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
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

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PDF电子书下载

历史地理

  • 电子书积分:18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仓修良,魏得良编
  • 出 版 社: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3
  • ISBN:11093·93
  • 页数:613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古代史学史简编》目录
标签:简编 史学

第一编 中国史学的起源和战国秦汉间的史学 1

第一章 中国史学的起源 1

第一节 史学产生的时代 1

一、原始社会内史学的因素 1

二、史学产生的基本条件——文字和历法 3

1.文字的发明 3

2.历法的产生 5

三、史学起源于奴隶社会 5

第二节 史料和史官 7

一、成文史料的形成 7

二、负有双重职能的古代史官 8

三、中国最古的档案文件汇编——《尚书》 11

1.关于孔子删订《六经》 11

2.今本《尚书》有真伪之别 12

3.《尚书》的内容及其史料价值 13

第三节 孔子以前的史学和孔子《春秋》 15

一、夏商两代历史记载的萌芽状态 15

1.夏代已有太史和文书 15

2.商代已经有典有册 15

3.甲骨文——殷商重要的史料 16

4.古代史籍和卜辞中所反映的殷商历史观念 18

二、西周时代的历史记载 18

1.金文——研究西周社会的重要史料 18

2.编年史体的发明 19

3.西周历史观念的变化 20

三、春秋时代的历史概况 21

1.春秋时代的历史特点 21

2.史学发展的一般情况 23

3.春秋时期对人事的重视 24

四、孔子《春秋》 26

1.关于《春秋》的名称 26

2.孔子生平 27

3.《春秋》的内容和记事原则 28

4.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 29

第二章 战国秦汉间的史学 31

第一节 战国秦汉间历史发展的特点 31

一、巩固社会变革成果的各国变法运动 31

二、生产关系的改变促使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2

三、反映社会大变革的“百家争鸣” 33

四、由频繁的兼并战争到统一趋势的形成 34

第二节 编年体巨著——《左传》 36

一、《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36

1.《左传》作者及其成书年代 36

2.《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37

二、《左传》在史学上的地位及其贡献 38

1.完成了编年体的创造 38

2.它是一部完整的春秋史 39

3.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 39

4.可贵的民本思想 40

5.历史进化论观点 41

6.《左传》在历史文学上的成就 43

第三节 各种史著的撰述 44

一、编年类 44

1.《竹书纪年》 44

2.《穆天子传》 46

二、谱牒类 46

《世本》 46

三、语类 47

1.《国语》 47

2.《战国策》 49

四、志类 51

1.《逸周书》 51

2.《山海经》 52

五、史论 53

第二编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汉魏六朝史学 55

第一章 纪传史体的兴起与发达的原因 55

一、大一统局面的出现与经济文化的繁荣 55

二、重视人的作用,通过人物传记总结经验教训 57

三、选举制度在史学上的反映 58

四、史、汉二书的影响和直接推动 59

第二章 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 61

第一节 司马迁创作《史记》 61

一、司马迁的生平 61

二、伟大的著作——《史记》 65

第二节 司马迁的史学 67

一、在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 67

1.创立了完整的纪传史体 67

2.在史料搜集和取舍上为后世史家树立了典范 67

3.详近略远的编撰原则 69

4.运用时代语言反映时代特点 70

5.创造了“寓论断于叙事之中”的写作方法 72

二、进步的历史观 75

1.“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75

2.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77

3.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原因 78

第三节 《史记》的人民性与艺术性 80

一、《史记》的人民性 80

1.大胆地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历史功绩 80

2.热情地颂扬对国家民族有贡献的历史人物 81

3.勇敢地揭露统治阶级人物凶残狠毒的面貌 83

4.忠实地据事直书的精神 85

5.扩大了史书的记事范围 88

二、历史文学上的一面旗帜 88

1.人物描写中的形象性与典型性 88

2.高超的语言艺术 90

3.历史和文学统一的典范 91

第三章 两汉之际的史学 92

第一节 断代史的创立者班固 92

一、《汉书》的史学地位 92

1.班固著《汉书》 92

2.首创了纪传体断代史 93

3.扩大了书志的范围 95

4.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96

5.扩大了对少数民族和邻国历史的记载 96

6.《汉书》在史传文学上的价值 97

二、班固的史学思想 98

1.宣扬天人感应的神学史观 98

2.宣扬人性分为“三品”的唯心观点 99

3.正统史观的典型代表 100

第二节 汉代其他史家和史著 102

一、两汉之际对《史记》的续补 102

二、刘向、刘歆的史料整理工作 102

1.刘向的《列女传》 102

2.纂辑古史遗说,编次《新序》、《说苑》 103

3.校勘皇家图书,编著《七略》、《别录》 104

三、《东观汉记》 105

四、荀悦的《汉纪》 107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史学的蓬勃发展 109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新地位 109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发展的客观条件 109

二、史学地位的提高 110

1.政府注重史学 110

2.社会上对史学的重视 113

3.目录学所反映的史学地位的变化 114

三、史学发展的新趋向 115

1.编写断代史成风 115

2.人物传记的发达 118

3.地方志的萌芽 119

4.谱学的建立 120

第二节 陈寿与《三国志》 122

一、三国史的撰述 122

二、陈寿和《三国志》 123

1.陈寿的生平和《三国志》的撰述 123

2.《三国志》的评价问题 125

3.陈寿的历史观 131

三、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134

第三节 范晔与《后汉书》 137

一、后汉史的撰述 137

二、袁宏的《后汉纪》 138

三、范晔与《后汉书》 141

1.范晔与《后汉书》的撰述 141

2.《后汉书》的史学价值 143

3.范晔是有神论者还是无神论者 151

第四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他的史家和史著 153

一、晋人撰写晋史成风 153

二、沈约、萧子显和魏收 154

1.沈约著《宋书》 154

2.萧子显著《齐书》 158

3.魏收著《魏书》 160

三、十六国史的撰述和崔鸿的《十六国春秋》 164

四、几种反映当时社会风尚的著作 165

1.《洛阳伽兰记》 166

2.《世说新语》 167

第三编 主通明变的唐宋元史学 169

第一章 唐宋元史学的特点 169

一、唐宋元时期社会发展概况 169

1.各种制度的变化和发展 169

2.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科学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171

二、通史之风的盛行和各种新史体的出现 172

1.社会上的明变思想促使通史的发达 172

2.史学本身的发展要求贯通而促使通史的发达 174

3.选举制度的改变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175

4.新史体的出现和编年史体的新发展 176

第二章 唐设史馆修史 177

一、史馆的设立 177

1.唐代统治者对史学的重视 177

2.史馆修史和监修制度的形成 178

二、起居注和实录 180

三、唐初史馆所修之五代史和《晋书》 182

1.唐初史馆所修之五代史 182

2.《五代史志》 184

3.《晋书》 186

四、李延寿的《南史》和《北史》 189

第三章 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 192

第一节 刘知几和《史通》 192

一、刘知几著《史通》 192

1.《史通》的产生是史学发展的要求 192

2.刘知几的生平和著作 194

二、《史通》的内容 196

第二节 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198

一、全面地总结了封建社会前期的史学 198

1.对史体长短得失的论述 198

2.对纪传体编纂方法和经验的评论 198

2.对史家模拟作风的批评 201

4.对史学领域优良传统的总结 202

5.对旧史记载失实原因的揭发 203

二、指出了今后撰史的方向 205

1.提出史书编写应该具有的基本内容 205

2.力主据事直书,反对任情褒贬 207

3.强调对史料的鉴别和取舍 208

4.主张编写史书要用时代语言 210

5.写史要注意方法和技巧 211

6.提出文人不能修史 212

三、对史馆监修的批评 214

1.对史官职责的评论 214

2.揭露史馆监修的五大弊病 215

四、提出史家应当具备的条件 217

1.良史必备的条件 217

2.对历史评论家的要求 218

第三节 刘知几的史学思想 220

一、进步的历史观 220

1.强调历史进化的观点 220

2.“论成败者固当以人事为主” 222

二、敢于对传统的观念进行大胆的怀疑和批判 223

1.批判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 223

2.揭露出统治阶级互相倾轧的普遍性 226

三、不彻底的无神论观点 227

1.对五行灾异说的批判 227

2.反对把神怪故事、图谶寓言之类写入史书 229

3.主张史书内容要增加“旌怪异” 230

四、刘知几史学思想的局限性 232

第四章 典章制度通史——《通典》和《文献通考》 233

第一节 杜佑和《通典》 233

一、《通典》的内容 233

1.杜佑的生平 233

2.《通典》的内容和编纂方法 235

二、《通典》的史学价值和杜佑的史学思想 237

1.《通典》在史学上的地位 237

2.杜佑的史学思想 238

第二节 马端临和《文献通考》 246

一、马端临著《文献通考》 246

1.马端临的生平和《文献通考》的编纂 246

2.《文献通考》的编纂方法和内容 248

二、《通考》的价值和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250

1.《通考》的价值 250

2.马端临的史学思想 253

第五章 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261

一、《资治通鉴》编修的经过 261

1.司马光的生平及其编修《资治通鉴》的动因 261

2.编修《通鉴》的三大助手及其分工 263

2.编修《通鉴》的优良方法 266

二、《资治通鉴》在史学上的地位 268

1.材料丰富,考证精详 269

2.便于人们学习和研究祖国的历史 271

3.详细反映了历代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情况 272

三、司马光的史学思想 276

1.主张据事直书,反对正统观念 276

2.反对神鬼怪异之说 278

3.略古详今的史学思想 282

4.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用人唯贤,信赏必罚 282

5.维持名分的守旧思想 284

6.通过《通鉴》附论借古讽今 286

四、胡三省和《通鉴注》 287

1.胡三省的生平 287

2.《通鉴》胡注的内容和阶值 290

第六章 纪传体通史——《通志》 296

一、郑樵和《通志》 296

1.郑樵的生平和治学精神 296

2.《通志》的编纂经过和内容 300

二、郑樵在史学上的贡献 306

1.史料学上的贡献 306

2.历史编纂学上的贡献 307

三、郑樵的史学思想 311

1.反对断代为史,力主编写通史 311

2.反对任情褒贬,主张据事直书 312

3.反对“五行相应之说”,批判神权主义“欺天之学” 313

4.反对空谈义理之学,主张求实研究学问 315

5.秦人焚书而书存,诸儒穷经而经绝 316

第七章 唐宋元时期其他史家和史著 318

一、新史体的创立 318

1.专记一代典制的会要体 318

2.总结一代君臣治国施政经验的《贞观政要》 321

3.袁枢创立纪事本末体 325

4.朱熹的《通鉴纲目》 329

5.金石学的建立 330

二、新旧《唐书》和新旧《五代史》 333

1.新旧《唐书》的编纂及其比较 333

2.新旧《五代史》的编纂及其比较 337

3.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343

三、两宋时期当代史的编修 347

1.政府设置史官专修当代史 347

2.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 349

3.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351

4.徐梦莘的《三朝北盟会编》 352

四、元修宋、辽、金三史 354

1.《宋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354

2.《辽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357

3.《金史》的编修及其价值 359

五、唐宋元时期地方志的编修和舆地学的发展 361

1.地方志的大量出现 361

2.舆地学的发展 362

六、唐宋元时期杂史举要 364

1.《大唐西域记》 364

2.《宣和奉使高丽图经》 365

3.《诸蕃志》 366

4.《真腊风土记》 366

七、大规模类书的编纂 367

第四编 具有启蒙色彩的明清史学 369

第一章 明清时期史学特点 369

一、封建社会晚期的明清社会特点 369

1.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369

2.市民阶层的出现和阶级斗争的新特点 373

二、理学与反理学的斗争 376

1.封建统治者利用理学加强封建统治 376

2.反理学思想的兴起 378

3.“六经皆史”口号的提出与“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 381

三、清初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使史学走上考据道路 383

1.大兴文字狱,打击“经世致用”思想 383

2.笼络士人、粉饰太平,大开“三通”、“四库”馆 387

3.学术界全部纳入考据轨道 389

第二章 再度以褒贬人物为中心的明代史学 390

一、形成重当代,重人物褒贬的原因 390

1.两次政变史官记载失实是促使明代野史发达的重要原因 390

2.明代中叶以后的党派斗争和阶级斗争也促成了野史的发达 392

3.经学思想的变化与文学上复古思潮的结合,促使撰写传记之风更加盛行 394

二、明代传记概述 395

三、明代设馆编修的史书 397

1.开馆编修《元史》 397

2.设馆编纂会典与实录 399

3.《永乐大典》的编纂 401

四、王世贞和李贽的史学思想 402

1.王世贞的史学思想 402

2.李贽的史学思想 410

五、谈迁和他的编年体史著《国榷》 418

六、其他野史举要 423

1.明清之际野史成风 423

2.张岱的《石匮藏书》和《石匮书后集》 425

3.查继佐的《罪惟录》 430

4.计六奇的《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 432

第三章 清代前期史学概况 434

一、开辟一代新学风的清初史学家顾炎武 434

1.顾炎武的生平和学术活动 434

2.开创了学术必须“经世”的学风 437

3.考据学上的杰出贡献 440

4.历史编纂学上的见解 443

二、王夫之和他的《读通鉴论》 447

1.王夫之的生平和著作 447

2.王夫之的《读通鉴论》 448

三、顾祖禹和《读史方舆纪要》 460

1.顾祖禹的生平和《读史方舆纪要》的编纂 460

2.《读史方舆纪要》的内容和评价 461

四、清政府设馆编修《明史》 469

1.《明史》编修的经过 469

2.关于《明史》的评价 471

五、对《通鉴》的续补 474

1.徐乾学的《通鉴后编》 474

2.毕沅的《续资治通鉴》 475

六、三通、四库馆的开设 477

1.续三通和清三通的编纂 477

2.《四库全书》的编纂 479

第四章 清代浙东史学 482

一、浙东史学的统系和特点 482

1.浙东史学的统系 482

2.浙东史学的特点 485

二、浙东史学的开山祖——黄宗羲 494

1.黄宗羲的生平与学术生涯 494

2.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 498

3.学术史的编修——《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 501

三、万斯同在史学上的贡献 506

1.万斯同与《明史稿》 506

2.万斯同的史学思想 512

四、全祖望在清代史学上的贡献 514

1.全祖望的生平 514

2.补纂《宋元学案》 516

3.全祖望在历史文献上的贡献 518

五、邵晋涵之史学 522

1.邵廷采的史学 522

2.邵晋涵的生平与学术思想 525

3.邵晋涵与《旧五代史》的整理 527

4.从史部提要看邵晋涵的史学思想 529

第五章 清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浙东史学殿军章学诚 534

第一节 章学诚和《文史通义》 534

一、章学诚的学术生涯 534

二、《文史通义》编著的经过和著作目的 537

1.《文史通义》编著的经过 537

2.《文史通义》著作的目的 538

三、《文史通义》的内容和版本 540

第二节 章学诚的史学思想和在史学上的贡献 543

一、章学诚的史学思想 543

1.史学要“经世致用” 543

2.高唱“六经皆史” 545

3.史家必须具有“史德” 547

4.进化论的历史观 549

5.反对英雄史观 553

6.章学诚史学思想的局限性 557

二、对历史编纂学的贡献 559

1.通史编写要做到“纲纪天人”、“通古今之变” 559

2.区分史籍为撰述、记注两类 560

3.创立新史体,改造旧史籍 562

4.校雠学的贡献 565

第三节 章学诚的方志学 567

一、方志的性质和作用 567

1.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在修志中的实践 567

2.方志的性质即“古者一国之史” 568

3.方志的作用与修志的断限 570

二、方志分立三书 571

三、志书的体裁和内容 574

四、建议州县设立志科 579

第六章 乾嘉史学 580

一、乾嘉史学的特点和概况 580

1.盛极一时的乾嘉考据学 580

2.对古籍的校注、辨伪和辑佚 583

3.对旧史的补作、改写和考证 585

4.崔述和《考信录》 587

二、方志与谱牒之盛行 592

1.清代方志的发展 592

2.谱牒学的盛行 594

三、反映乾嘉时代精神的三部史考及其作者 597

1.王鸣盛和《十七史商榷》 597

2.钱大昕和《廿二史考异》 601

3.赵翼和《廿二史札记》 605

后记 6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