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研究 宋元分卷PDF电子书下载
- 电子书积分:17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学恂主编;王炳照,郭齐家分卷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61719906
- 页数:551 页
第一编 两宋教育思想研究 3
第一章 北宋前期对旧儒学教育的改造及理学教育思想的萌芽 3
第一节 理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3
一 理学及理学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4
二 北宋前期对旧儒学教育的改造 9
第二节 “宋初三先生”的教育思想 19
一 “宋初三先生”与理学形成的关系 19
二 “宋初三先生”的教育思想 23
第二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 39
第一节 周敦颐的教育思想 41
一 由天及人的宇宙论 41
二 以“诚”为核心的圣人观 43
三 以“无欲”为主的成圣方法 45
第二节 张载的教育思想 47
一 变化气质说:成圣的入门功夫 48
二 成圣成贤的道德教育过程 51
第三节 邵雍的教育思想 53
一 邵雍之学的性质 53
二 观物与邵雍的圣人观 54
三 以物观物的成圣方法 56
第四节 程颢的理学教育思想 58
一 理学教育的本体论基础:天理 59
二 何谓圣人贤人 62
三 敬而和乐:成圣方法之一 65
四 识仁与定性:成圣方法之二 66
第五节 程颐的教育思想 68
一 “自明而诚”的成圣路线 69
二 敬以直内:道德修养功夫 71
三 义以方外:道德实践功夫 72
四 以志帅气:成圣的关键一环 73
第三章 理学教育思想的高峰——朱熹的教育思想 76
第一节 朱熹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76
一 家教启蒙与师承理学 77
二 辨究伦理与困学求道 78
三 为官兴学,愈老弥坚 79
第二节 朱熹的宇宙论、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 82
一 朱熹的天理论 83
二 朱熹的人性论 88
三 朱熹的教育作用论 93
第三节 朱熹的教学思想 95
一 朱熹教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格物致知”与“即物穷理” 95
二 朱熹论教学过程 98
三 朱熹论教与学 102
第四节 朱熹的德育思想 105
一 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任务——“明人伦” 105
二 道德修养的方法——立志、涵养、主敬、省察 107
三 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孔颜乐处”和“圣贤气象” 114
一 奠基期 117
第一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117
第四章 陆九渊教育思想研究 117
二 发展期 118
三 成熟期 121
第二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结构 124
第三节 陆九渊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质 131
一 教育本体论的基本特质 131
二 心性论和教育目的论的基本特质 135
三 教育方法论的基本特质 144
第四节 从陆学的思想特质看陆学的历史命运 154
第五章 张栻教育思想研究 159
一 对“心”的论述 161
第一节 张栻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161
二 对“性”的论述 164
三 对教育的合理性、可能性与必要性的论述 167
第二节 由“明善”而培养圣人的教育目的 169
第三节 以“天下之事”为对象的教育内容 174
第四节 “其见处高而践履又实”的道德修养方法 179
一 明义利之辨 179
二 居敬穷理 183
三 存养省察 188
四 知行互发 189
第五节 张栻教育思想简评 193
一 张栻教育思想的特色 193
二 张栻的历史贡献及其影响 196
第六章 永康、永嘉学派与朱、陆教育思想之比较 199
第一节 永康、永嘉学派与朱、陆教育思想之理论基础比较 199
一 道物观与心性论 200
二 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202
第二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与朱、陆之比较 206
一 志于天下,开拓进取 207
二 建功立业,才德俱全 210
三 文武兼备,智勇双全 212
第三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教育内容方面与朱、陆之比较 215
一 经学 215
二 史学 218
三 百家异流 219
四 艺能术业 221
第四节 永康、永嘉学派在教育方法论上与朱、陆之比较 222
一 读书积学 223
二 历炼、主动 225
第二编 两宋的官学与科举研究 231
第一章 北宋前期科举的发达与官学的不振 231
第一节 科举地位的提高及制度的改进 231
一 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方针和措施 231
二 科举取士规模的扩大与及第待遇的提高 232
三 对科举控制和管理的加强 235
第二节 官学的衰微不振 237
一 中央官学受冷落而萧条 237
二 地方官学兴办受到抑制 239
三 北宋前期官学不振的原因 240
第二章 北宋中期的兴学及官学与科举的结合 247
第一节 庆历兴学和对科举内容的调整 247
一 政治形势和学风的变化 247
二 科举考试内容的调整 249
三 庆历兴学的举措 252
第二节 熙、丰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及改革科举的措施 257
一 仁宗朝后期官学教育的颓败 257
二 关于学校和科举改革的辩论 259
三 熙、丰科举改革的措施 265
一 熙宁时太学三舍法制度的建立 270
第三节 熙、丰太学三舍法和地方官学管理制度的建立 270
二 元丰时太学三舍法制度的健全 272
三 三舍法取士利弊观 274
四 地方官学的发展及管理制度的建立 278
第三章 北宋后期以官学取代科举的尝试 281
第一节 哲宗朝官学与科举设施的反复 281
一 元祐时科举考试诗赋、经义并行 281
二 元祐时关于学校教学的争论 283
三 绍圣时全面恢复熙、丰之制 285
第二节 徽宗朝以三舍法取代科举的尝试 286
一 崇观兴学 286
二 中央和地方官学学生考核升学制度的建立 288
三 科举的一度中止及重新恢复 292
四 八行取士 295
第三节 各类专门学校的兴办 298
一 原有专门学校的发展 298
二 徽宗朝新设的专门学校 299
第四章 南宋官学与科举的定位 302
第一节 偏安状况下的科举制度及官方学术立场 302
一 诗赋、经义并行考试制度的定型化 302
二 科举中学术立场的变化 304
第二节 制度趋于稳定化的官学 307
一 官学的重建 307
二 太学招生制度 308
三 太学三舍法 309
四 州县学状况 311
第三编 两宋书院、私学、蒙学研究 317
第一章 宋初的文教政策和书院的兴起 317
第一节 兴文教、崇儒术的文教政策推动了宋初书院的兴起 317
第二节 宋初的著名书院 321
第二章 北宋的三次兴学对书院的影响 326
第一节 三次兴学运动与书院的沉寂 326
第二节 三次兴学运动并未使书院“尽废” 331
第三章 南宋理学的成熟和书院的勃兴 337
第一节 南宋书院勃兴的盛况及其原因 337
第二节 南宋书院的勃兴与儒佛道的抗争和融合 348
第四章 宋代的私学教育 364
第一节 宋代私学教育发展的历史概况 366
第二节 宋代私学教育发展的历史特点 371
第五章 宋代的蒙学教育 375
第一节 宋代蒙学教育的发展 376
第二节 宋代蒙学的教学 378
第三节 宋代的蒙学教材和读物 381
第四编 辽金元教育研究 395
第一章 辽金两代的汉化教育 395
第一节 “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 395
第二节 汉化倾向的学校教育 406
第三节 辽、金两代的科举制度 414
第四节 “尊孔崇儒”的教育思想 423
第一节 推行“汉化”,重教兴学 428
第二章 元代文教政策 428
第二节 尊孔重儒,崇尚理学 433
第三节 重才养士,巩固政权 437
第四节 维护传统,重视民族教育 439
第五节 崇尚宗教,加强思想统治 442
第三章 元代学校教育和选士制度 445
第一节 元代官学教育 445
一 官学教育的民族性和“社学”之设 445
二 教育行政制度的完备 449
三 多渠道任用教师和学生管理的民族差异 450
四 理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453
五 教学制度进一步完善 455
第二节 元代私学的兴盛和发展 456
第三节 元代书院的官学化趋向 462
第四节 元代的选士制度 465
一 怯薛入仕 466
二 吏员出职 468
三 科举制的停废与发展 472
四 元代选士制度对教育的影响 477
第四章 元代教育思想 481
第一节 赵复、许衡的教育思想 483
一 理学北传与赵复的教育思想 483
二 许衡的生平与教育思想 487
第二节 吴澄的教育思想 504
一 教育功能论 507
二 存心养性的道德教育论 511
三 以德性为本的教学理论 514
第三节 金履祥、许谦的教育思想 522
一 教育功能论 524
二 养心复性的道德教育论 528
三 理一分殊的教学理论 531
第四节 程端礼的教育思想 539
一 理学、举业毕贯于一的教育目的论 540
二 教育阶段与课程理论 541
三 掌握目标教学理论 544
四 教学原则与方法理论 548
- 《红色旅游的社会效应研究》吴春焕著 2019
- 《汉语词汇知识与习得研究》邢红兵主编 2019
- 《生物质甘油共气化制氢基础研究》赵丽霞 2019
- 《东北民歌文化研究及艺术探析》(中国)杨清波 2019
- 《联吡啶基钌光敏染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理论研究》李明霞 2019
- 《异质性条件下技术创新最优市场结构研究 以中国高技术产业为例》千慧雄 2019
- 《培智学校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 生活适应 二年级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著 2019
- 《《国语》和《战国策》词汇比较研究》陈长书著 2017
- 《中国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2019
- 《行政保留研究》门中敬著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