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论PDF电子书下载

经济

  • 电子书积分:12 积分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岳福斌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05004344
  • 页数:347 页
图书介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论》目录

第一章 从社会主义经济的传统理论到经济体制改革 3

第一节 马、恩、列、斯对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认识与实践 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认识 3

导论篇 3

二、列宁的基本认识与实践 7

三、斯大林的基本认识与实践 10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12

一、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12

二、经济发展面临的“五大难题”要求我们对外开放 12

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在和平建设时期表现出严重的弊端 13

三、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共同任务 14

第三节 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趋势及由此引出的思考 18

一、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形成的苏、南、匈三种模式简介 18

二、改革实践引起的思考 22

三、利用商品经济形式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总趋势 2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26

第二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生产力的发展 26

第一节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26

二、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7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与终点 31

第二节 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总结 33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曾审时度势提出过只有科学性的思想 33

二、对私改造暂时的胜利冲晕了决策者的头脑,一个“大跃进”使社会主义越过了应走的道路 34

三、“十年内乱”结束之后,我党及时纠正了自己的,错误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35

第三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 37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与主要任务 37

二、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来抓 38

三、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选择合适的生产方式 40

四、利用商品经济形式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心任务的唯一途径 45

第一节 商品经济的一般理论 49

一、商品及产品成为商品应具备的二个条件 49

第三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性 49

模式篇 49

二、商品经济及其产生的条件 50

三、商品经济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原因 51

四、商品经济的一般特点 5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55

一、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了商品经济存在具有客观性 55

二、社会主义存在商品经济的宏观经济内部原因探讨,暨社会主义微观经济所处的外部环境分析 57

三、微观经济—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存在商品经济的内部原因分析 58

二、商品经济是发展社会经济的法宝 61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61

一、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61

三、只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才能富中国 62

第四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殊质的规定性 70

第一节 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都具有特殊的质 70

一、三种不同类型的商品经济的不同特点比较 70

一、所有制与生产资料所有制 72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 72

二、明确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特殊性的意义 72

二、公有制与社会主义公有制 74

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 75

四、生产资料公有制具体形式的多样化 77

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排斥非公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形式 78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计划性) 79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性的客观性 79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的类型与内容 80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计划的形式与原则要求 81

四、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 81

第四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有序运行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有序性) 83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序性的含义 83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序运行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84

三、实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有序运行的具体要求 87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的双重人格 88

第五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 88

第一节 劳动者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88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归劳动者个人所有 89

三、劳动者之间平等关系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实现 92

四、失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一个客观范畴 94

第二节 企业地位与企业之间的关系 97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地位与类型 97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结构 99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关系 102

第三节 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及与企业的关系 104

一、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104

二、国家与企业关系及其正常化的标志 106

三、政企分开与二权分离—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关系的关键与途径 108

第四节 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112

一、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含义 112

二、地方的特殊性与整体的功能性 112

三、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及其实现途径 113

四、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必须满足的约束条件 115

第一节 对外开放是现代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117

一、现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对外开放 117

第六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对外开放 117

二、对外开放是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普遍经验 119

三、面对世界经济发展的挑战,开放已成为各国选择的基本战略 120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现实需要 122

一、落后的状况要求我们实行对外开放 122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对外开放的作用 126

第三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对外开放主要形式和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130

一、可供借鉴的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130

二、我国现阶段应采取的主要对外开放形式 130

三、对外开放需要建立新型的外贸体制 133

一、经济运行中的利益主体 139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过程概述 139

第七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运行 139

运行篇 139

二、劳动要素的投入及其约束条件 140

三、生产过程的组织及条件要求 141

四、销售过程及其约束条件 143

五、分配过程与所有权的实现要求 14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目标 145

一、经济运行目标的一般规定性 145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目标 147

三、利润最大化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一致性 149

第三节 经济效益、经济效率的提高是实现运行目标的途径 150

一、经济效益的内容与要求 150

二、社会主义生产日的与经济效益 151

三、经济效率与经济效益 152

四、提高经济效率进而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153

一、企业活力的内含 156

第八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动力 1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强大动力来源于企业活力 156

二、企业活力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 157

三、企业活力的表现形式 159

第二节 企业活力的源泉及影响因素 161

一、企业活力的源泉 161

二、影响企业活力的外部因素 163

三、目前影响企业活力的主要原因 166

第三节 增强企业活力的基本途径 170

一、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向改革要效率 170

二、完善市场,为企业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 171

三、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宏观调控模式 172

四、适应新形势要求,改变企业行为原则 173

一、市场与商品经济 17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 178

第九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的市场环境 178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市场 179

三、决定市场功能的主要因素 181

第二节 市场体系及其完善 183

一、我国市场体系发展状况的简要回顾 183

二、进一步发展生产资料市场 184

三、开拓和发展消费品市场 186

四、开放资金市场 188

五、建立劳动力市场 189

六、开发科技和信息市场 191

第三节 市场信号及其形成 192

一、“红绿灯”的启示 192

二、价格信号及其功能 193

三、利率信号及其功能 194

四、工资信号及其功能 195

五、市场信号的形成 197

第四节 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形成 202

一、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的条件要求 202

二、现实市场中不平等现象 203

三、实现平等竞争市场环境的基本途径 205

调节篇 209

第十章 经济运行机制的目标模式 209

第一节 目标模式建立的客观基础及其特点 209

一、目标模式建立的客观基础 209

二、目标模式的特点及实质性目的 210

第二节 目标模式功能发挥的条件要求 212

一、企业对市场的条件要求 212

二、市场信号秩序及其形成 213

三、市场组织行为秩序及其形成 215

四、市场对调节者的条件要求 216

二、市场混乱的表现 219

第三节 从实际出发综合治理市场环境 219

一、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市场混乱 219

三、谁的责任 220

第十一章 国家调节市场的目标、模式与过程 223

第一节 国家调节市场的目标 223

一、均态市场格局的形成是国家调节市场的目标 223

二、社会总供给、社会总需求及其成因 223

三、均态市场的表现形式及其关键点 224

第二节 国家调节市场的模式 225

一、可供选择的几种模式 225

二、可供选择的几种模式比较 226

三、经济参数调节:国家调节市场的最佳模式 229

第三节 国家调节市场的基本建设—市场规则的制定 232

一、市场规则的内容 232

二、市场规则的确定原则 234

二、国家对现期市场的调节: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的灵活运用 235

第四节 国家对市场的调节 235

一、经济政策:国家调节市场的主操作杠杆 235

三、国家对长期市场的调节:产业政策与投资政策的相互配合 239

第十二章 国家组织行为科学化与市场的双向校正 243

第一节 国家组织行为科学化 243

一、国家决策科学化 243

二、国家组织形式合理化 247

三、国家整体行为规范化 249

四、国家工作人员廉洁化 251

第二节 市场的双向校正 254

一、国家无法完全校正市场 254

二、企业、消费者行为是校正市场的重要力量 254

三、企业校正市场的模式设计 256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存在多种所有权 26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的所有权 261

实现篇 261

第十三章 所有权及其实现 261

二、所有权及其内容 262

三、所有权的性质 262

第二节 利益矛盾及其协调性 264

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利益矛盾 264

二、利益矛盾的同一性与可协调性 267

第三节 利益矛盾的协调 269

一、利益矛盾协调的基本原则 269

二、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体系与实现形式 271

三、分配的实现过程与途径 271

第四节 实现收入分配市场化的过渡形式 276

一、收入分配市场化为深化改革的前导 276

二、打碎基本收入“大锅饭”是实现收入分配市场化的着眼点 277

三、净产值分成制:收入分配市场化的过渡形式 279

一、财税体制改革简要回顾 281

第十四章 财税体制改革中的几个问题 281

第一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财政职能的转变 281

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对财政职能的要求 283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财政职能 28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税收科学化 285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税收制度变革情况 285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税收体制改革 286

三、现行税收体制存在的问题 288

四、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税收科学化 290

第三节 关于“利改税”问题 293

一、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的“利改税” 293

二、对“利改税”的置疑 294

第四节 关于国营企业扩权后自我积累的产权归属问题 297

一、问题的提出 297

二、国营企业扩权后自我积累形成的产权应归企业所有 297

三、承认企业产权的积极意义 299

四、几点应注意的问题 300

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按分配 302

第一节 商品经济与按劳分配 302

一、商品经济要求按劳分配个人消费品 302

二、按劳分配在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存在但无法实现 303

三、社会主义使按劳分配从存在转为现实 304

第二节 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305

一、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模式的设计 305

二、马克思设计的模式遇到了社会主义实践的挑战 306

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新特点 30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体系及按劳分配的主导地位 30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原则体系 308

二、按资分配:商品经济的一般分配原则 309

三、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体系中的主导作用 311

一、我国经济学界对按劳分配的“劳”的观点综述及其评价 312

第四节 新论按劳分配的“劳” 312

二、市场化劳动定额:按劳分配的“劳” 318

三、把劳动定额作为按劳分配的“劳”的科学性 322

第五节 个人消费品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 324

第十六章 所有权实现过程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法制 328

第一节 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 328

一、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现象 328

二、消极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331

三、消极现象的可克服性 333

第二节 思想政治工作:消除消极因素的有效手段 334

一、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排除大量消极因素 334

二、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自身科学化 336

三、思想政治工作的局限性 340

第三节 经济法制:消除消极因素的有力武器 341

一、经济法制的特点及其功能 341

二、经济法制科学化的几个问题 343

后记 347

返回顶部