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物
植物细胞遗传学
植物细胞遗传学

植物细胞遗传学PDF电子书下载

生物

  • 电子书积分:14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竞雄,宋同明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030032373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阐述遗传学试验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以及染色体形态、结构与组成及连锁现象的细胞遗传学、染色体倒位、染色体易位和转座遗传因子等。
上一篇:细胞培养工程下一篇:生物学手册
《植物细胞遗传学》目录

目录 1

绪论 1

一、细胞遗传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1

二、细胞遗传学的发展简史 2

三、细胞遗传学的实践意义和发展前景 5

第一章 遗传试验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7

第一节 高等植物性状发育的遗传基础 7

一、单倍性生物、二倍性生物和二倍-单倍性生物 7

二、高等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 9

三、遗传性状的表现和分离 17

第二节 遗传试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8

一、纯化和繁殖原种 19

二、杂交和种植后代 20

三、系谱记录 22

四、假设和验证 23

五、基因等位性测验 24

六、连锁群测验与连锁图位置的确定 25

第三节 染色体行为的观察 27

第四节 原位杂交在细胞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28

第二章 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及其与遗传的关系 32

第一节 染色体的一般形态特征 33

一、染色体的大 33

二、着丝粒 34

三、副缢痕、核仁组织者和随体 39

四、染色粒 41

五、染色纽 41

六、端粒 42

第二节 常染色质和异染色质 42

二、结构异染色质 43

一、常染色质 43

三、功能异染色质 46

四、异染色质的特殊功能 46

第三节 染色体带型 48

一、C带(组成型异染色质带) 49

二、G带(Giemsa带) 49

三、R带(G带的反带) 50

四、Q带(荧光带或奎吖因带) 50

第四节 染色体直线图与遗传图 50

一、核型分析与染色体直线图 50

二、染色体图与遗传图的相互关系 51

第五节 特化染色体 56

一、多线染色体 57

二、灯刷染色体 59

三、超数染色体 61

第六节 染色体的亚显微模型 63

一、折叠丝模型 64

二、分子染色体模型 65

三、一般染色体模型 66

第七节 染色体的化学组成 66

第八节 原核生物和病毒的染色体 69

第三章 连锁现象的细胞遗传学 73

第一节 测定连锁群的技术 73

一、果蝇 73

二、玉米 75

第二节 连锁遗传的细胞学基础 77

一、交换的细胞学证据 77

二、交换发生的时期 79

三、多线交换与最大交换值 82

四、交换与交叉的关系 84

五、交叉干扰与染色单体干扰 85

六、交叉对非同源染色体的影响 86

第三节 特殊交换 87

一、体细胞交换 87

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88

三、非对等交换 93

第四节 影响交换的因素 94

一、性别 94

二、着丝粒 95

三、年龄 96

四、温度 96

第五节 交换的机制 96

一、经典假说——交叉两面说 96

二、部分交叉型假说——交叉一面说 97

三、拷贝选择假说 98

四、分子水平的解释 100

一、对测交后代进行x2测验 102

第一节 连锁现象的统计鉴定 102

第四章 连锁交换值的计算 102

二、对Fx进行x2测验 103

三、利用四格联列表进行x2测验 106

第二节 连锁强度(交换值)的计算 108

一、测交法 108

二、求理论配子次数与合子次数的基本公式 109

三、利用F,资料计算交换值 111

第五章 染色体倒位 121

第一节 臂间倒位 124

第二节 臂内倒位 126

一、杂倒位的细胞学行为 126

二、染色单体“桥”的纽带效应与“桥-断裂-融合-桥”循环 129

三、倒位段与基部段交换值的计算 132

四、花粉和胚珠的败育性 133

一、倒位的遗传学行为 134

第三节 倒位遗传 134

二、对交换的抑制作用与舒尔茨-雷德菲尔德效应 135

三、倒位断点的确定与倒位染色体遗传图的绘制 138

四、纯倒位 141

第四节 倒位与进化 142

第五节 倒位性遗传研究及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144

一、倒位对交换的抑制作用与果蝇的C/B设计 144

二、着丝粒部位的变动对染色体形态的影响 146

三、染色体缺失对配子和合子发育的影响 146

四、倒位作为连锁遗传的标记 147

五、检验数量性状基因的染色体位置 147

第六章 染色体易位 150

第一节 易位的类型与发生 151

一、易位的主要类型 151

二、断点发生的位置与诱发易位的因素 153

一、粗线期联会 154

第二节 易位的细胞学行为 154

二、交叉形成与终变期构形 156

三、中期1排列与后期1分离 157

四、配子与合子的不育性 161

第三节 多对染色体易位 162

一、独立易位 162

二、复合易位 162

第四节 易位染色体的鉴别 165

第五节 易位的遗传学行为 166

第六节 易位与进化 169

一、曼陀罗 170

二、月见草 171

第七节 易位的应用 175

一、检验简单或复杂遗传基因所属的染色体臂 175

二、利用核不育生产玉米杂交种 177

三、易位与家蚕的雌雄鉴别 179

第八节 B-A染色体易位 180

第七章 四倍体遗传 188

第一节 四倍体的产生 188

一、自然产生 188

二、人工产生 190

第二节 四倍体的效应 192

第三节 四倍体的细胞学行为 193

一、同源四倍体 193

二、异源四倍体 197

第四节 四倍体的花粉育性与结实性 198

第五节 四倍体遗传 202

一、依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分离的配子与合子比率 203

二、最大均等式分离与双减数频率 204

三、根据α值计算配子比率 206

四、两对独立因子杂交后代的分离比率 209

五、异源四倍体的遗传行为 209

第六节 四倍体与植物育种 211

第八章 非整倍体遗传 214

第一节 三体遗传 215

一、初级三体 216

二、次级三体 226

三、端体三体 228

四、三级三体 230

五、三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231

第二节 单体与缺体遗传 232

一、单、缺体的起源与形态特征 232

二、单、缺体的细胞学行为 237

三、小麦的5B效应与ph基因 239

四、单、缺体的繁育行为 240

五、单、缺体在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242

六、单、缺体与品种改良 246

第九章 性别决定与染色体 258

第一节 性别决定的类型 258

一、雄性异配子型 259

二、雌性异配子型 260

三、雄性单倍性 262

四、环境决定性别的类型 263

第二节 性激素与性分化 265

第三节 性别决定的理论 267

一、性基因平衡理论 267

二、Y染色体决定雄性 271

第四节 性别与性状表达 272

一、伴性性状 272

三、限性性状 274

二、从性性状 274

第五节 植物的性别决定 275

第六节 微生物的性别决定 278

第七节 性染色体的剂量补偿 279

第八节 性染色体的演化 283

一、主基因突变 283

二、性基因的集中 284

第十章 无融合生殖遗传 288

第一节 无融合生殖的类型 288

第二节 无融合生殖机制 290

一、营养体生殖 290

二、无孢子形成 293

三、二倍性孢子形成 294

四、不定胚生殖 295

五、单性生殖 295

第三节 无融合体的胚胎发育 296

第四节 无融合生殖的遗传 297

第五节 动物的单性生殖 298

第六节 无融合生殖与作物改良 300

一、固定杂种优势和优良基因型 300

二、快速培育自交系和进行核代换 303

第十一章 组织培养与体细胞遗传 307

第一节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307

第二节 组织培养的一般程序 308

一、营养需要 308

二、组织培养的环境条件 311

三、培养程序 312

第三节 组织培养的类型与作用 320

一、愈伤组织培养 320

二、器官培养 321

三、分生组织培养 324

四、细胞悬浮培养 325

五、原生质体培养与体细胞杂交 326

第四节 组织培养与体细胞遗传 329

一、研究方法 330

二、染色体数目与结构变异 330

三、核基因突变与胞质基因突变 336

四、再生植株体细胞无性变异的特点 338

五、染色体断裂、转座因子活化与基因突变 339

六、组织培养中的外遗传变异 342

第五节 组织培养与植物改良 343

一、加快育种进程,拓宽种质范围 343

二、诱发与筛选遗传变异 344

第十二章 基因的结构与特性 349

第一节 基因的类型 349

第二节 基因的大小和数目 351

一、突变子、重组子与顺反子 353

第三节 基因的结构和组成 353

二、外显子与内含子 354

三、启动子 355

第四节 基因的重叠 356

第五节 单拷贝基因与重复DNA序列 358

第六节 基因扩增 360

第七节 基因的复等位性与拟等位性 361

一、复等位基因 361

二、拟等位基因 365

三、复合基因座位 365

四、基因的分步突变 369

第十三章 转座遗传因子 374

第一节 转座遗传因子的分类与鉴别 376

一、转座遗传因子的分类 376

二、转座遗传因子的鉴别 377

一、Dt-rDt系统 379

第二节 玉米的重要转座遗传因子系统 379

二、Ac-Ds系统 380

三、Spm系统 386

第三节 转座发生的时间与控制因子突变的性质 390

一、转座发生的时间 390

二、控制因子突变的性质 393

第四节 转座遗传因子的化学基础 394

一、化学基础 394

二、诱发与活化 399

第五节 微生物的转座子 400

第六节 转座遗传因子与个体发育及物种进化 402

第七节 转座遗传因子的应用 403

主要参考文献 405

索引 4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