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中国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中国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中国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张大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3506520
  • 页数:316 页
图书介绍:
《中国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目录

序/肖灼基 1

第一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劳动者和劳务市场的客观性 1

第一节 劳动力是生产要素之一 1

一 劳动力的内涵及其变化 1

二 劳动力的使用——劳动过程及其发展 3

三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不能独立创造财富 5

四 劳动力能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

五 劳动力质量的衡量 9

六 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和生产资料结合时的比例性 10

第二节 劳动力和它的载体 12

一 人——社会生产的主体 12

二 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和社会生产关系中的人 13

三 人的需求和创造力 16

四 人的惰性与对社会的负价值 18

五 人的心理作用 20

六 人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综合产物 2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二重性 23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特征思考 23

二 劳动者二重性分析 25

三 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商品和其他商品的比较 27

四 关于劳动力商品问题的理论观点争鸣 29

第四节 劳务市场的客观性 37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开放劳务市场 37

二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并存要求开放劳务市场 39

三 社会主义统一的市场体系的发育要求开放劳务市场 40

四 改革的深入发展要求开放劳务市场 42

第二章 劳务市场遵循的供求规律 44

第一节 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 44

一 劳动力供求量的形成 44

二 劳动力的供求矛盾运动 46

三 劳动力供求总量的实现 47

四 劳动力需求约束条件下劳务市场呈现的特征 48

五 劳动力资源约束条件下劳务市场呈现的特征 50

六 需求约束型劳务市场和资源约束型劳务市场的互相转化 51

第二节 劳动力的流向与供求信息反馈 53

一 劳动力流向的自然规律 53

二 劳动力流向的经济和社会规律 54

三 劳动力流向的自然规律与劳动力流向的经济和社会规律的趋同 56

四 劳动力流向与民族精神的驱动力 58

五 劳动力供求信息反馈系统 60

六 劳动者在供求信息反馈系统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62

第三节 劳动力自由流动是开放劳务市场的基本前提 64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劳动力自由流动 64

二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论述 66

三 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必要条件 67

四 没有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就没有劳务市场 69

五 劳动力流动上的无政府主义批判 71

六 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其他一些因素 72

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74

第四节 劳动力供求平衡与生产资料供求平衡以及与其他生产要素供求平衡的关系 74

二 总供给与总需求是否平衡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76

三 生产资料的供求状况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77

四 其他生产要素供求状况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79

五 劳动力、生产资料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供求平衡是促进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基本条件 81

第三章 劳务市场的微观运动 83

第一节 劳动者素质对劳务市场资源的影响 83

一 劳动者素质分析 83

二 我国劳动者素质概况 86

三 人口多而素质低产生的危机 89

四 劳动者的素质关系着劳务市场资源的优劣 91

五 开辟优质劳动资源 92

一 劳务市场的建立和发展 93

第二节 劳务市场的形式 93

二 劳务市场的种类和形式 95

三 关于厂内“劳务市场” 98

四 国外的劳动力市场和劳动力流动问题 100

第三节 劳务“交易”的成功 104

一 必须在市场环境中“交易” 104

二 劳务“交易”成功的标志 106

三 劳务“交易”成功对劳动者发生的影响 109

四 在劳务“交易”中值得注意的倾向 111

第四节 劳务市场的运行机制 112

一 劳务市场运行机制的内含和外部表现 112

二 劳务市场的微观基础 115

三 劳务市场的运行结构 117

四 劳务市场运行机制包含的五大关系 119

五 劳务市场机制运行达到的目标 121

第四章 劳务市场上的价格 12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务价格的本质 123

一 “宽”派的劳务价格观点 123

二 劳务价值和劳务价格 125

三 劳务价格是劳动者按劳分配的标尺 128

四 劳动者的工资 131

第二节 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对劳务价格的影响 134

一 供求和价格的一般关系 134

二 劳务价格变动遵循着供求规律 136

三 劳务价格的“双轨制” 138

四 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140

一 劳动者个人劳动量的确定 143

第三节 劳动者劳动能力与工资水平 145

二 工资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5

三 劳动者工资所得同企业的经营成果相联系 147

四 影响工资水平的相关因素 149

第四节 劳务价格制定的基本原则 153

一 重视个人的劳动能力和按劳取酬 153

二 劳动力的不同流向和在报酬上的差别 155

三 由聘用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商定的工资标准 156

四 关于脑力劳动者工资标准的制定原则 159

第一节 国家对劳务市场行使宏观调控职能的必然性 163

一 国家的宏观调控组织和调控机制 163

第五章 劳务市场的宏观控制 163

二 国家劳动人事管理部门的职能 165

三 劳动人事管理部门的宏观调控方式 167

四 劳动人事管理部门的宏观间接调控体系 169

一 劳动力供求总量失衡的原因 17

第二节 国家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对劳动力总供求的宏观调节 171

二 我国劳动者的失业形式 173

三 对劳动力总供求的宏观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目标 175

四 关于有限失业和就业竞争问题 177

一 宏观调控的重点 178

第三节 国家劳动人事管理部门宏观调控的重点和机制 178

二 宏观调控机制的内容和特征 180

三 财政、金融调控机制对劳务市场的调节 182

第四节 综合运用调控手段调节 劳务市场有规则有秩序地运行 184

一 调控劳务市场的内容 184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85

三 调控劳务市场的主要手段 187

第六章 劳务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190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内容 190

一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最初形成和发展过程 190

二 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在改革中逐步形成 192

一 社会主义资金的循环过程 194

第二节 劳务市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位置 194

二 企业资金循环三种形式的并存性和继起性 197

三 劳务市场对资金循环运动的影响 198

第三节 劳务市场的重要地位和目标模式 201

一 劳务市场形式的特殊性 201

二 劳务市场的重要地位 203

三 我国劳务市场的目标模式 206

四 实现计划市场型劳务市场目标模式的条件、方法和步骤 208

第四节 开放劳务市场的作用 212

一 对漠视劳务市场作用的说法的质疑 212

二 劳务市场的作用 214

一 技术进步和市场调查预测 217

第一节 对劳务市场调查和预测的必要性 217

第七章 劳务市场的调查和预测 217

二 劳务市场的调查和预测 219

第二节 劳务市场在调查和预测中表现出的特殊性 222

一 劳动力在成长中的特殊性 222

二 和劳动力有关的相关因素分析 223

三 政策变量的影响 225

第三节 劳务市场的调查和预测方法介绍 226

一 劳务市场调查的基本方法 226

二 劳务市场预测的几种常用的方法 228

第四节 建立多层次的劳务市场调查和预测机构 234

一 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劳动后备军 234

二 建立调查和预测网点 236

三 提高调查和预测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准 238

第八章 我国劳务市场的现状考察 241

第一节 劳务市场在发育中遇到的矛盾 241

一 劳务市场的现状 241

二 当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基本态势 243

三在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就业中出现的新问题 245

四 劳动力流不动的深层原因 248

第二节 封建家长制思想和人才的部门所有制阻碍着劳动力合理流动 249

一 漫长的封建社会给我们留下的历史遗毒 249

二 在劳动人事管理上封建家长制思想和人才部门所有制的种种表现 251

三 道德的约束力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推动力 252

一 僵化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的特征 254

第三节 僵化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束缚着劳务市场的发育和成长 254

二 旧体制限制劳务市场发育的种种表现 257

三 在批评原有的劳动人事管理体制时防止走向极端 259

第四节 劳务市场必须适应改革开放的形势大力发展 261

一 经济调整时期的劳务市场 261

二 发展劳务市场的方向 264

三 发展劳务市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265

四 发展劳务市场的配套改革 269

第九章 建立劳务市场与观念更新 272

第一节 我国劳务市场与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区别 272

一 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 272

二 社会主义劳务市场同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的区别 275

一 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和劳动力的主人 277

第二节 劳动者主人翁地位在劳务市场上的确立和体现 277

二 劳动者双重主人翁的地位在劳务市场上的体现 278

第三节 树立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的人事观念 280

一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思想和观念更新 280

二 树立新的人事观念 283

第四节 努力寻求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聪明才智的劳动场所 286

一 正确处理服从组织分配和坚持人才合理流动二者的关系 286

二 合适的劳动场所是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 287

第十章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准是开发劳务市场资源的根本途径 290

第一节 在人才需求上潜伏的危机 290

一 在劳动力供给上“过剩”和“短缺”同时共存的局面 290

二 高技术力量不足影响着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292

一 科技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94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提高劳动者的智力水平 294

二 智力是劳动者质量的重要方面 297

第三节 发展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必由之路 299

一 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特点 299

二 重视教育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的作用 302

三 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04

第四节 努力造就千百万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各种专门人才 306

一 争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型劳动者 306

二 我们面临的困难和出路 307

三 社会主义事业呼唤着一代英才茁壮成长 313

后记 315

相关图书
作者其它书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