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哲学宗教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哲学宗教

  • 电子书积分:16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金顺尧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309012631
  • 页数:524 页
图书介绍:
《马克思主义原理教程》目录

导论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1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2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 4

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 7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发展 12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后马克思恩格斯的新贡献 12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阶段 15

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18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 21

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 21

二、在当代历史变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3

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9

第一章 哲学的对象、历史和现状 29

第一节 哲学的对象、本性和功能 29

一、哲学的对象 29

二、哲学的本性 32

三、哲学的功能 35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37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8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及其根源 39

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及其同哲学基本问题的关系 42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和现状 42

一、19世纪40年代以前的欧洲哲学发展 42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两种主要思潮 46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56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58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8

一、“物质”观念 58

二、物质的根本属性 60

三、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63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65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66

一、意识的起源 67

二、意识的本质 69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72

第三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74

一、客观事实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 74

二、必须坚持实事求是 75

三、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基础环节 76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 78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78

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规律 79

二、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规律 82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87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范畴 90

一、结构与功能 91

二、原因和结果 93

三、必然性和偶然性 95

四、可能性和现实 97

五、形式和内容 98

六、现象和本质 99

第三节 系统论和唯物辩证法 101

一、系统规律及其基本特征 101

二、系统的分类 102

三、系统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04

四、系统论丰富和深化了唯物辩证法 105

第四章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 107

第一节 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107

一、劳动创造了人 107

二、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109

三、社会的人和人的社会 110

第二节 人类社会共同体及其历史发展 111

一、氏族和部落是原始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形式 111

二、随着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部族和民族 113

三、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 115

四、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关系 116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 117

一、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 118

二、人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构成和实质 119

三、作为自然历史过程的社会发展 123

第五章 社会的物质生产 125

第一节 生产办 125

一、生产力的构成 125

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27

三、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动力 129

第二节 生产关系 130

一、生产关系的构成 131

二、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 132

第三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13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34

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38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特点 140

第六章 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142

第一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 142

一、社会形态的结构 14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145

第二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148

一、阶级的产生、冲突及其实质 148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和特殊形式 150

第三节 社会的政治组织 153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职能和类型 153

二、各种政治组织和设施 157

第四节 社会革命 159

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作用 159

二、社会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 161

三、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 162

第七章 社会的精神生产 164

第一节 精神生产的内容和规律 164

一、精神生产的内容 164

二、精神生产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65

第二节 作为精神产品的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70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171

二、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72

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74

第三节 社会心理 175

一、社会心理的特点 175

二、社会心理的作用 176

第四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179

一、政治思想和法的思想 179

二、道德 180

三、艺术 181

四、宗教 183

五、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184

第八章 科学及其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186

第一节 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186

一、科学的形成和发展 186

二、科学的本质特征 188

三、科学的体系结构 190

第二节 科学的社会功能 193

一、科学的认识功能 193

二、科学的生产力功能 195

三、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杠杆 197

第三节 社会条件对科学活动的作用 198

一、物质生产推动科学的发展 198

二、政治因素对科学事业的制约 200

三、哲学观念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02

第九章 人的本质和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05

第一节 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 205

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05

二、阶级社会中人的本质的异化 207

三、人的价值及其实现的途径 210

第二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3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213

二、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中的决定作用 215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制约条件 216

第三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18

一、历史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18

二、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219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221

第四节 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223

一、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223

二、无产阶级领袖和群众的关系 225

三、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26

第十章 实践、认识和真理 228

第一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28

一、能动的反映论和实践观点 228

二、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31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233

一、认识的主体 234

二、认识的客体 235

三、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237

第三节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认识运动 239

一、主体的能动作用 239

二、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转化 240

三、主体和客体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41

第四节 真理及其检验的标准 245

一、客观真理 245

二、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统一 246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248

第五节 现代科学和认识论 250

一、现代科学促进了认识论的发展 251

二、信息论和认识论 253

第十一章 科学方法和科学认识论 256

第一节 科学的方法论特征 256

一、科学方法和科学方法论 256

二、科学方法论的一般特征 257

第二节 辩证思维方法 259

一、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259

二、分析和综合的统一 261

三、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262

第三节 科学认识论的一般问题 264

一、科学认识论概述 265

二、科学理论的静态分析 267

三、科学认识的动态考察 269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理论 275

第十二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商品和货币 275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75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275

二、资本原始积累 276

三、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278

第二节 商品 281

一、商品的两因素 281

二、创造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282

三、商品的价值量 284

四、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86

第三节 货币 287

一、价值形式 287

二、货币的职能 290

三、价值规律 292

第十三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94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294

一、货币转化为资本 294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97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 300

四、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304

第二节 资本积累 306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306

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08

第十四章 资本主义的流通过程 312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312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312

二、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必要条件 315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317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17

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318

三、资本周转的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20

第三节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322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322

二、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323

三、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325

第十五章 资本主义的分配 329

第一节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329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329

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331

三、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333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336

一、商业资本的形成和职能 336

二、商业利润 338

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信用 340

一、借贷资本和利息 340

二、资本主义信用 342

三、股份公司和??? 344

第四节 资本主义地租 345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345

二、级差地租 347

三、绝对地租 348

第十六章 垄断的资本主义 351

第一节 国内垄断的形成和发展 351

一、生产集中和垄断 351

二、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355

第二节 国际垄断的形成和发展 358

一、资本输出 358

二、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360

三、从旧殖民主义向新殖民主义的转变 362

第三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363

一、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363

二、垄断和竞争 364

第十七章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367

第一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367

一、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367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369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371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 371

二、资产阶级国家对社会经济的干预和调节 374

第三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 377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_的实质 377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377

第十八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历史地位 38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 381

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381

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383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385

一、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385

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387

三、经济危机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389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391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作用 391

二、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 392

第三编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 397

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模式 397

第一节 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 397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获得胜利 397

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400

三、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历史过程 402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405

一、关于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理论 405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408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4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模式的多样性 413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一致性和模式的多样性 413

二、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415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41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419

一、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前提 419

二、社会主义必须有强大的物质基础 421

第二节 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生产力 424

一、生产力有其自身的运动规律 425

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425

第三节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428

一、当代生产力发展的特点 429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关键 430

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434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 434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所有制结构 434

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437

三、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441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其他经济形式 445

第二节 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 448

一、社会主义生产中新型的经济关系 448

二、社会主义生产仍然是商品生产 451

三、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45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分配制度 463

一、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及其分配 463

二、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的分配 466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471

第一节 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 471

一、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原理 471

二、经济机制与经济体制 472

三、经济体制与宏观调控 474

四、经济机制与经济杠杆 475

第二节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77

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477

二、市场机制的特点 479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 481

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 48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计划调控 488

一、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 488

二、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内容 491

三、国家宏观计划调控的手段 494

第二十三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 49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阶级关系 499

一、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着各种社会矛盾 49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 502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党 504

第二节 无产阶级专政 507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507

二、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和形式 508

第三节 社会主义民主 510

一、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510

二、建设社会主义民主的必要性 512

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途径 513

第四节 社会主义法制 515

一、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基本要求 515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有力武器 517

三、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的相互关系 520

后记 52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