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通史  第2卷
中国哲学通史  第2卷

中国哲学通史 第2卷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5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宪邦主编;方立天,乔长路,张立文;葛荣晋副主编
  • 出 版 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 出版年份:1986
  • ISBN:
  • 页数:467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哲学通史 第2卷》目录

第一章 秦——唐时期的社会概况和哲学思潮 1

第一节 秦——唐时期封建经济形态的主要特点和社会生产的发展概况 1

第三编 封建社会巩固和发展时期(秦——唐)哲学思想的发展 1

第二节 秦——唐时期农民起义斗争及其巨大作用 5

第三节 秦——唐时期地主阶级不同派别的斗争 13

第四节 秦——唐时期哲学思想的发展线索和表现形态 16

第一节 张衡、祖冲之和一行关于天体结构和运行的自发唯物主义观点及其对唯物主义天道观的影响 22

一、张衡的浑天说和反对图谶的斗争 22

第二章 秦——唐时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唯物主义哲学的联系 22

二、祖冲之的科学成就及其坚定的唯物主义信念 27

三、一行在天文学上的巨大成就及其自发唯物主义倾向 29

四、秦——唐时期天文学对唯物主义天道观发展的巨大影响 31

第二节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千金方》等医学理论及其推动唯物主义形神论的发展 33

一、《黄帝内经》的自发唯物主义思想和朴素辩证法观点 33

二、张机《伤寒杂病论》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41

三、孙思邈《千金方》的自发唯物主义思想 42

四、秦——唐时期医学知识对唯物主义形神论的推动作用 44

第三节 贾思勰《齐民要术》对生产经验的科学总结及其对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促进作用 45

第三章 反映统一封建专制帝国新形势的秦和秦汉之际的哲学思想 50

第一节 折衷诸子百家的《吕氏春秋》的哲学思想 50

第二节 秦始皇李斯为极端专制集权政治服务的哲学思想 52

第三节 泰汉之际《大学》《中庸》和《孝经》的治国平天下的神秘唯心主义体系 55

第一节 汉初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和哲学思想 60

第二节 贾谊的社会政治观点和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63

第四章 西汉前期的哲学思想——汉初黄老之学、贾谊和《淮南子》 69

第三节 《淮南子》的社会政治主张和哲学思想 71

一、“无为”、“安民”的社会政治思想 72

二、“宇宙”有“太始”的自然观 73

三、“极则反”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76

第五章 董仲舒的神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哲学体系 79

第一节 董仲舒的哲学是汉武帝时代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79

第二节 维护封建大一统的社会政治理论 82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 87

第四节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91

第五节 “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想” 94

第六节 性三品说的唯心主义人性论 96

第六章 司马迁、扬雄、桓谭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100

第一节 司马迁的无神论及其社会历史观 100

第二节 扬雄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和无神论倾向 111

第三节 桓谭反对谶纬迷信的斗争和唯物主义形神论 120

第七章 王充的“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124

第一节 王充的生平和著作 124

第二节 “天道自然无为”的唯物主义实“体”论和对天人感应论的批判 126

第三节 “人死不为鬼”的战斗无神论思想 132

第四节 “实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37

第五节 自然命定论 141

第八章 王符、仲长统的唯物主义和进步思想 145

第一节 王符的“元气自化”的唯物主义和进步思想 145

第二节 仲长统的“天之道”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乱世长而化世短”的历史观 147

第九章 太平道和东汉末农民起义 151

第十章 魏晋时代的玄学思潮 156

第一节 晋玄学的含义 156

第二节 魏晋玄学的形成 159

第三节 魏晋玄学的演变 164

第四节 魏晋玄学的特点 166

第五节 魏晋玄学的地位和影响 168

第十一章 王弼的“贵无”说 170

第一节 王弼“名教”出于“自然”的社会政治思想 170

第二节 王弼“贵无”本体论的唯心主义体系 173

第三节 王弼“忘言忘象得意”的思想 182

第十二章 嵇康的二元论哲学倾向 186

第一节 二元论的哲学思想 186

第二节 “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社会政治思想 190

第十三章 裴頠《崇有论》的“自生而必体有”的唯物主义实体论 195

第十四章 郭象的“独化”说 200

第一节 “名教”即“自然”的思想 200

第二节 “独化于玄冥”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201

第三节 “莫知”、“不知”的蒙昧主义认识论 207

第十五章 杨泉、欧阳建和鲍敬言的哲学思想 210

第一节 杨泉《物理论》的“气”为”自然之体”的唯物主义实体论 210

第二节 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212

第三节 鲍敬言的“无君论”思想 215

第十六章 道教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演变 219

第一节 道教的创立 219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发展 224

第三节 贵族道教思想家葛洪 229

第四节 寇谦之的御用道教 239

第十七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思潮 247

第一节 佛教的基本思想 247

第二节 佛教的传入中国 249

第三节 魏晋时期佛教和唯心主义玄学的结合 254

第四节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和涅槃学思潮 261

第十八章 道安、慧远的“本无”说 274

第一节 道安的“本无”思想 274

第二节 慧远的“法性论” 277

第十九章 僧肇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般若学 281

第一节 《不真空论》的客观唯心主义世界现 282

第二节 《物不迁论》的形而上学思想 285

第三节 《般若无知论》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289

第一节 宣扬涅檠佛性说 293

第二十章 竺道生的涅粲佛性学说 293

第二节 鼓吹顿悟成佛说 307

第二十一章 范缜“神灭论”的战斗无神论思想 313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的形成 314

第二节 抨击因果报应说 317

第三节 范缜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论证 320

第四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的历史意义和理论局限 326

第二十二章 隋唐佛教宗派的形成和特点 329

第二十三章 隋唐时期佛学各宗派的基本哲学问题 340

第一节 “二谛”说 348

第二十四章 三论宗的“二谛”说和“正观”说 348

第二节 “正观”说 352

第二十五章 天台宗智顗的止观论和湛然的“无情有性”论 357

第一节 天台宗的先驱 357

第二节 智顗的止观论 360

第三节 湛然的“无情有性”论 370

第四节 “方便法门” 374

第一节 法相唯识宗在佛教哲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377

第二十六章 法相唯识宗玄奘窥基的唯心主义宗教世界观 377

第二节 “百法论” 381

第三节 三性说 385

第四节 八识论 387

第五节 内识转化为外境和转识成智 397

第六节 “真唯识量” 402

第二十七章 华严宗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 404

第一节 法藏论“理”和“事”、“一”和“多” 404

第二节 宗密的《原人论》 412

第二十八章 禅宗的唯心主义宗教哲学 417

第一节 初期禅宗 417

第二节 慧能(惠能)的净性自悟说 420

第二十九章 韩愈、李翱的唯心主义哲学 429

第一节 韩愈的生平和道统理论 429

一、韩愈的生平 429

二、创立儒家“道统” 432

三、以“仁义”为中心的道统说 433

四、唯心主义天命论 436

五、先天人性论 437

六、唯心主义的“圣人”史观 440

第二节 李翱的生平和复性说 441

一、李翱的生平 441

二、性善情恶论和主静的动静观 442

三、忘情复性的修养方法 446

第三十章 柳宗元、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450

一、“功者自功,祸者自祸”的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453

第一节 柳宗元的元气一元论及其无神论思想 453

二、元气一元论思想 454

第二节 柳宗元反天命的进步历史观 457

一、以人的观念排斥神 457

二、以客观的必然之“势”否定先验的圣人之意 459

第三节 刘禹锡的“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学说 461

一、“阴?之说”和“自然之说”的对立 462

二、“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重要命题 463

三、天命论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 46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