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针灸治疗手册
针灸治疗手册

针灸治疗手册PDF电子书下载

医药卫生

  • 电子书积分:10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针灸治疗手册》编写组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4119·1537
  • 页数:201 页
图书介绍:
《针灸治疗手册》目录

上篇 各种针灸疗法知识 3

一、针刺法 3

(一)毫针的结构和常用规格 3

(二)针刺前的准备 4

1.针具的选择和检查 4

2.针具的修理及保藏 4

3.针刺的练习 5

4.体位的选择 6

[附]针刺疼痛的原因和处理 7

1.进针法 7

(三)操作法 7

5.针具及皮肤的消毒 7

2.进针后的手法 9

(1)方向、角度和深度 9

(2)透穴 10

(3)针刺的基本手法 10

(4)针刺的感应和刺激的强度 11

(5)运针 12

3.出针法 13

4.刺血法 13

5.疗程和间隔 13

2.弯针 14

1.滞针 14

(四)意外情况的预防和处理 14

3.断针 15

4.晕针 16

[附]针刺摘搦 16

(五)刺伤重要内脏和血管的症状及处理 17

1.脑和脊髓 17

2.肺脏 17

3.心、肝、脾、肾脏 18

4.血管 19

[附]皮内埋针法 19

1.蜂鸣式电针器 20

二、电针法 20

(一)电针器的选择 20

2.电子管电针器 21

3.半导体电针器 21

(二)操作法 21

1.操作程序 21

2.治疗量的控制原则 21

3.处方配穴原则 22

4.电针治疗中所见的现象 22

(三)适应范围 22

(一)用具准备 23

(四)注意事项 23

三、穴位注射法 23

(二)穴位的选择 24

(三)药物的选择和适应范围 24

(四)操作法 24

(五)注意事项 25

(二)操作法 26

1.梅花针或七星针叩刺法 26

(一)用具准备 26

四、皮肤针法 26

2.辊刺筒辊刺法 27

(三)刺激部位和范围 27

(四)适应范围 27

(五)注意事项 28

五、拔罐法 28

(一)用具准备 28

1.火罐 28

(2)闪火法 29

(1)投火法 29

3.排罐法和走罐法 29

2.水罐法 29

(二)操作法 29

2.其他 29

1.火罐法 29

(三)适应范围 30

(四)注意事项 30

六、刺络拔罐法 31

(一)用具准备 31

(二)操作法 31

1.散刺、叭刺拔罐法 31

2.辊刺拔罐法 31

3.结合应用 31

(四)注意事项 32

4.疗程 32

(三)适应范围 32

七、灸法 33

(一)艾炷和艾条的制作 33

1.艾绒的制作 33

2.艾炷的制作 33

3.艾条的制作 34

(二)操作法和适应范围 34

1.直接灸 34

2.间接灸 34

4.温针 35

3.艾条灸 35

(三)注意事项 35

(1)隔姜灸 35

(2)隔?灸 35

(3)隔盐灸 35

八、耳针法 36

(一)耳针法的取穴 36

1.耳穴及其分布规律 36

2.耳区的选择 39

(2)导电法 40

(二)操作法 40

(3)肉眼观察法 40

(1)压痛法 40

3.耳穴的探查 40

(三)适应范围 41

(四)注意事项 41

中篇 穴位 42

一、一般知识 42

(一)取穴的方法 44

1.骨度法 45

2.指量法 47

3.解剖标志取穴法 47

2.邻近主治性 48

1.局部主治性 48

4.特殊动作、姿势取穴法 48

(二)穴位主治性能的一般规律 48

3.远道主治性 49

4.整体主治性 49

二、常用穴位 49

(一)头面部(共37穴) 49

1.百会 49

4.太阳 50

5.阳白 50

3.率谷 50

2.通天 50

6.印堂 51

7.四白 51

8.下关 51

9.颊车 52

10.睛明 52

11.承泣 52

12.球后 52

13.瞳子窌 53

14.攒竹(鱼头) 53

15.鱼腰(眉中) 53

20.地仓 54

19.人中(水沟) 54

21.承浆 54

16.丝竹空(鱼尾) 54

17.迎香 54

18.鼻穿 54

22.禾窌 55

23.挟承浆(下地仓) 55

24.耳门 55

25.听宫 55

28.风池 56

29.天柱 56

27.翳风 56

26.听会 56

30.哑门 58

31.翳明 58

32.天容 58

33.天牖 58

34.扶突 59

35.廉泉 59

36.气瘿 60

37.颈臂 60

附:头面部穴位主治归纳表 61

1.天突 62

(二)胸腹部(共14穴) 62

3.膻中 64

4.乳根 64

5.鸠尾 64

2.璇玑 64

6.中脘 65

7.脐中(神阙) 65

8.气海 65

12.天枢 66

13.气冲 66

10.中极 66

11.曲骨 66

9.关元 66

14.子宫 67

附:胸腹部穴位主治归纳表 67

(三)背腰部(共27穴) 67

1.大椎 67

2.陶道 68

5.肺俞 69

6.心俞 69

4.风门 69

3.喘息(定喘) 69

7.膈俞 70

8.曲垣 70

9.天宗 70

10.肝俞 70

11.胆俞 70

15.肾俞 71

14.命门 71

13.胃俞 71

12.脾俞 71

16.志室 72

17.腰阳关 72

18.大肠俞 72

19.十七椎下 73

20.上窌 73

21.次窌 73

22.小肠俞 73

27.夹脊 74

25.长强 74

26.解喋 74

24.秩边 74

23.膀胱俞 74

附:背腰部穴位主治归纳表 78

(四)上肢部(共34穴) 78

1.巨骨 78

2.肩髃 79

3.肩内陵(肩前) 79

4.肩窌 80

5.臑俞 80

10.曲池 81

9.肘窌 81

8.极泉 81

7.臂臑 81

6.肩贞 81

11.阳溪 82

12.合谷 82

13.天井 83

14.支沟 83

15.外关 83

16.阳池 84

17.中渚 84

18.后溪 84

22.太渊 85

21.列缺 85

19.少泽 85

20.尺泽 85

23.少商 86

24.郄门 86

25.间使 86

26.内关 87

27.大陵 87

28.劳宫 87

29.少海 88

30.神门 88

33.四缝 89

31.八邪 89

32.上八邪 89

34.十宣 90

附:上肢部穴位主治归纳表 92

(五)下肢部(共39穴) 93

1.环跳 93

2.居窌 93

3.承扶 94

4.阴廉 94

5.伏兔 94

7.殷门 95

6.风市 95

8.内外膝限 96

9.梁丘 96

10.足三里 96

11.阑尾穴 97

12.上巨虚 97

13.解溪 97

14.内庭 97

15.阳陵泉 98

16.胆囊穴 98

19.足临泣 99

20.委中 99

18.丘墟 99

17.悬钟(绝骨) 99

21.承山 100

22.昆仑 100

23.束骨 101

24.至阴 101

25.血海 101

26.阴陵泉 102

27.三阴交 102

28.商丘 102

32.虫沟 103

31.曲泉 103

30.隐白 103

29.公孙 103

33.太冲 104

34.复溜 104

35.太溪 104

36.涌泉 105

37.八风 105

38.上八风 106

39.陵后 106

附:下肢部穴位主治归纳表 109

要穴表 110

(一)治疗原则 112

1.治病必须注意人的因素 112

一、一般知识 112

下篇 治疗 112

2.明确病位,注意整体 113

3.分别主次,精简用穴 113

4.区别情况,分别对待 114

(二)选穴和配穴 114

1.选穴法 114

(1)就近选穴 114

(2)远道选穴 114

(2)上下配 116

(1)前后配 116

2.配穴法 116

(3)对症选穴 116

(3)左右配 117

(4)远近配 117

二、常见病症的治疗 117

(一)中暑 117

(二)昏厥 118

(三)疟疾 119

(四)上呼吸道感染 120

(五)支气管火 121

(六)支气管哮喘 122

(七)高血压 123

(八)胃痛 124

(九)消化不良(附:小儿消化不良) 126

(一○)肠炎、细菌性痢疾 127

(一一)肠粘连 128

(一二)传染性肝炎 129

(一三)急性胆道疾患 130

(一四)急性阑尾炎 131

(一五)肾绞痛 132

(一六)尿路感染 133

(一八)锑剂毒性反应 134

(一七)单纯性甲状腺肿 134

(一九)血栓闭塞性血管炎 135

(二○)关节炎 136

(二一)落枕 139

(二二)背腰部软组织损伤 139

(二三)肩痛 142

(二四)肘痛 146

(二五)腕部腱鞘病 146

(二六)膝部软组织损伤 149

(二七)踝部软组织损伤 151

(二八)足底痛 151

(二九)头痛 152

(三○)三叉神经痛 153

(三一)肪间神经痛 155

(三二)坐骨神经痛 156

(三三)面神经麻痹 159

(三四)面肌痉挛 160

(三五)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160

(三六)偏瘫 161

(三七)截瘫 162

(三八)多发性神经炎 163

(三九)神经衰弱 164

(四一)遗尿 165

(四○)癔病 165

(四二)精神分裂症 166

(四三)岔腔炎、月经不调、痛经 167

(四四)乳汁过少、急性乳腺炎 169

(四五)催产 169

(四六)胎位不正 170

(四七)眼病 170

(四八)聋哑 172

(四九)耳鸣 174

(五○)耳原性眩晕 174

(五一)慢性鼻炎 175

(五三)急性扁桃体炎 176

(五二)慢性副鼻窦炎 176

(五四)急性牙髓炎 177

(五五)丹毒 177

(五六)湿疹 178

(五七)神经性皮炎 179

附篇 180

一、谈谈经络及其现代研究 180

二、谈谈针灸治病的机理 185

三、谈谈针刺补泻手法 190

四、谈谈针灸医案的记录 197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