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
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

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仕明,唐小我著(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3
  • ISBN:7030119614
  • 页数:471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理论分析、理论研究、实证与案例分析三个部分组成。全面反映了作者关于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的研究及其成果,实证与案例分析部分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业绩与经理激励的实证分析,对“东锅事件”、“克隆”事件等案例分析,揭示我国企业经理激励问题的深层问题。
《企业权利配置与经理激励》目录

目录 3

第一篇:理论分析 3

第一章 现代企业激励与产权理论 3

1.1 所有制和所有权 3

1.1.1 所有制的概念 3

1.1.2 所有权的概念 3

1.1.3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区别 4

1.2 所有权与物权 4

1.2.1 物权的概念 4

1.2.2 所有权与物权 5

1.3 所有权与产权 5

1.3.1 关于产权的一般认识 5

1.3.2 与产权有关的概念 6

1.3.3 西方学者关于产权的表述 7

1.3.4 我国学者的产权概念 9

1.3.5 我们关于产权的观点 10

1.4 企业产权结构 11

1.4.1 出资者财产向法人财产转化 12

1.4.2 出资者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 12

1.4.3 产权的内部分离 13

1.5 产权残缺 14

1.6 现代企业理论 15

1.6.1 契约理论 15

1.6.2 交易费用 17

1.6.3 企业理论 18

2.1 企业核心资源与企业权利配置 21

第二章 现代企业激励与权利配置 21

2.1.1 经济与资源 22

2.1.2 经济时代与核心资源 22

2.1.3 核心资源与权利安排 23

2.1.4 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 23

2.2 团队生产与权利安排 24

2.2.1 基本的理论分析 25

2.2.2 企业权利配置的讨价还价 26

2.2.3 信息显示 28

2.3 权利分配 31

2.3.1 企业“所有者” 31

2.3.2 企业权利安排与经理激励 33

2.4.2 传统的解释 35

2.4.1 “资本雇佣劳动”的假定 35

2.4 对“资本雇佣劳动”的辨析 35

2.4.3 现代企业(契约)理论的解释 36

2.4.4 “资本雇佣劳动”的理论解释 37

2.5 “智能雇佣资本”与企业所有权 40

2.5.1 我们对“资本雇佣劳动”的不同解释 40

2.5.2 价值创造与权利安排 41

2.5.3 我们对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观点 43

2.6 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考 44

2.6.1 企业的性质 45

2.6.2 国有企业不是企业 45

2.6.3 国有企业不能成为现代企业 47

2.6.4 基本的观点与结论 48

3.1.1 管理激励理论 50

第三章 激励科学理论 50

3.1 激励理论的一般认识 50

3.1.2 现代经济学理论对激励问题的研究 51

3.2 激励的心理学理论 53

3.2.1 心理学的一般理论 53

3.2.2 行为主义心理学 54

3.2.3 中介变量与激励 55

3.3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56

3.3.1 认知结构理论 57

3.3.2 知觉形成机制 59

3.3.3 企业经理领导生命周期与认知结构 60

3.4 行为科学的激励理论 61

3.5.2 努力与业绩 64

3.5.1 动机、行为与目标 64

3.5 综合激励模式 64

3.5.3 奖酬与需要 65

3.5.4 基本观点与结论 66

第四章 激励中的委托-代理分析 67

4.1 委托-代理理论 68

4.1.1 传统激励理论的基本框架 68

4.1.2 信息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 69

4.1.3 信息不对称的委托-代理问题 70

4.2 委托-代理模型的改进 73

4.2.1 引入状态观测变量 73

4.2.2 不确定性的影响 73

4.2.3 多重激励问题 74

4.3 传统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的缺陷 75

4.2.4 其他改进 75

4.4 委托-代理:一个现实的分析 78

第五章 企业的寻租与X效率分析 86

5.1 寻租理论 86

5.1.1 租金的概念 86

5.1.2 寻租理论 87

5.1.3 寻租活动 89

5.2 现实中的寻租 90

5.2.1 寻租与腐败 90

5.2.2 管制与寻租 90

5.2.3 我国的寻租活动 91

5.2.4 我国的寻租活动考察 92

5.2.5 企业中的寻租活动 93

5.3 X效率理论 94

5.3.1 市场配置效率与企业内部效率 94

5.3.2 X效率理论的基本假设 94

5.4 X效率理论的基本观点 95

5.4.1 对数据的分析 95

5.4.2 对X效率的分析 96

5.4.3 X效率的生产与成本函数 97

5.4.4 X效率的努力惰性区域 98

5.5 X效率与激励 99

5.5.1 X效率的综合分析 99

5.5.2 X效率与激励 100

5.6.1 中国汽车太小 101

5.6 管制的代价 中国汽车工业 101

5.6.3 保护的代价 102

5.6.2 中国汽车的利润太高 102

5.6.4 基本观点与结论 103

第六章 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104

6.1 公司治理 104

6.1.1 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 104

6.1.2 公司治理问题的出现 105

6.2 公司治理问题研究 105

6.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05

6.2.2 国内的研究 106

6.2.3 世界主要的公司治理模式 108

6.2.4 美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109

6.3.3 “伯尔勒-米恩斯”公司模型 112

6.3 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 112

6.3.1 企业的形成 112

6.3.4 战略联盟式公司治理结构 114

6.4 中国公司治理结构设计的思考 115

6.4.1 企业董事会与国有资产所有权代表的关系 115

6.4.2 董事会与经理的关系 117

6.4.3 “新三会”与“老三会”的关系 118

6.4.4 监督与激励问题 119

第七章 经理激励与约束分析 121

7.1 经理激励分析 121

7.1.1 经理激励的制度分析 121

7.1.2 激励机制及其机理分析 124

7.1.3 经营者利益激励 125

7.1.4 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模式 129

7.2 约束机制及其机理分析 129

7.2.1 经营者自我约束 129

7.2.2 外在约束机制 130

7.2.3 企业经营者约束机制基本模式 133

7.3 中国企业经理激励与约束问题 134

7.3.1 中国企业的制度常态 134

7.3.2 中国企业传统激励机制的三大副效应 134

7.3.3 中国企业家:“59现象”与“阻击连” 134

7.3.4 激励的制度面与激励链 135

7.4 国外对企业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 135

7.4.2 经理(人才)市场 136

7.4.1 公司治理结构 136

7.4.3 资本市场 137

7.4.4 产权分享 138

7.4.5 管理举措 139

第二篇:理论研究 143

第八章 经理收入影响因素及其结构分析 143

8.1 影响经理收入的因素 143

8.1.1 个人因素 144

8.1.2 分配或报酬结构 145

8.1.3 环境因素 147

8.2 经理收入的ISM结构模型处理 148

8.2.1 建立有向图 148

8.2.2 有向图结构分析 148

8.3 对经理的ISM结构模型分析 151

8.4 经理收入的AHP结构 152

8.5 经理收入的AHP层次结构处理结果 154

8.6 对经理收入的AHP层次处理结果的分析 155

8.6.1 努力与能力 155

8.6.2 收入结构 156

8.6.3 社会环境因素 157

8.7 启示与结论 157

第九章 经理业绩与激励分析 159

9.1 经理业绩分析 159

9.1.1 经理业绩分析树 159

9.1.2 经理业绩表示 159

9.1.3 经理业绩线性模型 160

9.1.4 经理线性激励合同 161

9.2 经理业绩、努力程度和能力投入关系的静态分析 161

9.2.1 经理努力与能力状态分布 161

9.2.2 信息对称时的业绩情况 162

9.2.3 信息不对称 163

9.2.4 经理业绩分享系数 164

9.2.5 讨论 165

9.3 经理业绩问题的扩展研究 166

9.3.1 引入观测变量时的经理激励问题分析 166

9.3.2 考虑非直接货币的激励分析 168

9.3.3 (m,a)对业绩的贡献可分离 170

9.4.1 经理激励合同 172

9.4.2 经理业绩模型 172

9.4 能力、努力与业绩关系的动态分析P(α|π) 172

9.4.3 经理业绩分享 174

第十章 企业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博弈分析 178

10.1 完全信息下股东与经理的静态博弈 178

10.1.1 占优战略均衡 178

10.1.2 重复剔除的占优战略均衡 179

10.1.3 混合战略均衡 179

10.1.4 结论 181

10.2 完全信息下企业股东与经理间激励-努力动态博弈分析 181

10.3 不完全信息下企业股东与经理激励-努力静态博弈 182

10.4 不完全信息下企业股东与经理间激励-努力动态博弈 184

11.1 经营能力、努力和长期契约 189

11.1.1 问题的提出 189

第十一章 经理长期激励模型研究 189

11.1.2 模型 191

11.1.3 结论 194

11.2 长期契约的多重激励模型研究 194

11.2.1 问题的提出 194

11.2.2 模型 196

11.2.3 委托-代理分析框架下的模型求解 199

11.2.4 结论 202

11.3 经理业绩与经理行为的关系研究 202

11.3.1 问题的提出 202

11.3.2 模型 203

11.3.3 经理行为与经理业绩的关系研究 204

11.3.3 结论 208

12.1.1 员工积极性 209

12.1.2 激励 209

12.1 激励与激励效应 209

第十二章 激励链的分析与设计 209

12.1.3 激励效应 210

12.2 激励层次 215

12.2.1 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是激励的制度层面 215

12.2.2 企业员工的激励是激励的管理(操作)层面 216

12.2.3 企业等级结构与企业的激励层次 217

12.3 激励链 218

12.3.1 价值链与激励链 218

12.3.2 由激励层次所构成的激励链 220

12.4 激励链分析 221

12.4.1 激励链模型 221

12.4.2 激励链模型结构分析 222

12.4.3 激励链功能分析 224

12.4.4 激励链与权责、利益、信息的适配关系 228

12.4.5 激励链与企业制度 229

12.5 激励链的传导机制 230

12.5.1 激励链的利益传导机制 230

12.5.2 激励链的动力传导机制 230

12.5.3 激励链的目标传导机制 230

12.5.4 激励链的压力传导机制 230

12.5.5 激励链的内聚力功能 233

12.5.6 激励链的导向功能 234

12.5.7 激励链的动态与互动 234

12.5.8 激励链的柔性与权变性 235

13.1.1 企业经营者激励制度 236

第十三章 经理股票股权激励 236

13.1 企业经营者激励 236

13.1.2 经理年薪制 237

13.1.3 经理年薪制的改进 239

13.2 股权激励的兴起与发展 239

13.2.1 股权激励的兴起 239

13.2.2 经理股票期权在美国的实施:效果与争论 241

13.3 期权激励下的经理决策 246

13.3.1 传统薪酬结构下的经理人(代理人)的决策模式 246

13.3.2 引入经理期权制后经理人(代理人)的决策模式 247

13.4 经理股票期权的种类与设计 248

13.4.1 经理股票期权的种类 248

13.4.2 经理股票期权的设计与选择 252

13.5.1 经理股票期权在中国的实践 254

13.5 中国经理股票期权:实施难点与前景 254

13.5.2 中国实施经理股票期权的难点 256

13.5.3 证券资本市场的规范 257

13.5.4 环境的改善 259

第十四章 政府与企业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260

14.1 政府行为监控机制 260

14.1.1 结构性的寻租问题的严重性 261

14.1.2 对腐败与寻租现象的分析 262

14.1.3 应用研究:“反腐败”政策讨论 263

14.2 企业管理者的激励机制 265

14.2.1 建立经理报酬机制的理论基础 265

14.2.2 报酬机制设置的原则与方法 266

14.2.3 影响经理报酬的其他因素 267

14.2.4 应用研究:建立公司A的经理报酬机制 269

14.3 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 270

14.3.1 政府与企业间的现存关系 270

14.3.2 我国政企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271

14.3.3 应用研究:国外政企关系对我们的启示 273

第十五章 国有产权关系分析 276

15.1 国有产权的定位 276

15.2 国有产权关系的性质 277

15.3 重构国有产权关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78

15.3.1 政资分开、政企分开原则 278

15.3.2 国有产权人格化原则 278

15.4 国有产权关系的主体结构 279

15.3.3 妥善结合效率与公平的原则 279

15.5 国有产权主体间关系的内容 281

15.5.1 国家与国有产权委员会及其分会的关系 281

15.5.2 国有产权关系链的核心 282

15.5.3 国有控股公司与国有投资企业的关系 283

15.6 国有企业产权激励约束机制 284

15.6.1 传统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分析 284

15.6.2 市场主导型国有企业产权激励约束机制的涵义 286

15.6.3 市场主导型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支持 287

15.6.4 市场主导型国有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内在结构 289

第十六章 企业并购的产权配置与经理激励 292

16.1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292

16.1.1 追求规模经济的动因 293

16.1.2 降低交易费用的动因 294

16.1.3 实现多元化经营战略的动因 295

16.1.4 实现财务协同的动因 296

16.1.5 转移和提升竞争力的动因 296

16.2 兼并与组织资本 297

16.2.1 组织资本的概念 297

16.2.2 组织资本的类型 297

16.2.3 企业并购与组织资本 297

16.3 企业并购的经理动因 299

16.3.1 经理人管理溢出 299

16.3.2 扩大经理人资产控制权 299

16.3.3 确保经理人报酬增加和职业稳定 300

16.3.4 提高经理人人力资本价值 300

16.4.2 典型案例:艾史迪并购四砂股份案 301

16.4 “恶意并购”与产权结构失衡和公司治理缺陷 301

16.4.1 表现形式 301

16.4.3 防范对策 302

16.5 企业并购中的管理整合、人员激励和文化重塑 303

16.5.1 管理整合、人员激励和文化重塑是并购成功的关键 303

16.5.2 企业并购的管理整合 304

16.5.3 企业并购的人员重组和激励 306

16.5.4 企业并购的文化磨合与重塑 308

16.6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产权配置 309

16.6.1 并购方式是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的最佳选择 309

16.6.2 国有企业并购重组的产权配置 310

16.6.3 国有控股公司的社会经济功能 312

17.1 外部治理机制的作用 315

17.1.1 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外部市场环境 315

第十七章 中国公司的外部治理机制研究 315

17.1.2 减少信息不对称的可能性,降低代理成本 317

17.1.3 外部控制型治理与内部控制型治理的比较 317

17.2 产品市场的约束 320

17.2.1 竞争性产品市场是衡量经理业绩的标尺 320

17.2.2 竞争性产品市场是公司治理的“硬约束” 320

17.2.3 充分竞争是产品市场实现公司治理外部控制的前提 321

17.2.4 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大市场 322

17.3 经理市场的约束 323

17.3.1 促使经理人努力工作,提高人力资本价值 323

17.3.2 经理市场的开放性是其实现公司治理外部控制的前提 324

17.3.3 国企经营者选拔任命主体的政府化阻碍了经理市场的发育 326

17.3.4 中国职业化经理队伍的建设 328

17.4 资本市场的约束 330

17.4.1 股票价格:管理绩效和公司价值的“显示器” 330

17.4.2 代理权争夺:对公司控制权和决策权的挑战 334

17.4.3 敌意接管:解决公司治理缺陷的最后一招 336

第三篇:实证与案例分析 343

第十八章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报酬实证与比较研究 343

18.1 我国上市公司经理报酬实证研究综述 343

18.1.1 李增泉的实证研究 343

18.1.2 魏刚的实证研究 344

18.1.3 其他实证研究 345

18.1.4 中国上市公司实证研究的基本结论 346

18.2 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报酬比较研究 347

18.3 中国上市公司业绩与高层管理人员激励 349

18.3.1 样本选择及细分 350

18.3.2 变量定义及模型 352

18.3.3 描述性统计结果 353

18.3.4 研究方法及结果 356

18.3.5 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361

18.3.6 主要结论及解释 368

18.4 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的启示 371

第十九章 “克隆”企业与被“克隆”企业的思考 373

19.1 老厂长“克隆”了一个企业 373

19.1.1 克隆企业的诞生 373

19.1.2 被克隆企业简介 373

19.1.3 克隆企业投产对被克隆企业的影响 374

19.2.1 “被克隆企业”的发展与优势 375

19.2 老厂长“克隆”企业的动因分析 375

19.2.2 老厂长的激励困惑 376

19.2.3 “克隆企业”的运行机制 378

19.3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困难” 来自“克隆”的思考 380

19.3.1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定义 380

19.3.2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困惑 381

19.3.3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内心矛盾 383

19.3.4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经营困境 384

19.4 经营者激励机制来自“克隆”的思考 386

19.4.1 我国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现状分析 386

19.4.2 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存在缺陷的原因 387

19.4.3 构建切实有效的中国国企经营者激励机制 390

20.1 “东锅”事件 394

20.1.1 案情初现 394

第二十章 “东锅”事件及其分析 394

20.1.2 东锅股票上市历程 395

20.1.3 四巨头暴富之密 395

20.1.4 宣判 396

20.1.5 “东锅”事件的普遍性 396

20.2 东锅事件的初步分析企业经营状况与高层管理者激励 397

20.2.1 东锅近年的经营业绩 397

20.2.2 东锅的公司治理结构 399

20.2.3 东锅的公司激励机制 400

20.2.4 东锅高层管理人员的年度报酬情况 401

20.2.5 东锅高层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 401

20.3 东锅事件的启示:建立有效的经营者激励和约束机制 402

20.3.1 建立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机制 402

20.3.2 我国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状况 404

20.3.3 对经营者约束的有关问题 410

20.3.4 尽快建立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 412

第二十一章 公司经理激励性报酬方案设计 415

21.1 报酬方案制订应考虑的因素 415

21.1.1 公司的性质 415

21.1.2 公司的外部环境 415

21.1.3 经理市场状况 416

21.1.4 公司的绩效 417

21.1.5 经理的绩效 417

21.1.6 其他因素 417

21.2 制订经理报酬方案的原则 417

21.2.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417

21.2.4 固定收入与风险收入相结合,以风险收入为主 418

21.2.3 长期业绩与短期业绩的激励相结合,以长期业绩激励为主 418

21.2.2 绩效挂钩,股东与经理利益兼顾 418

21.2.5 市场化的原则 419

21.3 我国公司经理激励性报酬方案设计分析 419

21.3.1 经理报酬形式的价值分析 419

21.3.2 经理绩效考核 421

21.3.3 上市公司经理报酬方案思考 423

21.4 案例:钻石集团的经理报酬方案 431

21.4.1 公司简介 431

21.4.2 钻石集团公司经理的基本工资与年度奖金管理办法 432

21.5 激励性报酬方案与经理市场机制及各种约束机制的关系 437

第二十二章 “四通”与“联想”的产权变革 439

22.1 四通的产权变革 439

22.1.1 四通变革的历史背景 439

22.1.2 四通在产权改革中的探索 440

22.1.3 四通在产权改革中的危机和障碍 442

22.1.4 四通产权改革的措施 444

22.2 联想的产权改革 445

22.2.1 联想产权改革的历史背景 445

22.2.2 联想在产权改革中的探索及激励措施 447

22.2.3 联想产权改革的结果 448

22.2.4 联想产权改革的成功秘诀 449

22.3 对四通与联想产权改革的思考 450

22.3.1 四通和联想产权改革的共性 450

22.3.2 四通和联想产权变革的差异性 451

22.3.3 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障碍 452

后记 455

主要参考文献 459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