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基础病理生理学
基础病理生理学

基础病理生理学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国强,冉丕鑫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532375382
  • 页数:303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基本病理过程、主要器官功能障碍的概念、病因、发因、发病机制和对机体的影响等内容。
《基础病理生理学》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1

一、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体——疾病 1

二、病理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1

目录 1

三、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2

第二节 疾病病因学 3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3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4

一、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5

第三节 疾病发病学 5

二、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6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 7

第二章 疾病的细胞机制 9

第一节 概述 9

第二节 细胞增殖及其调控紊乱 9

一、调控细胞周期的核心蛋白 10

二、细胞周期的调控和监测 12

三、细胞周期调控障碍和疾病 14

二、细胞分化调控异常和肿瘤 16

第三节 细胞分化调控异常与疾病 16

一、概述 16

三、诱导分化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实践 19

第四节 细胞凋亡异常与疾病 20

一、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 20

二、细胞凋亡的调控机制 22

三、细胞凋亡异常和疾病 23

第三章 疾病的分子机制 26

第一节 基因病概述 26

一、基因病的分类 26

二、基因突变 27

第二节 单基因病的发病机制 28

一、代谢酶类缺陷 28

二、血红蛋白病 30

三、其他基因缺陷导致的疾病 34

第三节 多基因病的分子基础 35

一、基因多态性和疾病易感 35

二、动脉粥样硬化 36

三、肿瘤 38

一、体液的组成及分布 39

第一节 概述 39

第四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39

二、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分布及特点 40

三、静水压和渗透压 41

四、体液的交换 42

五、水的平衡 42

六、钠的平衡 43

七、水和钠的平衡调节 43

八、钾平衡及生理调节 44

九、体液平衡紊乱和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 47

一、脱水 48

第二节 水平衡紊乱 48

二、水中毒 52

第三节 钠代谢紊乱 54

一、低钠血症 54

二、高钠血症 55

第四节 钾代谢紊乱 56

一、低钾血症 56

二、高钾血症 61

第一节 酸碱物质来源和酸碱平衡调节 65

一、体液酸碱物质的来源 65

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65

二、酸碱平衡调节机制 66

第二节 评价酸碱平衡状况的常用指标 69

一、血液pH 69

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70

三、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70

四、缓冲碱 71

五、碱剩余 71

六、阴离子间隙 71

一、代谢性酸中毒 72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72

二、呼吸性酸中毒 77

三、代谢性碱中毒 79

四、呼吸性碱中毒 82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84

一、双重相加型酸碱失衡 84

二、双重相抵消型酸碱失衡 85

三、三重酸碱失衡 85

第六章 水肿 87

第一节 水肿的发病机制 87

一、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组织间液增多 87

二、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致钠、水潴留 89

第二节 水肿的表现特征及对机体的影响 91

一、皮下水肿的表现特征 91

二、全身性水肿表现特征 92

三、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92

四、水肿的防治原则 93

第三节 常见全身性水肿 93

一、心性水肿 93

二、肾性水肿 93

一、肺水肿 94

第四节 重要器官水肿 94

三、肝性水肿 94

二、脑水肿 96

第七章 缺氧 97

第一节 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97

第二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生机制 98

一、低张性缺氧 99

二、血液性缺氧 99

三、循环性缺氧 101

四、组织性缺氧 101

一、细胞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03

第三节 功能和代谢变化 103

二、器官的功能和代谢变化 105

第四节 影响机体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09

一、代谢率 109

二、机体的代偿能力 109

第五节 氧疗与氧中毒 110

一、氧疗 110

二、氧中毒 110

三、生理性体温升高 112

二、过热 112

一、发热 112

第一节 概述 112

第八章 发热 112

第二节 原因与机制 113

一、发热激活物 113

二、内生致热原 114

三、发热时体温上升的基本环节 118

第三节 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118

一、体温上升期 118

二、热限形成的原理 119

一、热限的概念 119

三、体温下降期 119

二、高温持续期 119

第四节 热限及其成因 119

第五节 功能与代谢变化 120

一、循环系统 120

二、呼吸系统 120

三、消化系统 120

四、中枢神经系统 120

五、免疫系统 120

六、代谢变化 121

七、急性期反应 121

第六节 热型及意义 121

一、稽留热 121

二、弛张热 121

六、不规则热 122

一、有利方面 122

第七节 发热的利与弊及治疗原则 122

二、不利方面 122

五、回归热 122

四、波状热 122

三、间歇热 122

三、治疗原则 123

第九章 应激 124

第一节 概述 124

第二节 基本表现 125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125

二、细胞反应 128

三、机体的物质代谢变化和功能变化 130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心身疾病 132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132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134

第四节 防治原则 135

第十章 休克 136

第一节 病因与分类 137

一、病因 137

二、分类 138

第二节 分期与发病机制 140

一、休克早期 140

二、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 143

三、休克晚期(衰竭期) 145

一、细胞代谢障碍 148

二、细胞的损伤与凋亡 148

第三节 细胞代谢改变及器官功能障碍 148

三、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149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51

一、病因学防治 151

二、发病学治疗 151

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54

第一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155

一、病因 155

二、发病机制 155

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59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59

二、严重肝功能障碍 160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61

四、微循环障碍 161

五、纤溶系统功能受抑制 161

第三节 主要临床表现 162

一、出血 162

二、休克 163

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 163

四、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64

一、分期 165

第四节 分期和分型 165

二、分型 166

第五节 诊断和防治原则 168

一、诊断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68

二、防治原则 168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70

二、条件 171

第二节 发生机制 171

一、自由基的作用 171

一、原因 171

第一节 原因和条件 171

二、钙超载的作用 174

三、白细胞的作用 176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缺乏 178

五、内皮素的作用 178

六、血管紧张素Ⅱ的作用 178

第三节 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179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79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180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180

二、控制再灌注条件 181

一、尽量缩短缺血时间 181

四、其他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 181

第四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81

三、清除氧自由基 182

四、拮抗白细胞的作用 182

五、减轻钙超载 183

六、补充能量 183

七、其他 183

第十三章 肿瘤 184

第一节 肿瘤病因学 184

一、化学致癌物 184

三、致瘤病毒 187

二、物理性致癌因素 187

四、遗传因素 189

第二节 癌基因 191

一、原癌基因的活化 191

二、癌基因的功能 193

三、几种常见的癌基因与人类肿瘤 195

第三节 抑癌基因 197

一、Rb基因 198

二、p53基因 199

三、INK4基因家族 201

四、其他抑癌基因 202

第四节 肿瘤转移 203

一、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及其器官选择性 203

二、肿瘤转移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206

第五节 肿瘤的预防 213

一、肿瘤的病因学预防 213

二、肿瘤的发病学预防 215

第十四章 心力衰竭 218

第一节 概述 218

二、诱因 219

第二节 病因和分类 219

一、病因 219

三、分类 221

第三节 机体的代偿反应 222

一、心脏本身的代偿 223

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激活 225

三、心脏以外的代偿 226

第四节 发生机制 227

一、心肌收缩性减弱 227

二、心室舒张功能异常 231

三、心室各部舒缩活动不协调 233

第五节 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34

一、肺循环淤血 234

二、体循环淤血 235

三、心排血量减少 235

第六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36

一、去除基本病因、消除诱因 236

五、降低血容量,控制水肿 237

四、调整神经-内分泌活动及干预心肌重构 237

三、减轻心脏负荷,提高心排血量 237

二、改善心肌收缩和舒张性能 237

第十五章 呼吸衰竭 238

第一节 概述 238

第二节 病因和发病机制 240

一、肺通气功能障碍 240

二、弥散障碍 243

三、肺泡通气与血流比例失调 244

四、解剖分流增加 247

第三节 主要代谢、功能变化 247

一、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 247

二、呼吸系统变化 248

三、心血管系统 249

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 249

五、血液系统变化 250

六、肾功能变化 250

七、消化系统的变化 250

第四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51

一、概述 251

二、发病机制 251

二、发生机制 252

一、概述 252

第五节 慢性阻塞性肺疾患与呼吸衰竭 252

第六节 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54

一、提高paO2 254

二、保持呼吸道畅通,改善肺通气,降低paCO2 254

第十六章 肝功能衰竭 255

第一节 概述 255

一、病因 255

二、发展过程和分类 256

第二节 肝性脑病 257

一、临床表现和分类 257

二、发病机制 258

三、影响因素 264

四、防治原则 265

第三节 肝肾综合征 266

一、发病机制 266

二、对肝功能衰竭的影响 267

第十七章 肾功能不全 268

第一节 概述 268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268

一、病因与分类 269

二、发病机制 270

三、临床过程与功能、代谢变化 273

四、防治原则 276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276

一、病因 277

二、发病过程及其机制 277

三、功能、代谢变化 278

第四节 尿毒症 282

一、功能、代谢变化 282

二、发病机制 284

三、防治原则 286

二、病因 287

一、概念 287

第十八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287

第一节 概述 287

三、发病过程与分型 288

第二节 发病机制 288

一、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 288

二、缺血-再灌注损伤 290

三、肠道细菌与内毒素移位 291

四、细胞受损 291

二、肝脏 293

一、肺脏 293

第三节 各系统、器官功能变化 293

三、肾脏 294

四、胃肠道 294

五、心脏 295

六、免疫系统 295

七、凝血系统 295

第四节 防治原则 295

附录 病例分析 297

主要参考书目 3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