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基础医学教程  各论  下
基础医学教程  各论  下

基础医学教程 各论 下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2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季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4
  • ISBN:7030143442
  • 页数:708 页
图书介绍:《基础医学教程》是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人体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按器官系统进行组合而编写的一套全新的教材。本书为各论(下),分为八篇,系统介绍了感觉器官、神经、内分泌、生殖系统、免疫等系统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相关疾病的病理生理、药物应用等内容,本书编排新颖,内容丰富,富于先进性、科学性、启发性,可供高等医学院校学生使用,也可供相关研究人员参考。
《基础医学教程 各论 下》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节 感受器与感觉器官及其分类 1

第二节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1

第九篇 感觉器官 1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2

三、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2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2

第二章 皮肤 3

第一节 表皮 3

第二节 真皮 6

第三节 皮下组织 7

第五节 皮脂腺 8

第四节 毛发 8

第六节 汗腺 9

第七节 皮肤的再生 10

第三章 视器 11

第一节 视器的解剖 11

一、眼球 11

二、眼副器 14

三、眼的血管及神经 18

第二节 眼的组织结构 19

一、眼球壁的组织结构 20

二、屈光装置 25

三、眼的附属器官 26

一、眼球的发生 27

第三节 眼的发生 27

二、眼睑的发生 29

三、眼的先天性畸形 29

第四节 眼的视觉功能 30

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 30

二、眼的感光功能 33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36

四、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应 38

第四章 前庭蜗器 40

第一节 前庭蜗器的解剖 40

一、外耳 40

二、中耳 41

三、内耳 44

第二节 前庭蜗器的组织结构 47

一、壶腹嵴 48

二、椭圆囊斑和球囊斑 49

三、耳蜗和螺旋器 50

第三节 前庭蜗器的发生 52

第四节 前庭蜗器生理 54

一、耳的听觉功能 55

二、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 59

第五章 嗅觉和味觉 62

第一节 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特点 62

第二节 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特点 62

二、神经系统的组成 64

一、神经系统的分类 64

第一节 总论 64

第一章 神经系统解剖 64

第十篇 神经系统 64

三、神经系统常用术语 67

四、神经再生 67

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68

一、脊神经 68

二、脑神经 79

第三节 内脏神经 92

一、内脏运动神经 92

二、内脏感觉神经 99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 100

一、脊髓 100

二、脑 106

三、神经传导通路 139

四、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及脑脊液循环 151

第二章 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发生 159

第一节 脊髓、大脑皮质和小脑皮质的结构 159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发生 168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发生 168

二、周围神经系统的发生 173

三、脑垂体的发生 175

四、神经系统的先天性畸形 175

第三章 神经系统生理 178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178

一、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 178

二、神经胶质细胞 183

第二节 神经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184

一、经典的化学性突触传递 185

二、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193

三、电突触传递 193

四、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 194

第三节 神经递质与受体 194

一、神经递质与调质 195

二、受体 196

三、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 198

第四节 神经反射 204

一、反射与反射弧 204

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205

第五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6

一、脊髓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207

二、丘脑的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 208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代表区 211

四、感觉的分类 214

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16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17

二、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21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24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27

五、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29

第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231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231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234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236

四、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 238

第八节 脑的高级功能 239

一、学习与记忆 239

二、语言 243

第九节 脑的电活动与觉醒、睡眠机制 244

一、脑电图和皮质诱发电位 244

二、觉醒与睡眠 247

第四章 神经系统病理 250

第一节 脑血管疾病 250

一、缺血性脑病 250

三、脑出血 251

二、脑梗死 251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 252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252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54

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256

一、胶质瘤 256

二、髓母细胞瘤 257

三、脑膜瘤 257

第五章 作用于神经系统的药物 258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258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258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 264

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其分类 265

一、M胆碱受体激动药 267

第二节 拟副交感神经药 267

二、N胆碱受体激动药 271

三、抗胆碱酯酶药 271

第三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278

一、M胆碱受体阻断药 279

二、N胆碱受体阻断药 283

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86

一、化学和构效关系 287

二、α、β受体激动药 288

三、α受体激动药 294

四、β受体激动药 296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298

一、α受体阻断药 298

二、β受体阻断药 301

第六节 局部麻醉药 306

第七节 镇静催眠药 310

一、苯二氮革类 311

二、巴比妥类 315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 318

第八节 中枢兴奋药 320

一、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 320

二、主要兴奋延髓呼吸中枢药物 322

第九节 抗癫癎药和抗惊厥药 323

一、抗癫癎药 323

二、抗惊厥药 329

第十节 抗帕金森病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药 330

一、抗帕金森病药 330

二、治疗老年性痴呆症药 333

第十一节 抗精神失常药 336

一、抗精神病药 336

二、抗躁狂症药 343

三、抗抑郁药 344

第十二节 镇痛药 350

一、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351

二、人工合成的阿片类镇痛药 355

三、其他镇痛药 357

四、阿片受体拮抗剂 357

第十三节 解热镇痛药 358

一、水杨酸类 359

三、吲哚衍生物及类似物 361

二、苯胺类 361

四、丙酸类 362

五、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剂 363

六、其他解热镇痛抗炎药 364

第十四节 全身麻醉药 364

一、吸入麻醉药 365

二、静脉麻醉药 368

第十一篇 内分泌系统 370

第一章 内分泌系统解剖 370

第一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370

第二节 固有内分泌系统 370

第二章 内分泌系统组织结构 375

第一节 甲状腺 376

第三节 肾上腺 378

第二节 甲状旁腺 378

第四节 垂体 380

第五节 松果体 386

第六节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 387

第三章 内分泌系统生理 388

第一节 概述 388

一、激素的分类 388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390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391

四、激素的分泌调节 393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393

一、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 393

二、下丘脑-腺垂体系统 395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运输 397

第三节 甲状腺 397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399

三、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400

第四节 肾上腺 401

一、肾上腺皮质 401

二、肾上腺髓质 404

第五节 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405

一、甲状旁腺素 405

二、降钙素 406

三、维生素D3 406

第六节 胰岛 407

一、胰岛素 407

二、胰高血糖素 408

第七节 其他激素 409

一、松果体激素 409

二、前列腺素 409

三、瘦素 409

第四章 内分泌系统病理 411

第一节 甲状腺疾病 411

一、单纯性甲状腺肿 411

二、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 412

三、甲状腺肿瘤 413

第二节 糖尿病 415

第五章 内分泌系统药物 417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417

一、糖皮质激素 418

二、盐皮质激素类 425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皮质激素抑制剂 425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及抗甲状腺药 427

一、甲状腺激素 427

二、抗甲状腺药 429

第三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糖药 432

一、胰岛素及胰岛素增敏剂 433

二、口服降糖药 436

第十二篇 生殖系统 439

第一章 生殖系统解剖 439

第一节 男性生殖器 439

一、男性内生殖器 439

二、男性外生殖器 443

第二节 女性生殖器 446

三、男性尿道 446

一、女性内生殖器 447

二、女性外生殖器 453

第三节 乳房和会阴 454

一、乳房 454

二、会阴 456

第四节 腹膜 461

一、概述 461

二、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462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 463

四、腹膜腔的分区和间隙 468

一、睾丸 470

第二章 生殖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发生 470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470

二、附属腺 475

三、精液 476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477

一、卵巢 477

二、输卵管 482

三、子宫 483

四、阴道 486

五、乳腺 487

第三节 生殖系统的发生 488

第一节 男性生殖 494

一、睾丸的生精功能 494

第三章 生殖生理与性生理 494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495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496

第二节 女性生殖 497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497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497

三、卵巢功能的调节 499

第三节 妊娠与分娩 501

第四节 性生理 504

一、性刺激 504

二、性反应 506

三、性功能的调控 508

一、慢性子宫颈炎 510

二、子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 510

第四章 生殖系统疾病 510

第一节 子宫颈疾病 510

三、子宫颈癌 511

第二节 妊娠滋养层细胞肿瘤 512

一、葡萄胎 512

二、侵袭性葡萄胎 513

三、绒毛膜癌 513

第三节 乳腺癌 514

第四节 前列腺疾病 516

一、前列腺增生症 516

二、前列腺癌 516

一、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518

第一节 性激素类与避孕药物 518

第五章 影响生殖系统的药物 518

二、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物 520

三、雄激素类药及抗雄激素类药物 522

四、避孕药 523

第二节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 527

一、子宫兴奋药 527

二、子宫松弛药 530

第十三篇 免疫系统 532

第一章 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 532

第一节 淋巴组织 532

第二节 淋巴器官 533

第三节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544

第二章 艾滋病 545

第三章 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 547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547

第二节 免疫调节药 552

第十四篇 应激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556

第一章 应激 556

第一节 概述 556

一、概念 556

二、分类 557

三、应激原 557

四、全身适应综合征 558

第二节 应激反应的基本表现 558

一、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558

二、应激时急性期反应 562

三、应激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567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 570

第三节 应激与疾病 570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573

第四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及临床处理 573

原则 573

一、应激的生物学意义 573

二、病理性应激的临床处理原则 574

第二章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575

第一节 概述 575

一、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 575

第二节 病因、分型和分期 576

一、病因 576

二、概念 576

二、分型和分期 578

第三节 发病机制 580

一、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580

二、全身性炎症反应失控 581

三、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 585

四、终末器官氧代谢障碍——高代谢与氧的摄取和利用障碍间矛盾激化 588

第四节 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590

一、肺的功能代谢变化 590

二、肾的功能代谢变化 590

三、肝的功能代谢变化 591

四、胃肠道的功能代谢变化 591

五、免疫系统的变化 591

二、及时补足血容量、防治休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593

一、防治感染和创伤以去除MODS的病因 593

第五节 防治原则和实验性治疗 593

三、阻断炎症介质的有害作用 594

四、免疫疗法 594

五、尽可能由胃肠道进食 595

六、提高氧供,增加组织对氧的摄取 595

七、代谢支持 595

第十五篇 感染性疾病与抗感染药物 596

第一章 感染与传染病 596

第一节 结核病 597

一、概述 597

二、肺结核 600

三、肺外结核 604

第二节 麻风 605

第三节 伤寒 607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610

第五节 钩端螺旋体病 612

第六节 流行性出血热 613

第七节 性传播疾病 614

一、梅毒 614

二、淋病 616

三、尖锐湿疣 616

第八节 寄生虫病 617

一、阿米巴病 617

二、血吸虫病 619

三、丝虫病 622

一、抗微生物药物的发展简史 624

第二章 抗感染药物 624

第一节 抗微生物药物概论 624

二、名词和术语 625

三、抗微生物药物的作用机制 625

四、微生物的耐药性 628

第二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630

一、青霉素类 631

二、头孢菌素类 637

第三节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641

一、大环内酯类 641

二、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644

第四节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类 647

一、氨基糖苷类 647

二、多黏菌素类 653

第五节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654

一、四环素类 654

二、氯霉素 658

第六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661

一、喹诺酮类 661

二、磺胺类 666

三、其他合成抗菌药物 669

第七节 抗真菌药 670

一、两性霉素B 671

二、制霉菌素 672

三、氟胞嘧啶 673

四、唑类抗真菌药 673

六、特比萘芬 676

五、灰黄霉素 676

第八节 抗病毒药 677

一、金刚烷胺 677

二、碘苷 678

三、阿糖腺苷 678

四、阿昔洛韦 679

五、更昔洛韦 679

六、利巴韦林 680

七、磷甲酸盐 680

八、齐多夫定 680

九、HIV蛋白酶抑制药 681

第九节 抗结核药及抗麻风药 681

一、抗结核药 682

二、抗麻风药 685

第十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686

一、临床应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687

二、抗菌药的预防性应用 689

三、抗菌药物的治疗性应用 691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 693

五、抗菌药在肝、肾功能减退患者中的应用 695

第十一节 抗寄生虫药 697

一、抗疟药 697

二、抗阿米巴药及抗滴虫药 702

三、抗血吸虫药和抗丝虫药 704

四、抗肠蠕虫药 70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