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艺术
思想的轨迹  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  下
思想的轨迹  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  下

思想的轨迹 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 下PDF电子书下载

艺术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立中编
  • 出 版 社: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5179824
  • 页数:717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为浙江大学教授陈振濂先生历年关于书法艺术的发言录、演讲录、访学录、对话录、问答录、论谈录等的汇编。
《思想的轨迹 陈振濂教授学术演讲录 下》目录

第四部分 对话录·问答录·学术总结·论辩录 403

沈鹏先生与陈振濂先生关于当前书法理论研究的对话 405

陈振濂与刘正成关于书法创作观念和书法史研究的对话 418

关于书法创作观念的对话 418

关于书法史研究的对话 426

关于流派的构成兼及我对当前书风特征的认识——答《书法家》编辑部问 439

陈振濂教授答《书法导报》记者问 445

陈振濂教授谈“学院派”书法创作 450

书坛第一位“双博导”陈振濂教授采访记 454

关于中国画学学科建设诸问题——全国第一届“中国画学”暨中国画发展战略研讨会·学术总结 460

关于篆刻学科建设诸问题——全国“篆刻学”暨篆刻发展战略研讨会·学术总结 468

陈振濂近年来主持各种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总结(存目) 477

如何才能展开正常的书法批评——陈振濂就湖北《书法报》近期连续刊载有关“学院派”问题的文章答记者问 478

附:1998年湖北《书法报》刊载的学院派书法创作讨论文章存目 482

第五部分 附录 485

“’97韩、中、日青年作家国际交流展”综合报道 487

陈振濂等赴香港出席“中国书法国际学术会议” 490

关于“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的历史足迹回顾与学术反思 491

一、关于“中青展”的历史足迹回顾 491

二、关于“中青展“的学术反思 496

三、批评与期望 499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教育的观念定位和课程实施的考察报告与建议案 501

(一)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之定位 501

(二)目前艺术系创作课程之现状 502

(三)艺术创作中本科大学学士与研究所之区隔及脱节 503

(四)造成此一现象之症结所在 504

(五)考试委员之建议案 504

(六)结语 506

陈振濂氏在日本的近绩 507

“第四回陈振濂书画篆刻著作文献展”举办的意义——近代中日书画交流史索隐 日本澄怀堂美术馆主任学艺员&弓野隆之 513

下编(2000—2004) 523

总按语 李立中 525

第六部分 关于书法学学科研究 529

书法学学科建设视点之一 关于书法学学科建设的近期思考 531

从学科走向学派——书法学研究的未来展望 536

论书法学学科构架的三种模式 540

书法学学科建设视点之二 书法学学科建设的两个重要命题 546

书法学科中“科”的概念与意识培养 547

书法学科建设与学术高度 550

结语 561

第七部分 当代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 563

当代中国画专业教学改革新思路及具体展开诸问题 565

引子:问题的提出 566

近现代中国画教学“非体系化”“非学科化”现象的五个原因 567

当代中国画教学新模式的构建 573

第八部分 关于书法专业研究生教学之研究 607

从书法本科教学到书法研究生教学——关于大学博士、硕士教学的基本定位 609

一、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现状评估:博、硕士教学体制建立的基点 609

二、关于硕、博士研究生教学中的若干问题 612

三、硕士研究生教学的对策及引出的相关问题 615

四、博士研究生教学的对策及引出的相关课题 618

五、结论 621

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之一 关于当代中国画笔墨问题论争的文本分析与讨论·研究报告(序) 623

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之二 当代书法创作流派与创作模式研究·文献与解读 630

序 630

导论:当代书法创作流派与创作模式之文本分析与讨论的缘起 632

浙江大学中国艺术研究所博士生课程之三 百年中国绘画史学史研究·资料汇编(序) 645

第九部分 关于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业办学特色与规范问题 649

先“学”后“术”——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办学新思路 651

一、引言 651

二、综合性大学艺术学专业的办学基点与学科定位 652

三、综合性大学艺术学专业的主要教学结构设想 656

四、关于综合性大学艺术学专业办学新思路的教学特色之说明 658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定位、发展与改革——在浙江大学主办“在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主题演讲(代总结) 663

一、公共艺术教育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663

二、公共艺术教育体制的规范建立与资源整合 665

三、公共艺术教育在当下的工作任务与学术目标 668

第十部分 关于西泠印社 673

西泠印社新百年的发展定位——关于印社今后一段时期办社方针、体制的调整与具体工作思路 675

一、关于印文化与印社的定位 676

二、“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目标与社务工作创新 680

结语 687

西泠印社社务运作甲申周年记 689

一、讲究品质与高度——关于西泠印社的定位问题 689

二、制度建设先行——关于西泠印社常规工作程序的导入问题 691

三、协调与调度运筹能力——协调各方与指令清晰 694

学术主导——以建立“国际印学研究中心”为目标的当代西泠印社 699

一、关于“孤山证印——国际印学峰会” 700

二、关于《中国印学》与篆刻学学科建设 700

三、关于《西泠印社全志》与盛世修志 701

四、关于筹建印学图书馆 702

五、关于《西泠印社》社刊 703

代结束语 705

论书法“原创性”时代 707

新时期以来两个时期的划分及学理依据 707

迎接“原创性时代“的到来 713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