.1.1 现代服务业概述 430

7.1.2 现代服务业的基本特征 431

7.1.3 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地位与重要作用 432

7.2 国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35

7.2.1 主要国家服务业发展现状 435

7.2.2 国际现代服务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39

7.3 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442

7.3.1 服务业所占比重低,增加值滞后于GDP增加值 442

7.3.2 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443

7.3.3 服务业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不高 443

7.3.4 服务产品创新能力差,附加值不高 444

7.3.5 服务市场开放不够,竞争不充分 445

7.3.6 服务业市场不规范,需求与供给不足 445

7.3.7 综合型高层次人才缺乏 445

7.4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 445

7.4.1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内涵 445

7.4.2 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基本特征 446

7.4.3 信息化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分析 446

7.5 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目标 449

7.6 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战略 450

7.6.1 发展战略框架 450

7.6.2 支柱服务业信息化带动战略 450

7.6.3 重大工程带动战略 460

7.6.4 标准、产品、技术与人才带动战略 461

7.7 我国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发展举措 463

7.7.1 形成协调一致的组织与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作用 463

7.7.2 制定积极的政策措施,推动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463

7.7.3 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与电子政务项目外包 463

7.7.4 通过政府采购支持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建设 464

7.7.5 组织实施重大现代服务业信息化工程 464

参考资料 464

第八章 政府职能转变与政府信息化研究 466

8.1 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信息化的关系 466

8.2 用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政府转型和政府信息化 467

8.2.1 “以人为本”是信息化的本质 467

8.2.2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目标 468

8.2.3 社会主义中国的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当家作主 470

8.3 我国政府信息化尚处于初级阶段 470

8.3.1 东、中、西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别明显 470

8.3.2 应用水平低,政府网站内容单调、陈旧,互动性差 471

8.3.3 各自为政,条块分割 471

8.3.4 政府信息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结合不紧 472

8.3.5 很少考虑保护公民隐私 472

8.3.6 对识别、化解社会不和谐问题和应急处理能力不强 472

8.4 电子政务的服务要向基层送,建设的重心要向下移 472

8.4.1 以创新精神把政府服务尽力送到农村 473

8.4.2 在农村建立多渠道的信息连通方式 473

8.4.3 政府信息化的重心要开始“下移” 474

8.4.4 政府信息化应有利于社会管理的体制创新,促进“公共治理”,推进“社区自治” 474

8.4.5 政府信息化要为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服务 475

8.4.6 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微观监管能力,予管理于服务中 475

8.5 抓好顶层设计,从整体上研究和解决电子政务问题 475

8.5.1 用综合集成的方法解决政府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476

8.5.2 成立政府信息化总体设计部的建议 476

参考文献 479

第九章 中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问题与对策 480

9.1 总论 480

9.1.1 信息资源的定义与分类 480

9.1.2 国外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概况 482

9.1.3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484

9.1.4 我国对信息资源的迫切要求 486

9.1.5 正确处理信息资源建设、共享与加工的辩证关系 487

9.2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现状 488

9.2.1 政府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情况 489

9.2.2 企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情况 490

9.2.3 社会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基本情况 491

9.2.4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的案例 492

9.3 我国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存在的问题 493

9.3.1 我国信息资源重复建设的情况 493

9.3.2 数字鸿沟问题 493

9.3.3 不敢共享 494

9.3.4 不愿共享 494

9.3.5 不能共享 495

9.3.6 不该共享 496

9.3.7 信息垃圾问题 497

9.3.8 其他非技术因素产生的问题 498

9.4 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的战略取向与发展思路 499

9.4.1 正确理解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共享 499

9.4.2 从信息系统建设为主转向重点关注信息资源建设 500

9.4.3 “共享、渐进、全面、持续”的发展战略 501

9.4.4 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目标与重点方向 501

9.5 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的基本原则 502

9.5.1 政府引导,统筹规划 502

9.5.2 信息资源共享的顶层设计原则 503

9.5.3 信息共享体系的滚动建设原则 503

9.5.4 信息资源的合理共享原则 504

9.5.5 信息资源共享的成本与效益原则 505

9.5.6 信息资源共享的安全原则 505

9.5.7 正确处理集中与分布的辩证关系 506

9.6 对策与建议 506

9.6.1 国信办成立专门的机构指定和指导信息资源建设和共享 506

9.6.2 政府投资注重基层数据的整合 507

9.6.3 大力开展并推进信息服务业 508

9.6.4 大力开展信息资源规划的研究 509

9.6.5 充分利用卫星和有限广播实现低成本信息共享 509

9.6.6 注重进行支持滚动发展的顶层设计 510

9.7 迫切要做的几件事情 513

9.7.1 尽快制定《信息基础设施法》 513

9.7.2 按滚动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广信息顶层设计理念 513

9.7.3 建立和推动信息资源规划制度,为信息资源共享打牢基础 514

9.7.4 采用播存网原理,实施“文化(教育)网格”的示范实验 514

9.7.5 启动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化服务试点工作 515

参考文献 516

第十章 信息安全保障战略研究 517

10.1 信息化持续发展与信息安全的关系 517

10.2 我国信息安全的现状 518

10.2.1 我国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成绩与不足 518

10.2.2 我国现阶段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已有的部署 519

10.3 信息化持续发展中信息安全的需求及面临的挑战 520

10.3.1 信息安全需求分析 520

10.3.2 信息安全挑战 522

10.4 建立我国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25

10.4.1 什么是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525

10.4.2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 527

10.4.3 信息安全责任与地方信息安全保障工作 536

10.5 对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539

10.5.1 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的组织领导 539

10.5.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40

10.5.3 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540

10.5.4 加快信息安全立法进程,创建先进的信息安全文化 540

附件1 美国《保护网络空间的国家战略》摘要 541

附件2 美国总统IT咨询委员会报告《网络空间安全:急中之急》摘要 547

参考文献 549

第十一章 促进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中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措施 551

11.1 对促进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认识 551

11.1.1 信息技术与信息产业 551

11.1.2 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内涵 552

11.1.3 促进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发展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战略意义 554

11.2 我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存在问题 556

11.2.1 我国信息技术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 556

11.2.2 我国信息产业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 557

11.2.3 我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558

11.3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基本情况与分析 561

11.3.1 美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发展历程 561

11.3.2 美国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现状 562

11.3.3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典型案例 563

11.3.4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主要做法 564

11.3.5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效果和经验 567

11.3.6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启示 568

11.4 促进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发展中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措施建议 568

11.4.1 提高对军民结合、寓军于民重大战略意义的认识 568

11.4.2 立足现实,理清当前工作切入点 569

11.4.3 从长计议,夯实未来发展基础 569

参考文献 570

附件1 美国推进信息领域军民结合的典型案例 572

附件2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相关办公室职能 579

附件3 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技术推动与转移情况 581

附件4 美国海军研究局的由来与主要工作 583

第十二章 区域经济与信息化的发展研究 585

12.1 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 586

12.1.1 世界经济向全球化与区域化发展 586

12.1.2 信息化加速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个性化的发展 587

12.2 东北区域和西部地区经济的构成及特点 588

12.2.1 中国典型区域经济的特点及信息化的作用 588

12.2.2 东北区域经济构成与特点 589

12.2.3 西部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现状 592

12.3 东北及西部区域信息化现状分析 593

12.3.1 东北区域信息化现状 593

12.3.2 东北区域企业实施信息化的效果 593

12.3.3 东北区域信息化主要存在问题 596

12.3.4 西部地区信息化现状 597

12.3.5 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600

12.3.6 西部地区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障碍 602

12.4 东北区域和西部地区信息化的发展模式 602

12.4.1 信息化是改造、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手段 603

12.4.2 信息化是西部大开发的推动力 607

12.5 政策建议 608

12.5.1 把东北作为“用信息技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试点地区,设立东北区域企业信息化专项基金 608

12.5.2 建立东北信息化产品研发与创新、应用示范和中介咨询服务三大体系 609

12.5.3 建立东北信息应用技术转移中心,加强专家的科学咨询作用 609

12.5.4 重点扶持西部信息化先行区域,建立中小城市信息化示范以带动西部发展 610

12.5.5 运用信息技术改造西部地区传统农牧业,推动西部传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转变 610

12.5.6 建立西部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新兴行业的发展 610

12.5.7 加速网络化公共平台建设和基础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 610

参考文献 611

第十三章 信息化与教育和科技研究 613

13.1 信息化与教育和科技间的相互作用及影响 614

13.1.1 教育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614

13.1.2 科技在我国信息化发展中的作用 615

13.1.3 信息化与教育和科技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618

13.2 国内外信息化和教育、科技发展综述 619

13.2.1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619

13.2.2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621

13.2.3 国内外科技发展状况和趋势 625

13.3 教育、科技服务于国家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630

13.3.1 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教育问题 630

13.3.2 我国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科技问题 634

13.3.3 社会信息化带来了多种社会问题 636

13.4 以教育和科技推动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措施 636

13.4.1 国家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大力支持国家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加大对落后地区信息化发展的国家投入支持力度,缩小地区和城乡间的“数字鸿沟” 637

13.4.2 立足于国情,在教育普及化过程中,鼓励多元投入,推动信息化在不同行业中的发展,以信息化拉动就业 637

13.4.3 改革传统教育思想,培养、提高民众的信息化意识,全面推动我国信息化稳步健康发展 638

13.4.4 加大信息新技术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合理的制度框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使我国信息化发展逐步赶上国际化步伐 639

13.4.5 完善信息化标准制度和体系,利用标准化手段推动我国信息化事业的发展 640

13.4.6 实施以防御型为主的国家专利战略,保护和扩大我国信息化成果 642

13.4.7 加强对信息化过程中非技术问题的研究,致力于解决社会信息化中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特别是网络的“青少年问题” 644

参考文献 644

第十四章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46

14.1 国家信息化评价的基本理论问题 647

14.1.1 国家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647

14.1.2 国家信息化体系 647

14.1.3 工业化、现代化与信息化 648

14.2 国内外信息化评价方法的现状 648

14.2.1 国外信息化评价方法的发展概况 648

14.2.2 国内信息化评价方法的发展概况 649

14.2.3 国内外典型信息化评价方法评述 650

14.3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结构 653

14.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653

1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设计 654

14.3.3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655

14.3.4 国家信息化水平的测算方法 657

14.4 国家信息化评价结果及对策 658

14.4.1 全国八大经济区的划分 658

14.4.2 区域信息化水平综合指数及分类指数测算 659

14.4.3 区域信息化指数分析与比较 661

14.4.4 对策和建议 662

参考文献 665

附件 国家信息化评价指标 666

参加人员 668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