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语言文字
高等师范写作教程
高等师范写作教程

高等师范写作教程PDF电子书下载

语言文字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林可夫主编
  • 出 版 社: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33408039
  • 页数:713 页
图书介绍:
上一篇:观察与作文下一篇:英语语法速递
《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目录

绪论 1

一 写作——人生建功立业的组成部分 1

二 写作学科——研究写作现象的科学 4

三 师范写作——独立的专业写作类别 9

四 师范写作教学——“教人怎样教人写”的课程 16

〔思考与练习〕 19

上编 写作原理论 24

第一章 成因论 24

一 写作主体的内涵与机制 25

第一节 写作主体 25

二 写作主体内在因素的核心——人格意识 36

三 写作行为对写作主体的受导与扬弃 38

四 写作主体的能动性与受动性 41

五 写作主体的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 45

六 师范写作者的最佳能力结构 47

第二节 写作客体 48

一 写作客体的内涵与类别 48

二 把握写作客体的核心因素——题材意识 55

三 写作客体对诸体的预期与强制 68

四 师范写作的客体特征 74

一 写作受体的内涵与类别 77

第三节 写作受体 77

二 把握写作受体的核心因素——读者意识 84

三 写作受体对诸体的预期与强制 91

四 师范写作的受体特征 94

第四节 写作载体 96

一 写作载体的内涵与类别 96

二 把握写作载体的核心因素——成品意识 106

三 写作载体对诸体的预期与强制 112

四 师范写作的载体特征 115

第五节 “四体化一”——写作成因的横向融合 118

〔思考与练习〕 122

第二章 递变论 124

第六节 写作的内化 126

一 内化的目标——积材蕴意 127

二 内化的条件 128

三 内化的特征 134

四 内化的关键——在采集中感知 135

第七节 写作的意化 142

一 意化的目标——立意塑体 142

二 意化的条件 146

三 意化的特征 151

四 意化的关键——运思成型化 154

一 外化的目标——表意行文 160

第八节 写作的外化 160

二 外化的条件 162

三 外化的特征 165

四 外化的关键——表述符号化 167

第九节 “三重转化”——写作行为的纵向延伸 173

〔思考与练习〕 177

第三章 操作论 182

第十节 采集能力 183

一 观察 184

二 调查 201

三 阅读 210

四 回忆 221

五 感受 228

第十一节 运思能力 239

一 想象 240

二 开合 255

三 构型 268

第十二节 表述能力 280

一 定体 281

二 行文 287

第十三节 评改能力 293

一 鉴评 294

二 修改 298

第十四节 “四环操作”——写作能力的程序控制 307

〔思考与练习〕 315

中编 师范体式论 326

第四章 教练体式 326

第十五节 记叙文的写作 328

一 记叙文写作概述 328

二 场面:记叙文的基本构成单位 334

三 场面描述:记叙文写作训练的基本环节 337

第十六节 说明文的写作 353

一 说明文写作概述 353

二 释项:说明文的基本构成单位 360

三 释项述说:说明文写作训练的基本环节 363

第十七节 议论文的写作 371

一 议论文写作概述 371

二 论层:议论文的基本构成单位 380

三 论层开合: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基本环节 384

〔思考与练习〕 402

第五章 执教体式 407

第十八节 教案的写作 408

一 教案写作概述 408

二 教案的结构 410

三 教案的写作过程 424

一 评语写作概述 429

第十九节 评语的写作 429

二 执教评语的主要品类——作文评语 430

第二十节 试卷的写作 443

一 试卷写作概述 443

二 客观性试题的写作 451

三 主观性试题的写作 460

〔思考与练习〕 468

第六章 教研体式 473

第二十一节 作品赏析的写作 474

一 作品赏析写作概述 474

二 作品赏析的写作过程和要求 476

一 教育调查报告写作概述 489

第二十二节 教育调查报告的写作 489

二 写作的基本要求 490

三 写作的一般程序 491

第二十三节 教育论文的写作 498

一 教育论文写作概述 498

二 写作的基本要求 499

三 写作的一般程序 501

〔附一〕教育短论的写作 512

〔附二〕教育杂谈的写作 516

〔思考与练习〕 520

一 教育计划写作概述 524

第七章 教务体式 524

第二十四节 教育计划的写作 524

二 写作的基本要求 528

三 写作的一般程序 529

第二十五节 教育规章制度的写作 535

一 教育规章制度写作概述 535

二 写作的基本要求 538

三 写作的一般程序 540

第二十六节 教育工作总结的写作 545

一 教育工作总结写作概述 545

二 写作的基本要求 547

三 写作的一般程序 548

〔思考与练习〕 552

下编 写作训练论 558

第八章 训练的理论依据 558

第二十七节 写作教学的特性 558

一 写作教学的训练性 559

二 写作训练的开发性 566

第二十八节 写作训练的规律 570

一 研究写作训练规律的意义 570

二 对写作训练规律的研究 572

三 认识与表达的辩证统一的写作训练规律 576

第二十九节 写作训练的结构 580

一 施训者——写作训练的主导 581

二 受训者——训练实践的主体 582

三 教材——写作训练的依据 584

四 作业——实施训练的反馈系统 587

〔思考与练习〕 589

第九章 训练的技术操作 594

第三十节 训练目标的确立 594

一 训练目标确立的依据 595

二 训练目标优化的条件 598

三 训练目标控制作用的发挥 601

一 选择训练模式的原则 604

第三十一节 训练模式的选定 604

二 写作训练模式的类别 606

三 运用训练模式的方法 613

第三十二节 训练计划的制定 615

一 制定计划的意义 615

二 制定计划的依据 617

三 写作训练计划的内容 619

第三十三节 训练作业的指导 622

一 前期指导 622

二 后期指导 628

〔思考与练习〕 631

一 检测的依据 633

第十章 训练效果的检测 633

第三十四节 训练效果的可检测性 633

二 检测的功能 637

三 检测的类别 639

第三十五节 训练效果的检测方式 640

一 命题考试 641

二 作业综合 643

三 数据分析 645

四 反映综合 648

第三十六节 作文考试的命题 649

一 作文试题的性质 650

二 作文考试命题的要求 653

〔思考与练习〕 655

附篇 中国写作教学简史 658

一 先秦:写作教学的孕育期 658

二 两汉魏晋南北朝:写作教学的草创期 667

三 隋唐宋元:写作教学的发展期 674

四 明清:写作教学的衰朽期 682

五 “五四”运动到建立新中国:写作教学的转折期 691

六 建国后到“文革” :写作教学的困顿期 697

七 新时期十年:写作教学的振兴期 703

后记 712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