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究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究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究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红霞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309048628
  • 页数:215 页
图书介绍:本文通过探寻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路径,探讨和揭示了不同时期和阶段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因和规律。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路径探究》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选题理由及意义 1

第二节 本文的基本概念、研究目标、思路内容与结构安排 4

一、几个概念 4

二、研究目标、思路与创新 5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6

第二章 文献综述 9

第一节 几个主要流派与观点综述 10

一、生产的规模经济理论 10

二、资源或信息的共享理论 11

三、产品或投入的需求多样化理论 12

四、专业化与劳动分工理论 13

五、新空间经济学的城市起源与演化理论 13

第二节 新空间经济学城市兴起与发展的相关模型评析 15

一、分级的城市体系演化模型 15

二、一个空间经济的正式模型 16

第三节 已有研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研究的 19

借鉴与启示 19

第三章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第一节 美国、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历史回顾 24

第二节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探析 30

第三节 制度影响下的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 34

图录 36

图3.1 从企业集聚到城市发展的演化过程 36

第四章 基于企业集聚的城市发展:一般原理 38

第一节 基本假设 39

第二节 企业集聚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42

一、城市劳动力市场工资水平的变化 42

二、城市人口规模的变化 43

三、企业集聚行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市场的解释 44

图4.1 新企业进入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45

第三节 企业集聚与城市产品市场的变化 46

图4.2 新企业进入后城市产品市场的变化 47

一、不考虑行业构成时的情形 48

二、考虑行业构成时的情形 49

(一)企业集聚行为全部发生在行业1时 52

表录 54

表4.1 城市行业结构的可能变化 54

(二)其余情况下企业集聚行为对城市特征的影响 55

一、加入距离变量的产品价格变化 56

第四节 企业集聚行为对城市发展演变的空间考察 56

图4.3 单一中心结构城市示意图 57

图4.4.1 企业CBD区域集聚与单一中心结构城市扩张图 57

图4.4.2 企业两区域集聚的城市变化 57

二、企业空间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57

图4.4.3 企业三区域集聚的城市变化 58

三、企业集聚与城市体系演化的均衡描述:藤田昌久和克鲁格曼的城市体系模型 58

图4.5 单一中心的空间结构 59

第五节 本章小结 61

第五章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制度分析——基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实证探究 63

(一)“苏南模式”与江苏城市发展 64

一、泛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和演变的总体考察 64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路径描述 64

(三)“浦东模式”与上海的发展 65

(二)“温州模式”与浙江城市发展 65

表5.1 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规模变化概况表(1982—2001) 66

二、从城市规模和城市区划变动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与演变 66

表5.2 1982—2000年间长三角地区城市所辖市主要变动(增加)情况 67

表5.3 长江三角洲地区15城市的城市规模体系变化情况 70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路径判断——新空间经济学自组织城市发展演化路径的衡量 71

一、新空间经济学关于自组织城市发展演化的基本理论 72

二、F-K模型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应用:实证检验 73

表5.4 方程(5.2)的时间序列数据检验结果 74

三、检验结果与结论 76

第三节 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制度模型:自组织与有组织的城市发展与演化 77

一、制度因素对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解析 78

(一)政府政策对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影响 78

(二)政府行政干预对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影响 80

二、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制度模型的经济解释 81

三、结论 83

第四节 制度影响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路径的实证考察 84

(二)具体指标说明 85

(一)指标设定与选取依据 85

一、度量指标选取和样本的说明 85

二、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演变的实证分析 88

(三)样本说明 88

图5.1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变化轨迹 89

图5.2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非农化城市发展的变化轨迹 90

表5.5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率回归方程(1984—2001)回归系数检验结果 91

表5.6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率回归方程(1987—1996)回归系数检验结果 93

(一)从工业化率、企业集中度、政策支持度、市场开放度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看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演变 93

图5.3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企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变化轨迹 94

表5.7 上海城市化率回归方程(1984—2001)回归系数检验结果 96

表5.8 上海城市化率回归方程(1984—1992)回归系数检验结果 97

表5.9 上海城市化率回归方程(1995—2001)回归系数检验结果 97

(二)从工业化率、企业集中度、政策支持度、市场开放度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看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地区的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演变 97

图5.4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企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变化轨迹 98

系数检验结果 99

表5.10 江苏地区城市化率回归方程(1984—2001)回归 99

(三)从工业化率、企业集中度、政策支持度、市场开放度和城市化率等指标看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地区的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演变 100

表5.11 江苏地区城市化率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7—1996) 100

图5.5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企业集聚与城市化发展的变化轨迹 101

表5.12 浙江地区城市化率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4—2001) 102

(四)小结 103

表5.13 长江三角洲地区非农化率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4—2001) 104

图5.6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企业集聚与非农化城市发展的变化轨迹 106

表5.14 上海非农化率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4—2001) 106

图5.7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企业集聚与非农化城市发展的变化轨迹 107

表5.15 江苏地区城市非农化率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4—2001) 108

图5.8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企业集聚与非农化城市发展的变化轨迹 108

表5.16 浙江地区城市非农化率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4—2001) 109

三、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演变的进一步考察 109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顺序规模分布模型分析 110

表5.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顺序规模分布模型分析结果(1984—2001) 110

图5.9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顺序规模指数A和B值走势图(1984—2001) 111

(二)从工业化率、企业集中度、政策灵活度、政府支持度和城市规模指标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演变 112

图5.10 市场与制度作用下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体系发展的变化轨迹(1984—2001) 112

表5.18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顺序规模分布指数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4—2001) 113

四、基本结论 114

图5.1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路径示意图 114

表5.19 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区企业集中度回归方程检验结果(1984—2001) 11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17

第六章 就业人口分布、生产集中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微观视角的分析 120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模式演变 121

一、就业结构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模式演变 121

图6.1 上海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变化轨迹(1988—2001) 125

(一)就业结构指标衡量的上海企业集聚模式变化 125

(二)江苏城市地区就业结构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模式变化 126

图6.2 江苏城市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变化轨迹(1988—2001) 127

(三)浙江城市地区就业结构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模式变化 127

图6.3 浙江城市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变化轨迹(1988—2001) 128

二、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模式演变 129

(一)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的上海企业集聚模式变化 131

(二)江苏城市地区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模式变化 132

图6.4 上海第二、三产业经济特化系数变化轨迹(1987—2001) 132

图6.5 江苏城市地区第二、三产业经济特化系数变化轨迹(1987—2001) 133

(三)浙江城市地区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模式变化 134

图6.6 浙江城市地区第二、三产业经济特化系数变化轨迹(1987—2001) 134

三、主要结论 135

第二节 制度影响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进一步考察 137

图6.7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上海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走势图 137

一、就业结构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 137

(一)从就业特化系数看企业集聚对上海城市 137

发展的影响 137

表6.2 上海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回归检验结果(1988—1996) 138

表6.1 上海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回归检验结果(1988—2001) 138

表6.3 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8—2001) 139

图6.8 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8—2001) 139

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8—2001) 141

表6.4 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非农化率 141

图6.9 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8—2001) 141

(二)从就业特化系数看企业集聚对江苏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 142

图6.10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江苏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走势图 143

图6.11 江苏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8—2001) 144

表6.5 江苏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8—2001) 144

表6.6 江苏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8—2001) 146

图6.12 江苏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8—2001) 146

(三)从就业特化系数看企业集聚对浙江地区城市发展的影响 147

图6.13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浙江地区第二、三产业就业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走势图 147

表6.7 浙江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8—2001) 148

图6.14 浙江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8—2001) 148

表6.8 浙江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8—2001) 150

图6.15 浙江地区就业人口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8—2001) 150

图6.16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上海第二、三产业经济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走势图 151

(一)从经济特化系数看企业集聚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影响 151

二、产值比重指标衡量的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 151

表6.9 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7—2001) 152

图6.17 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7—2001) 152

表6.10 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7—2001) 153

图6.18 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上海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7—2001) 154

(二)从经济特化系数看江苏地区企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55

图6.19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江苏城市地区第二、三产业经济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走势图 155

表6.11 江苏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7—2001) 156

(城市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7—2001) 156

图6.20 江苏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 156

图6.21 江苏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7—2001) 157

表6.12 江苏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7—2001) 157

(三)从经济特化系数看浙江地区企业集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58

图6.22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浙江城市地区第二、三产业经济特化系数与企业集中度走势图 159

表6.13 浙江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7—2001) 160

图6.23 浙江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城市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7—2001) 160

表6.14 浙江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回归检验结果(1987—2001) 161

图6.24 浙江地区产业经济集聚、企业集聚与城市发展(非农化率指标)的变化轨迹(1987—2001) 161

三、主要结论 162

第三节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城市化经济效应的初步探讨 165

一、城市生产函数构建 165

二、江苏和浙江城市地区城市化经济效应测算 166

表6.15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江苏城市地区城市化经济回归方程检验结果 166

表6.16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浙江城市地区城市化经济回归方程检验结果 167

三、结论 168

图6.25 城市加速发展以来江苏和浙江地区城市化经济效应指数变化图 168

第四节 小结与结论 169

表6.17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对企业集聚影响的回归分析检验结果(1985—2001) 173

第七章 新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问题与对策 174

第一节 制度影响下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174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75

(一)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175

(二)广阔的腹地条件和市场环境 175

(三)良好的基础设施与交通条件 176

(四)较强的科技与教育力量 176

(五)悠久的历史发展基础 176

(六)国家政策支持和难得的历史机遇 177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特征 177

表7.1 长江三角洲15个城市GDP完成情况(亿元) 178

(一)产业基础好,经济发展水平高 178

(二)初步形成了比较明显的阶层城市等级体系 179

图7.1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系统的阶层性及城市相互作用 180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内部各城市之间互动作用明显 180

表7.2 上海与江浙两省所有地级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2001) 181

图7.2 2000年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间人口迁移流向流量示意图 181

三、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 182

第二节 新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184

(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中工业化并未发挥明显作用 184

一、新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问题 184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与其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 185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发展的既有制度安排尚需改进和完善 186

(四)上海发展对政府行为的依赖性将可能不利于其长足发展 187

二、对策与建议 189

表7.3 世界级国际大都市的部分参考数据与上海的相关数据 189

结束语 194

参考文献 196

致谢 214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